第75章 章:神運井古樸滄桑,日暮南屏晚鐘響。
- 碧海心約之古越靈劍
- 沐瑾如
- 3690字
- 2019-07-12 10:01:03
修到南屏數晚鐘,目成朝暮一雷峰。曛黃深淺畫難工,千古蒼涼天水碧。一生繾綣夕陽紅,為誰鳳仙至虛空。
當司徒景蔓陪同銀前輩前往黃龍洞時,恰巧,罌粟和方小羽也閑著無聊,在罌粟的提議下,小羽跟隨罌粟到了雷峰塔對面的南屏山。
所謂南屏山,實則九曜山的分支,此山山峰聳秀,怪石玲瓏,棱壁橫坡,宛若屏障。因地處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云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云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山巔主峰慧日峰海拔131米,由二疊系石灰巖構成。山體多峭壁、空穴,石景頗多,尤以北麓“南屏晚鐘”之景稱勝錢塘。山上有多處摩崖題刻和佛教跡留,林木以櫟、松為主,此山名曰:佛國山。
北宋畫家張擇端曾經在此畫過《南屏晚鐘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錄》中。
作為考古出生的方小羽見此南屏山一帶山嶺均由石灰巖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巖壁立若屏風,記得曾在現代的書籍上看過,此處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的頻率傳到山壁上,巖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劇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應。巖石、洞穴隨之產生音響回波情況,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在西湖水面上傳播,直達對岸的寶石山,碰上由火成巖構成的葛嶺、回波迭起在天地間交響混合,共振齊鳴,悠遠清揚,經久不息,此時,在西湖水域的游人就都能聽到佛國的清音了。
今日能有幸站在古代的南屏山上,實屬此生的慶幸,方小羽內心想著。一旁的罌粟看小羽自顧自地笑著,以為是眼前的景色讓其著迷,內心也很是開心。于是,就這樣,兩個女孩安安靜靜地走在南屏山的古道上。
而瑞靜通過層層的山路,此時也來到了南屏山北麓地帶,瑞靜霆說這里有座凈慈寺,自己曾遇一貴人,和她說過,如遇困難,可來凈慈寺找。凈慈寺,瑞靜是有所知道的,這座古剎創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是吳越國王錢弘叔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它地處怪石參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間,南宋時改名為“凈慈禪寺”,與靈隱寺,昭慶寺,圣因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瑞靜看了看天空,繼續耐心地往前走。
“小羽,前面就是凈慈寺”,罌粟對小羽說道。
“凈慈寺?”
“對,凈慈寺,你知道么,這里初建時就有鐘樓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嫌舊鐘太小,重鑄一口重達10噸的巨鐘,因鐘聲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鐘敲響,鐘聲更是穿穴回蕩,傳播山谷,遠飄大半個杭城。清康熙南巡時,以天將破曉,夜氣方清,萬籟俱寂,鐘聲乍起,響入云霄,致足發人深省。我在錢塘的日子里,還沒找到司徒前,就特別喜歡來這,那時候不知道未來如何,我就會聽著鐘聲反思自己,遇見司徒后,我知道未來是什么了,司徒就是那道光,我想跟隨她。”罌粟安靜地說道。
小羽看著罌粟,內心微微一笑,是啊,司徒就是這樣一個有吸引力的人,能吸引許多人跟隨她往前走,也許這就是司徒的人格魅力。自己真的很希望司徒在時光中永遠不要倒下,司徒一定可以的,作為好友的她相信司徒。
“小羽,你知道這里有個傳奇故事么,以前這里的寺廟被火曾燒光了一切。”罌粟說道。
“那后來呢?”這一段故事,方小羽可是從來沒聽過。
“后來,自從凈慈寺被火燒光,寺里兩三百個和尚沒處落腳,一個個像無頭蒼蠅,亂碰亂撞;當家老方丈更傷心,急得成天長吁短嘆,捶胸頓足;只有一個人,他就是濟顛,卻像沒事人似的,仍舊拖著破蒲鞋,搖著扇兒,跑前跑后,嘻嘻哈哈。這天,當家老方丈對濟顛說:濟顛,寺院燒成這個樣子,你一點也不難過么?濟顛說:燒都燒光了,難過有啥用場?再蓋座新的好啦。老方丈說:唉,蓋座寺院談何容易,要多少木頭!一時到什么地方去募化呀?濟顛聽了,哈哈大笑,說道:師父,這你不用愁了,一切都包在我身上。老方丈聽了,心里想:莫看濟顛平時瘋瘋癲癲,到緊要關頭,他卻聰慧過人。前番怪我沒有弄懂他的意思,燒了凈慈寺。這次說不定他能募化到這許多木頭哩。于是點點頭,說道:濟顛,建這大寺的木頭,你就去化個善緣吧!濟顛聽了,笑道:這我一定從命,只是我餓了!師父請請我才對呀。老方丈嘆口氣道:只要你能化到木頭,吃什么我都替你辦到。濟顛聽了,趕忙說:說了算數。你就給我一壇老酒,兩只狗腿好了。當下,老方丈差人買來一壇老酒,兩只狗腿送給濟顛。濟顛笑得眼睛瞇成一絲縫,一手捧酒,一手拿肉,大喝大嚼了起來。等到狗肉吃光,酒壇底朝天,已是醉醺醺的了,就對老方丈說:師父,我去化木頭啦,三天內,我把木頭都化來,你等著吧。我去啦!說完,便一個斤斗翻進酒壇里—不見了。濟顛這一斤斗,一下就翻到四川。他來到一家大鄉紳門口,一股勁地敲木魚兒。那鄉紳聽見門外木魚響個不停,就出來問道:和尚,你從哪里來的呀?濟顛回答說:我從杭州西湖凈慈寺來的。那鄉紳聽了點點頭道:好遠的路呀。你到我門口來敲木魚做啥?濟顛說:因為我們寺院被天火燒了,知道你是個大財主,山上有的是森林大木,特地趕來向你募化一些木頭去蓋寺院。那鄉紳問道:你要多少木頭呢?濟顛聽了,敲著木魚念道:少不成,多不要,不多也不少,喏喏喏,袈裟蓋,袈裟包,蓋住包住就夠了,就夠了!那鄉紳一看濟顛那件破得像絲瓜筋一般的袈裟,心里不禁暗暗好笑:哦,原來是個瘋和尚呀!這件袈裟連枝樹椏兒也包不了,我樂得做個善人吧。便滿口應承下來。濟顛道聲謝,忙從身上脫下袈裟,朝一座山頭拋去。只見那袈裟隨風長,隨風大,一下子把整個山頭都罩住了。那鄉紳驚得目瞪口呆,做夢也沒想到這瘋和尚竟有這樣大的法力呀!不過自己已經有話在前,不好翻悔了。濟顛在山上挑選了一百株大樹,砍了下來,順著長江水放到東海,再漂進錢塘江。江上把關卡的見了,攔住木筏要抽稅。濟顛說:這錢塘江又不是你家的,憑什么要抽我稅?把關卡的就說:和尚呀,山是皇上的山,水是皇上的水,隨便什么貨物經過水面上都規定要抽稅。濟顛聽了,笑嘻嘻地問:哦,原來如此!從水面上過要抽稅,那么從水底下過要不要抽稅呢?把關卡的聽到這瘋話也樂了,就哈哈大笑道:和尚,木頭只會浮不能沉,你若有本事叫木頭沉到水底去,我就不抽你的稅!話音才落,只見濟顛雙腳在木筏上用力一頓,“忽”的一下子,就連人帶木筏一齊沉到江底去啦。把那個把關卡的嚇得連滾帶爬,喊爺叫娘地逃走了。凈慈寺里的和尚,等了一天不見濟顛回來,再等一天還不見濟顛回來,一直等到第三天晌午,當家老方丈有點發急啦。猛不防濟顛從外面奔了進來,大叫大嚷道:木頭到啦!木頭到啦!老方丈慌忙出來,朝南屏大路上看看,什么也沒有,還愣著哩!只見濟顛一把拉住他的手,大聲叫道——師父師父,快跟我來!快跟我來!他們三腳兩步奔到伙房前面那口“醒心井”的旁邊。老方丈朝井內一看,嗨!果然有根又粗又大的木頭,在水面上一冒一冒的,高興極啦,忙叫一些和尚在井上搭架子,安上轆轤吊木頭。這一來,轟動了所有和尚,大家一齊動手,沒一刻,搭好吊木架子。他們吊呀,吊呀,吊起一根又一根,吊起一根又一根,整整吊了兩天,一直吊到第九十九根大木頭時,不知是哪一個木匠說了聲:“夠啦!”被他這么一說,井里的那根木頭就擱住啦,再也吊不動。這么一來,在造凈慈寺時,大家量來算去,就少這么一根正梁。后來凈慈寺的正梁,是濟顛用刨花和木屑捏成的,有點兒凹凹凸凸,跟別的寺院正梁很不相同。“醒心井”因為曾經是運過木頭,后來人們便叫它為“運木古井”。那根吊不上來的木頭,許多年來,還擱在井里面哩。那日,濟公回到凈慈寺,頗有倦意,長老感激濟公為寺做了那么多好事,于是便做了一席上等酒席請濟公吃。而濟公卻一反常態,只拿起一碗酒一飲而盡,就停下了,長老覺得奇怪,便問:道濟,為何今天只喝一碗酒?濟公回答道:一生一百一,亦是一個一,一僧六十一,一碗了一一。長老聽不明白,正想問,濟公卻說:師傅,你聽……話音剛落,突然傳來當當當幾聲鐘響,長老奇怪,怎么這個時候撞鐘的呢,便走到窗前一看,只見夕陽西下,晚霞映天,遠處鐘聲陣陣,聲聲蒼涼。長老心頭一愣,回過頭來一看,只見此時濟公端坐在禪床上,雙手合十,雙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似醉非醉,面露笑容,長老連叫了幾聲,濟公都沒再回應。原來這一位可以點石成金而自己卻身無分文的窮和尚,這一位神通廣大心地慈祥又嫉惡如仇的羅漢,已經離開凡間,回去見佛祖了。從此,長老為了紀念濟公,便規定以后每日黃昏時分,也就是濟公圓寂之時,敲響凈慈寺的大鐘,表示敬意。所以,也就有了南屏晚鐘的來歷。”罌粟笑著看向遠方說道。
“今日又長知識了,謝謝罌粟姐”,小羽由衷地感謝道,原來濟顛真的如此神通。
咚……咚……咚……
這鐘聲,似天地在為眾生祈福:愿天下眾蒼生,聞鐘聲智慧長,勤修煉菩提增,做好事結善果。
罌粟和方小羽在鐘聲響起的時候,默默雙手合十,而瑞靜也在鐘聲響起時默默停下了腳步虔誠跪拜在古道之上,這鐘聲甚至傳到了黃龍洞,聽力極好的司徒隨著鐘聲默默地看向鐘聲響起的地方,這鐘聲就像希望,司徒的臉上浮現了笑容,希望就是堅持。
凈寺何年出,西湖長翠微。佛雄香較細,云飽綠交肥。巖竹支僧閣,泉花蹴客衣。酒家蓮葉上,鷗鷺往來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