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章:此刻恰逢因果,歷史擦亮眼睛
- 碧海心約之古越靈劍
- 沐瑾如
- 1773字
- 2019-08-15 10:44:52
此刻恰逢因果,歷史擦亮眼睛。
“老師,我們一般所說的故宮指得是紫禁城,對么?”
“對。”
“那清朝入關前的故宮呢?”
“那座宮殿叫沈陽故宮,英語名為Mukden Palace,位于LN省SY市,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BJ后,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你能給我們講講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么?”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于一六二五年開始創建,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于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西路為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于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于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嗯,謝謝老師。”
“同學們,你們可要知道,歷史上,沈陽故宮和BJ故宮一樣,留下許多歷史之謎。”
“老師,有哪些呢?”
“首先是修建時間,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沈陽城筑城定都。然而,作為都城象征的皇宮是什么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卻都沒有記載。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后,清太祖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沈陽,努爾哈赤認為,沈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農歷三月三日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沈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沈陽。定都沈陽后,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墻,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
“然后呢?”
“清帝皇太極王府是不是故宮?定都沈陽之后,親王們都在城內興建王府。康熙年間成圖的《盛京城闕圖》上記載了當時十一個親王的王府,地位遠不如四大貝勒的親王府邸都有記載,而當時權傾一時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記載。佟悅分析,這是因為四大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極外,另兩個貝勒后來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們的府邸自然不被記錄在案?!?
老師敲了一下自己的背,繼續說道:“下一個謎非常的重要——努爾哈赤為何倉促遷都。有人說,太祖倉促遷都只為保江山龍脈,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并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筑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里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里的龍脊梁并沒被壓住。于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所以又稱沈陽。”
“我相信風水學,我們學建筑的,都要講究風水……”
老師點點頭繼續說道:“那么誰才是沈陽故宮的總工程師?這個問題嘛,至今無人解答。這些清代宮殿建筑到底是誰設計的?又是由誰建造的?”
《侯氏宗譜》有云: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余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后于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復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余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于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