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妞,青海湖很美麗,值得去看看……”
“青海,位于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公報顯示,QH省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72.10萬平方公里。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連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QH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勢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間分布的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同學們,你們看,據在長江源頭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發現的舊石器,可斷定在數萬年以前,古人類曾在那里生活過。舊石器與新石器之間,在貴南縣拉乙亥黃河二級階地,灰坑中發現有石器、骨器和動物骨骼以及在動物骨骼上見到砸擊或火燒痕跡,說明那時動物已成為當時人類的主要生活資料。從民和、柴達木盆地、貴南、玉樹等地發現的原始社會300余處文化遺址看,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制作上有粗、細、彩、素之分,形狀上有罐、缽、鼎、瓶、壺、盆、環與紡綸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錛、石簇、石紡綸、打砸器等,骨器有骨刀、骨鏟、骨針、簪、釵等,青銅器有青銅刀、斧、鏃和裝飾品等,還發現有粟。以上發現反映了當時除狩獵以外,開始出現了原始的畜牧業,并在東部地區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原始公社制的社會可能在距今3000—4500年前已開始解體。從遠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從江漢間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獵游牧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勞動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稱為三危地。在夏代,生活在河湟地區的居民稱為西羌,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開始使用牛、馬耕作。商代到周、秦時,青海稱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異常繁盛,當時戎羌游牧部族,放養牲畜也很發達。西周時代,當時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鏃等銅質武器,周代農業和牧業均較發達。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屬雍州地,羌人與匈奴、華夏關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區的部分羌人逐漸同華夏族融合,成為后來的漢族。公元前5世紀到前2世紀。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即進入封建社會。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河湟地區人羌人由狩獵、畜牧轉到農業。由于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來越多,選愛劍為首領,后實行世襲制,由其子孫繼承。西羌人首領稱為——豪、酋長、戎王,是當時部落的統治者。他們不僅奴役本部落人民,還驅使族人向外擴張。在各部落間的爭斗中,人、畜、牧地是爭奪的對象,俘獲的人充作放牧的奴隸。馬逐漸用于軍事,以馬駕戰車,所謂“萬乘之君”,即戰車萬輛。羌自古即用騎兵作戰,動輒十數萬騎。當時牛在河湟地區作為耕畜,游牧部落則作為馱畜。”
“那秦朝后面的歷史呢?”
“公元前221到前207年,秦滅六國,結束了封建領主的分立局面。兵不西行,故種人得以繁息,青海一隅比較安定,羌人有較大的繁衍。愛劍曾孫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賜支河西遷數千里,以牧為業,很是興旺。當時貿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貿易中作用突出。冶銅技術的傳入,改進了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業有所發展。公元前2100—1000年間,河湟羌人正式進入了青銅時期。由于生產發展,戰爭增多,使“豪”的事務增多,權力擴大,逐漸成為軍政首領。所以,河湟地區的羌人,這時就正式進入了奴隸社會,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國家政體。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漢武帝為了截斷羌人與匈奴之間的聯系,進兵湟中,趕走羌胡諸部落,在青海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同時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漢宣帝元年,令將軍趙充國引兵攻先零羌,獲勝,羌人降者萬余人。同時實行屯田,開地2000公頃。這時羌人分化為生羌、熟羌戶。羌漢雜居,促進了河湟一帶農牧業的進一步發展。西漢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獻地稱臣,卑禾羌首領良愿同意讓出西海周圍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海郡,置太守,下設五縣。東漢建國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肅隴東、陜西西部、寧夏南部等地,稱為東羌,隴東以西地區的羌人稱為西羌。東漢與羌人曾多次戰爭。從漢羌戰中,漢軍勝利后繳獲的羌人牲畜數量很大,以及收麥數萬斛,說明當時羌人畜牧業發達,農業也具有相當的水平公元3—6世紀,中國處于紛亂割據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忙于戰爭,它們都力圖爭取羌人。魏在青海置西平郡。從天水、狄道以西,黃河以南,均為羌人游牧范圍。晉統一后,仍設西平郡,并設將軍于茫拉川挾制羌人。在茫拉河兩岸,羌人眾多,產業發達。這時青海社會秩序較中原安定,中原人避難至此的很多,地方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公元397年至414年,鮮卑族勢力擴大,并在樂都、西平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數萬羌胡部落。西平王曾在戰爭中掠奪人口,發展河湟地區生產。鮮卑人的一支吐谷渾建立的吐谷渾王國,設立學校,選拔人才,開科取士,設置官職,開辟了東、西交通孔道,西寧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紀為吐谷渾最盛時期,其范圍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們與羌人雜居,從事游牧。此時,青海東部河湟谷地種植業也較發達。青海廣大牧業區進入了游牧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也促進了漢、羌、鮮卑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后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公元589—618年。6世紀末,隋朝建立,攻滅陳朝。并接受了吐谷渾奉表稱蕃。但吐谷渾伏允對河西走廊絲綢商道壅遏和劫掠。公元608年,隋朝進攻吐谷渾,進兵西平,擊敗吐谷渾伏允,隋煬帝設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余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幾年之后,吐谷渾伏允收復全部失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抵御不了。居住在邊遠的羌族,完全過著游牧生活,與東部河谷地帶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懸殊很大。”
老教授喝了口水,繼續說:“公元618—896年,唐武德二年改西平郡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貞觀九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等將領攻打吐谷渾,這些將領多次擊敗吐谷渾,俘獲吐谷渾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雋,繳獲雜畜數萬。李靖進軍到赤海,大破吐谷渾天柱三部落,收雜畜二十萬;李大亮有俘獲吐谷渾名王20人,牲畜五萬,到達且末西境。薛萬均追擊,擊破吐谷渾余黨。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于唐軍,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于唐朝。公元638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擊敗了青海東部吐谷渾,進軍到唐朝羈縻少數民族的松州。韓威率輕騎偵查吐蕃軍,反為所敗。唐朝派出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等將領與吐蕃交戰,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退兵謝罪,退出黨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唐朝恢復了對黨項、白蘭羌、吐谷渾的控制。松贊干布派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其他寶物數百,前來求婚。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一個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公元710年,唐中宗將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棄隸緒贊。唐與吐蕃并立碑于赤嶺,“交馬”與“互市”均在赤嶺。唐與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LS至長安的交通要道。同時,唐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技術,漸漸傳入青海各地。公元737年,唐與吐蕃關系惡化,唐遂折毀赤嶺界碑。在吐蕃統治青海的三個世紀里,形勢比較安定。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區的統治被推翻后,廣大牧區出現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局面,互相爭戰;雜居河湟地區,民族互相融合,生產發展。公元10—13世紀。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公元11世紀初,青海東部的封建勢力擁立吐蕃普約后裔為王,稱“唃廝啰”,號為宗喀王,建都“青唐”。它一方面保持吐蕃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接受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使青海東部的文化、經濟有進一步發展。到公元1099—1104年間,北宋中央政權力量到達河湟地區,并將鄯州改為西寧州,于是西寧名稱開始使用。北宋政權在河湟地區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陜西時,北宋才放棄在青海的屯田。公元1271年,蒙古人統一全國,建立了元朝。13世紀初,成吉思汗由中亞細亞回師,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占西寧州,并在河州設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管理甘肅、川北、青海一帶吐蕃等族廣大牧區,湟水流域各縣,均受制于西寧州。當時牧區推行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層分子為土司、千百戶等職,以統治所轄地區。在這一時期,青海的游牧部落獲得了安定生息。這時,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并建立了許多寺院。公元1370年,明軍進入青海東部地區。公元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為守”的辦法,使他們互相牽制,作為明朝的統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寧州舊城址的基礎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國后,認為用茶易馬,可以鞏固國防,以制羌、戎,使茶馬互市制度更趨完善。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諸州設茶馬司,專管以內地茶葉換取西寧、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馬匹。從元代起,統治階級用宗教迷信推行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減少,生產發展逐漸停滯。明代西番的社會生活、地方建制與內地趨于一致,青海的農牧業區分已具體化,以土司、千百戶管理牧農業生產,每年向王朝官府納稅。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XJ遷來,其首領顧實汗牧于青海湖周圍、柴達木盆地及黃河河曲一帶,人畜興旺,勢頗強盛。青海地處邊衛,文化落后,明初尚無學校設立,至宣德年間經多方奏請才設立西寧衛儒學。另外在西寧、碾伯二地又有民間自立社學2處。明時青海也曾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邊塞詩人,如西寧衛人張問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職的官吏及曾來青海的文人如劉敏寬、龍膺、石賈、萬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寫青海的詩賦。此外,張芝的嘉靖《西寧衛志》和劉敏寬、龍膺纂修的萬歷《西寧衛志》開創了青海地區編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漢等民族共同創建的寺院建筑與繪畫藝術,也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明代末年,李自成起義軍賀錦部曾揮戈西進,控制西寧地區達1年之久,勢力達青海湖地區。賀錦在西寧不幸遭地方豪強勢力殺害。隨著清朝的建立,大順軍在西寧地區的活動也宣告終結。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統一全國。16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17世紀,顧實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李自成農民軍賀錦部攻下西寧,翌年賀部從西寧撤走,顧實汗又乘機進駐西寧。1653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順治皇帝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員賜給金冊金印,從此,達賴的地位得到正式確認。同時又冊封顧實汗為“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賜金冊金印,使顧實汗在青、藏的統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又冊封后藏班禪喇嘛為“班禪額爾德尼”,也賜金冊金印。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顧實之孫和碩親王羅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和大通衛。并設立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設于今茫崖新鎮,由駐西寧大臣直轄管理。這項措施為后來青海建省鋪平了道路。羅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強了對青海蒙、藏人民的統治,設蒙古29旗,劃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衛不相屬,并不得越渡黃河。咸豐末年,太平天國派人到陜甘聯絡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爭爆發,撒拉族首領馬尕三率眾起義,樂都、西寧、大通、貴德、湟源等地紛紛響應,清廷派左宗棠率軍鎮壓了起義。光緒初年,循化撒拉族中***教發生新老教派之爭,后發展成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爭。1911年,丹噶爾廳組成黃表會。這些起義雖被鎮壓,但這時清廷已氣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時期征收課稅相當嚴重,青海農牧業生產無大建樹,反而明顯衰落。”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