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取決于你內心的愿望和渴望
我們都知道,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成就不會超過他的信念。因此,如果我們想讓行動領先一步,夢想就必須超前一些。偉大而卓越的人,之所以能夠永無止境地創造和超越,就在于他們拒絕接受平庸,追求卓越,所以他們功成名就。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所言:“人生是思維所結的果實,這種想法已經構成許多成功哲學的支柱。根據我自身的人生經驗,我也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夠實現的,只能是你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夠實現的也實現不了。”的確,我們的人生是怎樣的,就取決于內心的愿望和渴望。有夢想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現代社會,如果想活出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么,從現在起,就為自己樹立一個足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吧。一個連想都不敢想的人又怎么會成功呢?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少年時代從英格蘭移民到美國,當時真是窮透了,正是“我一定要成為大富豪”這樣的信念,使得他于19世紀末在鋼鐵行業大顯身手,而后涉足鐵路、石油,成為商界巨富。洛克菲勒、摩根也都是滿懷欲望,并以欲望為原動力,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美國經濟的勝利者。
稻盛和夫曾經在《活法》一書中描寫道:“40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聽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講。當時松下先生并沒有像后來那樣被神化,我也不過是一個無名中小企業的經營者。”而后來,他卻成為日本四大“經營之圣”(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之一,而且他是年齡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而被尊為“圣”的。
理想影響行動,行動影響結果,這是一連串的因果效應。想成功,自然也要有超前的理想和信念。而年輕就是力量,就是希望,這句話不假,那么,你還在擔心什么呢?無論做什么,即使失敗了,也還有機會重新開始。
推銷大師吉拉德的成功,也是源于他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念。
小時候吉拉德的父親總是給他灌輸一種消極的思想——“你永遠不會有出息,你只能是個失敗者。”這些思想令他害怕。而吉拉德的母親卻相反,她給他灌輸的是一種積極的思想——“對自己有信心,你絕對會成功的,只要你想成為什么,你就能做到”。從父母那里,吉拉德時時受到兩種相反的力量,這兩種力量一方面令他害怕,另一方面也讓他產生信心。最終,母親傳輸給他的這種思想勝利,這就是為什么他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的確,生活中,很多年輕人也充滿理想,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們就退卻了,就認為不可能,而這種“不可能”,一旦駐扎在心頭,就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他們的意志和理想,許多本來能被他們把握的機遇也便在這“不可能”中悄然逝去。其實,這些“不可能”大多是人們的一種想像,只要你能拿出勇氣主動出擊,那些“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試想一下,稻盛和夫先生在創業之初的重誓,當時僅有8人。而40多年后,稻盛和夫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一生締造2個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人。這不證明了“沒有什么不可能”的道理嗎?
年輕人,從現在起,你只需樹立一個正確的理念,調動你所有的潛能并加以運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便能帶你脫離平庸的人群,為未來步入精英的行列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