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整工藝實驗教程(第2版)
- 陳英 屠天民主編
- 3465字
- 2019-09-02 12:33:35
#實驗3 纖維的鑒別
紡織品用纖維包括天然纖維(棉、麻、絲、毛)、再生纖維(黏膠纖維、大豆纖維等)和合成纖維(滌綸、錦綸、腈綸等)。纖維的種類不同,化學組成、形態結構不同,表現出的特性不同,根據其特性可對纖維加以鑒別。常用的鑒別方法有燃燒法、溶解法、著色法、顯微鏡觀察法等。
燃燒法是最常用、最簡便的纖維定性鑒別的方法,它依據纖維靠近火焰、接觸火焰和離開火焰時所表現出的物理、化學現象及燃燒氣味,燃燒殘余物性狀、顏色等來鑒別纖維。
溶解法是根據纖維在不同溶劑中、不同條件下的溶解特征來鑒別纖維。
著色法是利用一種含有多種染料及助劑的混合著色劑,對不同纖維進行短時間染色,由于各種纖維的化學結構及超分子結構不同,故染色后顯現出不同的顏色,以此用于鑒別纖維。
顯微鏡觀察法是根據各種天然纖維的縱向和橫截面不同的特征,利用顯微鏡觀察纖維的縱向和橫截面形態結構,對照標準圖,可以判斷未知纖維的類別?;瘜W纖維的生產工藝影響了纖維的縱向和橫截面形狀,許多化學纖維的橫截面形狀相似,通常需要與其他方法相結合來判斷纖維類別。
紅外光譜法是當紅外線照射到纖維上時,由于纖維大分子處于一定能級的運動狀態,因此,會吸收特定波長(或波數)的光子,并將其轉化為分子的振動能和轉動能。特定吸收波長反映的是特定基團和分子結合鍵的信息。不同的纖維分子,由于含有不同的基團和結合鍵,故都有自身的特征吸收區域即特征吸收譜帶。根據紅外光譜儀測定纖維大分子在不同波長(或波數)時對紅外光波的吸收(或透過)率數值,就可以得到該纖維的紅外光譜圖。將測試的紅外光譜圖與標準圖進行比較、分析,即可判斷纖維的類別。
利用上述各種方法或結合幾種方法進行分析,能準確鑒別纖維的種類。
通過本實驗對已知纖維進行驗證,掌握常用纖維鑒別的一般方法(燃燒法、溶解法、著色法、顯微鏡觀察法)和紅外光譜法,掌握光學顯微鏡和哈氏切片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紅外光譜法鑒別時溴化鉀壓片和薄膜法制備樣品的方法。
一、纖維的一般鑒別
(一)燃燒法
1.主要實驗材料和儀器
各種已知和未知纖維,酒精燈,鑷子,剪刀,表面皿。
2.實驗步驟
將一小束纖維用手捻緊,用鑷子夾住纖維束一段,另一端漸漸接近火焰,觀察試樣受熱的變化(熔融收縮情況);繼續將試樣深入火焰中觀察燃燒情況(燃燒速度、產生的煙)、嗅聞燃燒氣味;將試樣離開火焰觀察現象(繼續燃燒或自熄),隨即將試樣放于表面皿中,觀察殘余物性狀。將觀察的全過程記錄到燃燒特征記錄表3-1中。
表3-1 燃燒特征記錄表
(二)溶解法
1.主要實驗材料、化學品和儀器
各種已知和未知纖維,硫酸,鹽酸,硝酸,冰醋酸,氫氧化鈉,次氯酸鈉,N,N-二甲基甲酰胺(DMF),環己酮,丙酮,間苯甲酚,酒精燈,鑷子,剪刀,表面皿,燒杯。
2.實驗步驟
取約100mg的纖維試樣,放入25mL燒杯中,加入約10mL溶劑(溶劑約為試樣的100倍),在常溫或一定溫度條件下,用玻璃棒攪動5~10min,邊攪動邊觀察纖維的變化情況,并做記錄。未知試樣可根據附錄1-4常見纖維的溶解性能進行鑒別。
(三)顯微鏡觀察法
1.主要實驗材料、化學品和儀器
各種已知和未知纖維,火棉膠,甘油,無水乙醇,顯微鏡(圖3-1、圖3-2),哈氏切片器(圖3-3),刀片,載玻片,蓋玻片。
圖3-1 光學顯微鏡示意圖
圖3-2 BM18A-SC130/300型顯微鏡(帶數碼相機接口)
2.實驗步驟
(1)觀察纖維的縱向形態結構。取一小束纖維,理順,松散地放置于載玻片上,加上一滴甘油,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產生空氣泡),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選擇適宜的放大倍數,一般為10(目鏡)×40(物鏡)倍,物鏡可先用10~15倍,漸調到40倍進行觀察。按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參照生物顯微鏡使用說明書)觀察纖維縱向形態,拍攝形態圖,然后與附錄1-5常見纖維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圖對照,判斷纖維類別。
(2)觀察纖維的橫截面形態。纖維直徑通常為幾十微米,要觀察纖維的橫截面,必須滿足纖維切片的長度與其直徑之比小于1,使切片的橫截面向上,以便觀察纖維的橫截面。用哈氏切片器可切出符合要求的試樣。
如圖3-3所示,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刻度螺絲,使之下端升至離開狹縫,松開緊固螺絲,提起定位銷,將螺座旋轉90°后把凸舌底座抽離狹縫底座。
圖3-3 哈氏切片器結構示意圖
1—刻度螺絲 2—緊固螺絲 3—定位銷 4—螺座 5—凸舌底座 6—狹縫底座
取一小束纖維,將短纖維扯去并梳理整齊,把纖維填入狹縫底座里,用凸舌底座卡緊纖維束,緊度以輕拉纖維能移動為宜,用鋒利的刀片切去上、下露在外面的多余纖維,將螺座轉回最初的位置,插上定位銷,旋緊緊固螺絲。檢查刻度螺絲螺桿的下端是否對準狹縫。
用細玻璃棒蘸取火棉膠,在狹縫下方的纖維處薄薄地涂上一層火棉膠,放置片刻,待火棉膠凝固,以順時針方向稍稍旋轉刻度螺絲,使纖維束微微露出,用鋒利的刀片切去纖維,刀片盡可能靠近底板。按上述方法再涂上一層火棉膠,待凝固,稍稍旋轉刻度螺絲,用刀片小心地切下切片。
將切片放在載玻片的中央,加一小滴甘油,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帶入空氣),放在載物臺上,選擇適宜的放大倍數100~500倍,觀察纖維的橫截面,并拍攝橫截面形態圖。與附錄1-5常見纖維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圖對照,結合纖維縱向形態判斷纖維類別。
(四)著色法
1.主要實驗材料、化學品和儀器
無色的棉、麻、羊毛、黏膠纖維、滌綸、腈綸、錦綸、丙綸、維綸、氯綸,纖維著色劑(5g/L),碘,碘化鉀,無水氯化鋅,小燒杯,表面皿,細玻璃棒。
2.實驗步驟
(1)纖維著色劑法。取5mL纖維著色劑(5g/L,著色劑的配制對照附錄1-6)于小燒杯中,在微火上加熱至沸騰,投入一小撮纖維試樣,沸染1min,取出,水洗后晾干,觀察并記錄(留樣)染色后各種纖維試樣顏色。纖維著色劑對常用纖維的著色性(染色結果)見表3-2。
(2)碘—碘化鉀—氯化鋅著色劑法。稱取50g碘化鉀用100mL蒸餾水溶解,稱取20g碘加入碘化鉀溶液中,充分攪拌,避光放置24h以上。稱取50g氯化鋅,加入到碘—碘化鉀溶液中,攪拌制成碘—碘化鉀—氯化鋅溶液。
取一小撮纖維試樣,放在表面皿上,滴加碘—碘化鉀—氯化鋅著色劑,滴加量以使纖維充分浸潤為宜,浸潤片刻,立即用清水充分洗滌,觀察顏色變化。纖維著色劑碘—碘化鉀—氯化鋅對常用纖維的著色性(染色結果)見表3-2。
表3-2 纖維著色劑對常用纖維的著色性
二、纖維的紅外光譜法鑒別
1.主要實驗材料、化學品和儀器
各種已知和未知纖維,溴化鉀,紅外光譜儀,哈氏切片器,壓片器,干燥器,烘箱。
2.實驗步驟
紅外光譜法鑒別纖維,關鍵是制備適宜紅外分光光度計用的試樣。制備試樣常用的方法有壓片法、薄膜法、糊狀法、衰減全反射法(ATR)。本實驗中學習壓片法和薄膜法。
(1)溴化鉀壓片法。將溴化鉀在研缽中充分研磨,粒徑以2μm為宜,研磨后烘干(150℃烘48h,在干燥器中冷卻到室溫)。將去除非纖維物質的試樣理成束,用哈氏切片器將纖維切成長度為20μm左右的碎屑,取約3mg,在研缽中充分研磨,細至粒徑為2μm左右。
取約100mg干燥的溴化鉀粉末,放入有樣品粉末的研缽中,研磨至混合均勻,將混合物轉移至壓模上壓制成壓片。然后在紅外光譜儀上測試并打印出光譜圖。這種方法適用于纖維素纖維、羊毛纖維及難以用薄膜法測定的化學纖維。
(2)薄膜法。薄膜法分為熔融制膜和溶劑制膜,熔融制膜是利用纖維的熱塑性,將纖維夾在聚四氟乙烯的片板中,加壓,并加熱至纖維的熔融溫度,冷卻后即得到透明的薄膜。溶劑制膜是將纖維試樣溶于揮發性的溶劑中,再將溶液滴在鹽片上,用玻璃棒涂勻,室溫下待溶劑完全揮發成膜,即可用于測試。
(3)紅外光譜測定。預先按說明書調試、設定紅外光譜儀,將制備好的試樣放在紅外光譜儀的試樣架上,然后開始測試樣品,打出紅外光譜圖,對照附錄1-7常見纖維的紅外光譜圖判斷纖維類別。
注意事項
1.溶解法鑒別纖維時,若溶劑為有機揮發物,加熱時應選用封閉電爐在通風櫥內進行。
2.染色鑒別法要求纖維無色,且纖維表面無助劑。
3.用紅外光譜法鑒別纖維,必須先去除非纖維物質。
4.實驗中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認真記錄。
思考題
1.實驗中學習了幾種鑒別纖維的方法?簡述各種方法的原理。
2.為什么顯微鏡觀察法不能確定化學纖維的種類?
3.為什么紅外光譜法鑒別纖維必須先去除非纖維物質?
附錄1-3 常見纖維的燃燒特征(參照FZ/T 01057.2—2007)
附錄1-4 常見纖維的溶解性能(參照FZ/T 01057.4—2007)
附錄1-5 常見纖維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參照FZ/T 01057.3—2007)
1.常見纖維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描述
2.常見纖維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圖
附錄1-6 纖維鑒別著色劑的配制
取適量蒸餾水,加熱至60℃,加入分散劑IW(1.0g/L),完全溶解后依次加入以下處方中的染料。前一種染料完全溶解后才能加入后一種染料。當全部溶解后,冷卻待用,使用前要充分攪拌均勻。
分散黃N-RGFL 1.3g/L
直接藍RL 0.7g/L
陽離子紅5GN 1.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