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火銃改造
- 夢回覆清
- 進士及第占用
- 1028字
- 2019-07-10 15:30:00
林長史和我說完后便帶著31個人去當地間切軍駐所報道了,我百無聊賴之際便和當地人攀談了起來,
尚真王統治的50年被認為是琉球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里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并于1526年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去研究,禁止私人擁有兵器,加強了中央集權,此后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經過一系列改革和幾十年的發展,大家的生活也都還過的去。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黃昏,大家的民房也都建好了,只是軍器局占地面積過大,至少還需兩天,晚上回房的時候,我拿了一把火銃研究了起來,這柄火銃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武器-燧發槍,我這里有一把,余下的三十四把已經被我分配給火器匠人去研究,中國人的逆向研究能力向來就不差,加上有洋人的幫助,在船上的時候就已經把火銃的構造摸的透透的,我的目標當然不止于此,我讓他們去實驗,去造出最先進的火銃來,此情此景我不免想到了后世,只可惜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馬背上取得了統治權。作為上層階級,清朝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一方面在軍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火器,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另一方面采取鴕鳥政策,維持裝備現狀,不再研發、更新、發展火器,盲目樂觀,固步自封。鴉片戰爭爆發后,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保持在17世紀時的水平,而西方列強普遍裝備了燧發槍和線膛炮。用停滯的眼光看待發展的火器,清朝統治者在思想上已經落后于時代。燧發槍遭遇的尷尬現實不止于此。“滿洲舊習,以弓馬為要務,所作向皆自制。”清朝崇尚馬背文化,練習馬術和射箭是當時勇武的象征,火器不過是奇技淫巧。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種“連珠銃”的火器,能連發28發彈丸,作用類似于現在的機關槍。這樣的創新性火器,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明人戴梓的才華,遭到南懷仁的嫉妒,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將他流放沈陽。燧發槍同樣作為火器,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是時代的悲劇。后金建立清朝,人口基數較小。清朝統治者擔心漢人一旦研發制造了火器,就能抵消八旗騎兵的優勢,影響執政根基,為此,康熙皇帝還曾下令創辦了專門克制火器的虎衣騰牌兵,同時,在民間嚴格管制火器,導致火器發展停滯不前。就連印有燧發槍設計的《軍器圖說》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遭到禁毀,直到道光年間才解禁再版。不過好在現在是1701年《軍器圖說》暫時未遭到禁止,我早就托人購得數本分與眾匠人。眾人得到連連交口稱贊,連那七個洋人看了也不免嘖嘖稱奇,沒想到中國竟然有這么先進的武器圖譜。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