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9章 農家

“高郎君,隋郎君,你們看,此三塊田可乎?”

朝廷果然很慎重,不但派來劉昌郝老熟人高孔目,還刻意從司農寺調來隋堂吏,讓兩個重要的胥吏記錄棉花的產量。

劉昌郝替他們選了三塊田,高產的,便是一塊密植的試驗田,也是長勢最好的一塊田,中產的,便是普通的棉田,低產的,便是用普通基質做營養缽的棉田,別看一個小小的營養缽,基質不同,確實有一些影響。高產的是來年的產量,低產的,則是普通營養缽的產量,皆有一定的記錄意義。

并且這三塊田離得比較近,容易觀察。

兩人看了一下,表示認可。

劉昌郝讓人挖田溝,以便將它們單獨圈起來,兩人開始量田。劉昌郝用自家的布尺與他們帶來的布尺做了一個比較,每尺大約在三十一點五六厘米,他腦袋兩次提檔,比較好使,立即心算出來,若此,那么一標準宋畝則是595-599平米?

“此乃標準官尺?”

高孔目遲疑一下答道:“算是標準官尺吧?!?

劉昌郝苦笑,宋尺與米真的無所謂,就像后世中國用了公斤與斤,人家繼續用英磅,難道不準許?

關鍵這些度量衡得統一起來,不然征稅時便會被胥吏鉆空子,量田更是一個問題,買賣也不標準。如宋尺,僅是市面上看到的宋尺,最大的誤差每尺能達到一點五厘米,放在田畝上每畝能足足誤差近一分地,放在昂貴的彩帛上,其誤差會更大。

但這個與他無關,量好了三塊地,劉昌郝將兩人帶到山灘上,安排住所。

他家里有客房,然謝四娘終是寡婦一個,兩個比較陌生的大男人住在家里,一住幾乎是一個月,終有些不便。

不過兩人皆是讀書人,也表示理解。

安排好了,開始摘棉花,也就是這三塊記錄田的棉花。

“其能得幾成棉絨……皮棉?”高孔目問。

“比我想的要好,”劉昌郝笑道,之前已經摘過了,雖是為做試驗摘的,摘的數量少,但劉昌郝自己做了一些記錄,其皮棉率達到了32%。雖然它不是很穩定,也許經過一段馴種后,皮棉率會更高,也許推廣到千家萬戶,因為各種條件跟不上來,皮棉率會下降,但最少比他自己想象的要高得多。另外,就是最先開花的棉花皮棉含量會高,晚期的含量則會下降。

“先稱稱。”

“可以?!?

分別稱了三塊記錄田的籽棉重量,到了軋棉之時。

隋大郎說道:“劉有寧,種籽碾破了?!?

“隋郎君,此三塊地乃是記錄之用,用手剝皮棉固然更干凈,也不易損傷種籽,然未來推廣,必是用此機械軋出棉籽,故此機械軋出的皮棉才是記錄的真實皮棉產量。留種的,則是其他棉田,僅是第一年,足矣了。”

“誤差不多,非是弄虛作假吧。”

“高郎君,此乃稟報官家與朝廷的產量,豈能有半點誤差?”

兩人不好再勸了。

隨后到了紡線一環。

混了少量絲線,這種紡車也可以不混,但混了生絲,數量不多,增加的成本不高,紡織時效率會更高,且棉線更結實好看。

看著這臺復雜的機械,以及超高的效率,隋大郎又說道:“此機械能否織絲與麻?”

“改進后,能織?!?

“能否交給朝廷?!?

“我一直在猶豫,一旦此物推廣,首先北方未來也會織棉布。”

“北方為何不能織棉布?”

“北方一旦織棉布,對許多南方百姓將會產生多大的沖擊,特別是許多黎人部落,幾乎是靠吉貝布謀生,一旦紡織,他們何去何從?”

“一旦推廣,種麻戶與種葛戶又何去何從?”

“麻葛可以制紙?!?

“制紙都不行了,我已發明一種新式竹紙制作方法,將此法交給了一家造紙作坊坊主,明年開春便會試驗之。一旦成功,將之推廣,每張大紙成本可能只有五六文錢?!?

“竹紙雖賤,然易碎?!?

“我那種制竹紙方法所產竹紙,韌性雖不如麻葛紙,然亦不易碎之,能寫,能印刷?!边@也是剛解鎖的技術,不過對造紙,劉昌郝不大感興趣,便將它交給了吳坊主,讓他按此法試驗,看效果如何,若是好,則推廣,若是有缺陷,則繼續改進。

“不易碎,能寫字,能印刷,一大張成本只需五六文錢?”高孔目問。

“五六文錢都是我高估的?!?

“你從何處得知此法?”

“萬物運行自有至理,摸到了就不難,與經義詩詞無關。還是說正題,這兩條還不是讓我最猶豫的,最猶豫的乃是這些機械雖效率高,卻比較復雜,其制作成本也比較高,一旦普及,必然會出現更多大作坊?!?

“一起變成大作坊生產,會有若干后果,因為成本下降,各種布匹價格會下降,這是有利的一面。有害的卻有好幾面,一旦變為大作坊生產,百姓只能提供原料,其價格必被各大作坊主壟斷控制?!?

“其二,其乃布匹,我朝一年所用,以及銷往外國的布匹,數量巨大,各大作坊必會雇許多織工,然這些作坊主非是我家,也有類似花谷久、劉四根之類的人物,為了謀利,必會剝削工人。又非是小作坊,僅數人數十人,其是大作坊往往有數百人,幾個大作坊合在一起便會有數千人,壓迫太重,則會形成嚴重的后果。”

宋朝眼下依然是小農、小作坊經濟,一旦迅速蛻變為大作坊、準資本主義經濟,必然會帶來許多好的與壞的影響,關鍵往后去,宋朝政壇惡劣,有些人不會盯著好的一面,只會盯著壞的一面。因此劉昌郝又說道:“獻肯定會獻的,然如何獻,何時獻,我正在斟酌中。”

但宋朝有這門好處,與軍事無關,其技術,朝廷不會強逼著各戶上交。

若不是看到其驚人的效率,隋大郎都不會說出這句話。

彈實棉花,鋪上棉線,便是棉胎,開始做胎布,外罩。

先做了幾床棉被,還有幾件棉大衣、棉襖、棉褲,劉昌郝說:“二位,試穿一下?!?

這時能穿棉大衣?兩人穿了一會,才開始覺得很新鮮,一會兒額頭上便冒汗了,連忙脫下它,說:“真是保暖之物?!?

“二位,勞煩你們抽出一人,將它們運到京城,再帶一些棉花樣品,獻給朝廷,讓陛下與諸公先睹為快?!?

“是也,是也。”

隋大郎帶著樣品回京。

劉昌郝也讓林明遠帶著樣品去京城,與絲帛行談判。

隋大郎帶著樣品進了司農寺,又被趙頊召到垂拱殿。這玩樣盼了大半年,終于看到樣品,趙頊激動地說:“詔,召諸卿進殿?!?

各個大臣被帶到垂拱殿,一起訝然地看著樣品。

“隋金達,你說說經過。”

隋大郎說了經過。

“一臺紡車一天能織八九斤紗?”一個大臣問道,有的人懂,有的人不大懂。但懂的人,必被這一數量嚇著。

“那臺紡車名曰雙面多錠大紡車,需四人操作,十分復雜繁瑣,臣欲勸劉家小郎將其獻給司農寺,其曰……”隋大郎將劉昌郝所說的擔憂一一復述一遍。

“五六文錢一大張的白紙能寫字印刷,不易碎?”

“稟陛下,他是如此說的,具體需試驗之?!?

“棉花產量如何?”

“需分幾次采摘,然現在能大約估算出來,其高產者,能接近千兩,少也不會低于八百兩?!彼宕罄蛇€怕諸位大佬不明白一千兩的含義,指著棉被與棉大衣說:“一件棉被需皮棉一百兩,一件棉大衣需皮棉二十五兩?!?

一百兩便是四公斤,算是很大的一床棉被胎了,不過棉被不能試睡,于是隋大郎指著棉大衣說:“諸公,可以試穿之。”

趙頊說:“諸卿可以試穿。”

大伙開始試穿。

穿過了便知道它的保暖作用,許多大臣盯著這些棉制品,有的都開始喘起粗氣。

它在另個時空中國歷史上,進展比較緩慢,雖然朱元璋將它推廣到全國包括北方,卻是穴播,未摘心,未打杈,沒有拱棚育苗,沒有營養缽,肥料未跟上來,種植方法也不得法,故產量很低。

劉昌郝整讓它加速了九百年的進程,雖然是試驗田的產量,但是八百到一千兩,也就是一畝田棉花最少能做八床大棉被,或三十余件棉大衣。想想一件氈毯或一件裘皮大衣值多少錢吧。

許將笑道:“此子真做成了大德魯伊。”

“有八百兩乎?”吳充質疑道,秋天到來了,兩廣與福建路也傳來急奏,稟報了相關的情況與真正的產量,這回不是敷衍了事的回答,不但稟報了種植季節、各種器械、種植方法,也稟報了相關的產量,畝產三四百兩或許是有的,千分之一都不足,多數是兩百余兩,一百余兩,兩者產量懸差太過巨大,讓吳充有點不相信。

“八百兩必然有的,僅是第一次采摘,每畝便幾乎得兩百兩皮棉,后面還有許多棉果未采摘。諸公,若不信,可派一公與小臣親自前往觀看?!?

“為何懸差如此之大?”

隋大郎不知如何回答,到是陳繹替他解了圍:“種植得法也,或如甜瓜,別人家畝產不足千斤,其種,畝產四千多斤。吳公,其欲做大德魯伊,重興農家,莫質疑之?!?

農家,不是農民家的農家,而是諸子百家的農家,開創者乃是許行,奉神農氏為祖,勸耕桑,足衣食,在當時頗有影響,許多儒生都拜于門下,故孟子恐慌地譏罵之。隨后沒落成九流,但一些思想對后世仍有巨大的影響,如農本商末。即便到了宋朝,對其思想也多持著贊成的態度。

農家的什么沒人在意,但這玩意影響太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呈贡县| 绍兴县| 务川| 准格尔旗| 平南县| 禹州市| 吉林市| 旅游| 崇信县| 乐陵市| 通州区| 海南省| 张家界市| 惠州市| 汶上县| 平遥县| 黔江区| 如皋市| 萨迦县| 怀远县| 三明市| 屯昌县| 庆城县| 北票市| 获嘉县| 青海省| 无为县| 梧州市| 克拉玛依市| 普兰县| 三都| 抚顺县| 驻马店市| 阳山县| 凭祥市| 灌南县| 延寿县| 淮北市| 阿拉善左旗|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