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刷色彩實訓指導手冊
- 陳梅 周以成
- 5784字
- 2020-04-22 16:56:07
第1章 印刷色彩訓練導讀
本章由“印刷與色彩基礎”和“印刷色彩實訓指導”兩部分內容組成,是本書的學習指南。
本章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對印刷與色彩理論知識要點的回顧,采用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法,借助實際操作,反復訓練,形成記憶,從而提高對印刷色彩的控制、評價和校正的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色彩使我們的環境變得生動,使我們感覺愜意。色彩恰當搭配可以營造出和諧的平衡,使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情。
印刷工業同樣通過色彩的恰當運用使產品更富有表現力。人們從認識色彩到有目的的應用色彩,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印刷色彩有其自身的規律,常規的彩色復制印刷品遵循色料三原色變化規律,采用黃、品紅、青、黑四色油墨進行印刷,從而演變出各種各樣的印刷色彩。
色量的變化以印刷網點呈現。最典型的是平版膠印的網點,平版膠印網點以網點的平面空間占有率表示色量,從而展現顏色的變化。平版膠印網點呈現的色彩變化對認知各類印刷的色彩變化有舉一反三的作用。事實上,各類印刷引起人眼的色感變化規律是相同的,平版膠印網點所呈現的色彩變化是一種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印刷色彩規律。因此,用平版膠印網點色調變化進行訓練可以實質性的提高印刷色彩的識別能力。
一、印刷與色彩基礎
(一)網點
印刷時,通過加網處理,利用網點覆蓋率的大小不同,在承印物上再現原稿色彩的濃淡變化。也就是說,網點是印刷時再現連續調圖像的基本單元。在膠印中,網點在印刷效果上擔負著呈現色相、明度和飽和度的任務;在印刷過程中,它又是感脂斥水的最小單位,是圖像傳遞的基本元素;在顏色合成中起著組織圖像顏色、層次和輪廓的作用。
(二)網點分類
目前在印刷工藝中使用的網點主要有兩種類型:調幅網點(AM)和調頻網點(FM)。如圖1-1所示。

圖1-1 網點的分類
1.調幅網點(AM)
調幅網點是傳統印刷和現在常規印刷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點。網點面積率隨圖像的深淺變化,網點出現的空間頻率固定,網點按行列排列。可以用照排機上的網屏或在電子分色機上通過網點發生器用激光來進行電子加網形成的網點或用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電子加網、數字加網等形成網點。目前,一方面受到操作人員素質、工藝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因其加網工藝簡單、快捷、成像效果好等優點而得以大范圍推廣。但此種網點在復制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如細節丟失、階調跳躍、網格沖突,會產生龜紋、玫瑰斑,視覺上撞網等,影響印刷質量。
2.調頻網點
調頻網點也稱隨機網點。網點面積固定,網點出現的空間頻率隨圖像的深淺變化,網點在微觀上呈現隨機分布。
與傳統的調幅網點相比,調頻網點的優點是:由于點形小,復制效果接近連續調畫面,圖片鮮銳度更佳,圖片色彩更為亮麗飽和,已有近似相片的效果與品質;由于網點是無規則排列,沒有網點角度的問題,從理論上消除了龜紋,沒有網花及干擾紋,彩色套色作業更簡化;加大了顏色復制范圍,色調復制效果更佳,更容易實現高保真印刷。
調頻網點雖然可避免調幅網點存在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著不足,而且有些缺點在目前印刷條件下不易解決,限制了調頻網的使用。主要缺點:由于加網網點小,幾乎達到了曬版和印刷的極限,且又是一種新的加網技術,傳統的觀察網點方法和判斷顏色的方法不再適應,所以質量控制難度加大,網點丟失嚴重,對印刷條件要求苛刻;網點大小相等、不規則排列的特性,具有顆粒感,在圖像亮部區域,會有粗化的感覺。
調頻加網是一種新的工藝,既可印刷精細產品,也可以用于低精度的報業印刷,因此,受到印刷界的普遍關注。
(三)調幅網點四要素
1.網點大小
網點大小用網點百分比來表示,是指單位面積內網點所占面積的百分比,即網點的覆蓋率。我國習慣于用網點的成數表示網點的百分比。比如,10%覆蓋率的網點就稱為“一成網點”,20%覆蓋率的網點稱為“二成網點”,依此類推,如表1-1所列。
表1-1 網點面積大小換算法

印刷品上大網點著墨區大,吸收光線多,反射少,光學密度低,感覺灰暗,為暗調區;小網點空白區大,吸收光線少,反射光線多,光學密度高,感覺明亮,為亮調區;中等大小的網點區域為中間調區。
對于網點大小的識別,通常在實際工作中用10~25倍放大鏡目測鑒別,以黑色方形網點為例,其具體規律是:
在兩個網點之間,能容下三個同樣大小的網點,稱為一成網點。
在兩個網點之間,能容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網點,稱為二成網點。
在兩個網點之間,能容納個同樣大小的網點,稱為三成網點。
在兩個網點之間,能容納個同樣大小的網點,稱為四成網點。
黑白各半,在兩個網點之間能容納一個同樣大小的網點,稱為五成網點。
五成以上的網點成數與五成以下的可以互補,即:四成網點與六成網點互補,一成網點與九成網點互補。也就是從六成網點開始,以白點的間距能容納多少同樣大小的白點來判定。其鑒別如表1-2和圖1-2所示。
表1-2 網點成數計算表


圖1-2 網點間距圖
隨著印刷技術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加嚴格地測定網點百分比,由于網點百分比與它所顯示出來的密度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可以使用密度計來進行測量。
2.網點形狀
網點形狀是指單個網點的幾何形狀。常用點形(如方形點、圓形點、鏈形點)是目前生產中普遍采用的網點形狀,如圖1-3所示。特殊點形(如子母點、三連點、波紋點、同心圓點等)是為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專門設計的網點形狀,用來改善圖像的階調。不同形狀的網點除了具有各自的表現特征外,在圖像復制過程中還有不同的變化規律,對階調有一定的影響。

圖1-3 網點類型
3.網點線數
網點線數又稱網線數或加網頻率,是指單位長度內所容納的網點個數。單位:線/厘米或線/英寸(lpi)。
一般來講,網線數越高,單位面積內的網點個數越多,豐富了印刷品表達的層次,增強了調子復制的效果。反之,便會減弱層次,調子復制效果也降低了,如圖1-4所示。當然,網線數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印刷品的類別及紙張的種類和表面狀況。

圖1-4 加網線數依次降低效果圖
4.網點角度
網點角度是指網點排列線與水平線間的夾角,如圖1-5所示。

圖1-5 網點角度
膠印是利用網點百分比不同的印版進行套印再現原稿色彩的。對于四色套印的印刷品來說,如果四塊印版按各自規定的角度進行準確重疊,那么就會得到最佳的效果。
(四)網點呈色原理
彩色印刷品圖像的復制,主要采用分色版套印還原的方法,通過套印來組織多種色彩。網點組織色彩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網點的并列和網點的重疊。
1.網點重疊呈色
通過網點疊合可以再現各種顏色,如圖1-6所示,并遵循色料的著色混合原理。另外,油墨吸收色光的多少與色料的濃度,透明度,墨層厚度,疊印順序有關,所以會產生偏色。

圖1-6 網點疊合示意圖
2.網點并列呈色
通過網點并列可以再現各種顏色,如圖1-7所示,利用單色網點減色后的剩余光進行加色混合得到視覺色彩效果。另外,并列網點大小不同時,產生的顏色偏向大網點一側。

圖1-7 網點并列示意圖
網點并列和網點重疊呈色形成的顏色色相效果是相同的,但并列形成的顏色明度高、飽和度低,重疊形成的顏色明度低、飽和度高。如果三原色以不等的網點百分比相互并列和重疊,會得到千變萬化的色彩。可以從本書后面的顏色訓練中看到這一系列有規律變化的各種色彩。
(五) 色彩的復制
彩色原稿在印刷品上再現的兩個條件:顏色分解和顏色合成。顏色分解是對原稿的色彩進行分解,分別制成色料三原色印版。顏色合成是對分解后的色料三原色版,用三原色油墨涂到相應的印版上,再轉印到紙張上再現原稿色彩。如圖1-8、圖1-9所示。

圖1-8 印刷復制中的顏色分解及顏色合成原理圖

圖1-9 印刷復制中的顏色分解及顏色合成實例
從理論上講,彩色圖像經過顏色分解后,再用三原色印刷應該能重現原稿全部色彩和階調層次。由于實際三原色油墨色彩特性缺陷,制版對圖像階調的壓縮在暗調最多,僅靠三原色油墨疊印再現的圖像暗調層次及色彩都不夠理想,很難達到消色系的平衡。因此,就采用黑版這一工藝措施來彌補和糾正。其作用是:復制頁面中的非彩色圖文、加強彩色圖像的暗調層次、提高圖像整體對比度、替代由三色油墨疊印生成的灰色成分。
(六)印刷過程中影響顏色辨別的因素
1.光源的影響
承印物的顏色是通過反射光進入視覺系統而呈現的,所以,要準確地比較色塊的顏色,光源是非常重要的條件。膠印工藝中辨色用的照明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源兩類。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上午8點至10點和下午3點至5點,自然光是觀察顏色,進行色彩比較的最為理想的光源。受到工作場地和時間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時時都在自然光線下進行色彩比較。如果沒有條件在自然光下觀察物體的色彩,我們必須使用標準光源來模仿自然光。通常以D50光源 (色溫為5000K) 或D65光源 (色溫為6500K) 作為標準光源來觀察顏色,因為它與正常的日光接近,其他色溫則不適合評價顏色,如圖1-10所示。4000K色溫以下的如白熾燈、鎢絲燈就會偏紅黃,7000K色溫以上的如日光燈、熒光燈會偏藍偏冷。當光源呈垂直方向照射樣張時,建議以45°方向作為觀測角度。

圖1-10 不同色溫下觀察物體的效果
2.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正確辨色亦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同樣,在觀察分析和辨別顏色時,看樣過程必須避免產生顏色錯覺。一種顏色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由于心理作用人眼視覺容易產生錯覺,因此,辨別某一物體的顏色時,必須避免環境色的影響。同時,在不同的背景下也會形成視覺偏差,如圖1-11所示。同樣的中性灰在白背景下顯得深,而在黑背景下顯得淺;紅色塊在品紅背景下偏黃,而在綠背景下偏紅。而實際上它們的色調值是相同的。

圖1-11 不同背景觀色效果圖
3.油墨、紙張的影響
油墨是印刷品色彩的來源。每一種油墨的色值和物理性能對最終顯示的印刷圖像色彩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油墨的色值是指三原色的色相誤差、灰度、色效率。它的物理性能主要是指油墨的著色力、透明度、黏度、流動性、耐光性等。因此,印刷要求油墨的顏色必須準確,達到規定的色相標準。而且要求同一種顏色的油墨,每一批產品的墨色都應保證前后一致。
紙張是呈現印刷色彩的載體。紙張的物理特性也對印刷復制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包括紙張的白度、平滑度、吸收性、光澤度等。
物體的呈色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認識顏色、記憶顏色時都要遵循規則。
二、印刷色彩實訓指導
對印刷品的色彩的識別基本上屬于視覺刺激和視覺記憶。本手冊力圖通過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典型色塊視覺刺激訓練。從色塊下方標示的各原色含量中,認識色量配比值及其變化規律,通過反復訓練,形成記憶,從而提高對印刷色彩的控制、評價和校正的能力。印刷專業及相關專業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更應當在學習期間進行這類訓練,以獲得必要的能力。
《印刷色彩實訓指導手冊》共分為五個訓練部分。
第一部分是單色訓練。識別黃、品紅、青、黑單色網點色塊,網點色塊深淺分別為10%、20%、30%、40%、50%、60%、70%、80%、90%、100%。目的是掌握由淺到深不同色量變化的單色色彩。此為最基本的入門訓練,為后續訓練打基礎。
第二部分是間色訓練。識別黃與品紅、黃與青、品紅與青雙色色塊,網點色塊深淺分別為等量疊合色塊和不等量疊合色塊。在雙色等量疊合色塊訓練中,主要識別兩兩色塊深淺分別為10%、20%、30%、40%、50%、60%、70%、80%、90%、100%時的顏色組合;在雙色不等量疊合色塊訓練中,以前色10%、20%、30%、40%、50%、60%、70%、80%、90%,分別疊合后色10%、20%、30%、40%、50%、60%、70%、80%、90%,取不等量色塊進行識別。為簡潔和典型,可取10%、30%、50%、70%、90%五種深淺疊合的不等量疊合作為重點。
第三部分是復色訓練。識別黃、品紅、青三色疊合色塊。首先選擇兩色相等、第三色不等的色塊進行訓練,然后選擇重要指標性三色疊合色塊訓練,最后選擇三色均不等的疊合色塊識別。以傳統十濃色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古銅色、紫紅色、橄欖色色塊為基準進行訓練。
第四部分是帶黑色塊識別。在前面二色疊合、三色疊合的基礎上,再疊入不同層次的黑色,上下進行對比,找出顏色變化中帶黑與不帶黑色塊的差異規律。
第五部分是選用典型彩色印刷品進行色彩判別練習。這些印刷品圖像分別為:風景圖、人物圖、實物水果圖、實物家具圖等,以圖中重要色彩判別各色彩含量,對比色譜進行比照記憶訓練。同時,增加對不同類型圖像主要色彩傾向的認識。
在訓練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讀譜,進行反復對比,由淺入深。這是最基本的方法。對于在校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背、互背、中間抽測等方法進行鞏固練習。
2.進行色墨調配。采用類似于調制專色墨的方法進行手工配制,邊動手邊記憶,從而進行色彩訓練。
油墨的調配分為深色油墨和淺色油墨調配兩類。深色油墨是指僅用三原色或間色油墨而不加任何沖淡劑,根據減色法原理,調配深色墨時應盡量少用原色墨的種數,否則會降低油墨的亮度和色彩鮮艷程度。淺色油墨是需在原色墨中加入沖淡劑或白墨,淺色墨的調配主要以沖淡類油墨為主,原色墨為輔進行。根據色樣透明狀況要求,選用合適的沖淡劑。
在配制時,可按照以下步驟:
①先對色樣分析。可以借鑒每個色塊下面的配比提示來確定將要配色的色塊中各原色的含量比例,也可以根據十濃色圖的規律分析判斷。
例如:調配與10%相同的淺黃色,可采用Y:W=10%: (100%-10%)=1:9,即一份黃墨、9份沖淡劑的比例調配。調配與50%黃和30%青構成的淺綠色相同的顏色,可采用Y:C:W=50%:30%: [(100%-50%) + (100%-30%)]=5:3:12,即5份黃墨、3份青墨、12份沖淡劑的比例調配。
②確定調配數量。根據著色面積、紙張的墨性、墨層厚度等因素,估計出需要調配的油墨的墨量。
③加墨調和。按調配比例加放油墨。深色油墨依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加放油墨。先稱取含量最多的主要原色,再稱取含量較少的輔助色,然后分幾次將輔色墨加入主色墨中,并調和均勻。淡色油墨先按比例稱取沖淡劑,再按照從淺色到深色的順序分別逐次加入所選定的原色墨,邊加邊攪拌調和,直至混合均勻。在訓練調墨時,可采用人工調和或攪拌機調和等方式。
④對照比色。將調配均勻的油墨與色樣進行對比。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刮樣法或搭墨法檢查顏色。在觀察過程中,也可以使用油墨性能測定儀等設備,這樣獲得的結果會更準確,這種方法對初學者非常有益。
⑤修正并記錄。對照標準色樣逐次修正,直到和標準色塊符合為止。然后將所用原色墨的比例、油墨型號、出廠批號、沖淡劑種類及用量等記錄下來,以備再次訓練時查閱。
在色彩訓練中采用這樣的動手方法更加有利于顏色的記憶,并且為今后專色墨的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這樣的訓練已經應用到有些學校的教學中,學生對色彩的理解、記憶效果較好。
3.電腦配色練習,增強色感。在教師的教學過程及學生的練習過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圖像處理軟件中的顏色編輯進行不同色塊的訓練,以加強色彩的感覺,收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