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環境保護知識

1.環境問題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并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諸多方面。

(1)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具有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它能擋住太陽紫外輻射對地球生物的傷害,保護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調等設備制冷劑的氟氯烴類化合物以及其他用途的氟溴烴類等化合物,會形成連鎖反應,迅速耗減臭氧,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3)酸雨。

酸雨是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區,出現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建筑材料、金屬結構和文物被腐蝕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

(4)淡水資源危機。

地球表面雖然三分之二被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飲用和其他生活用途。然而,在這樣一個缺水的世界里,水卻被大量濫用、浪費和污染。

(5)資源、能源短缺。

當前,世界上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在大多數國家甚至全球范圍內出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人類無計劃、不合理地大規模開采所致。20世紀90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總數約100億噸標準煤,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翻了一番。從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發展的情況來看,要滿足這種需求量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陽能、快中子反應堆電站、核聚變電站等)開發利用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應將日趨緊張。此外,其他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儲量也在日益減少,這些資源終究會被消耗殆盡。

(6)森林銳減。

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球上曾經有76億公頃的森林,到20世紀時下降為55億公頃,到1976年已經減少到28億公頃。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長,對耕地、牧場、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導致對森林的過度采伐和開墾,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絕大多數是對全球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熱帶雨林。

(7)土地荒漠化。

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

(8)物種加速滅絕。

物種就是指生物種類。現今地球上生存著500萬~1000萬種生物。一般來說,物種滅絕速度與物種生成的速度應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類活動破壞了這種平衡,使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估計,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至2000年地球上10%~20%的動植物即50萬~100萬種動植物已經消失,而且滅絕速度越來越快。物種滅絕將對整個地球的食物供給帶來威脅,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難以預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災。

全球每年產生垃圾近100億噸,而且處理垃圾的能力遠遠趕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已處于垃圾危機之中。我國的垃圾排放量也相當可觀,在許多城市周圍,排滿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還污染環境。危險垃圾,特別是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問題(包括運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產生的危害更為深遠,而成了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十分棘手的環境問題。

(10)有毒化學品。

污染市場上約有7萬~8萬種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約500余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由于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全球的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連南極的企鵝也未能幸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將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2.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治理環境污染和破壞,綜合整治環境,保護人體健康,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

通過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我們明確了環境保護的指導理論、目的、內容和應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將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納入環境保護。這就要求人們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并掌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根源與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防止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人體健康,保持生態平衡,保障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稻城县| 郑州市| 沾益县| 奎屯市| 贺州市| 深水埗区| 光山县| 巨鹿县| 大竹县| 绥芬河市| 永仁县| 河池市| 双江| 福州市| 巴中市| 科尔| 萨嘎县| 武邑县| 浙江省| 宁远县| 荔波县| 开封市| 随州市| 会宁县| 南投县| 库伦旗| 右玉县| 东山县| 镇赉县| 通化市| 长春市| 满城县| 德令哈市| 专栏| 黑山县| 罗源县| 信阳市| 汶上县| 嵊泗县|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