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愛好者(2014年第6期)
- 《音樂愛好者》編輯部
- 1442字
- 2019-08-08 18:41:49
NEWS 樂壇資訊
⊙外刊介紹
Magazines
⊙文字_群利
《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4年7月號

●一年一度的英國音樂盛宴——逍遙音樂節(Proms)7月18日至9月13日舉行,七十六臺大型音樂會以及多臺室內樂和日場音樂會在兩個月中密集上演。今年的開幕典禮由安德魯·戴維斯擔任指揮。戴維斯對于這個委任顯然十分高興:“我從1989年至2000年在BBC交響樂團任首席指揮,指揮過這個音樂節的大約十次閉幕音樂會和幾乎每年的開幕音樂會。”戴維斯年輕時在圣馬丁室內樂團演奏鋼琴、羽管鍵琴和管風琴,二十六歲開始指揮生涯,1988年起任格林德伯恩歌劇院音樂總監,近年在英、美、澳等國擔任交響樂團和歌劇院的指揮。不久前他剛度過自己的七十歲生日,BBC將這次邀請作為慶賀他生日的禮物,戴維斯表示沒有比這更合他心意的了。瀏覽逍遙音樂節長長的演出日程表,很容易見到7月19日在阿爾伯特大廳擔任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是由中國指揮家余隆領銜的中國愛樂樂團,鋼琴獨奏張昊辰,曲目包括陳其鋼創作的BBC委約作品《歡樂無限》等。
●音樂評論員理查德·莫里森在《英國政府再次摧毀音樂教育》一文中對一系列不利于青少年發揮音樂潛力的政策提出批評。文中提到,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許多有關音樂教育的條文不能令人滿意,成千上萬有音樂天賦的兒童由于得不到培養而失去在演奏、演唱或作曲上發展的機會。小學普遍缺乏專業音樂教師去開展唱歌課程,曾經十分興旺的歌唱活動也因政府停止了資助而中斷。中學生們由于沒有經過相應的學習而無法獲得普通中等音樂教育證書。至于中學音樂藝術高級水平考試課程,在那些希望進入一流大學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眼中,其意義遠不如文化主科來得重要。
●瑞士鋼琴家安德烈亞斯·黑夫利格爾(Andreas Haefliger)曾于2012年來京滬演出。黑夫利格爾還是一位中國少林拳愛好者,他的體會是,少林拳是一種需要沉思冥想的武術,對身體和心境都是一種修煉。他初練時體力消耗很大,但堅持一年后身體狀況便大為改善,靈活的身體使得思維更為開放,演奏鋼琴時的流動性、對音色和空間的感覺也更好。同時,他的肌肉骨骼也伸展了,“最近我演奏了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很多人在演奏這首樂曲的高音部分時需要往右移動身子,但現在這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4年7月號
●2014年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特寫《戰爭的印象》闡述了經歷過那次戰爭的作曲家以及他們的創作。勛伯格曾在奧地利軍隊服役兩年,其間他中斷了音樂創作,直到戰爭結束數年后才重新執筆。沃恩·威廉斯于1914年除夕加入戰地救護隊,目睹血腥的戰爭場面和瀕臨死亡的士兵,多年后殘酷的戰爭印象在他腦中依然揮之不去。他的《倫敦交響曲》是紀念天才的同胞青年作曲家巴特沃思的,后者1916年死于索姆戰役;他1925年的器樂與聲樂組曲《田野的花朵》令人聯想起戰爭題材畫家保羅·納施(1889–1946)的作品。拉威爾因為身體較弱未能上前線,便當上了軍用卡車司機為前方運送燃料。與勛伯格和沃恩·威廉斯不同,拉威爾利用休假創作了鋼琴組曲《庫泊蘭墓》,樂曲表現了對犧牲于戰場的朋友的悼念;他作于1920年的《圓舞曲》則充滿了不諧和音,渲染了戰爭的恐怖氣氛。

●2014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獎于5月在倫敦多切斯特飯店揭曉。這個以學術和嚴謹著稱的獎項創始于1989年,主要用來獎勵那些成就卓越的古典音樂表演藝術家。今年的獲獎者是巴倫博伊姆(指揮獎),曾獲《留聲機》年度藝術家獎的美國次女高音歌唱家喬伊絲·狄多納托(歌唱家獎),《留聲機》2013年度唱片大獎得主、2014年6月剛來華演出過的摩爾多瓦小提琴家帕特里夏·科帕欽斯卡婭(演奏家獎)以及鋼琴家伊戈·列維特(青年藝術家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