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愛好者(2014年第2期)
- 《音樂愛好者》編輯部
- 2019-08-08 18:47:42
SPOTREVIEW 聽樂記
高質量的中國原創作品音樂會
A Concert Review of Chinese Original Works
⊙文字_任海杰
近些年來,我們國內的樂團在大量上演西方經典音樂的同時,開始關注國內或華裔作曲家的作品,這是件大好事。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音樂文化地位,最關鍵的還是看原創作品。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如何二度演釋,對作品的成敗至關重要。上海交響樂團最近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一臺中國作品音樂會,陣容強大,演奏精心,質量高超,顯示了上交對中國原創作品的高度重視,難能可貴。
本場演出,上交請來了上海四重奏擔任聲部首席,獨奏家有大提琴家馬友友、笛子演奏家唐俊喬、笙演奏家吳彤,余隆執棒。
上半場是郭文景的作品:《中國民歌組曲——為弦樂隊而作》(作品46號)《竹笛協奏曲“愁空山”》(作品18號之b,1995年)。美國的《紐約時報》曾如此評價郭文景:“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卻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這個評價恰如其分。郭文景的音樂恢宏大氣,豐富多彩,中國特色鮮明。他的《中國民歌組曲》由四個樂章組成:黎明、木鼓與山林、草原、駿馬與雄鷹。在這四個樂章中,郭文景分別糅合了四川民歌、苗族飛歌、蒙古民歌和藏族民歌等中國民間音樂的元素,技法圓熟,極具音樂的畫面感和抒情性。雖然有些曲調我們已耳熟能詳,但經過郭文景的“翻新嫁接”,別具韻味。其中第二樂章“木鼓與山林”,在演奏時既有大提琴組手拍琴身,又有小提琴組整齊跺腳,渲染氣氛自然妥帖,別具新意,可謂“神來之筆”。余隆在第一、第三樂章徒手指揮,第二、第四樂章執棒指揮,緊扣曲意,用心精到。樂手們齊心協力,一開場就進入狀態。

《愁空山》在國內外頻繁上演,已成為郭文景的的保留曲目,也已成為唐俊喬的保留曲目,郭文景稱贊她“解放了《愁空山》”,現在更是“夫曲妻奏”,渾然天成。這首以李白詩作《蜀道難》為創意的竹笛協奏曲,既蒼涼悲愁,又大氣磅礴,色調對比強烈,第二樂章中適時加入人聲呼應,是我以前沒有聽到的(感覺非常好)。唐俊喬用三支竹笛(分別是高音、中音、低音)吹奏三個樂章,其中以低音竹笛為主的第三樂章中,還夾用了高音竹笛。唐俊喬的高超演技和對作品內涵的深刻理解,似乎這部作品就是為她而寫的。她加演的小品《林中鳥》,惟妙惟肖,頗似嗩吶獨奏《百鳥朝鳳》。此次現場觀賞,我還有一個感受——與其說竹笛是這部協奏曲的主角,還不如說樂隊部分寫得實在精妙。
下半場是趙麟《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的世界首演,由上海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和廣州交響樂團聯合委約而作。趙麟是趙季平的兒子,曾寫過數部電影音樂,還有幾首作品被選入馬友友的音樂專輯,而笙演奏家吳彤是馬友友“絲綢之路”搭檔十余年的主要成員,《度》就是趙麟為他們兩位量身定作的,取材于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分三個樂章:相、喜、悟,全曲不間斷演奏。用大編制的樂隊表現佛教哲學,這幾乎是個全新的嘗試,大提琴的深沉委婉、笙的空靈飄逸與管弦樂隊的綿延起伏、蕩氣回腸,烘托升華出一種全新的境界。其中大提琴、笙與豎琴的美妙重奏,令人如入浩瀚的宇宙天際。兩位獨奏家中,吳彤顯然正處于最佳狀態。還有一個感覺,因為兩位獨奏家和豎琴演奏者都身處樂隊的左面,因此演出時感覺整個音樂的重心有些偏左,在此提個建議,以后如有機會上演《度》,人員位置是否可作些調整?
演出結束后,據說本來想請馬友友加演一個曲目,但馬友友提出還是與吳彤和上海四重奏合作演出(由此可見馬友友的為人),于是趙麟連夜趕寫了小品《樽》(意為古代盛酒的器具),演出效果趣味盎然。透過下半場一大一小兩個作品,可見趙麟中國古典文化深厚,確實具備獨特的音樂實力,而且如其父親一樣,音樂充滿中國氣派和韻味,是一位值得關注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