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 言

FOREWORD

有關公益與慈善的管理與實踐活動,是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進程中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在我國,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肯定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提出要“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迅速,公益慈善活動廣泛活躍于城市、鄉村和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和公益組織的網絡體系日趨完善;公益慈善工作隊伍得到了鍛煉和發展,更多專業或非專業人士投入公益慈善事業中,千百萬個志愿者活躍在社會各個角落,在慈善募捐、公益項目管理、公益慈善文化宣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公眾的公益慈善意識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逐漸得到提升,社會財富觀念發生著明顯變化。所有這些,不僅體現在社會各界對嚴重自然災害的關注和對處于困境中的弱勢者的全力幫扶上,也展現在當代中國志愿者的嶄新形象和全新面貌上。

然而,當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矛盾,表現在:相對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我國社會各界對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基本共識還沒有廣泛達成;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公民、學生尚沒有樹立積極的公益慈善觀念、習慣,缺乏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公益慈善活動尚未嵌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和學生的學校教育中,人們參加公益慈善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式較為有限;公益慈善領域的信息公開、透明尚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行政過度主導公益慈善事業的傾向加劇;公益慈善相關專業尚未被納入國家學歷教育專業目錄,給公益慈善的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學歷教育的專業招生帶來困難;公益慈善教育的定位、系統的公益慈善教學及公益慈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與就業支持,均滯后于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而所有這些,直接影響著公益慈善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制約著公益慈善行業規則的形成,阻礙了公益慈善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國需要廣泛地開展公益慈善事業的職業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開發公益慈善相關課程,探索公益慈善方向的中外合作辦學,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大公益慈善的基礎研究,開展公益慈善相關的師資交流和培訓,舉辦公益慈善學科相關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專業人才,培養具備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與管理(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公益慈善資源募集與資本運作、公共關系與公益傳播、公益慈善項目/活動營銷、志愿服務管理、鏈接并整合社會工作實務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公益慈善理論研究能力,以及能夠勝任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相應崗位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大力促進公益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宣傳,以增強公民、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社會責任,形成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幸運的是,公益慈善活動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公益慈善事業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相當成熟。最近幾年,我國對公益慈善事業的一些規律性活動也有不少探索,許多學者、實踐者對公益慈善的基礎理論、方法等做出了巨大貢獻,成果豐富。這是本教材得以形成的基礎。

本書是在《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內容融合了編者5年來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管理、公益慈善與社會發展等相關課程教學的講義、教案、教學案例,以及從事公益慈善學術研究的成果、指導學生從事公益慈善社會實踐的成果。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了一些同行優秀的公益慈善研究成果,參閱了國內外相關學術專著、期刊和報紙、網絡上的相關文獻資料、案例素材,以及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或部門規章,在框架結構、章節安排上參考了國內外一些著名管理學相關教材的編寫體例、結構。所有這些借鑒或參考,有些已在注釋或參考文獻中列出或標注,有些可能未列出。在此,我們謹向有關作者、出版單位及國內外公益慈善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各位前輩、同仁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具有以下3個方面的特點。

(1)本書按照公共管理實踐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對公益與慈善的整個知識體系進行編排,涵蓋公益慈善理論與實踐最核心的概念及理論框架。

(2)本書緊扣當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或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突出多類型習題和經典案例的分析、討論,注重獨立思考和判斷,強調對讀者公共意識的塑造及公共精神的培養,現實性、趣味性、價值性大大增加,不僅有助于提高讀者分析公益慈善實際問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性,也可作為一種“身邊的公益”“生活中的慈善”的準科普讀物向全社會普及、推廣。

(3)鑒于公共管理碩士(MPA)、社會工作碩士(MSW)等專業學位教育特別強調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教學,本教材在內容上兼顧了MPA、MSW教育的知識點和價值理念,并設附錄提供了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和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

本書由重慶大學彭小兵擔任主編,陳培峰擔任副主編。全書共15章,具體的寫作分工(含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案例編寫)為:前言和第一、三章,彭小兵;第二章,隨淑敏;第四章,段燕;第五章,曾寶蝶;第六、九章,陳培峰;第七章,梁辰;第八章,陳玲麗;第十章,胡馨婷;第十一章,王霄鶴;第十二章,黃云霞;第十三章,徐浩文;第十四章,李味恒;第十五章,鄒曉韻、侯利、李琪、蒙萌、羅雨、李苗苗;附錄,彭小兵、梁辰、陳玲麗、胡馨婷。全書由彭小兵統稿、修改和定稿。

本書是重慶市高等學校“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行政管理專業,2016)規劃教材,也是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53001)、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編號:yjg142028)、重慶大學第四批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同時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7157302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青年公益慈善意識培養與行為塑造研究”(批準號:14CSH016)的資助,還得到了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基地”(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市民政局)、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重慶市“2011計劃”地方政府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長江工商管理研究院的支持。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李佳副教授、郭英慧博士、李凱博士承擔了《公益慈善與社會發展》這門重慶大學通識與素質教育選修課的教學,并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大量素材;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的鄧莉莉老師多次無償為該課程授課,提供了大量教學案例、素材。重慶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楠女士、通識教育辦公室的鄭泓女士和周曉梅女士為公益慈善與社會發展課程的建設和本書的編寫提供了指導和幫助;電子工業出版社李敏女士為編輯本書及本次修訂也做了大量技術性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甚至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8年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怀安县| 松阳县| 扎兰屯市| 阿坝县| 龙里县| 崇文区| 长治县| 乌拉特前旗| 鹤岗市| 溧阳市| 汉沽区| 蒙自县| 县级市| 浏阳市| 马边| 聂拉木县| 湛江市| 牙克石市| 天全县| 徐汇区| 昌都县| 永州市| 正宁县| 安国市| 上林县| 玉树县| 肥西县| 沅陵县| 泽库县| 安徽省| 成武县| 改则县| 洪洞县| 海宁市| 江油市| 鲁甸县| 且末县| 西宁市| 阳朔县|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