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FDI技術溢出效應國內外研究進展

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發的加快,相關研究才被引入國內,20世紀90年代國內的研究開始盛行,到最近10年研究成果達到頂峰。但是,選擇汽車產業做系統分析的研究文獻較少,更多的是以更為宏觀的區域、行業等作為研究對象。

1.3.1 FDI技術溢出效應國外研究進展

眾所周知,Mac Dougall于1960年率先對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研究[2]。在此之后,西方許多學者隨之跟進。20 世紀 70年代,該領域的研究達到第一次高峰。目前,國際上在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的當屬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Blomstrom 教授和 Kokko。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跨國投資企業發生的技術溢出,并以此為依據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動機[3]。這種動機主要在于,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以后,不但可以直接獲取資本增加,而且可以低成本或零成本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從而加速本國資本和技術雙重積累,促進國內資本增加和技術進步。對國外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系統分析,可以為本書的相關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西方學者研究FDI的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將重點放在影響FDI發生技術外溢的因素層面,且往往通過實證研究來確定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西方學者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影響FDI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二是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三是東道國的行業特征。下面分別從這三方面展開研究。

1.技術差距

針對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西方學者得到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一些學者認為,這種差距越大,則內資企業更容易吸收外資企業的技術(Wang&Blomstrom,1992)[4];Davide(2001)[5]以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制造業為對象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資本密集型行業中,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概率就越高,內資企業技術進步將更快。而另一些學者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當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過大時,對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將產生抑制作用,阻礙技術溢出,堅持這一觀點的有Kokko(1994[6],1996[7])、Girma&Wakelin(2001)[8]等。在Kokko的研究中,他將東道國的勞動生產率視為被解釋變量,并使用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來度量外資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程度,從而測算出技術差距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這種差距較大時,外資的增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甚微,且當FDI在東道國的比重較大時,勞動生產率同樣沒有較大變化。同樣,另一學者選擇摩洛哥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即使外資的技術水平較高,對當地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也并不明顯(Haddad&Harrison,1993)[9]。還有一些學者考察了土耳其制造業中的內外資企業,結果表明,在引進外資的初始時期,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同技術差距變化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當初始差距較大時,這種差距的變化率也較大,這樣將會對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產生阻礙作用,并不利于內外資企業之間縮小技術差距(Erhan,2000)[10]。Perez(1997)另辟蹊徑,通過設置內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閾值來研究技術溢出效應[11]。Perez認為,總體來看,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對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并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當技術差距在某個閾值以下時,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則越有利于 FDI技術溢出,而一旦超過這個閾值,技術差距將阻礙外資的技術溢出。主要是因為內資企業技術過低,無法吸收來自國外的先進技術。他還進一步假設,如果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持續擴大,則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強度會逐漸降低,直至最后不會發生技術溢出效應,甚至還會出現技術溢出負效應情況。這就是許多西方學者提出的外資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

2.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

所謂吸收能力,主要是指內資企業將國外企業轉移的技術加以消化、利用并生產出成果的能力。這一術語最早是 Cohen&Levinthal (1990)在對企業研發能力進行考察時提出的[12]。他們認為,一般來講,企業的研發投入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企業的研發成果可以大大促進技術進步;二是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將有利于提升企業對外來技術的學習、模仿、改進能力,并促進企業儲備技術去吸取外資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因此,東道國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是影響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核心要素之一,這種能力正是內資企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對于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的測度,大多數西方國家從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內資企業對科技研發活動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等角度進行考察。對于內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與技術吸收能力的關系,學者們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目前存在正反兩面的實證。例如,Wang&Blomstorm(1992)研究認為[13],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本土企業也吸收得越充分。而Kokko(1994[14],1996[15])、Girma&Wakelin(2001)[16]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過大,會阻礙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吸收技術溢出效應的效果并不佳。而影響內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的因素往往是其人力資本質量的差距。一般來講,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本質量較高,而內資企業的人力資本質量較低,正是這種人力資本質量的差距導致了兩類企業之間的技術缺口。Benhabib&Spiegel(1994)[17]對Nelson&Phelps(1966)[18]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進行了證明,那就是東道國的人力資本發展水平是吸收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決定因素。為進一步證明人力資本對東道國本土企業的重要性,Coe&Moghadam(1993)研究發現[19],東道國企業的技術水平高低主要由研發投入的強度決定,并以勞動生產率的形式表現出來。對于東道國來講,從外資獲取技術溢出效應是實現技術資本積累并趕超技術先進國的一大捷徑。從長遠來看,東道國必須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不斷強化自主創新,這才是促進國家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東道國本土企業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及其質量決定了吸收外資企業所發生的技術溢出的能力。國外的研究還表明,外資企業發生技術溢出的程度與內資企業吸收能力之間保持著一種協調關系,當本土企業自身技術有限時,將無法達到吸收外資發生的技術溢出效應的理想效果。

3.東道國的行業特征

西方學者在研究影響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因素時,還考察了行業特征因素。Young(1998)[20]和Howitt(1999)[21]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外資是否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或者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規模大小,主要與東道國某一行業中那些技術最為先進的企業所擁有的知識量的多少相關。Akbar&Bride(2004)以匈牙利的銀行業為研究對象[22],研究結果表明,對于那些經濟發展處于轉軌階段的國家來講,外資的不同類型對東道國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東道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屬于市場導向型,則這種外資對該國的長遠發展有利;如果引入的外資屬于資源導向型,外資進入后將耗費大量資源,這樣的外資對東道國無論是技術進步還是國民福利都將產生損害,不利于東道國的長遠發展。同時,Holger Gorg&Alexander Hijzen(2004)以英國作為研究對象[23],同樣考察了外資的行業特征因素。結果表明,在出口導向型的行業中引入外資更容易發生技術溢出效應,當產品市場屬于東道國本土市場時,這樣的外資不但不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而且會對本土企業產生“擠出效應”,降低本土行業的勞動生產效率。

1.3.2 FDI技術溢出效應國內研究進展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達到了頂峰。國內學者研究外資技術溢出效應,重點關注外資是否對國內企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以及影響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主要借助國外測度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經驗模型,使用中國行業層面或地區層面的數據來加以驗證,從而對其結論加以判斷。從研究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影響外資在國內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國內本土企業對外資的技術吸收能力,二是外貿政策的變化。下面對國內學者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分別加以分析。

1.外資技術溢出與本土企業吸收能力

包群、賴明勇(2003)研究認為,中國的外資引進戰略一直秉持“技術換市場”的思路,不過本土企業對外資技術進行的模仿和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身技術吸收能力[24]。李曉鐘、張小蒂(2004)研究了長三角地區FDI技術溢出效應的情況,重點實證檢驗了該地區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與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外資企業在長三角地區確實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而這種技術溢出效應的強弱與長三角地區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密切相關,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的高低與其自身的技術進步動力與能力有關[25]。呂世生和張誠(2004)考察了天津市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情況[26]。結果表明,天津當地的內資企業與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表現出不確定性,他們認為這一現象與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有關。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在實證研究過程中,以Haddad&Aitken的模型為基礎,引入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變量,采用R&D投入與行業的外資存量進行交互檢驗。最終結果顯示,影響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的研發投入比創新性的R&D效果更為明顯。同時,他們還發現,內資企業的科研投入力度越大,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就越小,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就越明顯。張海洋(2005)同樣對內資企業研發投入的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較低將抑制其生產率的提高,而高科技行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低于一般行業,但在一般行業中所發生的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27]。黃靜(2007)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與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進行了分層考察,從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驗證了本土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與外資技術溢出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從當前階段來看,中國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過大,如果要提升吸收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效果,則要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28]

2.外資技術溢出與外貿政策

除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影響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以外,東道國的外貿政策同樣影響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國內較早關注這一影響的學者主要是陳濤濤、宋爽(2005)[29]等。他們借鑒了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并使用行業數據驗證了外貿政策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在外貿政策的變量選擇上,主要使用行業開放度、外資進入形式(獨資、合資或合作等)和合資企業內外資持股比例三個變量。結果表明,行業開放度與外資進入形式將顯著影響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且表現為正效應,而內外資持股比例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并不顯著。孫少勤、邱斌(2010)[30]使用市場完善程度、外資鼓勵政策、金融市場效率及市場分割程度等變量,考察了外貿政策與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國市場體制不完善,制約了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在外資鼓勵政策方面,“超國民待遇”的免稅政策對外資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種粗放型的外資引進模式僅適用于改革開放初期,當前階段應當引進內含先進技術的外資,以促進本土企業技術進步;金融市場效率的提升對于提升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和促進外資技術溢出具有明顯作用,但中國面臨金融市場效率提高與金融風險增大的困境,目前來看,以犧牲效率來降低金融風險的決策符合現實需要。邵留國等(2007)[31]認為,東道國的外貿政策差異,決定了外資的動機不同,這種動機決定了外資的流向,進而影響外資技術溢出。蘇為華、孔偉杰(2010)[32]考察了知識產權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知識產權的敏感性更高。劉厚俊、王丹利(2011)[33]研究了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差異對外資技術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不同區域之間的稅收競爭降低了外資企業的實際稅率,從而影響不同地區之間的外資技術溢出。例如,中西部地區對外資的稅收政策更為優惠,不利于有先進技術的外資進入,弱化了外資技術溢出效應。

1.3.3 汽車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研究

雖然國內外學者研究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歷史較為悠久,但大多數學者均以一個國家的內部綜合性行業為研究對象,如制造業、服務業等,尤其以制造業居多;也有個別學者以制造業中的某一類細分行業為研究對象,如電子業(鐘昌標,2006)[34]、農產品加工業(田澤永,2008)[35]、紡織業(孫江永,2010)[36]。直到最近幾年,國內學者才開始將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引入汽車產業研究。總體來看,研究汽車產業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的存在性研究

針對中國汽車產業,學者們關注的問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到底是促進了國內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還是對技術進步產生了阻礙作用,外資是否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張雪倩(2003)較早研究了汽車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問題,其主要觀點是,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跨國公司的投資在促進國內技術進步和優化汽車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37]。柯廣林、華陽(2006)研究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的確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但是這種效應的顯著度并不高,或者說技術溢出效應并不理想[38]。尹永威(2006)[39]分別考察了外資對中國汽車行業和內資企業生產率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得益于外資的進入,而內資企業并沒有得到技術進步,反而受到了外資的技術排擠。趙增耀、王喜(2007)經過實證研究后認為,我國汽車產業引入外資以后,大規模的外資進入給我國汽車產業帶來的主要變化是,汽車產業規模迅速增大,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在市場進入門檻、市場集中程度及自主研發水平等方面均有很大進步,最終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外資產生了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40]。李婉舒(2008)[41]對吉林省汽車產業引進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做了實證考察,主要使用基礎經驗模型,并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吉林省汽車產業的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具有滯后性,后一年的效果要好于當年的效果。胡小娟、溫力強(2009)[42]以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為工具,研究了中國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他們的結論表明,近10年來汽車產業的外資發生了顯著的技術溢出,且技術溢出效應表現為明顯的正向的競爭性效應,并進一步判斷,隨著時間的延長,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更加顯著。姜延書、趙靜(2009)以中國汽車產業內外資企業總資產的相關關系來判斷外資的技術溢出問題。結果表明,汽車產業內外資企業總資產表現為負相關關系,他們認為這是外資對內資的擠占和內資對外資技術溢出吸收不充分所致[43]。趙果慶(2010)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他選用2004—2005 年的面板數據,從企業角度出發,論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問題。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確實對中國汽車產業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但是,在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即汽車產業的外資對內資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44]。吳杰(2010)[45]以汽車產業全要素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了測度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模型,并采集汽車產業 13 個年份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了驗證,結果發現,中國汽車產業引入外資后,行業的生產率得到顯著提升,說明外資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陳漢林、徐佳(2011)則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引進外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過程[46]。李曉鐘、胡卉君、沈瀟茹(2012)[47]選用中國 1998—2009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分別檢驗了汽車產業整體和子行業的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得到的結論與趙果慶(2010)的研究結論有一定差異性,即從汽車產業整體來看,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但從單個子行業來看,汽車配件行業的外資存在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

2.汽車產業FDI技術溢出效應影響因素

從國內研究汽車產業技術溢出效應的文獻看,絕大多數學者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持肯定態度。除討論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以外,部分學者還針對影響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的因素開展了實證分析,主要觀點如下。一是外資在中國汽車產業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取決于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技術差距越小,越有利于國內企業模仿和學習國外技術(李曉鐘等,2012)。二是受國內宏觀戰略及汽車產業政策的影響,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均通過政府出面對汽車產業提供支持,吸收外國汽車技術來促進國內汽車技術進步(趙振全,王天驕,2011)[48]。三是技術缺口影響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程度,技術缺口越大,越不利于外資的技術溢出。例如,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講,汽車改裝業技術缺口較大,該行業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顯著;而對于整車制造業來講,因技術缺口適中,這個行業的外資產生了正向技術溢出效應;對于技術缺口最小的汽車零件制造業來講,外資卻產生了擠出效應。因此,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經歷一個“市場換技術”的必要階段(趙果慶,2010)。四是與國內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相關。

3.汽車產業FDI技術溢出渠道研究

汽車產業外資的技術溢出渠道,也就是汽車產業的外資發生技術溢出的主要方式。潘偉琪(2009)[49]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汽車產業外資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路徑問題,技術溢出的主要渠道分為三種。一是示范效應渠道,即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參與投資,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技術模仿、學習的機會和條件,通過這種技術活動,國內企業的技術得到改進和提高。這種技術溢出的基本原理就是,當外國汽車企業的子公司進入中國以后,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模仿外資企業產品的機會,內資企業通過對產品進行“逆向工程”研究,采用“干中學”的方式積累經驗,促進技術進步。二是聯系效應渠道,即隨著中國生產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汽車零部件生產技術的改進,中國的零部件獲得了外國汽車廠商的認可,外國汽車廠商將中國的零部件生產廠商視為自己的供貨商,到中國來采購產品。而國外企業為了獲得符合其要求的產品,必然要向中國零部件生產廠商提供一定技術,從而促進國內零部件生產廠商的技術進步,這就是通過產品聯系所獲得的技術溢出效應。三是人員流動效應。當外國汽車廠商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時,通過招聘方式引入國內員工,員工在外資汽車公司工作一定時間,學習到外資企業的管理經驗、技術以后,離開外資企業,將所學到的技術帶入國內企業。由于人員流動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這就是人員流動效應。

4.制約汽車產業發生技術溢出的因素

汽車產業發生技術溢出效應,同樣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約。在這方面,國內學者張誠、張艷蕾、張健敏(2001)[50]和潘偉琪(2009)做過相關討論。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制約汽車產業發生技術溢出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三方面,即東道國汽車市場競爭環境、東道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及東道國的教育水平。在汽車市場的競爭環境方面,外資汽車廠商是技術溢出源,而汽車產業專有技術主要是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形成的,因為只有市場施加足夠的壓力,廠商才會通過技術創新來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獲得競爭優勢。因此,外資汽車廠商一般都會將其擁有的技術向建于東道國的子公司轉移,在技術轉移完成之后,將通過子公司向東道國企業進行技術溢出。對總公司來講,這種技術溢出屬于間接溢出。外資汽車公司只有面臨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時,才會向子公司轉移技術以獲取產品的競爭優勢,一旦這種優勢形成,將不會繼續向子公司轉移技術,尤其是先進技術更難發生轉移。與此相反的情況是,當從事國際經營的公司之間、外國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出現激烈的競爭時,各公司將努力加強產業創新,對各類工藝不斷加以改進和創新。這時,在跨國公司內部企業之間,技術轉移速度加快[51]。因此,外部競爭加劇將促使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規模增大和溢出速度相應加快,技術溢出的渠道不斷增加,技術溢出的空間將變得更大,這樣本土企業將獲得更強的技術溢出效應。對于有產業鏈關系的內外資企業來講,外資企業出于競爭需要,對與東道國有業務聯系的企業的產品質量要求提高,而本土企業受技術制約無法提高產品質量,需要外資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這時,外資企業為獲得高質量的中間產品,有向東道國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意愿,從而增大了本土企業獲得技術溢出的可能性。

5.中國汽車產業技術溢出主要問題研究

國內部分學者研究后發現,中國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溢出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

縱觀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中國汽車產業從1984年開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這時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市場換技術”模式來提升汽車產業技術水平,促進汽車產業發展。部分學者認為,自從外資進入中國汽車產業以后,該行業就進入了“市場換技術”的時代,而這種“換技術”則是最為失敗的例子,因為凡是與外資開展合資合作的汽車公司,其產品核心技術均來自國外,國內企業不過是外資企業的一個“打工仔”而已(趙慶果,2010)。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汽車產業采用與國外企業合作的形式,從近 30 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技術上確實有很大提升;但是,國內企業主要依靠學習和模仿來獲取國外技術,自主創新的技術并不多見,因為通過與外資企業開展合作,已經降低了內資企業自主研發技術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內資企業存在過度依賴外資企業技術的傾向(陳漢林,徐佳)。一般來講,汽車產業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源主要有兩類,分別為企業自主研發獲取技術和通過引進國外技術獲取技術。對中國汽車產業內資企業來講,其技術增量主要來源于外部。從國際上來看,國家之間的技術獨立性,通常使用對外技術依存度來衡量,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說明這個國家主要依靠外部技術來支持行業發展;相反,對外技術依存度較低,說明這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因此,我國汽車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的現實,從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

2)汽車產業外資企業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市場

汽車產業外資企業之所以愿意同中國本土企業開展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國內汽車市場的份額足夠大。通過合資的形式,在中國建分廠,可以繞過出口壁壘,直接進入國內汽車市場。在技術方面,外資企業向中國企業轉讓的技術并不是最先進的,甚至是已經淘汰的技術,但對本土企業來講已經相對先進,從而導致最終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與國外原裝產品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可以這么認為,汽車產業的外資企業并不重視在中國的研發活動,其重心在于生產產品獲取利益。這一點可以通過國外著名汽車廠商技術研發中心設置的區位選擇得到印證。例如,日本的汽車產業十分發達,它在美國共有 9 個技術研發中心,而分布在歐洲的研發中心也達到 8 個,這兩個地區汽車技術十分發達。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附近,就集聚了來自德國、法國、日本、瑞典、意大利及韓國等國家的共15個技術研發中心。相比較而言,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的技術研發中心數量很少,與汽車技術發達的國家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3)汽車產業本土企業技術吸收能力較弱

前述國內外研究一致表明,本土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對外資技術溢出的影響是顯著的。對中國的汽車產業來講,本土汽車企業在消化、吸收外來技術方面的能力較弱。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秉持“市場換技術”的理念,從 30 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的汽車市場讓位于國外汽車品牌已經成為事實,而所換取的汽車技術卻并不與之相匹配。不過,從汽車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來看,外資的進入對國內汽車技術水平的提升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國內汽車產業的技術水平與外資的技術差距仍然較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內資企業對外資技術的吸收能力較弱。有關數據表明,1995—2003年,國內汽車產業用于外國技術引進的經費累計達到147億元,而用于企業消化、吸收外資技術的經費投入僅有11.5億元。與技術引進的經費相比,消化技術的經費投入力度較小,兩者的比例約為 100:7.8,而汽車產業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基本維持在1:3左右,與我國形成相反的技術進步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同德县| 谢通门县| 永康市| 大英县| 伊通| 农安县| 陆河县| 卫辉市| 阳朔县| 邻水| 天柱县| 同江市| 偏关县| 紫阳县| 株洲市| 大庆市| 本溪| 南宁市| 双城市| 子长县| 固始县| 大洼县| 佛坪县| 孟州市| 布尔津县| 井冈山市| 铜鼓县| 罗平县| 高台县| 保定市| 黄石市| 易门县| 镇坪县| 镇康县| 三都| 哈巴河县| 怀来县| 镇远县| 苍梧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