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論
- 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
- 張江主編
- 5364字
- 2019-06-06 17:11:59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開幕式上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全面總結了五年來黨和國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主題,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五個方面對文藝工作者在新的歷史定位中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刻闡釋了文化自信決定文藝發展,文藝繁榮影響民族復興的邏輯關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藝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有關文藝問題的重要論述構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本次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共闡述了五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涵蓋文藝創作與文藝工作的主要問題,為文藝理論研究提供了基本參照。講話發表以后,引發了理論界和文藝界的廣泛討論,講話提出的基本思想也已成為文藝工作者創作、創造、創新的理論指南。這次文藝講話的重要意義正如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前言”中所說:“講話科學分析了文藝領域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定方向、立綱領,點問題、提神氣,體現了黨對文藝工作的新思想、新判斷、新要求,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創文藝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講話……是當代中國文藝實踐的理論總結和思想升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思想光芒,是指導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對推進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19]
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在認真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文藝工作的新實際,吸收文藝發展的新成果,進一步從做好文藝工作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中國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六個方面對文藝工作作出了戰略性、綱領性部署,為當前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方案,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不言自明。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專家學者一起“分析形勢、溝通思想、凝聚共識、謀劃未來”[20]。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領導,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哲學社會科學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洞察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態勢,一針見血地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21]等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2],這不僅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確立了目標、指明了道路,也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建構思路。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作了講話,該講話是繼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之后,又一個針對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講話肯定了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之后我國文藝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時針對文藝工作的具體問題,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四點希望。一是“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這是自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文化自信”之后,[23]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作出的最為完整詳細的論述。二是“希望大家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從藝術創作入手,對文藝反映人民、典型人物塑造、藝術再現、寫出新史詩、判斷素材、閱讀生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說明。三是“希望大家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關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創作生產優秀作品,對文藝創新的意義、創新的方法、需要克服的問題等,進行了論述。四是“希望大家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這一部分是從文藝的鑄魂作用說起,對創作者的態度、德藝修養的提高、責任和擔當的意義等進行了重點論述。除了這四點希望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在這次講話中重點論述了文藝在人才培養、改進黨對文藝的領導、文藝高峰的到來等方面的問題。[24]
可以說,關于文藝問題,連續四年如此密集地由黨的最高領導人發表“講話”、中央頒布“意見”,在過去是沒有的,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反映出文藝工作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在系列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文藝的發展置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任務中去,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時代發展對文藝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事關我國文藝事業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規律,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這不僅為文藝工作者從事文藝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為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新的方案,也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對話和交流提供了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有文學情結而又懂得文學的人,在他的文章或講話中提到的作家有幾百人,所引用過的詩詞文章不計其數。他熱愛文學,在陜北插隊的時候,走30里路只為去另一位知青那里借歌德的《浮士德》來讀;他善于與作家交朋友,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結識了作家賈大山,賈大山過世后,還專門寫了悼念文章;他和路遙十分熟悉,當年一起住過窯洞,做過深入的交流;他對世界各國的許多文學經典爛熟于心,多次出訪都能以文藝拉近同各國人民的友誼與感情。文學的作用無他,但能在長期的陶冶下,讓人心正、身修、德明,如《大學》所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習近平總書記懂得文學,懂得文學對個人修養與精神提升的重要價值,懂得文學與國運興衰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懂得文學在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的講話并非案頭之作,而是對當下文藝現實問題的有的放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文藝應該“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然而今天,我們的文藝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不能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好局面。文藝沒有了生命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25]可以說,文藝創作在今天逃避崇高、虛無歷史、拒寫現實、顛覆傳統、解構美好的現象十分嚴重。創作者心情浮躁、精神貧弱、價值缺失、魂無定所,盲目個性化的寫作現象十分嚴重。心中沒有人民,筆下沒有乾坤,既喪失藝術追求,也談不上審美情趣;既忘記責任擔當,也缺乏藝術理想的現象十分嚴重。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浮躁”,創作成為發財的手段,批評成了致富的工具,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方面講,文藝上的浮躁折射出了社會的浮躁、思想的虛空和精神上的自甘墮落。雖然今天我們處于“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26],“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27],然而在難得的歷史條件與際遇面前,本該有所作為的文藝卻啞然失聲,無所適從,喪失了應有的提神聚氣作用,忘記了本來的使命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的講話,正是對以上諸種文藝亂象及其存在問題的有感而發,四次講話都十分強調文藝在當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為我們今后從事文藝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
首先,文藝要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回顧世界歷史,不論是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還是我國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或是近代的新文化運動,這些激動人心的時代,都與文藝息息相關,都深受文藝的啟迪與影響。而今天我們步入新的時代,也需要新的思想引領,也需要新的文藝先行。其次,文藝要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28]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出現種種問題的病根就在于一些人價值觀的缺失,因此他希望通過文藝來鑄造靈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29]。另外,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真善美的追求,這些也要在文藝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得以實現。最后,人民需要文藝。“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30],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時刻關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31]。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32],“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33],“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4]。
此外,文藝還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發揮作用。“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5]今天我們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36]。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起來之后,民族形象的塑造、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民族精神的凝聚、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創造等已顯得非常必要。加之2008年發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以來,西方各國的經濟發展徘徊不前,持續低迷,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優越性,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藝在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方面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他希望“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37],以文藝的方式“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38],把中國經驗推介出去,“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39]。當然,文藝自身也可以作為一種“中國方案”推介出去,為世界人民提供文化精神食糧。關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得十分清楚:“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40]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實力已成為贏得世界人民尊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深入研究和探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的精神價值、突出特征以及所體現出來的文藝認識,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同時還將為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體系作出貢獻。
本書所重點探討的文藝與時代的關系、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創作者的素養、文藝精品的創造、中國精神的弘揚、文藝與市場的關系、新媒體文藝創作、文藝批評重塑、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等內容,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反復強調與論述的主題,也是當下我國文藝工作需要突出解決和應對的問題。研究和澄清這些問題,對于完整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對于改變人們在文藝作用方面的糊涂認識,改進創作風氣,提振文藝精神,消解錯誤思潮,引導正面批評,推動文藝消費等方面必將產生很好的作用。同時,本書從文藝的本質論、創作論、作品論、功能論、批評論等不同角度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所進行的這些梳理與研究,也將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以及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民族化發展提供準備和思路,為世界文藝理論舞臺上的“中國聲音”“中國貢獻”作出我們的努力。當然,本書主要是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問題系列重要講話的認識和體會,研究得還比較粗淺,還不能完全呈現仍在發展中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的整體風貌,有些認識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學界同仁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