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念孫
樹森的專著《都邑賦史論》即將出版,送上校樣囑我作序。這些年,樹森經常和我探討各類學術問題及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每有論文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都拿來讓我分享。看著他在學術上如雨后春筍般節節拔高,很是高興和欣慰。不過,我向來認為給他人作序是件難事,不僅難在對他人著述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需要功力、眼光和責任心,還難在實事求是的評價在時下學術圈充溢溢美之詞的氛圍中往往顯得不合時宜。好在經過這些年的相處,對樹森的為人和品性已有相當了解,他深知書囊無底、學海無涯,對自己學術成果有自握靈蛇之珠的自信,也欣賞他人懷抱荊山之玉的風采。有時我對他的文字或觀點提出近乎苛刻的看法和意見,他多能慨然接受,乃至聞過則喜,做到“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有了這份在為學態度上的相知,加上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緣分和情誼,作序之事自然不忍也不容推辭,更何況借此機會自己也能學習和掌握原來知之甚少的都邑賦知識呢。
都邑賦是我國文學中以描寫都邑為題材的賦體作品。它是賦體文學的一個主要品類,自漢代誕生以來一直是文人創作的重要領域,可謂綿延久遠,峰巒起伏,名家輩出,代有佳作。然而,在我們的文學研究中,盡管前輩學者對其已有涉獵,但多半東鱗西爪、一枝一葉,系統梳理和探討歷代都邑賦發展流變的成果一直空缺待補。樹森的《都邑賦史論》,作為第一部較為完整描述和評論此類題材賦作近兩千年演變歷程的專著,無疑具有篳路藍縷、開拓先河之功。該課題的選取和研究,不僅彰顯了作者學術視野的敏銳和獨到,也從選題上凸顯了該著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當然,一部專題性的學術史,僅僅捕捉到選題的縫隙和空當遠遠不夠,它只是找到一條攀緣之路的起點,要登堂入室,窺其閫奧,必須辛勤搜集和辨析相關史料,并眉目清晰地將其演化嬗變的過程和盤托出。作者深諳此理,旁搜遠紹,窮本溯源,在詳盡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以都邑賦自身發展軌跡為線索,對從漢代到清朝此類賦體文學的流變做了悉心爬梳和依次呈現。漢代《兩都賦》對賦體和賦家走出俳優境地的賦史意義、魏晉南北朝都邑賦的特點、唐代都邑賦形態變化的啟示、宋元都邑賦的歷史轉向和定位、明代都邑賦的守成與開拓、清代都邑賦創作與理論的交相輝映,以及當代“百城賦”創作的源流與影響等,該著都做了有條不紊、頭頭是道的講述。全書及每一章節,既有大處著眼的宏觀鳥瞰、簡明扼要的概括小結,又對主要問題和關鍵節點注重具體而微的細部刻畫,對都邑賦在中國文化和文學版圖上留下的或寬或窄、或深或淺的印轍,堪稱做了較為完整的全程掃描和生動展示。
該書名為《都邑賦史論》,其長處不僅如上所述,在于“史”的追蹤和尋覓,更在于“論”的探討和剖析。一般通史或專題史著述,常常滿足于對歷史過程及衍變線索的考索和整理,而對歷史進程更迭變化的背后緣由多淺嘗輒止,深究不夠。該書雖然主要描述都邑賦演進的歷史軌跡,但處處注重追尋其興衰演替的社會條件和文體內部的深層原因。這不僅表現在全書第一章總論古代都邑賦的特點和價值,談論都邑賦的認識作用、文獻意義和文體互動影響等諸多問題,提出“幾乎所有的都邑賦創作高潮,往往都出現在國家統一、財阜民豐之時”,因而都邑賦體現了“崇尚統一”及“盛世作賦”的觀念等;還表現在其他各章對不同時代都邑賦流變的原因均留意勘探,不少地方言前人所未言,開拓了都邑賦及賦體文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如第四章評述唐代都邑賦創作狀況,就對盛唐國運昌隆為什么都邑賦創作沒有出現繁榮景象等問題做了反復追問,通過對統治者好惡、唐代科舉以律賦取士、律賦體制較小不宜寫都邑賦,以及唐詩中長篇歌行體與都邑賦關系等議題的探討,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頗有說服力地解答了學術疑問,同時也使研究步入探幽窮賾的勝境。全書類似這樣窮本追源、別開生面的文字如夜空繁星,引人注目,這也使該著增加了學術的深度、厚度和分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大利學者克羅齊的這一著名論斷,不僅說明對過去歷史的描述總是蘊含當代人的視角和闡釋,而且表明研究這種或那種歷史多半由現實因素觸發,常常包含更好認識和把握現實的目的。《都邑賦史論》也是這樣,它研究古代都邑賦并非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更好地觀察和理解當今相關文化現象。2007年至2009年,《光明日報》曾開辟《百城賦》專欄,連續刊載一百多篇抒寫中國當代城市勝概的賦體作品,引起讀者廣泛追捧和研究者的熱議。該書第九章專題討論這一甚為難得亦甚為壯觀的文化景致,對20世紀賦體文學由衰落而崛起的多方面原因、“百城賦”與古代都邑賦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百城賦”創作存在的問題等,都做了頗有價值的觀察和思考,對我們今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乏啟示意義。
若取法乎上,《都邑賦史論》無疑尚有提升的空間。除文字表達需向精練、精準方面進一步錘煉,一些觀點的論證和材料的運用尚須拓展、深化外;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本身內在形式的變化對不同時代都邑賦發展產生哪些影響,似也應成為該著重點關注的內容。賦體文學在漢代以散體大賦的形式稱雄一世以后,其體制特色起碼經歷了駢賦(又稱俳賦,流行于南北朝時期)、律賦(流行于唐宋時期)、文賦(又稱宋賦,興起于宋代,流行于宋元明時期)等嬗變。這些演變在歷代都邑賦創作上有哪些反映?或者說不同時代都邑賦創作在藝術形式上有哪些異同特點?作為一部較為系統完整探討都邑賦演進歷程的專著,《都邑賦史論》對此類問題如能在已有涉獵、已有論述的基礎上花費更多筆墨,進行深入肌理的透視和分析,則將錦上添花、更上層樓。
是為序。
2017年8月29日于合肥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安徽省文聯第五屆副主席、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原所長,研究員。)
九州·縹緲錄(合集)
《九州縹緲錄》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1月24日首播,每周二10:00更新一集。同名電視劇已于2019年播出。全書共6卷,以虛構的“九州”世界為背景,圍繞著各方諸侯都意圖問鼎人族權力中心——天啟而進行的權力斗爭的故事展開,情節從華族少年姬野和蠻族少年呂歸塵的視角出發,以兩個少年的成長為線索,逐漸拉開九州大地上亂世的序幕。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