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讀書的境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讀書始終是人的一種精神享受,甚至是人間至善至美的事情,所以才有“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名言。

在我看來,讀書是有境界和品位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稱:“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所謂讀書之境界,恰如梁實秋先生所言:“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讀書是最美好的事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相傳這是清代嘉慶年間禮部尚書姚文田自題書房的對聯。據說,商務印書館的開創者張元濟曾手書過這副對聯。更值得提及的是,有人問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樣?博爾赫斯說,就是圖書館的樣子。所以我要說,讀書是最美好的事。

“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怎么讀書”這幾個簡單的問題,居然古今中外幾千年也沒有說盡,而且歷久彌新。因為“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想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嗎?請你來閱讀”,這是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登上藝術高峰后留下的至理名言,也是他自己人生經驗的總結。

正由于書是舉世之寶,所以有人說:“沒有書的家庭,談不上是高雅、完美的家庭;不讀書的人,不配稱真正、完美之人?!奔毤毾雭?,此話不無道理。歷史上絕大多數偉人、大學問家都把書籍看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把讀書學習看作生命中最大的愛好。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孫中山、魯迅、愛迪生等等,都是如此。

論及讀書的好處,素有宏觀意義與個人意義之分。從宏觀上說,我們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就個人而言,“讀書使人充實”。但實際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2013年8月,著名作家賈平凹做客上海書展時說過:“如果人人都不愛讀書,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后勁了?!?014年7月25日,《解放日報》刊登了韓正同志的《靜心讀書》一文,文中指出:“不讀書的城市是沒有希望的城市?!崩羁藦娡驹谑萌珖舜笕螘h記者會上再次提到“全民閱讀”,他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用閑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一種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習近平同志早在《之江新語》一書中就有不少談讀書、論學習的內容。

由此可見,關于讀書的價值和意義,怎么強調也不為過。有人說,這世上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二是讀進大腦的書。書是智慧的鑰匙,是人類認識的載體,有知識的人把所見所聞或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便成為書。有價值的書是歷史的見證、知識的寶庫、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標志。朱永新先生說得好:“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閱讀水平。”

實際上,社會文化和歷史就是通過閱讀而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所以,德國作家歌德說:“人不只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弊x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被稱為英國近代化學之父的道爾頓也曾說過:“我所取得的成就和從圖書館里獲得的知識是分不開的?!?

話說回來,今天這個時代,讀書到底有什么意義?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話:“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風度。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出現一些浮躁的風氣,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一些人不讀書,缺乏應有的風度,缺乏對事物的專注之心。”(《讀書是一種風度》)應該說,人們對什么事情專注、什么事情重要的看法和感知是不一樣的。

在有些人看來,終日埋頭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對此,作為中國首批18位博士之一,曾在中國科技大學執教多年、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的李尚志說:“說數學家都像陳景潤那樣,其實不是。比如,我們也喜歡吃好吃的?!腥藛栠^我搞科研會不會影響你去旅游,其實我有很多教學案例都是旅游當中來的。喜歡什么就照干,而且未必不能對科研有所啟發?!?

事實上,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愛,使不少科學家逐步成為自然美的追求者與發現者。達爾文“常常幾小時地閱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和“拜倫、華爾特·司各特的詩篇”;諾貝爾讀過許多名人大家的文學作品;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都非常喜愛古典文學。據了解,蘇步青一生與詩結緣,曾出版《蘇步青詩詞鈔》《數與詩交融》等著作。在談到習文對自己一生治學的滋養時,他說:“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幫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以后幾十年,我能吟詩填詞,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時文理兼治的學習方法?!敝麛祵W家丘成桐院士也說過:“我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從《詩經》中,看到了比興方法對于尋找數學方向的重要性;吟誦《楚辭》,激起我對數學的熱情?!惫瘸栏潜环Q為“詩人數學家”,他說:“在我的生活里,數學是和詩同樣讓我喜歡的東西。詩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復雜的內容,用具體的語言表現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數學也是這樣,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遠除不完,結果用一個無限循環小數表示出來,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笨梢姡x書是人的一種興趣愛好和精神需求,并不一定為學科和專業所限?!对阶x者》一書的作者郝明義說得好:“沒有越界,不成閱讀?!睆哪撤N意義上說,“跨界”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閱讀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即世界讀書日,意在鼓勵人們發掘讀書的樂趣,并紀念那些為推動人類文明前進而做出不懈努力的先輩。

為什么選擇4月23日作為世界讀書日呢?據說跟西班牙有點關系。這一天,是《堂吉訶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逝世紀念日。聽上去像是一個美好的巧合,而鮮為人知的是,“世界讀書日”的誕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西班牙文學巨匠。

早在1923年,西班牙作家、出版人文森特·克拉維爾提出,為紀念塞萬提斯及其偉大作品《堂吉訶德》,在西班牙設立“讀書日”??死S爾本人是塞萬提斯的崇拜者,28歲時他成立的第一家出版社,便以塞萬提斯的名字命名。在他看來,“讀書日”的設立,是向全世界的偉大作品、作者致敬,同時也希望人們從書籍中獲取知識和文化的力量。

歷時三年,這一提議最終獲得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批準。從提議到正式成為西班牙全國性紀念日,歷經曲折長達七年。

還有一個根據,就是4月23日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傳統節日,叫作“圣喬治節”。圣喬治節的來歷是,當地有一個英雄叫喬治,他從怪獸手中救出了一個美麗的公主。通?!坝⑿劬让琅钡拿耖g故事,得救以后,一般公主會嫁給英雄,可這個故事不是這樣,沒有說公主為了感恩就嫁給英雄了。她怎么感謝的呢?她送給英雄一本書,這就不落俗套了。作為英雄,你光是能殺死怪獸還不夠,你還得有文化,有品位。根據這個故事,西班牙這個地區就有了一個節日,到4月23日這一天,姑娘送自己愛的小伙子一本書,小伙子送姑娘一枝玫瑰花。我覺得這倒不錯,姑娘要求自己的意中人是有文化的,愛讀書的。

其實,所謂的“世界讀書日”,也只不過是提倡一下,或許有點推動作用,但“推是為了不推”,真正的讀書行動要靠持之以恒,靠個人的“文化自覺”。

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作為猶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發展指數(將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標合成一個復合指數)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東地區最高的國家。

據介紹,以色列書店里各種版本的圖書、報刊一應俱全,在街頭的報亭里可以買到頭天出版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世界報》等西方國家的大報,在有的書店里還可以買到《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

在猶太人的家庭里,充滿著濃郁的讀書和求知的氛圍。中國有一個習俗,要讓剛滿周歲的嬰兒抓東西,叫“抓周”,一生的命運與抓到什么緊密相關。如果抓書,預計他將是讀書人;抓算盤,預計是個生意人,等等。錢鍾書滿周歲時抓了一本書,因此取名“鍾書”。他的一生果然是與書相伴,成為一名大學者。而猶太人的習俗是,在孩子稍稍懂事的時候,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涂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讓小孩去舔。這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本是甜的,日后要愛不釋手。

由于猶太人一直有著重視讀書的傳統,使得該民族在長期顛沛流離中能夠不斷地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和一流的經營者。在近代史的長卷畫軸中,馬克思(社會科學)、愛因斯坦(自然科學)和弗洛伊德(人類自身心理研究),是改變歷史進程的三位大師,被推崇為“猶太三星”。不管在歐美各國還是在以色列,猶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都很高。據統計,在20世紀645位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有121位猶太人,比例高達18.5%,獲獎人數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俄羅斯人也是以喜歡讀書著稱的。1.4億俄羅斯人的私人藏書就有200億冊,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因此,俄羅斯獲得了世界上“最愛閱讀的國家”的美譽。到過俄羅斯的人都能觀察到,在公園的長椅上、電車上、大學草坪上、步行街中,無處不見埋頭讀書的人。在普希金公園,你能看到,許多人口袋里都裝著一本書。至于圖書館的閱覽室,則是各年齡段俄羅斯人最喜歡的場所,人們常常要為在圖書館閱覽室訂到一個座位而排隊。讀書,對于俄羅斯人來說,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也是休閑甚至娛樂的方式。

近些年來,盡管俄羅斯人的閱讀率也有所下降,其罪魁禍首是電視和網絡。但這一情況引起俄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將其視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俄政府制定《民族閱讀大綱》,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培養讀者興趣,鼓勵年輕人讀書”,讓“讀書重新成為一種時尚”。

記得在2008年3月,《環球時報》報道了《法國傾力打造閱讀大國》的情景:在法國,常常在公共汽車上看到有人捧著一本厚厚的小說在津津有味地讀著,有白發蒼蒼的老人、背著書包上學的青少年,也不乏匆匆趕去上班的上班族。的確,法國人讀書有股“擠勁兒”。懷揣一書,隨時閱讀,有空就讀。無論在咖啡館,還是在地鐵里、公園中、馬路邊、公車上,到處都能看到人們讀書的身影。多少年來,法國始終保持著讀書大國的地位。統計表明,法國人每年人均讀書12本,多的有25本以上。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法國人寧可砍掉其他消費,也不輕易減少買書的開支。

與法國一樣,在德國的地鐵上,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坐著站著,上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本書來讀。調查顯示:56%的德國人在他們的業余時間喜歡或非常喜歡讀書;平均49%的婦女和36%的男士每年至少買過3本書;僅漢堡市中心圖書館一年就有近1100萬冊圖書被讀者借閱,光顧中心圖書館的人一年有458萬;全世界最大的圖書展每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和法蘭克福兩個城市舉辦。這些數據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德國人是喜歡閱讀的。

在印度的飛機和火車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乘客捧著書在認真閱讀。印度各地都有許多書店和書攤,在每一個市場里,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市場里,也有一兩家書店。據印度一位社會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印度人一般一年要讀3至5本書,而且多是小說,從印度人愛讀書以及能靜下來讀小說這一點來看,印度人心態普遍比較沉靜,不浮躁,生活得很從容。

在澳大利亞,“天天都是讀書日”。澳大利亞人無論搞活動還是外出,背囊里都裝有書。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馬路邊、草坪上、海灘旁、商店里、候機廳內,常見人捧書閱讀的場景。有些書迷甚至一上車船,就習慣性地掏出一本書,然后心無旁騖地看起來。即使站立者,也照樣抓住欄桿或吊環,在搖搖晃晃中享受閱讀。

日本的國土面積不足38萬平方千米,比我國的四川省還小一點,人口有一億兩千萬。但是,日本每年出版新書的總碼洋在兩千億人民幣左右。日本的書店很多,僅東京就有七千多家。盡管日本的書店都不是很大,但書的種類非常齊全,內容非常豐富,什么書都有。日本人的讀書熱情在全世界來看,都是很高的。

美國權威調查機構從1995年開始進行全國范圍的調查,要求人們說出自己業余時間最喜歡的3項活動。結果2005年閱讀以35%排在首位;看電視以21%排在次席;與家人和孩子玩以20%居第三。2005年閱讀上升勢頭最猛,上漲了11個百分點。美國人為什么掀起這樣的閱讀熱?據觀察分析,這和美國人強烈的危機感有關。在美國人看來,不讀書已經沒有出路。

同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現在的每年人均閱讀量還比較少。應該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熱愛讀書的民族?!墩撜Z》十六章,第一章就是《學而》,而《學而》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的一生,也是學習的一生、讀書的一生?!绊f編三絕”(韋是皮帶子,竹簡、木牘用皮帶子拴起來,才不至于亂。這種書是用繩子編起來的,所以叫作編。讀得多了,把皮帶都翻斷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對一部書反復閱讀,熟讀精讀的意思),“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孔子勤奮讀書的寫照。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儒”的最廣的所指,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在中國傳統社會受到高度尊敬,是中華文明崇尚讀書的表現,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色。

在中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雖然有其片面性,但同時也反映了自古以來對讀書的極高評價。在一定的高度看,也有積極的一面。創立于隋唐時的科舉制度,其進步的一面就是打破了用人問題上的論門第的世襲制度,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為現實,使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只是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它使廣大讀書人的閱讀視野漸漸單一(八股文)窄化(重文輕理)了。這種延綿千年的科舉應試教育,至今在現實社會中還有相當的市場。毫無疑問,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

如今,時代確實有些浮躁與功利。在這處處充滿誘惑的年頭,要做到“目不斜視”談何容易!不少人追著利益走,跟著欲望走,盯著權位走,隨著時尚走,物質焦慮癥使人喪失了“專注”的能力。但讀書能讓人沉潛,讓人保持內心的寧靜。讀書,就是與博學的先生對話。他以和緩的語調,告訴我們物質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當年唐宋,曾肥馬輕裘雕梁畫棟,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傳的,卻是激揚精神的詩詞詠歌。尤其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緊張而忙碌,更需要人文作為調劑,文學是最好的選擇,唐詩、宋詞更是其中的精品。

從人類發展史看,文明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讀書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類傳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對人來說,恐怕沒有比讀書更好的精神食糧了。因此,宋代詩人黃庭堅深有感觸地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鼻宕氖拻嘁舱f:“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是啊,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是不一樣的,這從氣質上便可看出。曾國藩家書有言:“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變化氣質?!边@話說得真好!每個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閱讀留下的不同痕跡。讀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源泉,也是滋養人們美好心靈的必由之路。我曾經說過,閱讀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品位和氣質。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卻讓別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令人如沐春風。你會覺得他深邃厚重,氣質不凡。

什么叫氣質?“氣質”,語出宋代張載《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爆F代西方心理學的氣質是指人的心理素質、內在修養的外在行為的總和,一般是指人的個性特點、風格氣度。人的氣質是先天與后天的統一,內在與外在的統一,率真與理智的統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說:“人,要有氣質,要想真正地漂亮起來,一定要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

不可否認,讀書的人確實具有一些特別的氣質。這種“儒雅”之氣,是通過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折射和體現出來的。正如培根所說:“把美的形象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美好的氣質或風度并不只限于那些外交家、政治家和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它也體現在普通人身上。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讀書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義。于是乎,每次看到我們的同胞在國外旅游時摘花、亂扔垃圾,在國際航班上大聲喧嘩或大打出手的新聞時,我總在想,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解決。一個認真閱讀過孔子、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的人,其素質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會對學習和研究產生興趣。

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及其質量,的確關乎一個人的素質養成和精神狀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庇羞@樣一件事情,作為北大學生的馮友蘭,第一次去辦公室拜會校長蔡元培,回來用“光華霽月”來形容當時在場的感受,那是一個渾身充滿光輝的人物,由于這個人的存在,整個辦公室都被照亮了。美學家葉朗認為,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國的傳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涵養氣象,就必須讀書,就必須有生活的積累,思想的積淀。因此,我們要牢記鄭逸梅先生在《幽夢新影》中所說的話:“不讀書,不看云,不焚香,不寫字,則雅趣自消,俗塵自長。”因為,只有書香的熏陶、文化的涵養,才會使我們的思想保持鮮活的亮色。

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人云:“天下之第一等雅事,無非讀書?!碑敶骷也芪能幷J為:“閱讀是人類最優雅的行為,也是最優美的姿態?!彼f,一位瑞典作家曾給他(曹文軒)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孩子,因經濟原因,老大沒有讀書,也就是說沒有閱讀行為,而老二上了學,有了讀書行為。幾年后有家科研機構對他們的大腦做了科學測試,結果發現沒有閱讀行為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完善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閱讀從根本上講是一個人道主義行為”,閱讀讓人的大腦得到了充分發展,使他更完美地感受到了這個世界,享受到了足夠多的東西。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周國平則認為:“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的快樂,一在求知欲的滿足,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敝骷屹Z平凹也說:“讀書對一個人來講特別重要,人生經驗一部分從生活中來,一部分從書本中來,書讀得多,對你的人生、心靈健康發展,肯定有好處的。”的確,讀書有諸多益處:讀書,可以開闊人的視野,讓我們拒絕平庸;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讀書,可以優化人生層次,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讀書,可以啟發人的思維,點燃思想的火花,讓我們更加善于思考。

人是生活在物質和精神兩個世界里的。豐子愷先生說過,人的生活有三種境界:一是物質的境界,大致在衣食住行層面;二是精神的境界,主要指文學藝術等雅致和情趣;三是靈魂的境界,那就是有信仰,有理想,有終極關懷,有博大情懷。書是精神世界中再現物質世界的載體,因而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都時常生活在書里,讀書才能過更有趣的生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說過:“讀書,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現在很流行“一半……一半”的說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實最根本的,生命的一半是物質,一半是精神。讀書是對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補充。

確乎如此,讀書關乎命運、關乎成長、關乎精神、關乎希望。人一輩子怎樣生活,生活得怎樣,就是從他與書的關聯開始。蘇軾有詩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飽讀詩書,可以使人氣質高貴,氣宇軒昂。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贝蠹抑?,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保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過:“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意思是說,一部經典著作,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為什么呢?因為經典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和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等,同時又各有獨特的貢獻和歷史地位。用庫切《何謂經典》中的話說,那些“歷經最糟糕的野蠻攻擊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經典”。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中國的老子、莊子,還是西方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只要是真正進入世界文化寶庫的,都是被公認的經典著作。讀這樣的書,才能進入真正的閱讀,可以“以一當十”“事半功倍”。如果你碰到什么讀什么,你是永遠走不到真正的閱讀里面去的。

張大千先生曾說過:“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讀書對于畫家尚且如此重要,何況我們教書的人?我認為,對教師而言,讀書和教書同等重要。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8月31日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講道:“(教師們)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全社會的尊重。”這種魅力從何而來,就是從學習中來,從讀書中來。而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在工作以后,這時候讀書是為了自己。孔子有言:“古之學者讀書為己,今之學者讀書為人?!币馑际钦f,古代的學者學習和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學問道德,做一個真正的人;而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做給別人看,取悅于人或追名逐利。

閱讀本該是一個私人性、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如今變成了“集體舞”和“團體操”。加之有媒體的渲染炒作,“跟風閱讀”“粉絲閱讀”不斷升溫,儼然有“非粉絲,不閱讀”的現象。不過,在閱讀這件事上,跟風是一件好事。記得在1990年,電視劇《圍城》熱播時,很多人都去買錢鍾書《圍城》的原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也是這樣。又如塑造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反映出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云的《大清相國》一書,因中央領導的推薦,至今印刷了15次,共31萬冊?!胺劢z閱讀”不能沒有,但不能大面積存在。畢竟“讀書不是為了跟別人較量,而是為了自己豐潤華美”([美]克利夫頓·費迪曼:《一生的讀書計劃·前言》),提高個人的素養,提升個人的品位,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閱讀,是人生的智慧的標志。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更為了工作與研究的需要,我們必須把讀書當成人生的頭等大事,刻苦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文化素養,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關于閱讀,我一直覺得它是一種個人行為,不一定非要拔高到一種信念、一種要求。但對教師來說,閱讀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因為,教師是否讀書,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學生,正如教育學者張文質所說:“對大多數真正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而言,閱讀就是他們教學工作的一種繼續和深化,只不過這樣的工作是轉向自我、轉向內心?!笨梢?,教師讀書事關重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書育人者的生命中離不開書籍的潤澤。當我們每天抽出時間來閱讀經典著作的時候,世界就離我們很近很近,我們的人生也變得越來越寬廣。閱讀,使教師更理解講臺;閱讀,使管理者更理解教育。沒有好的閱讀,就沒有好的教育。

“讀書人”是一個美好的身份

何謂“讀書人”?民國時期楊玉清先生在《論讀書》一文中說:“以讀書混文憑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混官做的人,不是讀書人;以讀書為時髦、為裝飾品的人,不是讀書人。”如此看來,只有喜歡讀書,并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作《做一個美好的讀書人》。在我看來,一個不大讀書的人,他即便拜將封侯、錦衣玉食,他的人生亦是不夠豐富多彩的,因為他的心靈生活是單調的,因為他不曾享受過絕對的、遠遠大于他實際閱歷的書中風光。

應該說,“讀書人”是一個美好的身份。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說得好:“每個人在一生中會有各種其他的身份,例如學生、教師、作家、工程師、企業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時也是一個讀者,這個人就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么優秀,本質上不是一個優秀人才。一個不是讀者的作家,我們有理由懷疑他作為作家的資格?!保ā吨車秸摻逃罚?

事實上,凡是大學問家、大學者無不愛書如命。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在《我和書》一文中所說:“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愛書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這一行列。”他本人愛書如命的程度,“就如人每天必須吃飯一樣”。據許廣平在《魯迅手跡和藏書經過》一文中回憶:“魯迅生平酷愛書籍,甚于一切身外之物?!辈淘嗄晟倏〔牛W通經,后來成為中國教育界影響極深的教育家,博得毛澤東高度贊譽,稱他為“學界泰斗,人世楷?!薄K缘玫饺绱顺绺叩臉s譽,是與他“幾乎沒有一日不讀書”分不開的。著名作家、畫家葉靈鳳不僅愛讀書,也愛藏書。他在一篇題為《書癡》的文章中把書比作“友人”和“伴侶”,認為讀書是一大樂事,藏書更是一件樂事。著名女作家張海迪更是一邊讀書、一邊寫作。她有一個書架,書架上排滿了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等。在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成為一名作家,享受許許多多的贊譽后,她深有感觸地說:“離開了書,我無法生活,書給了我力量?!奔玖w林先生在晚年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我一生直到今天,可以說是極少離開過圖書館,就如人每天必須吃飯一樣,經常而必須。”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讀書人”,但如果你不讀書,你就很難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展,用80后作家兼時評人周小平的話說,“如果你不讀書,沒有人能幫得了你”。所以,周小平不愛看電視,每天下班后,如果沒有應酬,吃完晚飯,會花三個小時來讀書。當“讀到作者精彩的觀點時”,他就在備忘便簽上寫下自己的見解、體會,或在書旁圈點評注。

其實,讀書是一種心靈活動。不同年齡的人,讀書的心境也不相同。清代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從“窺”“望”和“玩”三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讀書態度與讀書心境。再說,不同年齡的人讀的書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人年輕的時候,為了獲取知識,要讀“有用”的書;但隨著人年華漸長,為生命的感受,為內心的積淀,要多讀一些“無用”的書。巴金先生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里面有豐富的文學寶藏,它使我們變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價值,文學的作用就使人變得更好。”巴金先生談到了文學的作用,其實也在談讀書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敝苡泄庀壬貞浨嗄陼r代與愛因斯坦的會見,說愛因斯坦這句話對他很有啟發。他說:“‘人的差異在業余?!瘬嬎?,一個人到60歲,除吃飯睡覺,實際工作時間不很多,而業余時間倒是更長。通過業余學習,你可以成為某方面的專門人才?!?

由此看來,一個人成功與否,要看他業余時間在做什么,他有沒有閱讀的習慣,有沒有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我們周圍的很多人在開始工作時,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但是若干年以后業務上就拉開了距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落后者在業余時間沒有認真讀書學習。早在十幾年前,世界經濟組織曾做過一次調查,結論顯示:在同等條件下,愛讀書的人在晉職加薪上更有優勢。這個結論的原理是什么?我想,是因為閱讀不僅影響到人的心靈境界,更能讓人獲得新知,能在終身學習的時代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閱讀應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雖說書籍不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書是人類認識的載體,有知識的人把所見所聞或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便成為書。有價值的書是歷史的見證、知識的寶庫、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標志。人們常說,歲月無情,然而閱讀卻是最有情義的。我們對于世界有所認識、對于人類的崇高理想有所了解,都得益于讀書。通過讀書,我們認識到除了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應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通過讀書,我們了解到自古以來許多志士仁人感人肺腑的光輝事跡。

我非常贊同朱永新先生的話:“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閱讀水平。”社會文化和歷史就是通過閱讀而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記得2009年“兩會”召開前夕,溫家寶總理在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中提道:“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我愿意看到人們坐在地鐵的時候能夠手里拿上一本書,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幸福。多讀書吧,這就是我的希望?!蔽铱吹竭@段話的時候,深受啟迪,也十分感動。如果我們能夠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情,讀書的確是一種幸福,能給人安全感,正如于丹所說:“文化的力量,我們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來臨,也不能改變金融危機。它能改變什么?它改變的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態度,是我們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如前所述,讀書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提出“讓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到書”。2006年,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借鑒國際經驗基礎上,提出“全民閱讀”,并會同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此后連續九年大力推動,全民閱讀迅速成燎原之勢,呈現可喜局面。尤其是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各地開展的讀書活動,可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但我覺得,讀書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附庸風雅。前些時,我在《中國教育報》上看到一篇題為《吳錫平:在書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魚》的報道,說走進揚州大學教師吳錫平的辦公室,很多人覺得是誤入了圖書館的一個藏書室。不大的房間里,四壁都立著書櫥,桌子上、柜子里、沙發旁,都被圖書塞得滿滿當當。置身其中,他像一條魚回到水中那樣自在。如今他有1萬多冊藏書,分別存放在家中書房、辦公室以及鄉下老屋。生活中、網絡上,經常有人問他:“你那么多書看得完嗎?”他說:“看不完?!比思易穯枺骸翱床煌昴琴I了干嗎?”他答:“對愛書人來說,有些書是用來看的,有些書是用來讀的,有些書是用來摸的,有些書是用來擺那兒的?!眴柕娜硕嗔?,難以一一回答,他就在一篇讀書隨筆里這樣回應:“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边@句話說得真好!

實際上,閱讀是最劃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獲取知識營養,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讓心靈得到安頓。比起肉體,心靈更需要愛撫,而讀書是滋養心靈的最佳良方。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使讀者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心靈的純凈與美好。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讀書史。因此,人們應該把讀書當成幸福、快樂的事,要有一種深刻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一詞,是費孝通先生在《論文化與文化自覺》一書中提出來的,其含義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我這里說的“文化自覺”,強調的是一種“自主意識”,即把讀書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個人的自覺行為。正如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所說:“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币虼宋艺J為,讀書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喝水和呼吸一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應與書相伴,不必只在“讀書日”才想起來讀書。

讓讀書改變教師生活的方式

近幾年來調查發現,“我國識字的人口中只有一半在看書,國民閱讀率的走低令人擔憂”。還有一種趨勢就是:網上閱讀的人多了,愿意付費下載的少了。那么,教師的閱讀狀況怎樣?如何讓讀書改變教師生活的方式?下面擬對此做一些探討。

一、教師的閱讀現狀

與國民閱讀率的走低一樣,當下教師的閱讀狀況也難盡如人意。作為教書先生的教師,本來是最應當如饑似渴地吮吸知識的群體,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逼迫,不少教師除了看教科書和教參書之外,其他的書已經很少讀了。教師如果只讀教科書和教參書,盡管也可以應付教學,但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優質話語系統,只是鸚鵡學舌地“拿來”現成的東西。相反,那些喜歡讀書的教師,有了屬于自己的優質語感,有了高層次教學的底氣,自然也就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所以,有人說得好:“廚師看菜譜不是讀書,教師看教輔不是讀書,門迎看禮儀手冊同樣不是讀書?!?

曾有調查顯示,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閱讀存在大面積空白:在某中學,老師們對“多元智能”理論一無所知;在某小學,與老師們談到“最近發展區”時,他們大都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在多所學校,問:“你了解陶行知嗎?”老師回答“好像聽說過”的占58%。陶行知是中國近代追求“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師楷模,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創造教育”四大教育主張,至今仍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有學者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我覺得,此話不無道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懂教育科學,不閱讀教育經典著作,不學習和研究教育家的理論與實踐,就不能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和教育思想。

二、讀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顯然,教師整天不讀書卻忙于教書,這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和“平庸化現象”的重要因素。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倡導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F在也有不少專家呼吁: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如今,一次“充電”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有資料表明,一個人在校求學時所獲得的知識,充其量不過是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識都必須在以后的自學中不斷獲取。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一個本科生走出校門兩年內、一個碩士生畢業三年內、一個博士生畢業四年內,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這就說明,每位有志于讀書治學者除了學會學習之外,還必須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要盡最大的努力,天天堅持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讀書著述做學問,是一個長期的積淀、磨礪過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于文化底蘊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不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

從一些名師身上,我們看到,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是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做低質量的重復的。在這方面,幾位語文特級教師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聽王棟生、竇桂梅、王崧舟、程紅兵等名師講課,整堂課下來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實際上,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正是得益于他們的閱讀生活和不斷的知識積累。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說到底,讀書是教書育人的根本。因此,我認為“教書先讀書”。由于工作關系,我經常到中小學去聽課,發現有一些語文教師上課時不善于舉例子、文化底蘊不厚、專業能力不強、課堂教學缺乏深度。實際上,這種情況是教師知識更新不快、閱讀不足造成的。難怪特級教師吳非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不缺想做官的教師,缺的是愛讀書的教師;中國不缺搞應試的教師,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師?!币?,讀書也是備課,而且是最好的備課。在一定程度上講,閱讀的高度決定教學的高度。

如此看來,作為一個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個讀書人。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日久月深,就會濡染悲天憫人的情懷,就會產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我覺得,現在有不少學校都倡導教師讀書,這是天經地義、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成長、教師的學養、教師的快樂,都可以從閱讀中來。為推動全民閱讀,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風尚,教師首先要從“功利閱讀”中走出來,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起到示范和促進作用。商友敬先生說:“我們教書的人,時刻不停地讀書,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也是常識性的真理。”如此看來,教師讀書是責無旁貸的。讀書,在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是一種生存狀態。正如《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作者李希貴所說:“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

三、教育需要經典的依托

好教育需要經典的依托,古典讓人厚重,前沿讓人激越。教師要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通過研讀教育理論專著,與教育家對話,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理論素養。每一項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師投身教育改革的實踐,如果缺乏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理論的滋養,沒有幾本教育經典和專業書籍打底子,就會停留在機械模仿上,就會在實踐中丟失自我。

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堅持閱讀,就不同程度地在心靈上獲得了成長。前不久,我從《教師月刊》刊登的一篇訪談錄中得知,福建師大附中的傅丹莉老師在閱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之后深受啟發,她在課堂上發現每個學生的心情都不一樣,臉上的表情自然也就不一樣,教師講課的好與壞,只要看看有多少學生在聽課就知道了,所以她每次上課時都會估算一下抬頭率。如果發現學生都低下頭了,就趕緊轉變思路、調動情緒。每次備課,她都會找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故事”備用。傅老師有一句讀書感言說得非常好:“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笨梢?,教師讀書與不讀書是大不一樣的。

古人說:一日不讀書,心源如廢井。我個人也有這種體驗:“生活中一天也離不開閱讀。”閱讀是一個漫長回味的過程,是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精神依托。作家畢飛宇說:“閱讀究竟是什么呢?我的體會是陪伴。即使老婆上班去了,孩子上學去了,一個人面對著一本書,我依然覺得家里是有人的。閱讀有效地保持了日常生活的生動局面。”作為“學習共同體”的教師,我們更應該把讀書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氣那樣自然。

與一般人不同,教師讀書是“經典學習”,也是伴隨教師終身的“另類備課”。不過,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教師,對讀書意義的認識與理解是不同的,對書的選擇也有所不同。例如,福建省特級教師王木春說他“在教書12年后,才懂得何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即擺脫了教科書、教案之類的那種讀書”,并把自己的閱讀史歸結為三個階段,即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事實證明,只讀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讀書,明日就將停止教學。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教師任重道遠,社會要求日益提高,做教師難,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還是那句老話,教師要常教常新,只有堅持讀書,不斷學習,努力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生活方式。作家畢淑敏有一段話說得好:“日子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我們的心,徐徐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改變了、成熟了,書的效力就凸顯出來了?!笔堑模彩露家小皥猿窒氯ァ钡男拍睢W鳛橐幻處煟棺约旱摹熬穹肿咏Y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就必須把“經典閱讀”進行到底。

讀書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著名文藝評論家解璽璋說,他上大學前的十年,讀書都很隨性,沒有目標,沒有系統,但非??鞓?。他認為,“那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所謂最高境界,大概是一種無欲無求、自由快樂的閱讀狀態吧。

長期以來,人們圍繞讀書的問題,一直有“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爭論。其實,“功利”與“讀書”從老祖宗那兒就掛上鉤了。南宋文學家尤袤在《遂初堂書目》序中說道:“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惫湃俗x書的功效利益觀,躍然紙上。宋真宗(趙恒)所作《勸學詩》講得更加直白:“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用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出門有車馬隨從。

因此,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入仕”,你把經書讀好了才能做官。到了唐朝的科舉考試,更是“以詩賦取士”,你不讀書、不會寫詩行嗎?在那個時代,你不去做官,這一輩子個人的理想和價值就無法實現。所以在大多數中國人眼里,好像你不做官,你不做公務員就沒有什么大出息。

問題是,當我們只為功利而讀書,有可能就會把讀書變成一種苦役。我以為,讀有用的書固然重要,但讀書也不應該都是功利性的。記得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蔽矣X得這段話說得真好,也很中肯。細想一下,歷史上那些優秀作家,哪個不是靜下心來寫作,靠作品讓后人心生敬仰的?假如曹雪芹當年三天兩頭到朝廷去找關系,想法子去攀附他那些富親戚貴相識,總想著再弄個一官半職,總想著發財再修座大院子,總想著讓滿朝文武都記住自己的名字,恐怕是寫不出《紅樓夢》這樣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著作的。

除了能靜心寫作外,古代人讀書也不都是功利性的。比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兩人愛好詩詞,時相唱和。為了讀書取樂,兩人經常在茶余飯后,針對某些書籍,指一段事,或指一個人,考對方經書典故知識,說對了獎勵給你一杯好茶,說錯了懲罰。兩個人為了這個事常常開懷大笑,“樂在聲色犬馬之上”??梢?,閑適性讀書,也是那個時代人們展示自己的精神、豐富自己生活的一種最好方式。

今天,我們盡管有許多的娛樂生活,但讀書仍然不失為一種樂趣。尤其是多讀一些哲學、歷史、文學之類的書籍,或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高雅一些、快樂一些。英國作家毛姆在談到英國文學時說:“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切?,既不能幫助你獲得學位,也不能指導你如何謀生,不去教你駕駛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訴你如何維修一輛出了故障的機車。然而,只要你們能真正享受這些書,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而圓滿,使你更加感到快樂?!庇纱丝梢?,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一種精神享受,它的妙處就在于“無用之用”。讀過《老子》的人都知道,它核心內容就是“自然、無為”四個字。老子曾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崩献又鲝埖氖遣灰粚W問的外衣所蒙蔽,只注重外在的東西,而是應該體悟到學問內在的規律對人生的意義,用有用的規律指導行為,才能到達“無為無不為”的境地。

這里,我想說一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吧?這個故事里的主人公張無忌武功很高,能夠很好地表達“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張無忌的武功非常強,但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因為他的軟實力還不夠。所以他又向張三豐學太極劍,張三豐在他面前表演太極劍,張無忌沒有看劍招,而是看劍意。有一天他突然說:“我現在全部忘記了,忘記得一干二凈了。”這說明他已經擺脫了劍式的約束,實現了人劍合一,所謂無劍無招,無我無劍,無我忘我。這是一種真正的“無為”境界。

由此說來,我們要能夠擺脫一切條條框框,不要太功利,把心沉下來,全神貫注,專心做事,這樣才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無為”境界。從哲學的角度說,有用的可能是有害的,無用的可能是有用的。實際上,什么是“有用”,什么是“無用”,二者都是相對而言的。再說,讀書是很“私人”的事,本不應當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過:要讀點“無用的書”。真正的閱讀,從不會在書中尋找理財良方,也不會念念不忘強身健體。諸如《如何炒股》《投資交易筆記》《有病不用吃藥》之類的書籍,絕不會是真正閱讀的案頭必備。審美的愉悅與心靈的滿足,應該是書籍給予閱讀者的最大快樂。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該切實感受到讀書是自己的學習行為,讀書是自己的生活習慣,讀書是自己的存在狀態。這種境界,恰如梁實秋先生所說:“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吾故曰:讀書樂?!保ā蹲x書苦?讀書樂?》)

記得陳寅恪在1929年,曾為北大史學系的畢業生題過兩首詩,第二首中有“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兩句,意思與梁實秋的話大體相同,講的都是讀書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為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實用價值,還是為了探求文化知識,尋求個人思想的獨立自主?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閱讀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確的功利意識,即“有所為”。如專家們的閱讀主要為了專業上的了解和研究,學生的閱讀主要為了學業的完成,像這樣的閱讀的功利性是非常明確的。

在當代閱讀者中,人文學者的讀書,大概最近于以“無功利的”美學態度讀書,也最接近于以讀書為樂的古風。以文學經典為例,一部《紅樓夢》包容性極強,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令人玩味不盡。已故紅學泰斗周汝昌曾說過:“《紅樓夢》不是一個好玩的小玩意,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因為它包含總結了我們民族的文史哲和真善美,是一個前無二例的最美的大整體。”確乎如此,文學書的魅力,是其他藝術所無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尤其像《詩經》、《論語》、《史記》、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經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欣賞與研究價值。研究秦漢史的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李開元很喜歡司馬遷的《史記》,他說:“《史記》是伴隨我一生的讀物,我已經記不清讀了多少遍。我手邊的一部《史記》,已經是封面脫落,斷線掉頁,可以說是讀破了。”他認為,《史記》堪稱中國歷史敘事的頂峰,精彩動人的敘事,有根有據的史實,遮掩不住的思想,是《史記》魅力無窮的所在。

也許很多人會說,做任何事情總會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讀書卻并非如此。正如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說:“我們讀書時,誰會抱有這樣的預期目的?我們熱衷于做某件事情,難道就是因為這件事有實際好處嗎?難道追求樂趣,就不是最終目的嗎?我們讀書,難道不能說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嗎?”

所以,關于讀書這件事,我非常贊同復旦大學中文系汪涌豪教授在《經典閱讀的當下意義》一文中所闡明的觀點:“人可以帶著目的讀書,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帶著目的與人交往,又不能總帶著目的,否則會很可怕?!贝罅渴聦嵰炎C明,沒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務虛精神,沒有“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求實態度,處處汲汲于名,時時營營于利,那我們將很難走出功利主義的泥潭,達到讀書治學的理想境界。

讀書是有境界和品位的

讀書,要講一點品位。所謂品位,就是通過閱讀使你的心智達到一種境界。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那么,讀書究竟有哪些境界呢?愚以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去理解:

首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讀書有三境界:一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晏殊《鵲踏枝》);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三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其一為登高望遠,要有遠大目標;二為嘔心瀝血,要有堅忍不拔之志;三為心曠神怡,得到成功的快樂。讀書能達到王國維所說的第三種境界的人并不多。許多人在達到第二境界時,由于不堪忍受身體與心力的“憔悴”而打了退堂鼓。

其次,今人輯毛澤東詞句也把讀書分為三種境界:一為“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二為“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三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此“三境”,同王國維相似,但更側重讀書時風云激蕩的內心體驗。

其三,童道明先生在文章中提出“讀書的三境界”(2005年5月25日《中華讀書報》)。在他看來,讀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馬克思、魯迅式的讀書境界:他們讀書不僅為自己,更為天下。馬克思讀了書寫《資本論》,讓天下的有革命傾向的人生出實際的革命理想;魯迅讀外國書譯外國書,有為中國人“盜天火”的神圣感。這個讀書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代偉人或哲人才能達到。

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進入清華大學后利用三年的時間讀遍了清華園圖書館中從古希臘悲劇到奧尼爾的所有世界戲劇的經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華園圖書館內于1934年寫成了《雷雨》。這種天才式的讀書境界,一般人也是難以企及的。

第三境界就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里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边@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悠然,從容,恬淡,還有自由。這個境界,我們自覺努力之后是可能達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理解為不要“死讀書”,這樣就能“會意”。據說,陶淵明先生不會彈琴,卻買了一把無弦琴,高興的時候就閉上眼睛認真彈上半天,高山流水,小橋人家,窗外的雞兒鳥兒就是最好的知音。種豆、飲酒、賞菊、看書,實在是人生的大境界。所以陶淵明的不求甚解絕對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走馬觀花,而是和彈奏無弦琴相映生輝的一種人生態度;讀書,又不是死讀書。把書中的意境真正融會貫通,滋養成自己的東西。

宋代蘇軾讀書的境界也很逍遙:安靜的夜里,一本好書,一壺好酒,讀到盡興的地方,就喝一口。整個夜晚就是在酒香和書香的融會貫通中盛開成一朵美麗的赤壁浪花,于是才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胸襟,才會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柔腸百結,才會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

還有,《紅樓夢》里寫的:林黛玉讀《西廂記》,“嘴角不禁生出縷縷的清香來”。

當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古人不同,也沒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從容、恬淡、雅致。但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隨手翻翻書,流連其間,體驗一下書中的快樂和憂傷,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其四,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有一個著名的“人生境界說”,他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習”的,也就是順從自然來發揮自己的才能或遵循自己已有的習慣。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們所確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其行為所及的對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會公益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他不僅要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還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以為,讀書也有這樣幾種境界:一是自然的境界,二是功利的境界,三是生命的境界。

可見,由于書不同,人不同,讀書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讀的結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讀書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別。這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沒有功利的目的。

寫到這里想起這么一件事: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著名學者錢鍾書和妻子楊絳被下放到河南的一個地方勞動。有一天,楊絳指著窩棚說:“給咱們這樣一個窩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鍾書認真思索了一下,說:“沒有書。”這個故事說明:人有時候物質享受可以不要,但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讀書,在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就是一種朝向自我、理解自我、解脫自我的過程。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都有困惑的時候,都有痛苦的時候,都有需要溫暖的時候。這個時候,書店就是最好的去處,讀書是“抱團取暖”的最好方式。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了時代?!倍乙f,我們還應該從閱讀中看到未來和希望。

讀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

讀書本是很簡單的事,是人的一種精神享受。羅曼·羅蘭說:“和書籍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朱熹說得更加美妙:“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贝_乎如此,當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趙麗宏在他的隨筆集《讀書是永遠的》一書中寫道:“人識了字,最大的實惠和快樂就是讀書?!彼皬男W三年級開始讀《紅樓夢》《西游記》《封神榜》《東周列國志》等,中學開始接觸中外現代文學,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堂吉訶德》和《復活》等。”英國作家毛姆也曾說過:“養成讀書的習慣確實使人受用無窮?!辈粌H如此,他還發現這種理性的享受和愉悅,是最完美、最持久的。因為在他看來,養成讀書習慣,也就是給自己營造一個幾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護所。

可是,如今在很多人看來,讀書是個“苦差事”。這種觀念,可能是受了古代“頭懸梁,錐刺股”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太累了,現在的考試太難了,所以一提到書就和學習連在一起,沒有快樂可言。

應該說,讀書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不掌握數學、不會解應用題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獲得幸福。然而,如果不會閱讀,則不能生活,也不會獲得幸福?!笨梢姡喿x是人生獲得幸福的一種渠道。如前所述,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讀書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堅持閱讀寫作,大有“時人不知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之感。其實,閱讀大可不必那么拘謹,或正襟危坐,或集中一段時間來閱讀。有時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隨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就拿我來說,讀理論書籍有時候比較枯燥,但讀人物傳記、教育隨筆、詩歌散文,就感到很有趣。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對我們影響是深刻的。比如,我很喜歡讀王國維的著作。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正可以來描述一個讀書人應有的志向與境界。

毫無疑問,人是不能離開閱讀的。至于有用無用,羅丹有一句話說得好:“凡是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東西,才能稱之為有用?!痹谖铱磥恚喿x像呼吸一樣自由,像花開一樣快樂,尤其是夜讀。夜晚讀書,是忙于生計而又欲求知者的最好選擇,是做學問、搞研究的人對寶貴時間的充分利用。不僅如此,夜讀,還可以使人遠離浮躁,怡情養性,是一種精神享受。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得好:“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钡芽栒f得更為形象:“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睙o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書在手,靜下心,讀進去,你就能如曹雪芹所期望的,“因情入幻”,“自放手眼”,“別開生面”。那是一種唯我感知的精神保養,一種物外神游的美感享受。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靜的書房,手捧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與書中的圣賢會晤,盡情享受其用智慧與思想設下的盛宴,豈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令人敬佩,而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則更值得提倡。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無論白天的生活有多么光鮮、多么忙碌、多么熱鬧,很多時候晚上都要面對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孤獨的內心世界。孤單伴隨著忙碌的人生,這是很多人都面臨的一個問題”?;蛟S正是這個原因,作家蘇童曾引用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一個觀點: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學會如何利用、品嘗他的孤獨?!霸跁心軌蚺c很多人相處,會有更多的發現?!?

可如今,夜讀似乎成了一種“另類”。記得五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在書桌前夜讀正酣,一位大學同窗來電話,聽到我說正在重讀《詩經》,他感到不可思議:“都什么年代了,干嗎還在讀書受窮吃苦,不如早早掙錢好好享受一下?!钡拇_,讀書,尤其是讀古代經典,是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然而,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發展,有金可淘,隨之而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和現代科技。在“知識經濟”年代,靠本事吃飯,靠學識立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讀書還會給人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有人說,讀書好比旅游。這話不無道理。旅游是休閑,讀書也是休閑。旅游有快樂,讀書也有快樂。讀書其實本來就是一種“神游”,也許比旅游收獲更大。“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笑容變得燦爛;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讓目光變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階梯,讓歲月變得充實;可以品味別樣人生,讓生活變得陽光”(曹保?。K裕曳浅釔劢鹩瓜壬囊痪湓?,“只要有書讀,做人就幸?!?,并一直把它牢記在心田。隨著歲月的流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讀書,讓我擺脫窘境,令我充實,促我成熟。書籍,已成為我的生活必需、精神伴侶。

張小硯說:“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痹谌粘I钪?,我慢慢地體會到:生命原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讀書,更是一個人終身的“功課”。從一定程度上講,生活中不能沒有書籍。臺灣著名作家董橋有一句話說得好:“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有點像。”清朝康熙皇帝則說:這世上什么東西都可丟,但書不能丟。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泵婺靠稍饕苍S過了點,但對讀書人來說,如每天不讀點兒書,滋潤自己的心靈,就有些不自在,倒是貼切不過。誠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弊x書不是立竿見影之事,不能立馬改變生活,它是個慢功夫。幾天不讀好像沒什么,其實你已經落后了。所以,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闡述過讀書的重要性。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睋f,毛澤東主席當年用了很大的精力號召全黨全民讀書,他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眲⑸倨嬉舱f:“一天不用功,趕不上毛澤東?!痹谥R大爆炸的當今,原本我們每個人都更應該自覺地拼命地去閱讀,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但奇怪的是,閱讀在今天已經成為一項需要提倡和保護的行為,這可能是文化的悲哀。

讀書有益健康長壽

漢代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醫愚。”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養成讀書習慣,就給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研究證明,勤于讀書能有效促進“大腦運動”。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愛讀書,像孔子、陸游、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們不僅把讀書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作為養生的方法之一,從而得到了健康長壽。宋代詩人陸游在醫學并不發達的時代,尚能活到85歲。他在詩中多處提到讀書:“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需書卷作良醫”等。歐陽修自述其讀書感受時說:“每遇體之不康,則取六經、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誦之。愛其深博閑雅、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鄙眢w的不適感,竟然因為讀書而蕩然無存。

不僅如此,讀書還可以療傷。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1924年春,梁啟超的妻子李惠仙生病住院,一住就是整整八個月。梁啟超很擔心,每天陪在妻子的病榻前。為解心中的憂愁,梁啟超在醫院里讀了好幾部書籍。尤其是每天等妻子安靜地睡著之后,梁啟超便捧書靜靜地閱讀,沉浸在古詩詞的優美意境中,忘卻了心中的煩惱。愛妻的去世,對梁啟超打擊很大,他整天悶悶不樂。為了治療心中的憂傷,梁啟超再次選擇了讀書。是讀書,讓他熬過了心靈的煎熬,重新振作起來,奮發著書立說,成就了人生新的輝煌。無獨有偶,現已95高齡的新四軍女兵莫林,其家庭生活也不美滿,丈夫于1980年60歲時因突發心臟病而去世。為了擺脫痛苦,她堅持吟詩填詞,并從中獲得快樂的源泉,自稱“詩?!?。

更值得說明的是,讀書有益于人的健康長壽。據有關部門統計,在從業者較長壽的18類職業中,絕大多數屬于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離不開讀書。從歐洲文藝復興至今,世界上最杰出的50名科學家、發明家和文學家,都是比較長壽的;16世紀以后的400位杰出人物中,科學家的平均壽命達79歲,為最長壽一族。據報道,87歲的雕刻家、書法家錢紹武還在孜孜以求、潛心創作;著名出版家巢峰85歲時仍出新著《辭書記失》;名作家王蒙80自述筆耕不輟;還有元老輩特級教師于漪已年過80還活躍在教育戰線;還有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百歲老人徐中玉教授、96歲高齡的錢谷融教授等知名學者仍在勤奮地讀書、做學問。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讀書就能使人長壽,但讀書有益身心健康,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書要讀進去,就必須心先靜。當你靜下心來讀書,就有點像練氣功時那樣,能使人忘卻煩惱,心靜如水,物我兩忘,身體各個系統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有利于人體遠離疾病的侵襲,延緩衰老,最終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生。所以,現在有些國家在醫院開設了圖書館,稱之為“書籍療法”,其道理就在于讀書能轉移不良情緒,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如此看來,所謂“讀書破萬卷,不用去醫院”,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此外,真正的讀書人,退休之后的生活同樣豐富多彩。如果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且看一個段子:“老張得了退休綜合征,醫生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靠維持退休前的工作習慣來慢慢治療。老張以前的工作是批閱文件,不當領導了,哪里有文件給他批?大兒子機靈,發動全家積極創造‘文件’,立即動手起草了一份《關于購買洗衣機的報告》。正躺在床上唉聲嘆氣的老張一看‘報告’兩字,眼睛發光,看完后習慣地拿起筆批閱:‘此意很好,請夫人審批后,撥??罱鉀Q,但一定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切實杜絕跑冒滴漏和采購中的不廉潔現象。’最后,認真地簽上了大名。自此,老張精神狀態大有改善,飯量增加,睡眠好轉?!?

讀書和教育都是一種慢功夫

現代社會,求快求速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追求,諸如“快餐”“快遞”“快照”“快車”等。即使在人的感情社會中,“閃婚”“閃戀”也成了一時的風景。有些“休閑”的事情也不那么“休閑”了,如旅游,也讓人深感節奏之快。“閑”字,古代人是怎樣寫的?繁體字寫作“閒”,原來是在門里望見月亮。由此,讓人不禁想起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边@是一個多美的境界??!我們仿佛可以聽到詩人在月下低低地沉吟。

可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影像時代、一個讀圖時代、一個手機微信時代,人們似乎很少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了。尤其是整天奔波在大都市里的人,見面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個字“忙”。要知道,忙碌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蛟S正因為如此,臺灣美學家蔣勛說,不要說自己忙,“忙”是心靈的死亡。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校園生活也不那么悠閑恬靜了。張中行先生曾說過一句話:速度快了,詩意就少了。真正來講,生活是不能沒有詩意的,生命也是不能沒有詩意的,正如臺灣著名作家、詩人余光中所說的:“一個人可以不當詩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詩意!”而說實在話,今天我們在很多場合、很多背景下,經常沒有詩意表達的機會。由此,我想起了唐朝。那個時代,充滿著希望和夢想,詩意其實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覺得,快與慢是辯證的??煊锌斓囊饬x,慢有慢的價值。沒有慢,也就無所謂快。有一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那就是人類的學習與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快速發展,工作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生活幸福。幸福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閑適”。生活中的幸福不能沒有“詩意”與“閑適”。錢理群教授在談到教師“以什么心態從事教育”時說,要呼喚從容、耐心、悠閑與雅致。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古希臘有句格言:“閑暇出智慧?!比绻粋€人總是處在忙忙亂亂的生活中,又要想著工作,又要想著掙錢,還要想著上網或看電視,安靜不下來,沒有足夠的空間去讀書、研究和思考,那就不可能有開放的心靈,不可能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創新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也無從產生。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事光圖快是不行的,美好的東西是緩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十年磨一劍”,就是這個道理。就寫作而言,歌德的《浮士德》,從23歲開始打腹稿,到83歲才完成;彌爾頓的《失樂園》孕育了二十七年才脫稿;左思的《三都賦》,構思十年才寫成;司馬遷的《史記》,寫了十三年;曹雪芹的《紅樓夢》,歷十年之久才寫成80回。可見,文學作品需要經驗和長期的醞釀。

近年來,國內外讀書界、出版界出現了慢閱讀的呼吁和行動。例如,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授托馬斯曾提出“慢閱讀”的概念。他主張細細品味一本好書,反對一目十行的快閱讀。中國當代學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也提倡慢生活與慢閱讀,他自己堪稱這方面的導師。2011年4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童書,書名就叫《慢閱讀·最想讀的中國兒童文學經典》,主張慢閱讀要從娃娃抓起。

其實,我也是一個讀書比較慢的人。在我看來,書讀得越慢,心靈才會越豐富。尤其在當下,越是“快”時代越要讓閱讀“慢”下來。要知道,人的閱讀姿勢是最動人最美麗的,特別是緩慢的閱讀。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美珍說:“我喜歡喝茶,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有味道;好書妙文,同樣需要慢慢地讀,才會有大收益?!闭驗槁喿x是一種迷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才有許多人向往和提倡。

至于慢生活,則更不用說了。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慢慢地去品味和體察。“慢慢走,欣賞呵”,這是朱光潛先生在談到人生的情趣時說的一句名言。我國有一首老歌也唱道:“馬兒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這美麗的景色看個夠?!逼鋵嵲诠糯慌x書人的身上,并不缺乏“閑庭信步”的情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過得何等的自得與從容。

教育,同樣急不得。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也曾說過:“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⒏鸵娪啊怯泻Φ模踔潦欠唇逃??!泵绹~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經過認真考證后發現,“學校”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古希臘。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他們看來,只有在閑暇的時候,一個文明人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

據說英國的伊頓公學,有一個保留項目叫作“周末聊天”:每逢周末,每位老師都要帶十位學生到自己家里,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做飯,一起聊天,一起游戲,在輕松自如中敞開各自的心扉。在他們看來,聊天可以聊出智慧,聊天可以聊出靈感,聊天甚至可以聊出神奇。實際上,我國古時候,孔子與弟子們的生活是頗有點優哉游哉的味道的,且看《論語》里所描寫的那個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诂F代哲學家中,羅素是個強調閑暇對于人生的重要性的人,為此他主張“開展一場引導青年無所事事的運動”,鼓勵人們欣賞非實用的知識如藝術、歷史、英雄傳記、哲學等等的美味。他相信,從“無用的”知識與無私的愛的結合中便能生出智慧。

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的事業。為何慢?大概就慢在文化上。因為文化的改變,人的價值取向、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不是聽幾場報告、讀幾本理論著作或幾篇文章、上幾堂公開課、開幾次研討會就能解決的事情?!吨杏埂烽_篇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教育成長應當順應人的自然稟賦,勉強不得,急不得,快不得。

因此,在教育越來越功利化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從具體的小事做起,認真地教書育人,享受教育的“慢”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集安市| 东明县| 石家庄市| 通许县| 柳州市| 大邑县| 隆昌县| 浦县| 株洲县| 嘉善县| 盐城市| 永济市| 太保市| 岚皋县| 深圳市| 兴化市| 栾川县| 陵水| 大丰市| 汨罗市| 嘉义市| 永春县| 定日县| 南开区| 海城市| 巴中市| 定陶县| 成武县| 五莲县| 浠水县| 越西县| 荆门市| 什邡市| 宁德市| 博兴县| 闽侯县| 拉萨市| 纳雍县| 山东省|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