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M3不是MP3
- 湖畔誰撥琴聲遙
- 指間弦音
- 3901字
- 2019-05-07 17:11:39
“恭喜你呀,林沐雪,你的論文評審通過!”一個周三上午,接到班媽媽吳老師的電話。
“是嗎,謝謝吳老師?!彪m然是預料中的事,但得到確切的消息林沐雪還是喜形于色。
“我把評審的反饋意見給你說說,你作下適當的修改。什么章節格式呀,圖表呀之類的。
“格式我是照學校要求做的呀,是不是那評審老師所在學校要求不一樣呢?”
“這個你不用管他,各個學校的格式要求不一樣,都是些小問題,其他地方你還是要修改一下,可以咨詢下你們導師的意見。對了,你的論文得了個良好,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答辯?!?
“好的,謝謝吳老師。”林沐雪原以為通過盲審的論文都能評優的,送外省兩所高校評審的兩教授,一個打的優,一個卻是良好,而這良好的分和優只差兩分,兩個教授打優論文才能得優秀,林沐雪只能和優秀擦肩而過了,心里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失落。
十二月四日到**大學參加論文答辯。
是喜悅,因為終于結束了三年學習生活。
是緊張,因為答辯時面對的專家不知會提什么問題,自己會否張口結舌。
是失落,因為這一生會到學校學習的機會可能已經終結。
林沐雪三號從青洲出發,天陰沉沉的,冬雨呼之欲出,寒意料峭。
**大學,熟悉而陌生,但卻透著些許親切。
到學校指定相館照像,15元電子的,登記學院名字后他們會傳給學院,網上可以下載,但不提供紙制版也不能拷走,如果再加20元就另當別論,據說有的人還收的40,學校也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時間過得好快,林沐雪在校門外很輕松就找了到住處,本來打算休息一會兒,卻沒成。電話好像多了起來,先是兩個師弟,呵呵,同一導師的,當然是師弟了。
很意外老板也會打來電話問她是否明天才到,提醒她這樣會來不及,他招集林沐雪和兩個師弟晚上一起吃飯,然后跟他們三個說一下答辯的事。
在遂寧工作的楊師弟很快就到了,相攜夫人同行參加答辯。時間過得很快,本來想買點禮物送給導師作為紀念,可是苦心、時間費了卻沒半點收獲。
所幸楊師弟自己開了輛車去接導師。導師和他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師兄弟們受80歲師祖(呵呵)招喚,開會討論了一下午,關于出‘生態方面’的專著事宜。
時間倉促,導師給他們的時間只有一小時左右。
C市的汪同學姍姍來遲,也攜新婚夫人同來。他讀書收獲愛情、學業,拿了兩證。原來是有備而來,還抱得美人歸。
王同學長得白凈斯文,架副眼鏡,個子不高,不到一米七零,他們的愛情故事還得從集中上公共課時說起。
公共課都是大課,年級各專業的集中一起上,比如自然辯證法、英語、科技論文寫作呀之類。
每天,汪同學來教室都比較早,眼睛常常東看看西瞄瞄,盯著每一個走進教室的女性,像一個尋找獵物的獵人,見到一個長像還過得去的女生,就在那嘖嘖嘆息:“唉,美女,美女呀”。
同一個專業的原因,他坐在林沐雪旁邊,他比林沐雪小一個月不到,嘴卻甜甜地叫姐姐叫個不停,林沐雪也樂得享受當姐姐的滋味,卻特別反感他那雙左瞄右瞟的飄浮眼睛。
公共課的老師有份學生名單,為了讓所有的學生掐滅逃課的苗頭,任課老師上課前都會點名,讓學生簽到。老師宣告他的規矩:如果三次點名不到,考試時即使你拿一百分,他也有權讓你這科掛了補考。
甚至危言聳聽:補考都不給機會!教室里立馬一個兩個同學偷偷低頭打起了電話,通知沒來的同學。
過不多久,教室門口陸續出現三兩個年輕的面孔,在校本科生似的年輕面孔。
老師眉開眼笑、慢條斯理地念新簽到同學的名字:“蘇睿,蘇-星,蘇-適(引來滿堂大笑)…..”
“王萬福,給大家來一個?!?
“什么?”‘王萬福’沒有反應過來,一楞一楞地。
旁邊的同學哄笑,然后提醒:“老師叫你給他做個‘萬?!?。
“王萬?!睗M臉通紅,害羞地低下了頭。
“王倩…”老師繼續點名。
“到!”剛坐在林沐雪右邊的一個年輕女孩清脆地答了一聲。
林沐雪愕然地用眼睛問道:“你是王倩?”
年輕女孩伸伸舌頭,嫣然一笑。
林沐雪一下明白過來,“又是一個替身!”真正的王倩剛生完女兒不到一月,估計現正在坐月子呢,她是林沐雪本校計財處的同事。
“嗨!美女!”王同學上半個身子都爬在桌子上,偏著頭繞過林沐雪急切地跟“王倩”打著招呼。
林沐雪背靠著椅子,把課桌前的空間讓出來,盡量讓自己的燈泡效應別那么明顯。
后來,王同學就王倩前王倩后地叫了起來。再后來,他們就出雙入對,住到了一起。再再后來,也就是這次答辯,她就成為了王同學的新婚妻子。
林沐雪開玩笑地說:“文菁,王倩可是你們的媒人啊,不打算請她的客?”
“我幫她聽了這么多堂課,她也沒感謝我呢,我一節聽課費都沒收到。”
“替人上課什么行情呢?”
“20-30元一節課?!?
“這也有市場?”
“當然啦,供不應求呢!哪一個學校都有一個QQ群,替上課、替考試的群?!?
林沐雪心想,自己學??隙ㄒ灿羞@樣的群了。難怪上次國家級的考證,聽說抓了幾個替考的,在等待公安機關來的時間里,有膽大的趁管控不嚴,跑了,只有五個人被帶到了公安局,這事都驚動了市政府。
“你和王倩早就認識啦?”
“我不認識她,也從來沒見過面!”
“算是雙羸!,各有所獲,哈哈哈”
一旁的導師聽到汪同學這段艷遇,也一旁打趣樂哈。他大概說了些答辯注意事項,便匆匆而去,找他的師兄弟們去了。
回到住處快10點,隔壁的的兩位同學還在積極備戰,其中一位就是王倩。受他老板吩咐,爭分奪秒在電腦前認真地修改著PPT,熟悉論文內容,然后演練。
正如她老板所說,她那播音員似的陳述方式讓林沐雪和另一位彭同學忍俊不禁。她那個不想當將軍卻當了教授的老板還挺盡職盡責,組織了預答辯。
林沐雪看著這個有著秀氣的外表但內心堅強的王倩。心中涌起一陣陣酸澀,王倩和她基本上算得上同病相憐的。
她們同在一個學校工作,同一年通過全國GCT考試,報考同一所211高校,而厄運卻在同一年先后在她們身上降臨。
王倩的女兒二歲半時,因女兒感冒,王倩和老公鄭華江帶女兒去醫院檢查,當時鄭老師也連連感冒,輸了液沒好兩天又會重復感冒。
王倩當時玩笑著說:“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你兩父女有苦同當呀,連感冒都要一起!是你把病菌傳染給女兒的還是女兒傳染給你的,交差感染?”
“保不準是這小家伙把病菌傳給我的呢,她先感冒嘛!我們都去查下血,看誰是罪魁禍首?!?
鄭華江樂呵呵地說,他心疼地撫摸著女兒的頭,接著說:“我一個人感冒就行了,還要連累小家伙。”
意思是他寧愿代替女兒承受打針吃藥的苦楚。
曾醫生是兒科主任,三十多歲,女兒豆豆平時有個小感冒都找的她,這醫生人很不錯,從不給病人開高價藥,用藥可以好的絕不打針,打針能好的肯定不會叫你輸液,連豆豆也信賴她,感冒時得吃她的藥才好得快。
曾醫生問問了孩子感冒癥狀,就準備開單子拿藥,王倩提出讓豆豆查下血,以確認是病毒性感冒還是非病毒。
“行吧,查下也放心!本來可以不用查的?!?
曾醫生開了張查血的交費單。
等了半個多鐘頭,查血結果不是病毒性感冒。曾醫生給豆豆開了三天的感冒藥,一家三口拿著藥輕松地向醫院門口走去。
鄭華江忽然拍拍腦門:“哎呀,我怎么忘了查下血呢,剛才等豆豆查血結果時就該查的,現在又要等這么久,查不查呢?”
他猶豫不決。
“還是查下吧!再等會兒無所謂的,反正都來了?!?
“行,查下!我先去?!?
鄭華江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大跨步往檢驗科奔去。
“誰是鄭華江?”
一四十多歲面容和藹的檢驗科女醫生問道。
“我是!醫生,結果出來了,沒什么吧!”
等在一旁給豆豆講著故事的鄭華江趕快跑了過去。
醫生關懷地看了他一眼,面色沉重:“全血細胞降低!今天周五,你周一再來復查一下,看看結果,我怕這次沒查準確,如果結果還是一樣,你就要到住院大樓血液科辦理入院手續了?!?
王倩看他們說話語氣和表情有些異常,緊張地走了過來。
“你是他家屬?”
“嗯!”王倩點點頭。
“你把這張單子拿著,下周一來查的時候就不用交費了。記住,不要跟醫生說你們來查過?!迸t生用無限憐憫的目光看著鄭華江。
“醫生,他有什么病,很嚴重嗎?”王倩急切地問道。
“血液上的!周一來查后看看結果再說吧!”她拍拍王倩的肩膀走了。
“血液上會有什么?。俊备粜腥绺羯剑踬徽鏇]反應過來會有什么大的病。
周一的結果依然,全血細胞比周五查時降得更低。
一檢驗科男醫生掃了眼檢驗結果,再仔細看了下檢驗數據,面無表情:“鄭華江,全血細胞降得有點低喲,去血液科辦理入院吧!叫那兒的醫生給你做個‘骨穿’?!?
“什么是‘骨穿’?”王倩追問。
“你把檢驗報告給那兒的醫生,他們知道的。”醫生邊走邊丟下一句話。
王倩不久就知道了,“骨穿“就是“骨髓穿刺術”。鄭華江穿刺部位是從髂后上棘:位于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采取的骨髓液,這是血液病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
“病人家屬,結果出來了,是白血病!”血液科主任是位女醫生,四十歲左右,她平靜地對王倩說。
“白血病!”王倩喃喃低語,腦中“轟”地一聲,感覺整個世界都塌了,第一次聽說這病還是在日本劇《血凝》里,她只記得那是個不治之癥,那個可愛美麗的幸子姑娘最后就是被這病奪去了年輕的生命。
“但是,你愛人得的是M3類型,不幸中的萬幸,我意思是說雖然你們很不幸,但是在不幸中你們算幸運的,M3是白血病中目前最樂觀的一種類型?!?
“M3,MP3?”王倩喃喃念到。
“不是聽音樂的MP3,是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白血病類型中唯一不用干細胞移植的一種類型?!?
“哦!”王倩內心處于深重的悲痛中,對她現在的心里狀態來說,這有什么區別嗎?不都是白血病,一種對她來說多么遙遠而駭人的病,現在卻這么近,這么的近。
她用顫抖的手接過護士遞過來的病危通知單,她知道兩個月前林沐雪也接到過相同的一張。
當時她和同部門的一個羅副主任走在上班的路上,羅主任問她:“你認識我們學校的鄧卓然嗎?”
“認識啊,學油畫的嘛!怎么啦?”
“他得了肺癌!”
“??!”
“你認識我們學校的鄭華江嗎?”同事一問
“認識??!”同事回答
“他得了白血病!”
………
過不多久,這對話就會在同一所學校像新聞一樣傳播。王倩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