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人與人
- 讓我感同你的身受
- 李貓耳
- 2153字
- 2021-02-20 21:37:11
“他平時為人挺好的,有人問他題他會很認真地講,我們打球的時候也會一起,他幾乎不會和別人鬧別扭,也沒有聽說過他和誰產生沖突。”尹慕弦端著奶茶,不自覺地摳著上面塑料蓋子的邊緣,認真地回想著對這個人的印象,和相處的細節,就算是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人會參與到這中間來。
“那看來是個偽君子咯。”林燁冷笑著,手里的奶茶杯被她捏得微微變形。
嘴上說著要減肥,還是選擇配合大家的步子,一起點了奶茶,卻沒喝幾口。
信子擔心地望著吸管口,生害怕那杯沒怎么喝的奶茶會被林燁捏爆。
“那你們平常有些什么其他的交集嗎?單獨的相處這種?”信子問。
“我和他平常單獨的相處不多,只是有時候會一起去辦公室幫老師做點事情。本來他人挺好的,但是我總覺得跟他在一起心里有點壓抑,所以不太跟他親近。”尹慕弦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這本來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爸媽教導過他,與人相處,首先是接受存異,而后才能求同。
那個人,理論上來說和他很像,學習刻苦努力,成績穩中求進,球場上也活躍著他的身影。只是他總是覺得,那個人冷冰冰的,與他表現出來的自己不相符,他才會不愿意去親近。
尹慕弦接受不了這一點,于是乎不愿意深入了解,更無法求同,自然也無法成為朋友。
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想通,為什么那個人會同那幾個人靠攏在一起,而且看樣子,那場行動還是這個人策劃的。
溫潤和順如尹慕弦,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做得不好了,會讓這場鬧劇發生。
不過好在,現在哥哥姐姐們知道了,雖然是總要為他找個說法回來,好讓那些挨的揍不會無名無分,但讓他更期待的是,這件成謎的事情重會有個答案,讓他明白,他究竟是做了什么,才會惹來這樣的麻煩,好為日后的自省謹慎做一個警戒。
“既然跟他交集不深,平常也沒什么矛盾,那這就奇怪了。”費城抓抓頭,覺得少年之間的人情世故比起那些狡猾而唯利是圖的商人可難猜太多了。
尹慕哲一直不說話,幾個人看向他,試圖等他拿出什么穩定軍心的主意來,解開謎團。
只看見他拇指托在下巴上,食指和其他手指分開,食指在鼻翼邊上,另外三只手指以彎曲的姿態攏在唇邊。
這是他在沉思的狀態,信子再熟悉不過。他每遇見一個解不開的難題,或者是值得他深思的事情,就會有這樣一個姿勢的尹慕哲出現在她眼前。
他沒有親身處在那個環境中,單憑弦弦的只言片語,就算他心思縝密,也無法理解那個少年的用意和動機,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論是出于什么理由,他都傷害了他尹慕哲的弟弟。
尹慕哲當然明白少年之間小吵小鬧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就是大打出手也未嘗不可,他向來是覺得,男孩子之間,能用打架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得什么大問題。打架和打球一樣,拳頭揮出去了,球投出去,心中的怨憤委屈也就一并煙消云散了。
打得兩人鼻青臉腫,打得兩人大汗淋漓,到最后,還能伸手拉起對方,相視一笑,這些事情就不算沒有意義,反而是為友誼加碼的好方法。
相處當中,一個人心中倘若升起了看似不知名的怒火,也無可厚非,也許是另一個人的無心之舉會觸碰到他的底線,說了什么不該說的話,做了什么在他眼里不正確的舉動,而讓他產生了想要報復的念頭,這也能理解。
畢竟人與人之間相處,就算是面對面席地而坐,也未必能對對方感同身受。
訴說傾聽,都無非是在自說自話罷了,我們真正渴望的也不是那個傾聽者的舉動,而是在訴說的過程中,能否有那么一個瞬間,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承受這些。也有人和我一樣,在默默忍受著一些東西。
友誼這樣十分兩極化的事物,有多堅強就有多脆弱。且十分勉強的把這虛無的交集稱作友誼吧,尹慕哲能夠理解那位少年的無故。
但加上了旁的不相干的人,來解決兩個人之間這點不知名的怒火,性質就變了味兒。
變成了以多勝少,恃強凌弱,是對這段脆弱友誼的一種褻瀆,是對彼此的連接最后的審判,宣告說,我們之間,可以不顧那些情義了。成為了一種霸凌手段。這是他尹慕哲絕對不可以容忍的事。
尹慕哲半天不說話,這倒和之前的他不像了。只是眼下,五個人各想各的,誰的腦子里都是一個要還手的法子。
費城想著,無論怎么說,也要先問一問那四個少年,改天找個時間約出來,談一談,把結解開,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他們能保護尹慕弦一時,卻也不能時時刻刻盯在他身邊。把矛盾拔出,是最終的途徑。
林燁想的和費城差不多,不過可不能輕易忘記了,那些白白挨的打,最好是先打回去再有話好說,她可不是平白了要受誰欺負的主。她的朋友也不是。
要說這信子,此刻最擔心的卻不是如何報復回去,也不是如何解決,她還是在想,凡事必定有原因。既然產生了這個果,就一定有因可循。
至于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原因可就復雜得多,縱使是心思單純的少年,也無法擺脫身為人類的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欲念和雜思。
有時因羨慕,有時因嫉妒,有時因喜歡而不得,有時因不得便欲毀,有時因盲目,有時因困惑,有時也因為,只圖一時高興罷了。
這么些年來,身邊的同學朋友,還有那些偶爾見上一面的親戚,來來往往,你親我疏,每個人的特點喜好不盡相同,相處交談之間,總少不得有些道理能學到的。
信子不能跟父親說,卻總在心里翻來覆去地想,好多事情總是當時不明了,事后左思右想。看得多想得多了,也就漸漸能接受,人們相處交往之間的拉扯膠著是哪怕一輩子在其中斡旋,也無法猜透和看透的事情。
追根究底,不過是因為我們再用心,再努力去聆聽他人內心的聲音,多靠近地去體驗他們的經歷,也無法對他人感同身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