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影視劇學習的時候,經常看到的,就有情商和智商雙在線的評論。
人們似乎都很看好男女主的高情商與高智商,然后預想著劇情之后的美好結局。
像是我曾說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美好的期盼,最普遍的就是把自己代入到影視劇中,去體會和感受劇情帶來的波瀾與考驗(雖說是幻想出來的)。
可是,誰說幻想出來的感受是假的呢?幻想的事情可以是假的,但是感受和情感體會可都是真的。
有些人不是很理解,就一個編出來的影視劇,怎么就能看得人五味雜陳?
生活里,大家都沒什么大的波瀾起伏,也沒做成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他們的心里,可是從來都不是波瀾不驚。
大家總想著有好的際遇,有波瀾壯闊的一生,讓自己在世界上活出別樣的色彩斑斕的樣子。
求而不得,便退其次,期望自己遇上這樣的奇人。這樣也能滿足于自己的虛榮心,成為離光彩最近的那一個人。
末尾,則是一廂情愿地追隨某些人的身影,既活在他們的庇護之下,也為此付出犧牲自我的代價。借他們來為自己當擋箭牌,也當自己的利器。但那些從來沒有屬于自己,隨時都會被人收回。
這便形成了三類型的人,可能分類不止這些,也不大合適。可我自小到大所見,周圍確實多是這樣的人。
一種是間接借他人的力量與庇護而活;第二種則是靠際遇或是氣運,成為他人的光彩的直接助力;第三種便是活出自我的光芒,照亮他人的前路。
興許有第四種,是三種的綜合體。既借人而活,也有足夠努力和運氣,為他人增光添彩,也能為自我活出個好樣子。
本來第四種應該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但實際上,我看了不少人的樣子。卻能明顯地看出來他們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偏重,以至于最終走向分化,成為各自獨立的上述三種形態。
精力無法多分同時處理事情是絕大多數人們的現實局限,為了能在生活中好好茍活,便只能選其中一路,偏向走。
時日一久,也就成了前面最為常見的三個種類的人。雖然第四種分化前三種,但還是留有相當多的人會同時保持三種狀態。
所以有時候看著像三種之中的某一種,但實際可能包含多種。
第一種形成于大眾相互之間的對比之下,他們在人群中發現不了自己的優勢,也成為不了光彩奪目的那些人,就只能活得庸碌。活在他人的光影之下,或者不為人知的角落里。
第二種,也是形成于大眾之間比較之下,不過額外加入了運氣和努力的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讓人介于第三種和第二種之間。
有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說的第二種人。
對他們來說,靠近光芒相對來說并不是難于登天,可即便光芒近在咫尺,他們也很難跨越過去,成為第三種人。
興許是心理作用,導致這類型的人在生活里自我設限,自然沒有更近一步的勇氣,也就永遠比不過發出光芒的第三種類型的人。
第三種人,是比較極端化的一種或者偏向最不安穩的一種,實際上這類型的人生活方面反而更有畏懼。
諷刺的是,看著光鮮亮麗,第三種人實際比第四種或前面兩種更像是在刀劍上行走。
自我性格鮮明可見,大多就是對這一群體的典型且恰到好處的評價。
自我為大,容易狂妄,也容易墮落沉淪,也容易轉變成自私。人心慢慢在這種壓力下發生著偏移和改變,這感受對第三種人里比較有個人鮮明風格的人來說,是痛苦的一件事。
有人習慣了高高在上,便更怕跌落深淵。沒幾個人愿意成為那高高在上的群體里、那早一步掉下深淵的一個。
然而很矛盾的一處,就是人容易墮落。這是人的通病,成為第三種人之后,往往在還沒做回第四種人前,便頹廢腐朽,無藥可救。
第三種比起第四種,顯然是比較狹隘的。雖然自身閃耀,能為他人照亮前路,可沒幾個真能長久做到耀眼如初。
某些時候他們也是不可隨意替代的人。
一旦他們自身誤入歧途,他們之前的閃耀、榮譽和形象,會瞬間形成黑洞,吞噬那些原本跟在他們光芒后面的人。
奇怪的一點是,分化成上面三種類型的人,最后反而奢求的是做回當初的第四種。
第四種類型是人們的最初,也是最終。
顯然,能意識到上面三種類型和第四種的本質區別,就能分辨出來一個人所處的狀態。
第四種的最特別的地方,也是和第三種顯得更加不同的就是可以隨時成為發光發亮的人物,也可隨時切換回“普通人”。
實際上,第四種就是最不平凡的普通境界。不少人尋求了許久和期望結果不外乎如此。
至于影視劇和網絡上所評價的高智商情商,應是屬于第三種。解釋起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因為觀眾看入戲的,還是有不少人的。
主角角色鮮明,也容易成為眾人的關注對象。收了關注,就也得同時接受觀眾的挑剔眼光。
演得好了,角色本身的形象就能滿足大眾的胃口,成為他們的話題焦點。演砸了,風評立馬急轉直下,也會招來大眾的嘲諷與謾罵。
經常都說影視劇不上升到演員自身,實際呢?該咋說咋說,罵也跟著一起把演員給帶上,一個都沒落下。
要是演員失德行,那曾經其主演的影視劇都可能被一并抹殺,留下模糊的馬賽克區域遮掩掉名字。
涉嫌犯罪封殺的藝人那自不必說,只是日常行為偏差,也會得罪不少人。接著便是被人罵情商低智商低,甚至連素質教育也能給說出朵花兒來。
有人曾用這么高的眼光和水平約束過自己?怕沒幾個。我有時候覺得低級趣味的行為確實該罵,但若只是一時因個人因無知犯錯,確實得留有余地。
不是任何人都是聰明人,也不是任何聰明人都會喜歡一直保持聰明。
跟俗話說的一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聰明過頭,駁了周圍所有人的臉面,是會吃虧的。
或許有人問:為什么說對了做對了也會吃虧?
很簡單,你沒錯。但倘若你周圍的人都錯了,你卻不顧及他人臉色,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戳他們的痛點,能換來什么?
我是覺得是人,都會有不想被人當眾戳中痛點的,即便你做對了他們也能反咬你一口。
我也不是讓讀者學著滑頭,再去評價他人。適當留了情面,大家心知肚明就差不多了。
誰有錯,要當面公開指摘的,也是對方有意冒犯在前。否則,私下表露自己的態度,有自覺的人,自然會知道收斂自己。
這樣明面上過得去,也不妨礙讓風波平息下去,人也能自覺改正并變得更好。
兩全其美的辦法放著不用,偏偏走偏激的一種,是很難受到周圍人歡迎的。尤其是大家都還是朋友或者同事的時候,做人留一線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好的,當然是我之前的章節寫了的,人偶爾有傻氣,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