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績效團隊:VUCA 時代的5個管理策略
- (美)阿德里安·高斯蒂克 切斯特·埃爾頓
- 1114字
- 2019-04-24 15:52:18
第一章
代際管理:讓不同時代的員工融洽相處
瓊·庫爾(Joan Kuhl)稱她自己為“千禧一代的媒人”。她經營著一家名為“為什么千禧一代很重要”(Why Millennials Matter)的顧問公司,為高盛(Goldman Sachs)、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禮來(Eli Lilly)等雇主就雇用和留住剛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在她看來,管理千禧一代雖然面臨著一些明顯的挑戰,比如很多人認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分享他們的個人生活及工作無可厚非,甚至也有很多積極的方面。“我們經常宣傳一些粗暴的叛逆行為,”她在談及最新出現的這一代人時說,“但我遇到的千禧一代大都非常專注于工作,重視價值。”
然而,即便是她這樣一個千禧一代的粉絲,在回想起自己辦公室的年輕人的行為時,也是一臉苦笑。她回憶說,在與高管同事一起參加晨會時,有個實習生在會上吃起了金槍魚三明治。事后,當她溫和地告誡這名實習生時,后者回答說:“嗯,是你說讓我自便,我當時餓呀。”
關于千禧一代[又稱“Y一代”(Gen Y)]的描述已經很多了。他們被認為是自戀和懶散的,而且只重視自己的權利。他們經常用色拉布(Snapchat)和推特(Twitter)與身邊的同事交流。他們不尊重權威,但需要關懷和贊揚。他們時刻都準備跳槽。《時代》(Time)雜志的封面文章稱他們為“我、我、我一代”(Me, Me, Me Generation)。
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詆毀千禧一代,但我們確實認為,他們這代人擁有徹底變革工作場所的創造力、能動性和技術天賦,而他們做出的貢獻也絕對應該受到重視并得到回報。還要指出的是,我們知道人們對各個時代的人的歸納總是夸大差別,而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出現夸張的描述。這同樣也不是我們的目的。當然,這個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典型的千禧一代、嬰兒潮一代、X一代,乃至Z一代(Gen Z)。即便是關于各代人的起始時期和結束時期,也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歷史不會給我們一個如此整齊的斷代。考慮到我們的目的,我們以最能為人們所接受的描述作為代際劃分的標準:嬰兒潮一代是指出生于1946年至1964年的人;X一代是指出生于1965年至1984年的人。至于千禧一代,兩位研究代際問題的主要權威人物、《代際:美國未來的歷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一書的作者尼爾·豪(Neil Howe)和威廉·施特勞斯(William Strauss)表示,千禧一代出生的最后一年為2004年,而在2004年之后出生的人則屬于Z一代。對于千禧一代出生的最后年代,你還可找到其他截止時間。但豪和施特勞斯是公認的代際問題專家,我們不會與之辯論。這也就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進入就業市場的新人將會是千禧一代(除非你的新任IT總監只有14歲)。
也就是說,同先前的一代人一樣,千禧一代也可能受到了不公正的夸張描述,但他們的確表現出了一些明顯的共性。在這些共性中,很多是我們所從未見過的獨特優勢,其他的則對經理人提出了重大挑戰。而最糟糕的,莫過于忽視這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