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6547字
- 2019-05-22 18:23:37
第1章 導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相類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兒童自行培養這一能力,所需過程會十分漫長。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并引導他們的成長。
然而,這里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對兒童的無知。因為成年人正確認識自我已屬不易,更何況是全面地了解兒童,要在此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兒童就更加困難了。
個體心理學特別重視研究兒童心理,這不僅因為這個領域本身很重要,同時還因為它可以讓人認識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與其他的心理學不同,個體心理學不允許出現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個體心理學著重研究整體人格,并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的發展和其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站在這一立場考慮,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就是實踐知識,因為所謂的知識源于對錯誤和謬誤的認識。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只要他擁有這樣的知識,就會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基于個體心理學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觀點,它的所有論述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個體心理學理論,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在導言部分,我試圖對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做一個總體性的論述,并在后面的章節里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細探討。
關于人的發展有一個根本事實,那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美好前景。這種前景無時不在,卻是無意識形成的。正是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他的思想。因為人的思想絕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與他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整體人格內化于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體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一個體又是其整體人格所塑造的。每一個體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畫作,畫作的作者就是個體本身。不過,他不是完美的畫作者,因為他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沒有完全的認識。
在考察人格的構建時,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即人格的整體性及其獨特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并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個體對客觀事實的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所以,盡管人類生活在同樣的現實世界之中,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確的;但有些是不健康的,也是錯誤的。我們要全面觀察個體的成長過程,時刻關注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注他童年時的心理問題和障礙,因為這些心理問題和障礙會影響他以后的人生軌跡。
此處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不停地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仡櫵耐?,我們發現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她的一個姐姐所吸引,而她這個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屈辱感和無價值感。若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觀察方法來分析這一案例,可以發現這個女人從童年到生命的最后都存在同樣的心理機制、同樣的心理動力:她總是懷疑別人看不起她,當她注意到別人更受人喜愛,或是處于更有利的地位時,她就憤憤不平。因此,盡管我們對這個女人的生活或她的整體人格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所了解的事實來理解她。在這方面,心理學家與小說作者類似,運用一個確定的行為主線、一種生活方式或一種行為模式來構建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的整體人格不會被破壞。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能夠預測這個女人在特定環境下的行為,并能夠清晰地描繪出她獨特的“生命主線”所附帶的人格特征。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人的自卑感為前提的。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它開啟了人們犯錯誤的極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在客觀上有助于個體的完善,雖然這種補償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可能導致單純的心理調適,從而擴大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果自卑感過于嚴重,那么當事人最終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為上加以克服。
在這里,我們把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征的兒童分為三類:生來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教育或沒有受到父母關愛的兒童和從小被寵壞的兒童。
這三種類型代表了問題兒童的三種基本處境。通過研究第一類兒童中的極端例子,我們發現,盡管不是每個兒童都是天生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現出某些由身體缺陷所引發的心理特征。而通過研究另外兩類被嚴厲教育或被嬌寵過甚的兒童,我們發現,在實踐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于其中一類,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從而刺激兒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潛力的野心。在病理學上,我們很難判斷對于個體而言,過度的自卑感和膨脹的野心這兩者到底哪一個的傷害力更大。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律依次再現。過度的自卑感會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而這種野心有時又會毒害他的心靈,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過分澆灌,這種不安分不會結出任何果實,因此,它并不會導致有意義的行為。這種野心又與個體的性格怪癖相互糾纏,從而不斷地刺激兒童自身,使他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并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
這種人(《個體心理學雜志》中有這類人的案例)雖然在生理上長大成人,但是他們的才智仍然在沉睡之中。他們要么變得“神經兮兮”,要么性格古怪。如果發展到極端狀態,這種人最終會成為不負責任的人,甚至走向犯罪,因為他們頭腦里只想著他們自己,而從來不考慮別人。他們絕對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中的一些人逃避現實,為自己構筑了一個全新的幻想世界。他們整天做白日夢,沉溺于幻想世界之中,似乎把幻想世界當成現實世界。雖然他們最終成功地獲得了心靈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虛構出另一種現實,借以達到心靈和現實的妥協。
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需要關注的是兒童在成長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因為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的晴雨表,在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和指導性作用。社會情感上的任何障礙都會嚴重危害兒童的心理發展。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社會情感的根本原則來發展相應的教育方法的。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孩子的家長和教育者不應該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聯系。
了解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學校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剛進校門,兒童就會表現出他們對適應新環境一事是否準備充分,特別是對如何與人相處是否準備充分。
普遍來說,人們都缺乏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的知識,因而,許多成年人在回想起自己初入學時的情景,總覺得那就是一場噩夢。但是如果教育得法,學校自然也能彌補兒童早期教育的缺失。理想的學??梢愿玫爻洚敿彝ズ同F實世界之間的媒介,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也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不過,在等待理想學校出現以彌補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時,我們首先應該關注家庭教育。
因為學校還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對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只能起顯示器的作用。例如,如果父母事前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那么,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立無援。他們會因此被視為孤僻的怪孩子。這反過來又會使孩子初始的孤僻傾向更加嚴重。長此以往,他們將發展成問題兒童。人們常把這種情況的源頭歸咎于學校,殊不知學校只不過是讓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顯現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個體心理學還沒有定論。不過,能肯定的一點是,兒童在入學時遭遇失敗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與其說是學習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些兒童逐漸對自己喪失信心,氣餒情緒也在慢慢擴散。漸漸地,他們開始回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轉而去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成功的便捷途徑。他們拋棄社會所認可的康莊大道,而是選擇以某種優越來補償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對于這些喪失信心的兒童來說,選擇最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們看來,比起走社會所認可的大道,甩開社會的道德責任要容易得多。這會給他們帶來一種毫不費力的征服感。這種人只肯做十拿九穩的事情,借以炫耀自己的優越。選擇捷徑顯示了他們內在的怯懦和虛弱,盡管他們的行為表現得相當勇敢無畏。就像我們見過的那些作奸犯科之人,盡管表面上無所畏懼,骨子里卻十分脆弱。同樣,盡管跡象并不鮮明,那些表面上勇敢無畏的兒童,卻在沒有什么危險的環境中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感。比如,我們經??吹接行﹥和谡玖⒌臅r候總是要依靠其他物體才能挺直身體。傳統的治療方法和對這種現象的理解僅僅針對這種癥狀本身,而不是更為根本的環境問題。人們總是對這樣的孩子說:“站直了!”但事實上,孩子依靠在什么上這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總希望得到幫助和支持的心理。通過懲罰或獎勵,我們雖然可以很快使他們消除這種軟弱的表現,但他們希望獲得幫助的心理并沒有得到滿足,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有好老師才能讀懂孩子的這些跡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毛病的根源。
通常,我們能夠從某個單一的跡象來推斷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征。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出渴求依靠某種東西的行為,我們立刻就可以知道,這個孩子肯定有諸如焦慮、依賴等特征。把他的情況與我們所研究的案例做一個比較,我們就可以重建此類型兒童的人格,而且能夠輕松確定,這個孩子屬于被嬌寵過甚的一類。
接下來,我們探討另一類從未受過關愛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那些罪大惡極的人的一生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事實,即他們在童年時代都受到過惡劣對待。因此,他們就形成了冷酷、滿懷嫉妒和恨意的性格。他們無法容忍別人幸福。一旦他們擁有孩子,或對孩子負有教育責任,他們就會認為孩子不應該比他們自己的童年過得更幸福。這類人不僅會對自己的孩子持這樣的態度,作為別人孩子的監護人時也會持這樣的態度。
這樣的觀念和看法并不是貶義的,它們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長時期受到惡劣對待和嚴厲教育的人的精神狀態。這類人還會用許多自我感覺正當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這些人不斷拿出證據和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行為,但都無法證明自己是對的。因為僵硬的、專橫的教育只會使孩子離他們的教育者越來越遠。這樣的教育沒有任何意義。
通過考察一系列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不健康癥狀并經過若干的實踐之后,心理學家就可以構建出個體的人格系統。憑借這個系統,人們就可以揭示個體隱蔽的心理過程。雖然通過對個體人格某一方面的考察能夠揭示他整體人格的某種特征,但是,只有當所考察的每個方面都顯示出相同的特征時我們才感到滿意。因此,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探討個體心理時,我們不能把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呆板、機械地運用,這一點非常重要。個體才是所有研究的重點,我們不可能從一個人的一兩個表現中就得出影響深遠的結論,而應該盡可能全面考慮來支持我們的論點。只有當我們成功地證實最初的假設,或我們能夠在一個人行為的其他方面也能發現類似的氣餒和頑固時,我們才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人的整體人格具有氣餒和頑固的特征。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的對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他沒辦法隱藏真正的自我。他的人格是通過他在環境中的行動表現出來的,而不是通過他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現出來的。這并不是說他在說謊,而是說,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只有具備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觀的旁觀者才能跨過這種距離。這個旁觀者可以是心理學家、父母,也可以是老師。他應該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解釋個體的人格,這種客觀事實體現了即使個體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識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相比對其他別的任何問題的態度,人們對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3個基本問題的態度更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第一個問題涉及社會關系,這在研究對現實的客觀看法和主觀看法的矛盾時已經論述過。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社會關系的問題還具體表現為這樣一個任務,即結交朋友和與人相處。個體如何面對這一問題?他又如何回應這一問題?如果一個人對交朋友和擁有社會關系完全是無所謂的態度,并認為通過這種態度他就可以回避在社會關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那么,“無所謂”就是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從“無所謂”的態度中,我們就可以得出關于他人格方向和結構的結論。此外,我們還應注意,社會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如何與人交往并結交朋友,還包括關于這些關系的抽象觀念諸如友誼、合作、信任和忠誠等。對于社會關系問題的回答同樣體現了個體對所有這些抽象觀念的認識。
第二個基本問題涉及個體如何運用自己的一生,即他打算在普遍的社會分工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果認為社會問題由一個以超越自我的你-我關系決定,那么,也可以認為第二個問題由“人-世界(即地球)”的基本關系決定。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壓縮成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總是與世界關聯著。他希望從社會中得到什么?就像第一個問題的本質一樣,第二個基本問題即個體的職業問題也不是個體單方面的私人問題,而是一個涉及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這種關系并非完全由個體的意志決定。因此,職業成就的取得并不取決于個體的個人意愿,而是來源于與客觀現實的關系?;谶@個原因,個體對職業活動問題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就高度地反映了他的人格及其對生活的態度。
第三個基本問題源于人類分為兩性的事實。這個問題同樣也不是個體單方面的私人問題,它與兩性關系的內在客觀邏輯相一致。因此,如果把“如何和異性相處”簡單地看作是一個典型的個人問題,同樣也是錯誤的。只有仔細研究所有與兩性關系相關的內容,才能正確解決這個問題。顯而易見,與愛情和婚姻的正確解決方法的任何偏離都體現了人格的缺陷。因此,許多因為對這個問題處理不當而產生的不利后果,都可以歸咎于更為根本的人格缺陷。
綜上所述,個體大致的生活風格和獨特目標,基本能從他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社會關系問題、職業問題和兩性問題)的回答中找到蛛絲馬跡。個體的生活目標具有決定意義,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并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指向生活中有建設性的一面,那么,他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有建設性的一面。個體也會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并在這種建設性和有益的活動中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指向生活中消極的一面,那么,個體就無法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因此也就不能獲得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所帶來的歡樂。
這些基本問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在社會生活中,這些基本問題還可能派生出一些特定的任務,而這些特定的任務又必須在社會感情的基礎上才可以圓滿完成。實際上,這些任務在兒童時期就開始出現了,一個人的感官發展與看、聽和說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刺激保持一致,人也是在與兄弟、姐妹、父母、親戚、熟人、伙伴、朋友和老師的關系中不斷成長。這些任務還以同樣的方式與人一生相伴。如果脫離了與其同伴的社會接觸,那么他就注定要失敗。
因此,個體心理學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對社會有好處的事就是“正確的”。任何對社會規范的偏離都可看作是對“正確之道”的偏離,并必然會與客觀的法律和現實發生沖突。這種與客觀現實的沖突必然會使行為人產生明顯的無價值感,這種沖突也將引起受害者同等甚至更為強烈的報復。值得注意的是,對社會規范的偏離還違反了人們內在的社會理想,而每個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懷有這種理想。
因為個體心理學積極強調把兒童對社會情感的態度看作其發展的檢測器,所以,個體心理學很容易確定和評價兒童的生活風格。因為兒童一旦遭遇生活問題,就會在這種考驗中(就像被測試時)表現出他是否對此準備充分。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他是否擁有社會情感,是否擁有勇氣和理解力,是否追求對社會普遍有益的目標。隨后,我們也會發現他向上努力的方式和節奏,發現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程度。所有這些相互交織,相互關聯,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的、不可分裂的統一體。在發現有缺陷之前,這個統一體是頑固的,隨后,新的統一體才有可能被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