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面向區域創新體系 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浙江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特別是高等教育肩負著神圣的使命。這是因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成效,直接關系到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今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目標,同時明確提出高校要“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在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構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為區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成為亟待回答的迫切問題。

一、建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分層分類培養機制

社會人才結構和社會需求是呈金字塔形分層分類的。因而,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也應該是分層分類的,而不能僅僅關注塔尖部分高端人才的培養。以浙江省為例,2011年研究生、本科、專科招生比例為1∶8.3∶7.1,全省普通本專科招生27.13萬人,地方高校招生26.52萬人,另外全省高職(高專)招生12.51萬人。[1]上述數據表明,本專科以及高職人才培養占據全省高校人才培養的絕大部分,而地方高校又是這兩個層次人才培養的絕對主力。因此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的設計,必須覆蓋上述不同層次類型,針對高職創新創業型人才、本科創新創業型人才和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與內容,打造相應的培養模式。

(一)高職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高職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于高職來說,重點不是創新,而是創業。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即根據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業能力的需要來設置和選擇有關的課程,不以追求學科專業體系的系統性和嚴密性為目標,而以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為中心來篩選知識和課程,也就是與創業能力有關的知識和課程大力開設,而且要保證培養質量。而與創業能力關系不大,或與創業能力關系不直接的知識和課程盡可能減少甚至刪除。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還應多開設一些與創業有關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課程,如“創業學”“創業案例”“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課程,突出學生的創業能力訓練,使之形成特色。

(二)本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本科層次占地方高校學生總量的大多數,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心。本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基礎知識和理論比較扎實、創新創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因此,在培養的內容上不是“必需”和“夠用”,而是比較講究系統性。在能力上更加重視知識轉化為創新創業能力、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等。與高職比較,這種能力不是一種基于經驗層面的創新創業能力,而是基于技術層面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知識較為扎實、創新創業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在教育內容上更強調知識的專業性、前沿性,在能力上更加重視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因此,這種能力不是基于職業、技術層面的能力,而是基于知識層面的能力。很顯然,知識是這種能力的源和核心,而能力是知識的流和形式。在當前,一是要改革以導師個體為標志的導師制,建立若干導師組成的以導師組為標志的導師制,強化跨學科和多學科的培養,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證;二是加強大學與社會合作培養。研究生培養不與社會合作,研究生就會缺乏創新創業的激情,缺乏社會責任,而離開了創新創業的激情和社會責任,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便成了一句空話。

二、完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機制

一般認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教育,培養專門人才始終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因此,強調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不是要削弱或者取代常規專業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依托于常規專業培養的整個過程。地方高校面向區域創新體系重構自身人才培養機制,關鍵在于如何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過程嵌入高校常規專業培養中去,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

(一)創新創業教育向專業教育各環節滲透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現有課程體系之外設置若干門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現代高校教育的特征是專業教育。因此,高等教育規律應體現在專業教育過程中,也就是創新創業教育是通過具體專業教育來實現的。因而,地方高校要深入探索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與專業教育的關系。特別要將創新創業意識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如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各個教育環節中滲透創新創業教育思想;在學術交流、科技競賽、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創新創業精神。同時,要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各項配套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評估、保障、激勵等各項機制,形成各具本校特色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

(二)創新創業教育與學業生涯規劃相結合

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本質就是要開發學生潛能,使其成為具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創新創業型人才應當是在其專業范圍內具有獨特的核心能力的一類人才,而這一“核心能力”也應當是因人而異的。在高校專業教育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的能力偏好特點,有計劃、有差別地培育其核心能力,使之成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智力資本與能力保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針對大一學生,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輿論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并引導其認識自我,明確目標;第二階段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模擬兩個模塊,讓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第三階段針對大四及以上學生,重點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和較全面的創業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創業做好充分準備。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創新創業型人才本質上是一類實踐型人才,這就要求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堅持課堂引導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銜接的原則。通過組織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商業模擬游戲、模擬談判等活動,為學生增強創業意識、展示創業才干提供平臺,依托學校科技園、綜合實驗室等資源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地方高校在“第二課堂”的設置上,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區域影響力,邀請當地創新創業旗幟性人物,傳授經驗,答疑解惑。

三、強化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產學耦合機制

對于服務區域創新體系的地方高校而言,其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必須與區域定位、區域經濟特色及市場需求等緊密結合,從而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然而,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區域市場需求之間銜接還不夠緊密。以浙江省為例,根據2006年提出的浙江創新型省份建設目標,計劃重點發展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新材料、海洋技術、船舶制造等技術密集型專業,對照2008年浙江高校專業布局,上述產業規劃并不能在專業結構中得到充分支撐。根據浙江省2008年公布的100個省級重點專業名單分析,其中與建設創新型省份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有直接關聯的約36個,不到總數的四成。而且在這36個重點專業中,結構布局也不夠合理,如僅電子信息方面專業就有15個,重復投入與建設問題較為突出。而浙江省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等,則在省屬高校中沒有設置一個相關重點專業。因此,必須加快建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產學耦合機制,培養適應市場需求、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一)建立面向區域市場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供需反饋機制

作為人才培養和輸出機構的高等院校,必須了解市場的需求,前瞻性地預測走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與市場需求。一是高校在修訂人才培養計劃之前要對相關行業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了解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的最新需求,同時收集用人單位對于人才使用的反饋信息,建立起一種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機制,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二是密切關注地方行業的發展動向,全面了解企業、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要求,加強與行業部門的廣泛合作,使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行業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起來,更貼近于生產實際,更符合市場要求。三是定期邀請行業權威人士為師生做本行業市場趨勢報告,讓師生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加強對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并不斷把最新科技成果、教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

(二)完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校企共同培養模式在國外被稱為“雙元制”, “雙元”分別指“職業學校”和“企業”,意為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強化校企合作,使學生真正成為懂技術、通市場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一是高校要根據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培養體系中設置一批能夠體現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特點的課程模塊,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二是企業要為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既可以熟悉區域企業的生產流程,又可以在其所研究的技術改造項目中了解企業技術現狀、問題和難題,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打下基礎。三是實行創新創業型人才校企合作培養。產學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強科技攻關,為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同時,又實現了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優勢互補、資源整合。

(三)健全政府對高校專業設置的預警、退出機制

在高校與市場之間,政府可以起到宏觀協調作用。政府需要對專業的設置進行總體調控,在數量、規模和建設方針上,實行總量和總體控制,發揮好統籌協調的作用。政府可利用信息優勢及時向高校傳遞相關信息,特別要把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的緊缺急需人才類型等信息及時反饋給高校,同時對于各高校同類專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匯總分析,確保各院校之間以及學校與社會的信息暢通,盡可能消除由于信息不暢引起的專業設置滯后性。對于供大于求專業的準入條件嚴格把關,并通過政策和資金傾斜,鼓勵高校創辦與原有優勢專業相關的專業。同時,對于已經設立相同專業的院校,要以適當方式定期進行評估,對專業培養質量差、就業問題比較突出的院校取消招生資格,促使各個院校積極提高專業水平,推動其專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保證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能較好符合市場結構調整的需求。

四、營造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社會支撐體系

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除了要遵循高等教育內部規律外,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支持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健康蓬勃發展。創新活動是由眾多創新行為主體及其互動構成的網絡體系,是一種“軟”組織,強調各行為主體間的相互關聯、協同共生。地方政府有必要對區域創新體系內的各種創新要素進行頂層設計,對創新要素之間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加以厘清,對可能存在沖突和矛盾的要素進行清理和整合。特別對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更是如此。具體可以從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健全創新創業政策環境以及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三方面入手。

(一)著力培育創新創業文化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同科技創新有著相互促進、互相激勵的密切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因此,政府需要引導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創精神,鼓勵和激勵人通過創新努力實現個人價值;這便是創新文化建設的崇高職責,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所在。[2]作為高校,首先要確立基于創新的教育價值取向。教育價值取向引領教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教育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因此營造創新教育文化就要以創新為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其次要培育師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創新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充分挖掘師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激情。

(二)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政策環境

首先要完善評價考核機制,突出應用水平和業績導向,健全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型人才評價考核體系。其次要創新配置與使用機制,要以各級各類人才市場為平臺大力提高各項公共服務水平,大膽把善于創業、勇于創新的優秀人士放到重要崗位。再次要創新管理與激勵機制,要推進企事業單位的人事體制改革,促進人才合理流動,脫穎而出。定期評選不同級別、不同領域的創新創業方面的榮譽稱號專家,給予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鼓勵。這些機制的最終結果就是要“使人才的創業創新活動得到鼓勵、創業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業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創業創新愿望得以實現,讓各類創業創新人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受尊重”。[3]

(三)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首先,要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強化公共服務,積極為創新創業型人才排憂解難。如推廣人才公寓建設,切實解決各類社會保障、科研配套資金等實際問題。又如在做好人才服務工作時,要簡化管理環節和手續,方便人才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流動,最大限度地把創新創業型人才配置到最能發揮他們聰明才智的地方。其次,要加快發展各類科技研發平臺,如科技創新基地、創業園區等創新載體建設,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再次,要加大激勵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成技術、知識產權入股等技術要素分配機制,使收入分配體制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傾斜,使他們的創新創業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最后,要加大對創新創業型人才成功奮斗事跡的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業成果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和認可。

參考文獻

[1]2011年浙江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4-25)[2012-05-01].http://www.zjedu.gov.cn/gb/atticles/2012-04-25/news20120425152656.html.

[2]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浙江省委關于貫徹十七大精神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決定[EB/OL].(2007-11-12)[2012-03-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0/6514915.html.

(本文作者:龐鑫培,原文發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昌宁县| 阿拉善左旗| 天水市| 凤翔县| 济阳县| 枣强县| 新邵县| 文山县| 锡林郭勒盟| 敦化市| 西昌市| 虎林市| 深水埗区| 思茅市| 和田县| 阿拉善右旗| 临颍县| 江永县| 巴中市| 安康市| 山阴县| 嘉兴市| 珠海市| 龙南县| 嘉义县| 弥勒县| 万盛区| 甘洛县| 色达县| 鱼台县| 宁安市| 新疆| 历史| 长阳| 洛川县| 汕尾市| 旌德县| 泾川县| 广德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