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工科院校產出導向的工程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華爾天
- 4484字
- 2020-02-20 19:03:00
第一章 高等工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從20世紀末開始,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相繼提出了“回歸工程”“工程教育范式轉移”“再造工程教育”等口號,創新工程教育已成為國際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2014年,我國工程教育在校生規模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38.2%,本、專科工科專業布點數分別達到15718個和23875個,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高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機制逐步建立。2010年,教育部聯合22個部門和7個行業協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個本科專業點、514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點參與,覆蓋在校生約26萬人。600多所高校與百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辦學,共同實施產學協同育人項目。2016年6月2日,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組織的正式成員,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部分工科專業教育質量達到國際認可的標準。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進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已經從數量擴張為主的規模發展轉變為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即進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一系列舉措,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人才支撐。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主動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加快布局產業急需人才培養,是推動人力資本結構轉變、實現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變的核心要素。正是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設已星火燎原。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大力推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與分類發展的新體系的改革創新,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高等工程教育的直接目標指向是培養富有遠見、精于技術、博于知識、善于創新的工程師和工業領袖。現代工程教育,追根溯源,若從法國波旁王朝在1747年為培養土木工程師而設立的土木工程學校算起,已有270多年的歷史。而真正率先形成比較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的國家是德國。作為世界各國工程教育的基礎,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為目標,如漢堡科技大學等應用技術大學;另一類以培養工程理論研究人才為目標,如慕尼黑工業大學等工業大學。接受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師往往有著理論基礎扎實、實際動手能力強等特點。美國作為高等工程教育認證體系的發起者和奠基者,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學生在完成基礎課程之外,還需要選修由學校設立的豐富的其他課程。因此,各學科交叉的優勢在接受美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生中尤為明顯。其他工業強國如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各有特色。華爾天等學者認為,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后,高等工程教育既迎來了百年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中國工程專業本科學位得到了美、英、澳等所有該協議正式成員的承認,將推動中國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工程人才盡管在培養規模上已居世界第一,在教育質量上正穩步提升,但仍不能滿足產業變革迅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使高等工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而精準導向高等工科院校發展,切實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質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面對工程教育的國內外發展形勢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同類型高校需要在工程教育體系中明確定位與目標。研究型院校以培養從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工程科學研究的研發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同時培養少量的設計工程師;研究教學型院校以培養從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的研發工程師和設計工程師為主要目標;教學研究型院校以培養從事技術開發和應用的設計工程師和生產工程師為主要目標;本科教學型院校應以培養從事工程技術應用的生產工程師和現場從事運行、營銷、管理工作的服務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地方院校應根據不同院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學生的特點、地區企業行業的需求來進行定位,以培養服務工程師、生產工程師、設計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浙江工業大學地處經濟發達的浙江杭州,是省屬重點大學,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區域特色,全國一流”定位,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應用研究型大學,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戰略,在為國家和區域服務與貢獻中實現一流。
眾所周知,現代工程已經成為集科學、技術、管理、藝術等學科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因而,高等院校的綜合化道路是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戰略趨向。一些國際知名理工科學校(如麻省理工學院、德國工業大學)也紛紛增設了文、理、經、管等學科。我國高校的綜合化往往同時并存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合并調整快速推進綜合化進程,二是通過新設學院或學科完成綜合化布局。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1994年浙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1999年杭州船舶工業學校、2001年浙江建材工業學校先后并入浙江工業大學。此外,1999年成立之江學院,2004年成立以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為目標的健行學院。不少大學在經歷世紀之交的爆發式發展后,卻也面臨著一些綜合化“后遺癥”,總結起來可以大致歸納為四個方面:首先是認識理念偏差,過分注重規模、忽視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其次是特色難以凸顯,“攤大餅”式的擴張導致特色弱化、核心競爭力下降;再次是學科綜而不合,學科門類覆蓋面廣但綜合化程度不高是我國高等院校綜合化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最后是人才培養單一,與多層次的社會需求不相適應也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些“后遺癥”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校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現象嚴重。僅以浙江省為例,2006年浙江省《關于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計劃重點發展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新材料、海洋技術、船舶制造等技術密集型專業。同時,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指出,用15年的時間使浙江省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強省。但根據浙江省2008年公布的100個省級重點專業名單分析,其中與建設創新型省份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有直接關聯的僅有36個,不到總數的四成。而且在這36個重點專業中,結構布局也不夠合理,如僅電子信息方面專業就有15個,重復投入與建設問題較為突出。而浙江省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等,則在省屬高校中沒有設置一個相關重點專業。
為應對這一局面,《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將綜合化發展戰略列為四大發展戰略之一,強調“堅持特色引領、開放融合、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的思路,發揮綜合性大學的資源整合和結構效益的整體優勢,促進工科與理科、人文社科類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新興交叉學科互為聯系、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的學科體系”。浙江工業大學作為地方高水平大學,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為基礎,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線,立足于浙江省“九大新興戰略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核電關聯產業等)的需要,發揮地方高水平工科本科大學的優勢,培養具有全國視野、一流水平、豐富內涵的優秀工程類專業人才。2013年,浙江工業大學牽頭成立服務于浙江新藥創制科技的“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首批入選國家“2011”計劃),同年成立對接“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與“舟山群島新區”兩大國家戰略的海洋學院,以及2015年成立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推動創新為理念的創業學院。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指導以及全體師生的努力下,本校在高等工程教育與專業建設方面的成果斐然。“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藥工程+工商管理”等14個一體化雙專業復合型人才廣泛受到企業用人單位歡迎。2011—2015年,全校本科學生第一作者授權專利達1104項。據標準排名研究院發布,學校位居2015年中國(大陸)高校創新創業百強榜第24位。學校11個工科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住建部的評估/認證,占所有工科專業近1/3,數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其中2個專業通過《華盛頓協議》國際專家全程參與的轉正考察;建設了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其中2個專業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
目前,浙江工業大學提出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的重大需求為導向,立足地方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提升學校解決經濟社會重大問題能力,根本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發展途徑之一是構建起“立足區域經濟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調整專業結構、開設新興專業”的新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強化專業內涵與特色。一要加大對傳統專業調整改造的力度。根據創新型省份建設需求,調整和壓縮部分與創新型省份關聯度不大的專業和課程,并增強專業設置、課程選擇的自主性;以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加快傳統專業和課程的升級和提升,優化專業和課程的結構布局;充分挖掘現有專業潛力,結合行業發展動態,推動專業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的轉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接。如針對浙江高校經管、人文類專業比較充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專業布局偏少的現狀,適當控制文秘、法學、管理類等專業的規模,加大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等相關專業的設置力度。二要合理設置一些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的專業。以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為導向,主動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加大與浙江創新型省份建設關聯的應用型技術密集型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如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裝備制造、海洋經濟、安全技術等相關專業的建設。
在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的如今,浙江工業大學對新形勢下高等工程教育進行了全面探索與實踐。其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創新體制機制,落實需求導向的工程類專業培養目標;建立校企合作的專業體制機制;成立人才培養委員會,以學科與行業對接的方式,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建立多類型人才培養機制。二是突出工程教育特點,反向設計目標導向的課程體系。學校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求創新”的原則,建立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化、大類課程平臺化、專業教育工程化的課程體系,滿足工程類創新人才的要求。三是打造平臺,支撐能力導向的工程實踐教學。學校以加強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核心,按照“完善體系、拓展資源、開放共享、加大投入”的總體思路,打造科教融合、校校協同、校企合作與創新創業“四大平臺”。四是以課內循環、校內循環、校外循環為中心,建立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其中課內循環改進教學活動,校內循環改進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校外循環改進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浙江工業大學已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并推廣的系列工程人才培養制度,將源源不斷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成千上萬高質量的工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