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評估結果分析

3.2.1 省級層面

3.2.1.1 總體概況

分別對2012—2017年單年的高校學科競賽得分按照區域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東部地區連續六年得分穩居前列,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不同年份互有高低,整體而言差異不顯著(見表3.2,圖3.1)。

表3.2 2012—2017單年全國學科競賽得分的區域差異

圖3.1 2012-2017單年全國學科競賽得分的區域差異

3.2.1.2 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在省份層面的差異分析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為例,計算東中西部三個區域所有高校的獲獎總分,可以看出東部>中部>西部,西部高校在學科競賽實力中表現出“不充分”的特征。進一步梳理不同區域內各省份在總體得分中的貢獻,發現西部地區不同省份的競賽得分貢獻呈現更為顯著的不均衡(見圖3.2、圖3.3、圖3.4和圖3.5)。

圖3.2 本科高校學科競賽總分區域占比

圖3.3 東部地區各省份本科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圖3.4 中部地區各省份本科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圖3.5 西部地區各省份本科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為例,比較各個省份進入評估結果前300和前100的學校數量和學校數量占比以進入前100的學校數除以該省的所有本科院校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學科競賽實力(見圖3.6、圖3.7)。從進入前300的情況來看,高校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分別為江蘇省、北京市和浙江省,進入學校數量占比最高的三個省份分別為青海省(50.00%)、重慶市(36.00%)和北京市(35.82%);從進入前100榜單的情況來看,高校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分別為北京市、江蘇省和湖北省,進入學校數量占比最高的三個省份則為上海市(18.42%)、北京市(16.42%)和海南省(14.29%)。

圖3.6 2013-2017年評估結果(本科)中各省份進入TOP300高校數量和占比情況

圖3.7 2013-2017年評估結果(本科)中各省份進入TOP100高校數量和占比情況

3.2.1.3 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高職)在省份層面的差異分析

與本科院校學科競賽評估在省份層面的差異類似,高職院校學科競賽評估也呈現顯著的區域不平衡。西部地區高職院校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體現明顯(見圖3.8、圖3.9、圖3.10和圖3.11)。

圖3.8 高職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區域占比

圖3.9 東部地區各省份高職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圖3.10 中部地區各省份高職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圖3.11 西部地區各省份高職院校學科競賽總分占比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高職)為例,比較各個省份進入評估結果前300和前100的學校數量和學校數量占比以進入前100的學校數除以該省的所有本科院校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學科競賽實力(見圖3.12和圖3.13)。從進入前300的情況來看,高校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分別為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進入學校數量占比最高的三個省份分別為浙江省(52.08%)、北京市(48.00%)和天津市(40.74%);從進入前100榜單的情況來看,高校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為山東省、江蘇省和廣東省,進入學校數量占比最高的三個省份為山東省(14.61%)、江蘇省(13.98%)和廣東省(11.11%)。

圖3.12 2013—2017評估結果(高職)中各省份進入TOP300高校數量和占比情況

圖3.13 2013—2017評估結果(高職)中各省份進入TOP100高校數量和占比情況

3.2.1.4 小結

從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省份)分析來看,西部省份的得分顯著低于中部和東部省份,且內部發展不均衡性高于其他區域,東部省份進入前300名的高校數量明顯多于中西部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但同時也體現了在省級層面東強西弱的不均衡問題。

絕對數是衡量學科競賽省級層面結果的一個方面,但同時也需要關注相對數。雖然中西部省份在進入前300名的絕對數遠遠少于東部地區,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區高校分布較少,在進入前300名的比率上要高于東部地區,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共15所普通本科院校,有6所進入前300。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布局整體不均衡的情況下,中西部省份可以嘗試集中力量舉辦幾所品牌大學,以此提升本省的高等教育實力。相反,也提示東部地區,雖然從總量上來看,高等院校布局較多,但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省內不均衡,這也是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地方。

3.2.2 校級層面

3.2.2.1 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在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在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中,共有1043所高校進入了排行榜。除去軍校外的38所原“985”工程院校39所原“985”工程高校中,1所為軍事院校,實際計算38所。全部進入TOP300榜單,其中34所進入前100,2所高校位于100~200名,2所高校位于200~300名;112所原“211”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實際立項112所,但是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有兩個校區,而且互相不存在隸屬關系,所以也有“211”工程高校有116所之說。但是對照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名單,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和保定兩個校區實行一體化管理,所以華北電力大學只有一個學校名單,因此,對照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名單,“211”工程高校為115所。其中,軍事類院校3所,分別為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所以納入排行的“211”工程高校為112所。有100所進入TOP300榜單,其中65所進入前100名,22所位于100~200名,13所位于200~300名;雙一流高校維度,實際計算的41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B類)共42所,其中國防科技大學為軍事類院校,不納入排名,實際41所。全部進入TOP300,其中,35所進入前100名(約占所有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85.37%),4所位于100~200名,2所位于200~300名;在實際納入排行的93所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計算中,不包含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98所,其中海軍第二軍醫大學和第四軍醫大學為軍事類院校,3所高校未進入排行榜,實際納入排行榜高校93所。中有69所進入TOP300,其中34所進入前100名,20所位于100~200名,15所位于200~300名,22所未進入TOP300榜單。

(1)公辦本科院校VS民辦本科院校。在2013—2017年入排行榜的1043所本科高校中,公辦高校745所,民辦高校294所其中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高校2所,中外合作辦學2所。,從得分來看,公辦高校的得分均值約為民辦高校的1.56倍,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T值達到16.10,相伴概率為0.000,達到非常顯著水平。從側面說明我國高等教育中“公強民弱”的現實(見表3.3,圖3.14)。

表3.3 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學科競賽得分差異

圖3.14 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得分分布的箱型圖

(2)重點本科院校VS非重點本科院校。分別對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的學科競賽評估得分與其他高校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重點高校在學科競賽中具有壓倒性優勢,T值分別為17.15、21.93、17.35和9.95,相伴概率均為0.000,說明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看,不同類型重點院校得分是其他高校的1.43到2.05倍;獲獎數量是其他高校的2.73到7.37倍(見表3.4,圖3.15)。

表3.4 不同分類的重點院校得分與其他高校的比值

圖3.15 重點高校與非重點高校學科競賽得分差異

(3)不同專業類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差異顯著。采用邱均平排行榜2015版對高校的分類方法,將全國高校分為10大類,分別為財經類、理工類、民族類、農林類、師范類、體育類、文法類、醫藥類、藝術類和綜合類,與2013—2017年在學科競賽中獲得過獎項的高校進行匹配,共匹配694所。對這694所高校按照專業類型差異進行結果分析,結果顯示,總體而言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科競賽評估結果存在顯著差異,采用LSD方法進行多重比較,發現理工類和綜合類高校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的高校,兩類高校的得分均值分別為58.47和51.59;體育類、藝術類高校學科競賽得分顯著低于其他類型高校,得分均值分別為29.30和29.27(見表3.5,圖3.16)。

表3.5 不同專業類型高校學科競賽得分差異

圖3.16 不同專業類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得分差異箱線圖

3.2.2.2 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高職)在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以2013—2017年全國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高職)為例介紹高職院校學科競賽評估概況:共有878所高職院校獲得等級獎,進入排行榜。示范高職院校94所,占示范院校總數的97.92%示范院校共99所,其中,天津職業大學、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已經升本,不再納入高職排行,實際計算的示范院校為96所。納入排行的示范院校占比=94/96×100%=97.92%。其中74所示范院校進入TOP300,占比為74/96×100%=77.08%;41所進入前100名,占比為41/96×100%=43.51%。,其中,74所進入TOP300,占比達到77.08%,41所進入前100,占比達到43.51%;骨干院校97所,占骨干院校總數的97.00%,其中59所進入TOP300,占比達到59.00%,27所進入前100,占比達到27.00%骨干院校共101所,其中,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院已經升本,不再納入高職排行,實際計算骨干院校100所。骨干院校占比=97/100×100%=97.00%。59所進入TOP300,占比為59/100×100%=59.00%,28所進入前100名,占比為28/100×100%=28.00%。

(1)公辦高職院校vs民辦高職院校。根據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共有高職院校1388所,其中公辦高職1068所,民辦高職318所,中外合作辦學2所。在納入2013—2017年高職院校排行的878所高職院校中,民辦高職院校101所,占所有納入排行的高職院校的11.50%;公辦高職院校777所,占所有公辦高職院校的88.50%。對公民辦高職院校排名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3.6),可以看出公辦高職院校在學科競賽評估中排名明顯好于民辦高職院校,兩者的校均得分和校均獎項數量都存在顯著差異:表現在總分方面,公辦高職院校得分約為民辦高職院校的1.32倍;表現在獎項數量方面,公辦高職院校校均獲獎數量約為民辦高職院校的3.09倍。

表3.6 公民辦高職院校在學科競賽評估中的排名情況

(2)重點高職院校vs一般高職院校。將示范高職院校和骨干高職院校稱為重點高職院校,其他為一般高職院校,在納入排行的878所高職院校中,重點高職院校191所(示范高職94所,骨干高職97所),一般高職院校687所。從表3.7中可以看出,重點高職得分顯著高于一般高職,T值的相伴概率均為0.000。表現在總分方面,重點高職院校得分約為一般高職院校的1.45倍;表現在獎項數量方面,重點高職院校校均獲獎數量約為一般高職院校的3.27倍。

c由于總分進行了歸一化,拉小了差距的實際感知。

表3.7 重點高職院校和一般高職院校在學科競賽評估中的排名情況

3.2.2.3 小結

首先表現為重點高校優勢明顯,地方院校學科競賽提升空間較大。從校級層面來看,重點高校在學科競賽中的優勢明顯,在TOP100中,原“985”工程院校有34所,占所有原“985”工程高校的89.47%;原“211”工程院校有65所,占原“211”工程高校總數的58.03%;雙一流建設高校為35所,占比為85.37%。而且從得分來看,這些重點高校的得分是其他高校的1.43到2.05倍,獲獎數量是其他高校的2.73到7.37倍。一方面可以看到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的效應明顯,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學科競賽不能只成為重點高校學生的舞臺,要讓廣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參與進來,才能發揮學科競賽普及化的育人效果。高等教育多樣化健康發展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主要內容,重點高校的拔尖扶持固然重要,但廣大地方院校同樣不可忽視。

其次,表現為公辦高校對民辦高校形成壓倒性優勢。從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的分析來看,公辦高校得分顯著高于民辦高校,且形成壓倒性優勢,從一個側面提示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競爭中的弱勢。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布局中的地位仍然比較尷尬,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民辦高校辦學投入和資源緊張,在人才培養的師資、硬件、軟件等方面的投入與公辦院校相比捉襟見肘,且民辦院校招生分數一般較低,人才培養結果也不容樂觀,形成惡性循環。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辦高校由于其教育體制機制的靈活性在辦學中表現出極大的優勢,且民辦高校的公益性和對公共財政資源的杠桿效應能夠讓我們以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供給,應該得到充分重視。

再次,專業間的不平衡帶來人才供給結構性失衡的風險。從評估結果來看,理工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的院校,一方面可能與本次評估中競賽類型的選擇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相關專業缺乏高質量競賽有關。學科競賽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有力引擎,是激發大學生創造活力的“星星之火”,從當前比較有影響力的競賽分布來看,人文藝術社科的競賽數量相對較少,在結果中也表現出這一類高校的學科競賽評估結果相對較差。每一門學科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專業間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失衡可能帶來未來人才供給的結構性失衡風險。

3.2.3 競賽層面

3.2.3.1 競賽項目在專業大類間的分布

梳理能查詢到的77項全國性競賽,按照理工農醫類、文法社科類和綜合類進行分類,發現理工農醫類共有40項,占比超過50%;文法社科類相對較少,占比36.36%,綜合類占比11.68%。在理工農醫類內部,醫學類和農學類競賽較少,以理工類為主。在文法社科類內部,藝術類、文法類和經管類三分天下,分布相對均衡。

在教育部發文資助的23項競賽中,理工農醫類競賽占了大部分,共15項,占比約65.22%;文法社科類只有4項,占比約17.39%;綜合類2項,占比約8.70%,其他類為文體類活動。

3.2.3.2 競賽項目獲獎面向高校的類型分布

不同的競賽獲獎學校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2013—2017年本科院校學科競賽結果為例,探索不同競賽的獲獎面向在學校類型層面的差異。將原“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統稱為重點高校,統計不同的學科競賽中重點高校和非重點高校校均獲獎數量,結果發現在競賽獲獎方面差異顯著,特別是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中,重點學校校均獲獎數量達到22.76項(含國際賽和亞太賽),而非重點高校校均獲獎數只有1.67項,相差約13.63倍;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重點高校校均獲獎數為23.13項,非重點高校校均獲獎5.54項,相差約4.18倍(具體見圖3.17)。我們將不同競賽項目獎項中重點高校的校均獲獎數除以非重點高校的校均獲獎數的比值稱為“重非比”,以此考察競賽項目的獲獎面向情況。結果發現“重非比”最高的為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的參賽對象是封閉的,以重點高校為主,重非比肯定較高。,其次為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排在第三位的是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重非比”達到8.33。從側面折射競賽獲獎面的偏向性。

圖3.17 重點高校和非重點高校在競賽項目層面的差異性

按照“主題、時間、空間、模式”四個要素將學科競賽分為開放式、半開放式、封閉式和半封閉式四種類型。在第一次評估的18項競賽中,開放式競賽有10項,半開放式競賽2項,半封閉式競賽2項,封閉式競賽4項,比較不同類型競賽的“重非比”(見圖3.18)發現,封閉式競賽中,重點高校更容易獲得獎項,“重非比”達到20.76。

圖3.18 重點高校和非重點高校在不同競賽類型層面的差異性

競賽項目獲獎面向在公民辦層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大部分競賽中公辦高校校均得獎數高于民辦高校,這與我國公強民弱的高等教育整體競爭力差異相關。但同時也要看到,民辦高校的獲獎面在競賽層面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于部分競賽,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校均得獎數為1.84項)、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校均得獎數為1.61項)等,其他競賽的校均得獎數低于1,民辦高校五年來在17個國家級大賽中平均得獎數不到1項(見圖3.19)。

圖3.19 公民辦高校校均獲獎數在競賽項目層面的差異性

3.2.3.3 小結

據我們所搜集的資料來看,雖然就整體而言,全國性競賽在專業大類間分布相對平衡,但是專業大類內部的分布極不均衡,如理工農醫大類中,理工類競賽特別是工學競賽占比特別大,其他小類如醫學類、農學類競賽占比極小;同時還發現在教育部資助的競賽中,理工農醫類大類的占比達到66%,極大地超出其他類型,說明在競賽的認可層面理工類競賽的認可度大大高于其他類,說明競賽項目在大類間還存在質量、影響力的不平衡。

此外,分析了競賽獲獎面向的差異,結果顯示不同的競賽獲獎面呈現顯著的學校差異,一部分競賽有成為“富人俱樂部”的傾向,部分競賽的“重非比”達到59.02,2個競賽的“重非比”超過10,10個競賽的“重非比”超過5,說明這些競賽中,重點高校斬獲了較多的獎項,非重點高校獲獎難度極大,長此以往,容易挫傷大部分非重點高校的參賽積極性。如果一項競賽成為全國部分拔尖高校的小范圍游戲,也不利于競賽的健康發展。

第三,民辦高校在競賽項目層面也存在獲獎結果不充分、不平衡的局面。表現為民辦高校只在部分競賽中有相對較好的得獎結果,但在大部分競賽中五年校均得獎數量不到1。這給我們兩個方面的提示:① 面向我國民辦高校辦學層次的競賽項目是否欠缺?我國民辦學校大部分為新建本科院校或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一類院校的學生生源相對較弱,主要培養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競賽項目的布局中,有強調知識創新應用的知識創新類競賽,也有強調技術的技能性競賽,但能讓應用型本科院校發揮才干的技術型競賽項目似乎還是空白。② 民辦院校在學科競賽組織的理念、資源投入、制度支撐等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欠缺。

第四,從競賽信息搜集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部分競賽沒有專門的大賽網站,或者有些競賽雖然每一屆有固定的網站和報名通道,但每一屆都不固定;部分競賽沒有專門的章程,組織相對混亂;部分競賽獎項數據不在網絡公開,無法查閱等。這些都是競賽規范組織方面的問題,是競賽規范化治理的重點之一。

3.2.4 分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

在不同省份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的得分計算規則中,同時考慮全國競賽和省級競賽得分,省級競賽得分乘以一定的權重加上全國競賽得分即為分省競賽狀態數據得分。

3.2.4.1 浙江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

(1)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本科)概況:浙江省共有59所本科院校,除了溫州肯恩大學為新建院校,未獲得獎項得分以外,近五年其他高校均獲得省級或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校均獲獎次數為538.41次。獲獎次數最多的三所高校為:浙江師范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寧波大學;獲獎得分最多的三所高校為: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見圖3.20)。

圖3.20 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本科)概況

(2)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高職)概況:浙江省共有48所高職院校,除了浙江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2009年停招,未獲得省級以上獎項以外,近五年其他高職院校均獲得省級或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校均獲獎次數為222次。獲獎次數最多的三所高職院校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獲獎得分最多的三所高職院校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見圖3.21)。

圖3.21 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高職)概況

3.2.4.2 吉林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

(1)2017年吉林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本科)概況:吉林省共有37所本科院校,2017年均獲得省級或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校均獲獎次數為109.13次。獲獎次數最多的三所高校為: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和北華大學;三所高校的獲獎得分同樣位列前三甲(見圖3.22)。

圖3.22 2017年吉林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本科)概況

(2)2017年吉林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高職)概況:吉林省共有25所高職院校,共有16所高職院獲得省級或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校均獲獎次數為14.19次。獲獎次數最多的三所高職院校為: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獲獎得分最多的三所高職院校為: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見圖3.23)。

圖3.23 2017年吉林省高校學科競賽狀態數據(高職)概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罗县| 南汇区| 石河子市| 马鞍山市| 黔西| 茂名市| 灵丘县| 玉山县| 浪卡子县| 泗水县| 巴楚县| 宁海县| 横峰县| 长顺县| 中卫市| 密云县| 沛县| 临高县| 顺义区| 调兵山市| 巩义市| 宝兴县| 屏边| 梅州市| 玉田县| 屏东市| 建平县| 清水河县| 闵行区| 定州市| 杂多县| 甘德县| 绥宁县| 海伦市| 区。| 福清市| 前郭尔| 洪雅县| 湖州市| 长白|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