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譯家研究
- 李同良
- 23428字
- 2020-01-07 17:12:49
緒論
一、中國女性翻譯文學概述
20世紀初,中國文學開始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在這一變革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女性文學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包括女性小說家、女性翻譯家、女性政論文學家以及南社女性作家在內的多個女性文學群體,創作主體由名媛閨秀(女詩人和女詞人)轉變為第一代的知識女性,為中國女性文學走向現代邁出了第一步,為“五四”女性小說家的成長奠定了基礎,也為“五四”之后新文類、新文體與新文化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這些女性文學群體中,女性翻譯家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20世紀之前,我國翻譯領域被男性譯者所統治,鮮有本土女性涉足其中。歷史進入20世紀,此番格局終被打破,我國第一個本土女性譯者群體脫穎而出,開啟了中國女性全面參與翻譯文學活動的歷史。
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學群體,我國女性翻譯家的崛起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少。19世紀中后期,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后,西學東漸之風日盛,雖然西方軍事科學和自然科學依然是譯介學習的重點,但是,大量的哲學、政治學、法學和經濟學著作以及文學作品也被引進,有識之士期望我國的社會體制會有所改變。翻譯活動在西學東漸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成為溝通中西的橋梁,一大批翻譯家脫穎而出,只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男性。隨著西學在國內的傳播,我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舊式私塾逐漸被新式學堂取代,外語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此外,在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下,我國婦女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女性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力爭經濟獨立、男女平等和教育平等。她們一方面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逐步成長為第一代的中國知識女性,她們中的一部分人涉足翻譯領域,并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中國第一個本土女性翻譯家群體從此誕生。
(一)20世紀初崛起的女性譯者群體(1900—1919)
1900年,福建女詩人薛紹徽(1866—1911)與丈夫陳壽彭合譯并出版了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的科幻小說《八十日環游記》,成為凡爾納科幻小說最早的中文譯者,開創了我國女性從事翻譯文學創作的先河。
20世紀初至“五四”時期的女性翻譯家群體較小。根據郭廷禮的統計,除薛紹徽之外,還有小說翻譯家陳鴻璧、張昭漢、黃翠凝、湯紅紱、鳳仙女史、羅季芳、黃靜英、陳翠娜、楊季威、劉韻琴、毛秀英和西方戲劇翻譯家吳弱男、薛琪瑛、鄭申華等十幾人。
雖然薛紹徽曾開我國女性翻譯文學之先河,但是,陳鴻璧登上譯壇,才真正標志著我國本土女性翻譯文學進入了一個獨立的階段。陳鴻璧(1884—1966),原名陳碧珍,廣東新會人,少年時代曾就讀于上海中西女塾,后畢業于上海圣約瑟西童女校,1905年前后開始從事文學翻譯活動。近代著名文學批評家、上海小說林(出版)社的發起人之一兼編輯主任徐念慈(1875—1908)對陳鴻璧的翻譯活動給予大力支持。1906年,上海小說林社以“小說林叢書”的名義出版了她翻譯的歷史小說《蘇格蘭獨立記》(上冊)和英國維多夫人的偵探小說,總題為“印雪譯叢”。1907年《小說林》創刊。在徐念慈的協助下,陳鴻璧成為當時譯壇上最活躍的女譯者。《小說林》創刊號上同時刊登了陳鴻璧的三部翻譯小說:英國佳漢的《電冠》(科學小說)、法國作家加寶爾奧(émile Gaboriau,1832—1873,今譯加博里奧)的《第一百十三案》(偵探小說)和佚名的《蘇格蘭獨立記》(歷史小說)。《小說林》共出版12期,連載陳鴻璧以上三部譯作。
此外,陳鴻璧還譯過法國加寶爾奧的《薛蕙霞》(1909年廣智書局出版)、美國白乃杰的《盜面》(與張默君合譯,1911年,廣智書局、群益書局、千頃堂三家同時發行)、英國查克的《裴乃杰奇案之一》(與張默君合譯,1911年,廣智書局出版)、《捉鬼奇案》(1912年9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和蘇婉夫人(Sonthworth)的小說《沉埋受滌》(In the Depths)。
除文學翻譯外,陳鴻璧還譯過馬騰的《婦女與家庭》(1926年出版)和“萬有文庫本”《科學的訓練兒童法》(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又譯有馬騰、馬登的《思想之偉能》(又題《人皆王者》,1926年5月出版,出版單位不詳)。
在近代女翻譯家中陳鴻璧的譯著最多,無愧為20世紀初譯壇一位譯績卓然的女翻譯家。在陳鴻璧的翻譯作品中,章回舊體已被拋棄,改用分章形式;使用淺近的文言,譯文洗練優美,忠實原文,注重心理描寫,深受讀者的喜愛。
張昭漢(1884—1965),字默君,號涵秋,湖南湘鄉人,畢業于上海務本女學及圣約瑟女書院,并加入中國同盟會。曾任《神州女報》社長(1912年);曾在蘇州可園創辦《大漢報》,宣傳民族革命;曾創辦神州女校,任校長。后任南京江蘇省立第一女子中學校長;1918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教育學;1920年環游英、法、意、瑞士等國,撰著《戰后之歐美女子教育》一書。回國后任上海《時報》《婦女周報》編輯;1927年后歷任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杭州市教育局局長、中國婦女協會副委員長。1949年以后寓居臺灣,1965年冬天逝世于臺灣。
她是中國現代知名女詩人和學者,工詩文,善書法,懂教育,有《默君詩存》《百華草堂詩集》和《玉尺樓詩集》等詩集和《戰后之歐美女子教育》《我之家事教育觀》和《玉蝶山房墨》等著作傳世。張昭漢通曉英文,她譯有英國科學小說《尸光記》(沈威廉著,1909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與陳鴻璧合譯了美國奇情小說《盜面》(白乃杰著,1911年7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這些小說都是她留學美國之前翻譯的,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五四”之后未見其新譯作面世。
黃翠凝(1875—?),廣東番禺人,懂英文、日文,丈夫早逝,以寫作與翻譯為生。苦志撫孤,以賣文自給。善作家庭小說,情文并茂。著有長篇小說《姊妹花》(1908年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和短篇小說《猴刺客》《離雛記》等。1908年,與陳信芳合譯西方小說《地獄村》(由雨逎舍主人日文本轉譯,《小說林》9至12期刊發);譯有英國言情小說《牧羊少年》上中下三卷(卻而斯著,1915年12月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和記出版)。此外,在她的精心培養下,其子張毅漢也成為深受包天笑器重的翻譯家。
鳳仙女史,曾留學日本。她譯有日本江見忠功的偵探小說《地中秘》(署名香葉閣主人鳳仙女史,上海廣智書局1906年9月出版),還從日本黑巖淚香的譯本轉譯過法國朱保高比(F.du Boisgobey)的小說《美人手》(此小說以白話翻譯),最先刊于《新民叢報》(在日本出版的中文雜志)36號至85號。1906年上海廣智書局分上中下三冊印行。
此外,羅季芳譯有《三玻璃眼》(刊《月月小說》第1至16期,1906年,標“偵探小說”,題“[英]葛威廉著”);楊季威譯有美國嘉德夫人的《黃奴碧血錄》(刊《神州女報》月刊3號,1913年5月);黃靜英畢業于教會學校,后在蘇州宏志女學教授外語,精通英文和法文,是最早將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全文翻譯成漢語的女譯者,當時題名《最后之授課》(署名“靜英女士”,刊于《禮拜六》第42期,1915年3月20日)。此外,她還譯有《五萬元》和《妒婦的遺毒》兩篇小說
;毛秀英譯有英國尼古拉的偵探小說《邂逅緣》(刊于《禮拜六》第82期,1915年12月25日);劉韻琴
自日本菊池幽芳譯本譯有西方小說《乳姊妹》(署名韻琴女士,上下冊,上海中國圖書公司,1916年6月);高君珊
譯有《慈母淚》(刊于《婦女雜志》第4卷第9號,1918年)。
在翻譯外國小說的同時,這一時期的本土女性譯者還翻譯了多種外國戲劇,首次將這種嶄新的文學形式帶到中國讀者面前。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吳弱男和薛琪瑛等。
吳弱男(1886—1973),安徽廬江人,章士釗的夫人。十三歲赴日,在日本青山女子學院攻讀英語,一面讀書一面替孫中山先生和《民報》做英文翻譯工作。后與章士釗一起去英國留學,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政法和邏輯學。她譯有易卜生的戲劇《小愛友夫》(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6號),還譯過日本押川春浪的小說《塔中之怪》,中譯本改名為《大魔窟》(小說林社1906年8月刊)。
薛琪瑛(生卒年月待考),江蘇無錫人,家世顯赫,她是薛福成的孫女,吳汝綸的外孫女,紡織富商薛南溟的女兒。曾留學法國,通曉英語、法語和拉丁語,譯有英國唯美派戲劇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6—1900)的《意中人》(今譯《理想丈夫》,連載于《青年雜志》第一卷第2、3、4、6號及第二卷第2號),第一次將王爾德的戲劇介紹到中國。此外,她還譯有小說《愛美的童子》(意達著,上海廣學會刊行)、《藍窗》(田貝立著,上海廣學會刊行)以及法國長篇童話小說《楊柳風》(格萊亨著)等。
教會女校學生鄭申華翻譯了新劇《薏波》(刊于《婦女雜志》第3卷第8號“家庭俱樂部”欄目,1917年)。
20世紀初涌現出來的我國本土女性譯者群體成為中國翻譯文學史上一道溫婉絢爛的風景,雖然人數不多,但卻為我國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運動的發展以及新戲劇的發軔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五四”時期及其后的女性文學創作和翻譯活動影響深遠。
(二)“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女性譯者群體(1920—1949)
20世紀初出生的女性譯者成為“五四”之后我國翻譯領域的主力軍。這些女性翻譯家大多出身于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接受過良好的中西方教育,具有較高的漢語和外語素養。她們通過文學創作和翻譯創作抒發個人情懷,呼吁社會變革。
《中國翻譯家辭典》共收錄了74位女性翻譯家,她們都出生于1900年至1940年之間。在大約30年的時間中,她們中很多人都譯著等身,粲然的成就不遜于同時代的男性翻譯家,為我國的翻譯文學史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是(以出生年月為序):冰心(1900—1999,福建長樂人)、陳學昭(1906—1991,浙江海寧人)、沉櫻(1907—1988,山東濰縣人)、羅玉君(1907—1988,四川岳池人)、彭慧(1907—1968,湖南長沙人)、石璞(1907—2008,四川成都人)、陳秋帆(1909—1984,廣西柳州人)、齊香(1911—2006,河北高陽人)、楊絳(1911—2016,江蘇無錫人)、黃懿青(1914— ,福建仙游人)、姜桂儂(1914— ,江蘇丹陽人)、王慧敏(1915— ,天津人)、趙蘿蕤(1912—1998,浙江杭州人)、孫家琇(1914—2001,浙江余姚人)、張蓉初(1915—1999,江蘇常州人)、蔡文縈(1915—1994,浙江寧波人)、朱微明(1915—1996,江蘇無錫人)、張心漪(1916— ,廣西桂林人)、陳敬容(1917—1989,四川樂山人)、藍馥心(1917—1984,福建閩侯人)、趙洵(1917—1988,吉林市人)、陳涓(1917—1991,浙江寧波人)、磊然(1918—2009,上海人)、石素真(1918—2009,河南偃師人)、楊苡(1919— ,安徽泗縣人)、陸凡(1920— ,浙江蕭山人)、汪淑鈞(1920— ,湖北省應城人)、殷張蘭熙(1920— ,湖北枝江人)、樊以楠(1921— ,河南衛輝人)、裴溥言(1921— ,山東諸城人)、孫維世(1921—1968,四川南溪人)、蕭珊(1921—1972,浙江寧波人)、李孟安(1922— ,福建福州人)、劉夢蓮(1922— ,出生于德國,祖籍不詳)、唐笙(1922— ,上海人)、王汶(1922—2010,江蘇吳江人)、楊必(1922—1968,江蘇無錫人)、傅佩珩(1923— ,山東福山人)、楊靜遠(1923—2015,湖南長沙人)、沈國芬(1924— ,江蘇吳縣人)、崔妙因(1925— ,山東濟南人)、江韻輝(1925— ,湖北襄樊人)、聶華苓(1925— ,湖北廣水人)、謝素臺(1925—2010,河北人)、林太乙(1926—2003,福建龍溪人)、潘耀華(1927— ,天津人)、申葆青(1927—2009,江蘇蘇州人)、王金陵(1927— ,江蘇無錫人)、文潔若(1927— ,貴州貴陽人)、蘇琦(1928— ,臺灣彰化人)、豐一吟(1929— ,浙江桐鄉人)、林春梅(1929— ,浙江衢縣人)、沙安之(1929— ,浙江寧波人)、齊宗華(1929— ,天津人)、吳達瓊(1929— ,江蘇蘇州人)、楊啟潾(1929— ,重慶人)、張曼真(1929— ,遼寧沈陽人)、胡品清(1930— ,浙江紹興人)、曹蘇玲(1930—2014,河南盧氏人)、丁亞梅(1930— ,四川榮縣人)、桂裕芳(1930— ,湖北武漢人)、姜麗(1930— ,江蘇鹽城人)、文美惠(1930— ,湖北武漢人)、唐月梅(1931— ,廣東文昌人)、葉明珍(1931— ,廣東人)、何鳴雁(1933— ,遼寧沈陽人)、楊蘊華(1934— ,浙江寧波人)、韓維(1934— ,山東鄒縣人)、屠珍(1934— ,江蘇常州人)、易麗君(1934— ,湖北黃岡人)、裘因(1935— ,上海人)、丁貞婉(1936— ,臺灣彰化人)、劉星燦(1937— ,湖南湘鄉人)和金圣華(1940— ,浙江上虞人)。
未被收錄的女性翻譯家還有很多,如沈性仁(1895—1943,浙江嘉興人)、許粵華(1912—2011,浙江海鹽人)、林秀清(1919—2001,廣東順德人)、楊樂云(1919—2009,江蘇常州人)、豐陳寶(1920—2010,浙江桐鄉人)、祝慶英(1930—1997,江蘇無錫人)、資中筠(1930— ,湖南耒陽人)、蔣承俊(1933—2007,重慶人)和張玲(1936— ,北京人)等。其中,出生于20世紀初期的女性翻譯家,其翻譯創作活動在“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已經取得了卓然的成就,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翻譯力量。代表人物有沈性仁、冰心、陳學昭、趙蘿蕤、彭慧、石璞和陳敬容等。
沈性仁主要從事西方戲劇翻譯,至1927年共翻譯出版9部戲劇、3部小說、1部散文詩和其他4部非文學作品。
冰心,作家兼翻譯家,開始翻譯創作時間較早,1931年便翻譯出版了散文詩集《先知》(紀伯倫著,新月書店刊行),但其絕大多數翻譯作品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
陳學昭創作和翻譯并行,自1925年散文集《倦旅》問世后,60余年間,先后撰寫出版了小說、散文、論文、詩集、回憶錄和譯文集,共有33種之多,成績卓著。
彭慧亦是集作家和翻譯家于一身,翻譯過《海上的火災》(屠格涅夫著,文學,1937年)、《自由》(涅克拉索夫著,《戰歌》,1938年)、《草原》(柴霍夫著,讀書生活出版社,1940年)、《哥薩克》(托爾斯泰著,《人世間》,1943年)和《哥薩克——一個高加索的故事》(托爾斯泰著,貴州文通書局,1948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仍有多部翻譯作品面世。
石璞因1933年翻譯出版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狒拉西》與希臘三大悲劇《阿加門農》《安提戈尼》和《美狄亞》而蜚聲學界。
陳敬容,在創作的同時亦熱衷翻譯,譯著包括《安徒生童話》(安徒生著,上海駱駝書店,1947年)、《太陽的寶庫》(普里希文著,三聯書店, 1947年)、《巴黎圣母院》(雨果著,上海駱駝書店,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還翻譯出版了《沼澤王的女兒》(安徒生著,三聯書店,1950年)和《丑小鴨》(安徒生著,三聯書店,1950年)等。
較之“五四”之前,這一時期的女性翻譯家中很多人都是創作與翻譯并行,而且在兩個領域里均表現非凡,成就傲人。她們翻譯創作的選題更為廣泛,涵蓋了包括小說、戲劇、詩歌和兒童文學等幾乎所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更加注重對世界知名作家作品的譯介。此外,她們還對自己翻譯創作的經驗和體會進行總結,闡述她們對翻譯創作的認知與理解。陳學昭撰寫了《對翻譯的一點看法》一文,探討應對各種翻譯問題的方法;陳敬容的《淺嘗甘苦話譯事》將自己在翻譯創作中的“苦”和“樂”與讀者進行分享。雖然因為時代的限制,她們未能將翻譯感悟升華為所謂的“翻譯理論”,但是,這些感悟對其他譯者也大有裨益。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的女性譯者群體(1950—19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作為與外部世界聯系紐帶的翻譯工作受到政府相關部門高度的重視。為了加強翻譯工作和提高翻譯質量,出版總署先后召開了“五四”翻譯座談會(1951年4月)和第一屆全國翻譯工作會議(1951年12月);1954年8月,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了全國文學翻譯工作會議。多個翻譯工作者組織相繼成立,一些翻譯研究刊物也創刊發行。這一切都為我國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為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乘著這股東風,我國女性翻譯家得以更為充分地展示其翻譯才華。通過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她們將域外風情物況、文化歷史和倫理習俗展現在我國廣大讀者的面前。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冰心、楊絳、楊必、楊靜遠、文潔若和趙蘿蕤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她也是一位卓越的翻譯家,只是人們忽略了她的這一身份。早在1931年,冰心就翻譯了凱羅·紀伯倫的散文詩集《先知》(新月書店刊行),但因為這一時期其主要精力都用于文學創作,所以譯作相對較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她更加關注翻譯創作,1955年至1965年間完成了很多重要的譯作,其中包括詩集《印度童話集》(作者穆·拉·安納德,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吉檀迦利》(作者泰戈爾,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泰戈爾劇作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詩集》(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泰戈爾抒情詩選》(香港萬里書店,1959年)、《園丁集》(作者泰戈爾,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馬亨德拉詩抄》(合譯,作家出版社,1965年)、《詩選》(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泰戈爾小說選》(合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燃燈者》(作者安東·布蒂吉格,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等。
楊絳(1911—2016),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錢鍾書夫人,通曉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著名作家、戲劇家和翻譯家。主要譯著包括:《1939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作者約翰·黑瓦德著,商務印書館,1948年)、《吉爾·布拉斯》(作者勒薩日,《世界文學》分期刊出,1954年)、《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和《小癩子》(作者佚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等。
楊必(1922—1968),江蘇無錫人,楊絳之妹,著名翻譯家。譯有《剝削世家》(作者埃杰窩斯,平明出版社,1953年)和世界文學名著《名利場》(作者薩克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楊必翻譯的《名利場》發行甚廣,深受讀者的喜愛,已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藍本。
楊靜遠(1923—2015),湖南長沙人,譯作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作者康捷爾,合譯,三聯書店,1963年)、《馬克思恩格斯傳Ⅰ、Ⅱ》(作者科爾紐,合譯,三聯書店,1963年)、《哈麗特·塔布曼》(作者安·帕垂,三聯書店,1979年)、《夏洛蒂·勃朗特書信》(三聯書店,1984年)、《彼德·潘》(作者詹姆斯·巴里,三聯書店,1991年)、《英國名家童話選集》(作者王爾德等,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楊柳風》(作者格雷厄姆,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年)等。
文潔若(1927—),貴州貴陽人,生于北京,蕭乾夫人,翻譯家,中國翻譯日文作品最多的人(800多萬字)。她翻譯了14部長篇小說,18部中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1954年,她翻譯了《活下去》《日本勞動者》,從英文轉譯了蘇聯的《沙漠》《她的生活是怎樣開始的》和《布雪和她的妹妹們》等。后來又翻譯了西奧多·德萊塞近50萬字的《黎明》,由蕭乾校訂完畢,可惜譯稿毀于“文革”。其他譯著包括《高野圣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海市蜃樓·橘子》《天人五衰》《東京人》等。井上靖、川端康成、水上勉、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都是經她的翻譯,才得以被中國讀者所熟知的。
文潔若精通日文和英文,晚年耗時四載與蕭乾合作翻譯了《尤利西斯》,該譯作成為她英文翻譯的最主要成果。
這一時期,我國女性翻譯家的翻譯范圍更加廣闊,將更多的異域文化譯介到國內,開闊了國內讀者的視野,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女性翻譯家們卓越的翻譯成就不僅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而且還得到國外各界的贊許。1991年,母校芝加哥大學在百年校慶時,授予趙蘿蕤“專業成就獎”;1994年,她又獲得“中美文學交流獎”和“彩虹翻譯獎”。1995年,黎巴嫩總統頒令,授予冰心國家級雪松勛章,表彰她將紀伯倫的《先知》和《沙與沫》介紹給中國讀者,促進黎巴嫩文化在中國的傳播。2000年8月,文潔若榮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獎”;2002年11月,日本政府授予她“勛四等瑞寶章”;2012年12月6日,她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女性譯者群體(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吹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作為對外交流工具的翻譯活動受到了高度重視,“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滯的翻譯工作逐步恢復,并迅速形成規模,隨即達到高潮。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涌現出了眾多的翻譯家,而女性翻譯家依然是其中重要的翻譯力量。2000年6月23日,中國譯協四屆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決定,對在外事外交、對外傳播、翻譯服務、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軍事翻譯、科學技術、民族語文、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翻譯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從事翻譯工作三十年以上,年滿70歲(2010年中國譯協六屆二次常務理事會通過決議,將年齡修改為65歲)的翻譯家進行表彰,授予他們“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以下是歷年表彰的資深(女性)翻譯家細目:
2001年,共表彰資深翻譯家50位,其中女性翻譯家9位:鄧蘭珍、郭雋卿、勞遠回、林利、齊宗華、蘇琦、唐笙、王效賢和吳克良。
2002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290位,其中女性翻譯家63位:蔡愷民、陳慧生、陳金鑾、陳霞飛、陳休征、陳永秀、陳真、崔玉陵、戴侃、戴可景、戴敏華、樊以楠、馮申、葛斯、耿睿勤、郭值京、籍維立、姜桂儂、蔣宗曹、鞠惠芬、蒯啟發、李蓮淑、李佩云、李士瑋、林紀美、林揚、劉保端、劉方清、劉漢玉、盧佩文、陸馥君、麥少楣、牛鐘岱、齊淑文、壽紀瑜、宋竹音、孫維熙、王全民、王燕華、王云珍、王作民、魏琳、吳達瓊、吳其慧、肖靜懿、楊啟潾、楊祝華、于滬生、虞端、袁疆、袁善如、張璧華、張光珮、張企、張慶年、張秀姍、趙潔珍、趙英琪、鐘韻娟、周邦媛、周懋庸、周秀鳳和周穎如。
2003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117位,其中女性翻譯家13位:曹蘇玲、鄧珠拉姆、桂裕芳、哈斯、文潔若、文美惠、謝素臺、許磊然、楊絳、楊靜遠、易麗君、俞虹和資中筠。
2005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302位,其中女性翻譯家65位:安淑渠、陳德貞、陳韞寧、成文、程應瑞、丁亞梅、堵德健、范墨賢、豐一吟、馮志英、高佩玉、關夏亭、韓琍琍、韓明、郝克琦、何學昭、黃敏覺、黃玉今、嵇書佩、蔣桂玲、蔣秀鳳、樂華、李惠娣、李惠生、李蓮馥、李佩、李欣榮、李英哲、李玉銀、林春梅、劉方、劉肅卿、羅福英、喬惠珍、秦錫初、沈國芬、沈曼麗、孫敏、孫稚禮、筍季英、譚頌椒、王大榮、王德洋、王暉齡、王季莊、王金鳳、王弄笙、王裕美、吳孚堃、吳曉琴、奚亮、徐淑敏、徐英、徐祖豐、楊愛文、楊旦華、楊益仁、葉詠芬、尹國英、曾麗卿、張思寧、鄭亦雄、周泓、朱蘊培和鄒永芳。
2006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239位,其中女性翻譯家47位:曹道明、陳迪全、陳行慧、陳憶青、方芷筠、韓菊芳、賀若瑄、洪佩郁、華靜珊、黃連璧、黃有自、姜桂華、姜淑媛、姜育君、蔣中鯨、金還珠、李春梅、李金定、李如蘅、劉保靜、劉全格、劉士崇、潘妙媛、潘儀蘋、裘因、阮可玨、沈定坤、蘇胤環、譚曼妮、田方、王士云、吳守華、夏明箴、夏士華、謝月娥、嚴慶鴻、楊蘊華、于爾辰、于一、趙慧先、鄭立冰、鄭友惠、周德容、周家碧、周金美、周繕群和朱慧珍。
2007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204位,其中女性翻譯家23位:白祖蕓、陳馥、程違、顧秋心、郭志超、蔣承俊、李淑、李瑋、劉慈勤、石琴娥、史美珍、舒雨、陶潔、屠珍、王岱、王家湘、王芝仙、簫曼、楊樂云、張玲、張佩芬、趙捷和趙英修。
2008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4位,其中女性翻譯家1位:高維彝。
2009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314位,其中女性翻譯家人數不詳。
2010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493位,其中女性翻譯家127位:包于華、寶日瑪、蔡桂玉、曹淑榮、柴玉玲、陳金星、陳麗達、陳梅芳、陳曉、仇淑梅、褚一平、崔玉實、鄧兆蘭、丁璧因、董立芬、董寧遠、杜暉、范娟娟、方桂芝、方慕秦、房印婉、馮明霞、高瑞英、龔寧珠、龔榮仙、顧岱麗、郭惠芳、郭雅坤、郭玉蓮、侯福許、侯玉萍、胡百林、黃鳳珠、黃曼齡、黃慶珍、黃順英、黃錫卿、霍愛華、姜曉華、蔣巧云、金亞娜、李美華、李淑琴、李瑄、李玉萍、李玉珍、李玉珍、李資芳、梁淑英、廖震全、劉愛好、劉白影、劉桂玉、劉淑蘭、劉霞、劉幼蘭、劉月樵、樓小燕、盧玉玲、呂惠書、梅貽白、潘琦民、潘玉翠、平文智、冉先翠、茹克婭、阮家璠、尚榮光、尚巖、邵海明、沈冰凝、沈文玉、石耀珍、蘇敬斌、隋麗君、孫桂英、孫謹、孫蘭鳳、孫蓮梅、孫美菊、孫苗伊、孫中文、譚秀珠、唐聞生、唐湛清、田守玉、屠良敏、王翠玉、王枚、王平、王秀鳳、王秀云、王銀河、王玉琴、王毓琳、魏秋芬、吳薇芳、肖兵、肖曉明、謝淑敏、徐婉芬、徐一明、許麗明、薛彥芳、楊惠燕、楊繼秋、楊軍、楊學苢、葉俊、易廷瑤、于淑榮、苑明先、曾文鳳、張鶴立、張葭萍、張敬然、張美琴、張淑芝、張余、張玉賢、張振芳、趙效群、鄭育英、鐘世貴、周寶義、朱惠明和朱佩玉。
2011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368位,其中女性翻譯家60位:蔡寶梅、曹幸查、常桂香、陳白虹、陳岱宗、陳芬、陳宏、陳蕙娟、陳俊芳、陳祖燕、程建安、德吉、德慶卓嘎、房寶琴、馮愛珠、馮嘉瑞、耿燕、郭純兒、黃衣青、江濤、李克禮、李銀妹、梁金娥、林珍妮、劉光琴、劉慧蘭、劉火榮、劉佳民、劉黎明、劉梅華、劉雪芬、毛佩華、毛婭平、歐陽利美、任義英、沈行芬、童一秀、王復、王寄萍、王強、王婷娣、王秀英、鄔磊、吳雪莉、夏順英、徐泉英、徐云楨、許小群、薛世華、楊芳璉、姚繼霞、張加珠、張金明、張蕾、趙宇真、鄭伊倩、鐘永萍、周敏、朱靜和朱莉曾。
2012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448位,其中女性翻譯家102位:藏淑蓮、操桂香、曹耶南、曹玉鳳、陳壁來、陳桂楠、陳連英、陳慶珠、慈秀芳、崔思純、董靜、范治琛、馮茹鳳、付維義、顧麗蘭、韓明倩、郝繼紅、郝淑蕓、何大明、何奕玲、胡傳霖、黃碧玉、黃紅英、黃慧珠、黃美芳、黃群、江敬玲、金淑女、金映霞、康云、李國榮、李孟華、李淑蘭、李毅春、李月秀、李月秀、劉暉、劉惠金、劉慧、劉焰、劉玉蘭、劉志淑、羅欣、馬秀芝、馬玉鳳、毛細文、歐陽春梅、歐陽立、龐玉清、祁桂林、秦惠芳、秦英芳、邱榮菊、任民華、沈桂云、石家潤、史明心、史文珍、唐大智、王檔春、王棟華、王方瑩、王鳳貞、王桂春、王紅光、王莉莉、王瑋珠、王幼梅、王幼征、王玉田、王增芬、王振華、隗威、夏國珍、謝德林、徐云英、許華珍、許淑綿、許玉鳳、閆鳯蘭、楊文珠、楊秀英、葉銀蓉、于丹、喻慧娟、袁舒蓮、岳建民、翟淮魯、張國昭、張國鎮、張蓮玉、張茂源、張文鳳、張秀梅、張秀芹、張學敏、趙玉華、鄭達春、鄭飛、周孝靜、朱慶珍和鄒肇軍。
2013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225位,其中女性翻譯家72位:巴岱、柴均、陳寶鎏、陳漢麗、陳宏薇、陳今韞、陳麗芳、陳如英、范冰冰、范輔光、范淑琴、高素貞、顧麗華、黃鳳珍、黃素紅、江本敏、姜靖蕃、焦鳳枝、賴秋云、李大蘭、李鳳瓊、李麗君、李凌霄、李婉蘭、李玉蓮、林心芳、劉九新、劉舒春、劉文昭、劉秀英、劉英芳、馬恩淥、穆淑萱、那永華、潘耀華、邱蘇瑾、裘翠定、任玲娟、任美芳、任芹、上官蕓、施立生、史志先、宋秀華、蘇波、孫士洵、唐明、唐有娟、王寶玉、王潔梅、王書勤、王振佩、韋秀文、溫飚、溫業潯、吳呵融、徐玉秀、嚴愛榛、顏水娣、楊荷云、姚越秀、于淑方、于小英、張丹、張洪怡、張慧明、張乃謙、張玉華、趙銘賢、鄭合娘、鐘平和及周永蓮。
2014年,受表彰資深翻譯家159位,其中女性翻譯家20位:阿拉坦其其格、畢加瑪麗·比西、段貺樂、傅玉蘭、耿蘊玲、華達明、金婉如、康花娥、李福松、李英男、馬蘭珍、梅花、其其格、吐爾尼沙·斯地克、王煥仁、王雅凡、魏江、徐亞男、趙聰敏和宗瑞玉。
除了這些資深女性翻譯家之外,中國翻譯協會還有很多女性專家會員和會員,各地方翻譯協會的女性會員也為數眾多,我國女性翻譯隊伍可謂強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和廣泛,語言服務也愈加重要和多樣。從中國翻譯協會的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女性翻譯家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行業,涉及世界眾多語種,業務形式豐富多彩,為我國的外交外事、對外貿易以及文化交流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楊樂云、桂裕芳、祝慶英、屠珍、易麗君、資中筠、裘因、劉星燦、唐月梅、張玲、金圣華和徐麗紅等。
楊樂云(1919—2009),江蘇常州人,著名捷克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包括:《卡·恰佩克戲劇選》(與吳琦和蔣承俊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年)、《鮑·聶姆佐娃中短篇小說選》(與吳琦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小城故事》(作者揚·聶魯達,與蔣承俊合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早春私語——20世紀捷克斯洛伐克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過于喧囂的孤獨:底層的孤獨》(作者赫拉巴爾,與萬世榮合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代表譯本《世界美如斯》(作者塞弗爾特,與楊學新、陳韞寧合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楊樂云翻譯《世界美如斯》時已經年過七旬,而翻譯赫拉巴爾的自傳《河畔小城》(與萬世榮等合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時已經88歲,其鐘情翻譯,為翻譯獻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桂裕芳(1930—),湖北武漢人,法國文學翻譯家。主要譯作有《愛的荒漠》(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漓江出版社,1983年)、《變》(作者米歇爾·布托爾,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在少女們身旁》,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譯林出版社,1989年)、《九三年》(作者雨果,譯林出版社,1998年)、《童年》(作者納塔麗·薩洛特,譯林出版社,1999年)、《小東西》(作者阿爾方斯·都德,譯林出版社,2000年)、《要短句,親愛的》(彼埃蕾特·弗勒蒂奧,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薩特讀本》(作者保爾·薩特,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寫作》(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夏夜十點半鐘》(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無恥之徒》(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等。
祝慶英(1930—1997),江蘇無錫人,別名祝融,精通英語和西班牙語。譯有《懲惡揚善故事集》(作者塞萬提斯,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者喬治·艾略特,與鄭淑貞、方樂顏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董貝父子》(作者狄更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和《愛瑪》(與祝文光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等。
屠珍(1934—),江蘇常州人,精通英語和法語。主要譯作(小說)包括:《鴛夢重溫》(作者詹姆斯·希爾頓,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炸彈宴會》(作者格雷厄姆·格林,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重返呼嘯山莊》(作者林·海爾-薩金特,譯林出版社,1994年)和《赫爾克里的豐功偉績》(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翻譯的劇本有:《詩人的氣質》《月照不幸人》《莊嚴的大廈》(作者尤金·奧尼爾,合譯,三聯書店,1995年)和《一個丑角的素描》(作者伊·波羅,出版社不詳)等。
易麗君(1934—),湖北黃岡人,波蘭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包括:《十字軍騎士》(上下卷,作者亨·顯克維奇,與張振輝合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火與劍》(上下卷,與袁漢熔合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史詩《塔杜施先生》(與林洪亮合譯,1998年,出版社不詳)、《波蘭二十世紀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和《波蘭民間故事》(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等。
易麗君為波蘭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1984年榮獲“波蘭共和國文化功勛獎章”,1997年再次獲頒“波蘭共和國文化功勛獎章”,2000年榮獲波蘭總統頒發的“波蘭共和國十字騎士勛章”,2007年榮獲“波蘭文學翻譯杰出貢獻獎”。
資中筠(1930—),湖南耒陽人,精通英語和法語。主要譯作有:《公務員》(作者巴爾扎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巴爾扎克全集·第十八卷<人間喜劇·風俗研究·鄉村生活場景Ⅰ>》(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啊,拓荒者!我的安東妮亞》(作者薇拉·凱瑟,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波希米亞女郎(插圖本)》(作者薇拉·凱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譯林出版社,2010年)和《哲學的慰藉》(作者阿蘭·德波頓,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等。
劉星燦(1937—),湖南湘鄉人,筆名樂辛。捷克文學翻譯家。譯著有:《好兵帥克歷險記》(作者雅洛斯拉夫·哈謝克,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世界童話之樹》(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捷克·斯洛伐克文學簡史》(作者巴拉伊卡,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年)、《芭蓉卡》(作者安·薩波托茨基,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黑貓歷險記(插圖本)》(作者拉達,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和《情與火》(作者伊·斯韋達,與丈夫勞白合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等。1990年,榮獲“捷克斯洛伐克涅茲凡爾獎”。
唐月梅(1931—),海南文昌人,日本文學翻譯家。譯有井上靖的《井上靖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暗潮·射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川端康成的《古都》(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舞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山崎豐子的《浮華世家》(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三島由紀夫的《春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金閣寺》(作家出版社,1995年)、《假面自白》(作家出版社,1995年)、《愛的饑渴》(作家出版社,1995年)、《潮騷》(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6年)以及東山魁夷的《美的情愫》(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等。
張玲(1936—),山東煙臺人,著名翻譯家張谷若之女,筆名:菱紫、魯漢。譯著包括:《牧師情史》(作者喬治·艾略特,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羅曼斯和幻想故事·哈代中短篇小說選》(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雙城記》(作者查爾斯·狄更斯,與丈夫張揚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呼嘯山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孤寂深淵》(作者拉德克利夫·霍爾,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年)等。
徐麗紅,黑龍江呼蘭人,是著名的韓國文學翻譯家,主要譯作:《等待銅管樂隊》(作者金仁淑,花城出版社,2004年)、《大長今》(作者金相憲,譯林出版社,2004年)、《火鳥》(作者崔仁浩,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浪漫滿屋》(作者余尤美,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巴黎戀人》(作者柳浩然,譯林出版社,2005年)和《單人房》(作者申京淑,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等。2007年,徐麗紅獲得“韓國文學翻譯獎”。
女性翻譯家不僅在文學翻譯方面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外事外交領域也表現非凡。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唐笙、王效賢和齊宗華等。
唐笙(1922—),上海人,精通英文,我國同聲傳譯事業的開創者。1942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1944年入英國劍橋大學紐楠女子學院進修,后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世紀40年代末曾任聯合國總部同聲傳譯員。1951年回國,曾在黨的八大會議、亞非新聞工作者會議等重大會議上擔任口譯工作,填補了我國同聲傳譯事業的空白。20世紀80年代初,受命重返聯合國,擔任口譯處中文組組長。1991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為中國譯協第二屆理事會理事,第五、六屆理事會名譽理事。2001年獲中國翻譯協會授予首批“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2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王效賢(1930—),河北樂亭人,曾為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擔任日語翻譯。歷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翻譯,外交部亞洲司副處長、處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協會、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等。
王效賢的翻譯生涯就是戰后中日關系發展史的見證。從中國紅十字會初訪日本、中日邦交正常化磋商會談,到1978年鄧小平作為副總理對日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等重要歷史時刻,她都曾親身經歷并承擔了主要翻譯工作,且多次在日本政要訪問中國時為周恩來總理擔任翻譯。
齊宗華,祖籍山東,生于英國,長在巴黎,共和國外交部杰出的高級翻譯,20世紀60至70年代曾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毅、彭真和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法語翻譯,被毛主席稱為“齊桓公”的后代。她和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鑄是60年代中國外交界最負盛名的法語和英語首席譯員。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又有一大批女性翻譯家活躍在我國對外交流的舞臺上,她們身姿靚麗,譯風飄逸,令人贊嘆。其中的佼佼者有:
朱彤,畢業于外交學院,1990年加入外交部翻譯室,為多位國家領導人做過翻譯。在朱镕基任副總理時期,朱彤曾多次為其擔任翻譯,一度有“第一翻譯”之稱。2003年,朱彤加盟德意志銀行,并被任命為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德意志銀行中國金融機構業務部主管。
周宇,湖北武漢人,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持有歐盟認證的同聲傳譯資格證書,擔任過十八大新聞發布會的英語翻譯,曾跟隨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多國。2015年習近平訪美期間,周宇為隨行翻譯之一。
張璐,山東濟南人,2000年畢業于外交學院,曾是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的首席翻譯。2010年3月14日,張璐首次亮相總理記者會。截至2016年3月,她已連續七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完成11場總理記者會和外長記者會翻譯工作。
姚夢瑤,江蘇常熟人,2003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學習, 2007年考入外交部。2012年3月5日,姚夢瑤第一次亮相兩會的新聞發布會。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她現場翻譯嫻熟淡定,被網友稱為“小清新”翻譯。2014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偕夫人程虹出訪埃塞俄比亞和非盟總部,姚夢瑤為總理夫人的陪同翻譯。
這些美女翻譯均來自外交部翻譯室,這里聚集著大約七八十位翻譯精英,負責中國領導人重要外事活動的翻譯工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支“高翻”隊伍中女譯員占比高達70%。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1世紀的今天,時間過去了六十多年,眾多出類拔萃的女性投身翻譯事業,憑借其細膩而敏感的特質,通過翻譯創作抒發個人情懷,促進社會發展,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互信。
(五)結語
中國女性翻譯家在20世紀初進入翻譯領域,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在災難和坎坷中躑躅前行,這些女性翻譯家與國家共呼吸、同命運,期許社會變革,希冀民族昌盛。她們勇于擔當,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女性細膩精致的筆觸,將域外文化及科學知識介紹到國內,開拓國人視野,啟迪科學思想,為我國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民族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值得人們崇敬與銘記。
時至21世紀,中國女性翻譯家隊伍日益壯大,她們博學多識,理性優雅,充滿激情,更加自信地活躍在我國對外交流的舞臺上,成為我國翻譯領域一道多姿絢爛的風景。
二、浙江女性翻譯文學概述
清末民初,隨著“西學東漸”,特別是西方現代女性觀的輸入,中國女性的獨立意識、平權意識以及參與社會變革的意識逐漸增強,她們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被動受難者,而是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者”。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第一個本土女性譯者群體脫穎而出。她們透過女性獨特的視角審視外面的世界,感受多元異域文化,通過翻譯創作傳播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敘懷言志,參與社會變革。從那時起至今的100多年時間里,浙江涌現出一大批女性翻譯家,她們始終活躍在我國對外交流的舞臺上,盡情展示著中國知識女性獨有的風采,成為浙江乃至中國翻譯文學史上一道絢麗的風景,為我國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浙江女性翻譯文學的歷史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是20世紀初期的浙江女性翻譯文學。20世紀初,中國涌現出第一個女性翻譯家群體,規模很小,只有十余人。即便如此,其中亦不乏浙江女性的身影,她們就是祖籍杭州的湯紅紱和陳翠娜。當然,需要我們銘記的還有著名的革命家秋瑾女士。
秋瑾(1875—1907),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初名秋閨瑾,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秋瑾不僅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也是我國近代護理學的倡導者和開創者。
1904年,秋瑾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學習之前先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會館“日語講習所”學習日語,該會館是中國留學生的總機關,還是留日學生翻譯、出版的總部。在這里,秋瑾應愛國婦女團體“共愛會”之約將日文《看護學教程》一書譯述成中文。后在自己創辦的《中國女報》(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創刊)上連載,并親自撰寫了序言,對護士工作的性質、意義作了精辟的闡述和評價。《看護學教程》是我國近代出現得最早的一本護理學教科書,其序言是我國最早正確論述和評價護理學的重要文獻。
湯紅紱(生卒年不詳),杭州仁和人,曾留學日本,是這一時期比較活躍的作家和翻譯家。1909年,她依據日譯本轉譯的《無人島大王》(即《魯濱孫漂流記》)連載于《民呼日報》第30至44號圖畫版(1909年6月13日至27日)。她還翻譯了日本龍水齋貞著的小說《女露兵》(載波羅奢館主人的《中國女子小說》,上海廣益書局,1919年)和日本押川春浪的《旅順土牢之勇士》(見《旅順雙杰傳》,世界社,1909年)。
湯紅紱的翻譯創作與時代變革緊密契合,譯作亦為救亡圖存之產物,期望借作品中的愛國英雄形象激勵國人,改變其怯懦、文弱的性格,使其敢于冒險,銳意求索,實現民族復興。
陳翠娜(1902—1968),又名小翠,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著名鴛鴦蝴蝶派小說家陳栩之女。工詞曲,善書畫。少年聰慧,十三歲即開始參與小說譯寫。譯有法國丁納而夫人(Marcelle Tinayre)的《法蘭西之魂》(刊于《小說海》第2卷第9號,1916年9月1日)、《薰蕕錄》(上下兩冊,上海中華書局,1917年)、《療妒針》(小翠譯寫,天虛我生潤文,上海中華書局,1919年)以及《情天劫》《望夫樓》《自殺黨》和《視聽奇談》等小說。
陳翠娜的譯寫多是與父兄合作完成,成年之后更以詩詞書畫聞名。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浙江女性翻譯文學。20世紀20至40年代,在新文化運動的熏陶下,大批浙江文藝女青年沖破傳統藩籬,接受西方新式教育或留洋海外,逐步成為進步女性。她們憑借良好的外語水平和深厚的中文素養,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活動,抒發個人情懷,傳播新思想,實現期許社會變革的理想。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次介紹到國內。主要代表人物有沈性仁、許粵華、陳學昭和趙蘿蕤等。
沈性仁(1895—1943),浙江嘉興人,共翻譯出版9部戲劇、3部小說、1部散文詩和其他4部非文學作品。她翻譯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王爾德的《遺扇記》(1918年《新青年》第5卷第6號及1919年第6卷第1號和第3號刊發)。沈性仁在西方戲劇翻譯方面成績卓著,為我國當代戲劇文學的誕生做出了貢獻。她的譯作,尤其是西方戲劇的漢譯,均采用通俗的白話文翻譯,吸引了眾多的讀者,為我國白話文運動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許粵華(1912—2011),筆名雨田,浙江海鹽人,翻譯家、散文家。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許天虹的胞妹。許粵華的漢語和外文功底均頗為深厚,擅長散文寫作和外國文學翻譯。主要譯作包括:蘇聯伊林所著的《書的故事》(新生命書局出版,1931年);秋田雨雀作的《高爾基之死》和蘇聯M.高爾基作的《海燕》(《譯文》新一卷,第五期,1936年7月);中條百合子作的《瑪克沁·高爾基的一生》(《譯文》新二卷,第一期, 1936年9月);昇曙夢作的《普式庚與拜倫主義》(《譯文》新二卷,第二期,1936年10月);日本鹿地亙作的《魯迅的回憶》和內山完造作的《魯迅先生》(《譯文》新二卷,第三期,1936年11月);她還在福建永安翻譯出版了謝德林寓言《誠實的野兔》、蓋達爾的《白季迦的秘密》等。去臺灣之后,也翻譯了日文版《臺灣鄉鎮之研究》《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探金事業》等文章。
陳學昭(1906—1991),浙江海寧人,作家兼翻譯家,中國第一代留法文學女博士。譯著包括中篇小說《阿細雅》(屠格涅夫原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理論文集《列寧與文學及其他》(舍賓那等著,東北書店,1946年)、劇本《伏德昂》(巴爾扎克原著,東北書店,194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翻譯了童話《鮑魚奧斯加歷險記》(弗·索利阿諾原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年)。1979年,又翻譯了法國拉布萊依所著童話《<噼啪>及其他故事》,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趙蘿蕤(1912—1998),浙江德清人,既是作家又是翻譯家,1937年將艾略特的《荒原》介紹給國內讀者,成為該作品的第一位中文譯者。譯文最早在《新詩》雜志上發表,1937年由上海新詩出版社出版。1939年至1944年,在云南大學和云大附中任教期間翻譯出版了意大利作家西洛內的反法西斯小說《死了的山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她翻譯了《哈依瓦撒之歌》(朗費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改革開放之后翻譯了《黛茜·密勒》《叢林猛獸》(亨利·詹姆斯著,與巫寧坤等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短詩五首》(惠特曼著,載《美國文學叢刊》,1982年第1期)、《我自己的歌》(惠特曼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年)和歷經12年完成的全譯本《草葉集》(惠特曼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等。
第三個發展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至改革開放之前的浙江女性翻譯文學。這一時期包含了“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兩個時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我國當代翻譯文學歷史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雖然百廢待興,發展經濟成為政府的第一要務,但是,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翻譯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視。廣大翻譯工作者以新的姿態、新的熱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翻譯事業的繁榮做出了貢獻。這一時期的浙籍女性翻譯家代表有:蕭珊、沙安之、豐一吟和裘因等。
蕭珊(1921—1972),浙江鄞縣(寧波)人,巴金妻子,原名陳蘊珍,文學翻譯家。主要譯作包括《阿西亞》(屠格涅夫著,平明出版社,1953年)、《別爾金小說集》(普希金著,平明出版社,1954年)、《初戀》(屠格涅夫著,平明出版社,1954年)、《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著,平明出版社,1954年)、《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與巴金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以及《黑桃皇后》(普希金著,與巴金合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
沙安之(1929—),祖籍浙江寧波,俄語翻譯家,將《毛主席詩詞》翻譯成俄語的第一人。主要譯作有《毛澤東傳》(肖山著,蘇聯國家兒童出版社,1949—1950年)、《柳家大院》(老舍著,蘇聯國家文藝出版社, 1956年)、《朝霞》和《雪地上的鳥》(馮雪峰著,載于《蘇聯火星報》,1956年)、《革命詩抄》(對蘇聯廣播稿,1960年)和《毛澤東詩詞四首》(載于《人民畫報》俄文版,1962年第1、2期)等。
豐一吟(1929—),浙江桐鄉人,豐子愷幼女,畫家、翻譯家。主要譯作有《俄羅斯藝術家回憶錄》(馬蒙托夫著,上海萬葉書店,1952年)、《朝鮮民間故事》(與豐子愷合譯,文化生活出版社,1953年)、《蒙古短篇小說集》(與豐子愷合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鄉村小隊》(伊·伏塞沃洛斯基著,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59年)、《我的同時代的人的故事》1-4卷(柯羅連科著,與豐子愷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1964年)、《人世間》(巴巴耶夫斯基著,與草嬰等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多雪的冬天》(多米亞金著,與草嬰等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和《活下去,并且要記住》(多米亞金著,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等。
裘因(1935—),浙江余姚人。著名翻譯家裘柱常之女,主要從事英語和俄語翻譯。主要譯著有《三個朋友》(綏拉菲摩維奇著,與其丈夫鄒用九合譯,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喋血藏奸》(列·薩莫依洛夫、鮑·斯考爾比著,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第二天》(愛倫堡著,與鄒用九合譯,新文藝出版社,1957年)、《綏拉菲摩維奇》(阿·沃爾柯夫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61年)。
裘因更多的翻譯作品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后,包括《綏拉菲摩維奇中短篇小說選》(與耿星等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圣誕故事集》(狄更斯著,與吳鈞陶等合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龐貝城的末日》(愛德華·鮑沃爾-李敦著,與陳漪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年)、《木偶奇遇記》(卡爾洛·科洛迪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教堂鐘聲》《勸導》(簡·奧斯丁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艾格妮絲·格雷》(安妮·勃朗特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銀姻盒案件》(高爾斯華綏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兩代夫人》(多米尼克·鄧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弗吉尼亞人》(歐文·威斯特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瑪麗·安妮》(達夫妮·杜穆里埃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深淵-芝加哥故事》(諾里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出賣蘇維埃帝國》(阿爾弗雷德·科赫著,與鄒用九合譯,新華出版社,2000年)、《安娜與國王》(伊麗莎白·漢德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海外浪跡》(馬克·吐溫著,收錄于《馬克·吐溫十九卷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和《爵士時代的故事》(菲茨杰拉德著,與蕭甘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等。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浙江省的翻譯工作同樣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問世的作品寥寥無幾。
第四個發展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后至今的浙江女性翻譯文學。“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翻譯事業一片蕭條。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掃往日的陰霾,各行各業迅猛發展,包括翻譯在內的文化事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浙江的翻譯文學緊跟時代步伐,創造了輝煌的成就。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趙蘿蕤、裘因、唐其慈、顧亞玲、張佩芬、沈萼梅、金圣華、文敏、張蕾和張京等。
唐其慈,浙江嘉善人,俄語翻譯。譯有《奇特的一生》(格拉寧著,與侯煥閎合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79年)、《培養部長的學校》(柯列斯尼科夫著,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年)、《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B.A.蘇霍姆林斯基著,與畢淑芝等合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馬爾林斯基小說選》(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一本打開的書》(卡維林著,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年)和《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塔爾塔科夫斯基著,與畢淑芝等合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等。
顧亞鈴(1932—),祖籍浙江余姚,著名翻譯家顧仲彝之女,俄語翻譯。譯著有《左琴科幽默諷刺作品選》(與白春仁合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年)、《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著,與白春仁合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與白春仁合譯,三聯書店,1988年)、《我們》(葉·伊·扎米亞金著,作家出版社, 1998年)以及《詩學與訪談》(巴赫金著,與白春仁等合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
張佩芬(1933—),浙江上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德語文學副研究員。譯著有《法官和他的劊子手》(杜侖馬特著,群眾出版社, 1979年)、《赫爾曼·黑塞小說散文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黑塞散文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迪侖馬特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和《玻璃球游戲》(赫爾曼·黑塞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等。
沈萼梅(1940—),浙江慈溪人,意大利語翻譯。主要譯著有《羅馬女人》(阿爾貝托·莫拉維亞著,與劉錫榮合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4年)、《長青藤》(格·黛萊達著,與劉錫榮合譯,花城出版社,1996年)、《羅馬故事》(阿爾貝托·莫拉維亞著,與劉錫榮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索非亞·羅蘭》(伊塔洛·莫斯卡蒂著,與劉錫榮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無辜者》(鄧南遮著,與劉錫榮合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玫瑰的名字》(埃科著,與劉錫榮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時光匆匆老去》(塔布齊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鄙視》(莫拉維亞著,譯林出版社,2014年)、《銀頭》(路易吉·馬萊巴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年)和《這是不是個人》(普里莫·萊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等。
2011年1月18日,意大利駐華大使雅努奇先生代表意大利共和國總統向沈萼梅教授頒發了一枚“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騎士勛章”,以表彰沈教授為中國意大利語教育事業以及意大利文學翻譯事業所做的杰出貢獻。
金圣華(1940—),祖籍浙江上虞,著名法語、英語翻譯家,散文隨筆作家,在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方面均頗有建樹。主要譯著有《美國教育制度》(香港美國新聞處,1973年)、《小酒館的悲歌》(麥克勒斯著,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海隅逐客》(康拉德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厄戴克的《約翰·厄戴克小說選集》(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82年)、《石與影》(布邁恪著,中國商務出版社,1993年)和《黑娃的故事》(布邁恪著,譯林出版社,1996年)、《彩夢世界》(布邁恪著,中國商務出版社,2008年)以及《傅雷英法文書信譯》(收編在《傅雷家書增補本》中,三聯書店,1984年)等。1997年6月因對推動香港翻譯工作貢獻良多,金圣華獲“OBE(英帝國官佐)勛銜”。
文敏,浙江日報社高級記者,翻譯家。主要翻譯作品有:《曼紐因訪談錄》(大衛·杜波著,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年)、《柳林風聲》(格雷厄姆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兒子的否決權》(哈代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與失望相處》(戴維·布蘭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待野蠻人》(J.M.庫切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新月的艾米莉》(露西·莫德·蒙哥瑪利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5年)、《緬因州的神奇學校》(勞拉·高德、麥考姆·高德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邪城箴言》(李·恰爾德,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男孩》(J.M.庫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說話的藝術》(哈里特·勒納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三張牌》(斯蒂芬·金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將心注入》(霍華德·舒爾茨、多莉·杰妮絲·揚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內陸深處》(J.M.庫切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紐約三部曲》(保羅·奧斯特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五騎士》(詹姆斯·帕特森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寫字間的旅行》(保羅·奧斯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野火》(尼爾森·德米勒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父輩的信念》(約翰·麥凱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第三個女郎》(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兇年紀事》(J.M.庫切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鏡風暴》(麥克·威爾克斯著,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年)、《夏日》(J.M.庫切,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失落的秘符》(丹·布朗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鐵器時代》(J.M.庫切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人體藝術家》(唐·德里羅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小貓杜威》(薇奇·麥侖、布賴特·維特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密室中的旅行》(羅·奧斯特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和《耶穌的童年》(J.M.庫切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等。
除了以上介紹的女性翻譯家之外,浙江省各個時期還涌現了許多女性翻譯家,如徐文綺(1913—2003,浙江湖州人)、孫家琇(1914— ,浙江余姚人)、蔡文縈(1915— ,浙江寧波人)、陳涓(1917— ,浙江寧波人),陸凡(1920— ,浙江蕭山人)、豐陳寶(1920—2010,浙江桐鄉人)、壽紀瑜(1927— ,浙江紹興人)、林春梅(1929— ,浙江衢縣人)、汪晴(1927— ,浙江杭州人)、胡品清(1930— ,浙江紹興人)和楊蘊華(1936— ,浙江寧波人)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對外交流愈加頻繁,即時傳譯變得更加重要,女性譯員憑借女性獨具的優雅、知性、博學和恬靜的特質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來自浙江的張蕾和張京更是其中的翹楚。
張蕾(1981—),浙江杭州人,1999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后進入外交部工作。2015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擔任現場翻譯。
張京,浙江杭州人,2007年外交學院英語專業畢業進入外交部工作。2013年3月,首次亮相兩會記者會,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辦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有關內容和考慮”記者會上擔任現場翻譯。
2014年,張京擔任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的翻譯,隨彭麗媛出訪荷蘭。2016年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張京作為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的翻譯,再次亮相兩會。
浙江女性翻譯家不僅在翻譯實踐方面創造了令人敬佩的成就,而且還將自己對翻譯的理解和體會進行提煉升華,形成了自己的翻譯思想。同時,她們在西方文學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
趙蘿蕤不僅是《荒原》的第一位中文譯者,而且還是國內研究《荒原》最早的學者。1937年《荒原》初版時,她在“譯后記”中介紹了自己的翻譯思路。為了準確地反映原作的風格,她曾設想采用六朝的駢體、各種文言以及不同時代的文風,從形式上努力再現《荒原》所包含的各種語言和文體。1940年,趙蘿蕤應宗白華先生之邀撰寫了《艾略特與<荒原>》一文,清楚地闡明了她翻譯《荒原》的初衷。在《我是怎么翻譯文學作品的》一文中論述了自己的文學翻譯觀,認為“直譯法”是她“從事文學翻譯的唯一方法”。1986年《荒原》再版時,趙蘿蕤為其撰寫了序言,開我國新時期評價艾略特這位現代派大師的先聲。之后,趙蘿蕤發表《<荒原>淺說》,對《荒原》的內容進行了重點闡釋。
胡品清撰寫有《現代文學散論》(文星書店,1964年)、《西洋文學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法國文學簡史》(臺灣中國文化學院, 1965年)和《中西文化之比較》等西方文學研究著作。
沙安之審編了《俄語難題解答》(山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主審《俄漢成語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審編《俄語同義詞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審定《漢俄翻譯詞典》(商務印書館,1995年),為我國俄語翻譯和教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裘因發表了《文學翻譯的點滴體會》(《中國翻譯》,1985年第4期)、《論安妮·勃朗特的創作》(《外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3期)、《奧斯丁與英國女性文學》(《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海倫·亨廷頓——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名作欣賞》,1996年第3期)和《從<勸導>看簡·奧斯丁創作思想的發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等翻譯理論與外國文學研究文章。
金圣華編撰了多部翻譯理論著作:《英語中:英漢翻譯概論》(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1975年)介紹了不同詞類的翻譯技巧和方法;《橋畔譯談:翻譯散論八十篇》(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年)由各篇獨立而又前后呼應的小品組成,以輕松感性的文字探討譯界復雜而艱深的大問題;《傅雷與他的世界》(三聯書店,1997年)對偉大翻譯家傅雷的一生進行了概述;《認識翻譯真面目》(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從多年做翻譯、教翻譯、談翻譯及推動翻譯的實際經驗與角度探索翻譯的本質,第二部分為翻譯名家訪談錄,收錄了余光中、林文月、高克毅、楊憲益、羅新璋等諸位名家暢談翻譯的奧妙和真諦;《譯道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為作者長年累月跋涉譯途的實錄與心跡的散文隨筆文集;《齊向譯道行》(商務印書館, 2011年)收錄了金圣華教授在《英語世界》雜志上陸續發表的80篇文章,是作者多年從事翻譯實踐、翻譯理論研究的經驗心得;《譯家之言——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收錄了多位內地和港臺翻譯家關于翻譯的經驗談,側重于翻譯家翻譯經典的過程,如譯前的準備、譯時的甘苦、譯后的心得以及因此推展出來的譯論等。
自從我國第一個本土女性翻譯群體出現以來,浙籍女性翻譯家始終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們溫婉知性,博學開放。她們關注社會現實,把翻譯作為溝通世界的橋梁,孤燈獨對,筆耕不輟,滿腔熱情地投身翻譯事業,為我國的社會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令人贊嘆與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