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譯家研究
- 李同良
- 2601字
- 2020-01-07 17:12:53
第一節(jié) 溫婉知性,崇尚自由
許粵華(1912—2011),筆名雨田,浙江海鹽人,翻譯家、散文家。著名英美文學翻譯家許天虹的胞妹。許粵華的青春歲月可謂是那個時代知識女性的縮影,更是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寫照。
一、許粵華與黃源——相愛至深,無奈分離
許粵華,1912年生于浙江海鹽,1926年畢業(yè)于嘉興秀州女中,在海鹽城隍廟女子高等小學教書時與黃源建立戀愛關(guān)系。黃源與許粵華的胞兄許天虹為秀洲中學同學,經(jīng)常到許天虹家里玩耍,從而與許粵華結(jié)識。經(jīng)許粵華的父母認同,兩人于1929年夏在上海江灣同安里結(jié)為伉儷。1928年至1829年間,許粵華在上海勞動大學編輯館任助理員,后從事翻譯工作,曾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譯作寄給魯迅發(fā)表。1935年夏去日本留學,1936年8月27日,因黃源父親病重,經(jīng)濟上難以為繼,許粵華便從日本回國。1937年,在吳朗西、巴金、伍禪、陸蠡等人創(chuàng)辦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從事《少年讀物》(半月刊)編輯和校對工作。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黃源輾轉(zhuǎn)于鄂、湘、桂等省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年末,黃源與好友陳瑜清(茅盾的表弟,翻譯家,亦與許粵華相識)在長沙相遇,當時,黃源正準備去新四軍工作,就把剛生過孩子的妻子許粵華囑托給陳瑜清照顧。陳瑜清極盡朋友和兄妹之義,幫助許粵華安穩(wěn)地度過了那段艱難時期。1938年6月,許粵華隨同黎烈文
前往福建永安,參加改進出版社工作,出任《現(xiàn)代兒童》(月刊)主編。1941年4月中旬,黃源在上海等待安排去蘇北工作期間,收到了在福建工作的許粵華的來信,這是一封宣告彼此分離的訣別信:“我們離別已數(shù)年,各自找到生活的所在,今后彼此分離各走各的路吧,永別了吧。”身處戰(zhàn)亂年代,也許是長久分離的緣故,許粵華正式向黃源提出分手。黃源收到信后表現(xiàn)得十分冷靜,他在復(fù)信中寫道:“我們曾有過十年春天的幸福,但幸福被戰(zhàn)亂打碎,被迫分離。現(xiàn)在我只能尊重你的自由。我邀你同去的地方,并不是現(xiàn)存的福地,需要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你不去也就罷了。我唯一可告慰的是魯迅逝世后,國難又當頭,我終于找到了那條正確的道路,我將繼續(xù)地走下去。永別了。”
二、許粵華與魯迅——雖為師徒,卻似朋友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先生在上海寓所病逝。許粵華和丈夫黃源接到內(nèi)山書店伙計傳來的噩耗,隨即動身趕往魯迅先生的寓所。胡風先生曾撰文回憶魯迅喪事情況:“只剩下我和黃源、雨田(許粵華的筆名)、蕭軍四人負責照料守夜,就在遺體前面地毯上打地鋪睡……黃源、許粵華、蕭軍等同為‘魯迅先生治喪辦事處’三十多名成員之一,許粵華自始至終都參加了魯迅先生喪事的全過程。”
當時只用筆名“雨田”的許粵華在20世紀30年代的滬上文壇頗具名望。她是魯迅先生忠誠的學生和敬仰者,是先后受到魯迅、巴金兩位大家良好評價的左翼女性。對于雨田,魯迅先生生前不止一次提及過。查魯迅日記:1935年7月11日,1936年3月22日、4月7日和24日、9月2日,共計五次提及“雨田”,稱頌同為翻譯家的雨田甘為夫君黃源“作嫁衣裳”的賢妻之舉——為代魯迅主編《譯文》雜志的黃源先生夜以繼日謄抄稿件。魯迅還稱贊說:“雨田的字比你(河清)的要好!”
雨田在日本留學期間,多次為魯迅先生買書寄書。
粵華先生:
頃收到來信并《世界文學全集》一本。我并非要研究霍氏作品,不過為了解釋幾幅繪畫,必須看一看《織工》,所以有這一本已經(jīng)敷用,不要原文全集,也不要別種譯本了。
英譯《昆蟲記》并非急需,不必特地搜尋,只要便中看見時買下就好。德譯本未曾見過,大約也是全部十本,如每本不過三四元,請代購得寄下,并隨時留心缺本,有則購寄為荷。
專此布復(fù),并頌時綏。
魯迅 三月二十一日
許粵華因黃源而與魯迅結(jié)識,并成為魯迅忠實的學生,成為一名出色的文藝青年,積極投身左翼文學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期許社會變革的愿望。
三、許粵華與黎烈文——離亂世事,心從自由
黎烈文的第一任妻子叫嚴冰之,兩人在法國留學期間相知相戀,1931年結(jié)婚。1932年春回國。同年12月,嚴冰之在美國人辦的醫(yī)院產(chǎn)下一男嬰。不料,產(chǎn)后第5天突發(fā)產(chǎn)褥熱,因美庸醫(yī)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于產(chǎn)后11日去世。為紀念妻子,黎烈文特意給愛子取名黎念之。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黎烈文應(yīng)當時福建省教育廳長鄭貞文之邀去福建任省教育廳中等學校國文科視導員;1938年,福建省政府在戰(zhàn)時省會永安創(chuàng)辦改進出版社,黎烈文任社長兼編輯部主任。1938年6月,許粵華隨同黎烈文來到福建永安,參加改進出版社工作,出任《現(xiàn)代兒童》(月刊)主編。1941年2月24日,許粵華與黎烈文結(jié)婚,生有一女(慰之)一子(忍之)。1946年春,應(yīng)臺灣省省長陳儀之邀,黎烈文偕妻子許粵華離開福建到達臺灣,致力戰(zhàn)后文化重建工作,曾擔任《臺灣新生報》副社長等職,后任臺灣大學文學院外文系教授20余年。而許粵華在臺灣也筆耕不輟,繼續(xù)從事翻譯和文學創(chuàng)作。50年代初開始信仰耶穌教。1972年10月31日,黎烈文于臺灣逝世后,許粵華隨子女到美國定居。
自從許粵華1946年隨黎烈文去臺灣以后,和國內(nèi)的親友少有聯(lián)絡(luò),直到70年代她隨子女定居美國之后,通過其在國內(nèi)子女的幫助又與之前的友人取得了聯(lián)系。1989年6月初,許粵華在女兒陪同下回國,在上海與巴金先生見面之后,又趕往杭州與昔日摯友陳瑜清相見。當然,還與黃源及其夫人小聚。黃源和夫人贈送了鮮花,許粵華贈送給他們的禮物是福音方面的書。在與陳瑜清的通信中,她經(jīng)常談到對信仰做出的選擇使她的后半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始終保持著樂觀、健康、開朗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
現(xiàn)將許粵華致陳瑜清及其家屬的部分書信內(nèi)容摘錄如下,共同感受他們的心路歷程:
1986年4月11日來信:
真是逝水年華,你我都已是望八老人了。兄已七十有九,大概孩子們一番孝心,邀請二老去北京度八十大壽吧?我年輕時多病,自忖活不到四十,信耶穌后很少憂慮,今年也已活到七十五,而且精神還相當好,可以和年輕人一樣地上街購物并擠公共汽車。
在同年輩中朗西、巴金和挹清等都苦于白金生癥行動不便,吾兄尚能踏雪賞梅,誠亦可喜可賀,“七九初度有感”意境既真,用詞亦美,一般專門從事寫作的人怕還寫不出來的。但站在一個基督徒的立場,我還嫌兄的人生觀太消極了一點。
1992年11月14日來信:
頃接十一月三日快函(并不快),驚悉我敬愛的瑜清哥已于十月卅一日病故,遠隔天涯,只能遙寄哀思為憾。吾妹遂失比翼,傷痛自屬難免,但至希節(jié)哀順變,多多保重身體!十月卅一日也是先夫烈文逝世二十周年的紀念日。瑜清哥只比烈文年少三四歲,比較起來,他比較是長壽的了。如今賢侄們已各成家立業(yè),且都孝順。吾姊亦可引以為慰矣。
2011年,作為“黃金時代”最后見證者的許粵華女士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