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經濟法律責任
一、經濟法律責任
(一)經濟法律責任的概念
經濟法律責任,指違反經濟法的責任,是指由經濟法律法規規定,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它是國家用以保護現實的經濟法律關系的重要方法,也是體現經濟法強制力的體現。
產生經濟法律責任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①侵權行為,也就是違法行為,如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等;②違約行為,即違反合同規定,沒有履行合同法律關系中作為的義務或不作為的義務;③法律規定,指無過錯推定責任或叫嚴格責任。即從表面上看,責任人并沒有侵犯任何人權利的行為,也沒有違反任何契約義務的行為,只是由于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我國有關環境保護和關于產品質量責任的法律、法規中,都明確規定對于行為人因造成環境污染及產品質量不合格所應承擔的責任,均屬無過錯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種類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違反法律、法規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可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1.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由于民事違法、違約行為或根據法律規定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形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做、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2.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國家行政機關授權的組織依行政程序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當事人所給予不利后果的法律追究。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對違反經濟法的責任人通常給予的是行政處罰,種類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觸犯國家刑法的犯罪人所應承受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人民法院)給予的不利后果的法律追究。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是補充、輔助主刑適用的刑罰,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附加刑可以附加于主刑之后作為主刑的補充,同主刑一起適用,也可以單獨適用。
經濟法律責任是一種綜合性責任,在適用上有靈活性,對違法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根據違法性質、情節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案例鏈接1-5
2012年2月,時任某銀行客戶部經理的被告人姚某,在為業務單位某公司辦理40萬元承兌匯票貼現業務時,私自挪用其中30萬元全部購買了彩票。不久,姚某擔任該營業所儲蓄柜員。2012年6月,姚某利用職務之便,再次挪用保管庫款6萬元,用于購買彩票,進行營利活動。隨后,姚某將一張空存金額為30萬元的銀行借記卡,還給某公司。案發后,姚某被查獲歸案,所挪用公款36萬元已全部歸還。
判決: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姚某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挪用公款罪,判處姚某有期徒刑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