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偵查與鑒定的基礎理論

偵查與鑒定的基本原理是犯罪偵查學、司法鑒定學應用研究的理論依據,對指導偵查和鑒定實踐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偵查與鑒定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犯罪偵查的物質性原理、因果關系原理和同一認定原理;由于同一認定理論是犯罪偵查、物證鑒定的基礎,所以要求司法人員重點掌握同一認定理論;正確理解和運用同一認定理論,有助于避免在偵查、起訴、審判各階段產生冤假錯案。

一、偵查與鑒定的物質性理論

(一)犯罪行為具有客觀實在性

犯罪行為是危害社會直接侵害行為,也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是沿著自身固有的規律發展、變化著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它具有物質性。

1.犯罪行為是客觀存在著的物質反映

犯罪行為和其他物質一樣,具有物質運動的根本屬性。在繁雜的刑事案件中,盡管犯罪行為不同,犯罪類型各異,但從本質上看構成犯罪行為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其全部內容都具有客觀的實在性。即犯罪行為是犯罪人在某種動機支配下,選擇一定的時、空條件,借助一定的作案工具,對特定的人或物所實施的侵害行為,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犯罪動機是犯罪行為的內在起因,犯罪時間反映了犯罪行為的順延關系,犯罪空間表現了犯罪行為存在的狀態范圍,侵害的對象是犯罪行為的承受者,而犯罪結果則造成物質移位、破壞或人身傷亡等客觀實在。由此可見,一切犯罪行為都是由人、事、物、時、空等五個基本要素構成的。這五個基本要素并不是簡單堆積式的組合,而是一個互為聯系、相互制約的綜合體。犯罪行為的發生,不僅要具備五個基本要素,還需要具備外部相關因素才能實施,如被害人的諸因素、犯罪客體物的諸條件、作案環境等等,這些外部相關要素的構成內容也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由此可見,犯罪行為的構成要素和外部相關因素是物質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主觀意識和感覺而存在,是客觀存在著的物質反映。

2.犯罪行為是可以被認識的客觀實在

犯罪行為的物質性是決定犯罪行為可知性的根本依據。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后,總想掩蓋自己的罪行,企圖不被人發覺,但只要犯罪行為發生,必然造成犯罪侵害客體及其客觀物質環境等發生變化,這是不依犯罪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種客觀存在的本質,使人們可以從其外部聯系中去尋找、發現、研究犯罪的現象、過程和事實。偵查人員對刑事案件的認識多是從犯罪結果開始。一起刑事案件發生后,通過現場勘查,發現、尋找、提取痕跡物證,研究作案人的作案過程,判斷作案時間和作案動機,并由此去尋找犯罪嫌疑人。只有人們認識犯罪行為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之后,才可以根據案件發生、發展的實際情況,溯源性地開展偵查活動。

(二)犯罪行為必然具有一定形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而物質運動必需要采取一定的形態。犯罪行為是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發生劇烈沖突的表現形態,犯罪行為形態是犯罪行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相當復雜的物質運動形態,它儲存于人們的記憶和犯罪活動之中。刑事偵查就是研究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形態,進而去揭示犯罪行為的本質。研究犯罪行為形態是研究刑事犯罪行為本質的基本方法。

1.犯罪行為形態具有客觀性

一切犯罪行為形態都是犯罪行為本質的客觀反映,只要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必然形成一定的犯罪行為形態。犯罪行為形態一經形成就成為客觀存在。沒有行為的形態和沒有形態的行為都是不存在的。

2.犯罪行為形態具有特殊性

各類犯罪行為都有其特殊的表現形態。如殺人行為是行為人對他人生命的剝奪,表現為被害人的死亡;盜竊行為是行為人采取秘密的方式,侵占他人的財物,表現為財物的缺失:搶劫行為是行為人直接對被害人實施暴力或者威脅等行為,強行劫取或索取被害人財物;尋釁滋事行為是行為人肆意挑釁,騷擾他人、起哄鬧事,表現為社會秩序被破壞等等。這些特定的犯罪行為形態具有相對穩定性,反映出各類刑事案件的規律特點。

3.犯罪行為形態具有多樣性

犯罪行為形態的多樣性是由犯罪行為的多樣性所決定的。同為殺人行為,有的采取槍擊的方式,尸體呈現出彈孔的形態;有的采用鈍器打擊的方式,尸體表現為大面積的損傷;有的采取銳器的方式,尸體呈現出形態各異的刺切創;有的采取投毒的方式,尸體表現為中毒的跡象等等。不同的犯罪行為造成不同的犯罪后果,形成各式各樣的犯罪現場。形態各異的犯罪現場表現出犯罪行為形態的多樣性。刑事偵查工作就是從認識犯罪行為的多樣性入手,找出同類案件的共性規律,并以此為指導,研究個案的個性特點,尋找、發現犯罪嫌疑人。

4.犯罪行為形態儲存犯罪信息

犯罪行為形態是偵查人員認識犯罪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犯罪行為形態中儲存著相應的信息。犯罪信息是指與某具體案件有關的,能夠反映犯罪事實的表征。犯罪信息存在于犯罪現場和人們的記憶之中,反映著犯罪行為的發生、形成及犯罪人特征等方面信息,并能為人們所感知。不同的犯罪行為形態輸出不同的犯罪信息,這樣為偵查人員區分不同的犯罪行為提供了客觀依據。因此,不管犯罪人從犯罪動機的形成到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是多么隱蔽,但只要實施犯罪行為,就會形成一定的形態,這些形態作為犯罪信息烙印在現場上,構成了犯罪人與犯罪現場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偵查破案的過程就是通過運用各種偵查措施,最大限度地發現、收集、查證犯罪信息的過程。

(三)犯罪行為必然造成物質的互換

現代科學發展證明,物質在運動中由于接觸、摩擦、撞擊必然引起兩個客體接觸面上的物質成分相互交流的關系和變化狀態,造成此物體的某些物質成分會轉移到彼物體上,彼物體的某些物質成分也會轉移到此物體上,稱之為物質互換。由于犯罪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當犯罪人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與其他物質實體發生聯系時,也同樣會造成相關物體的物質互換。研究物質互換同樣可以為偵查人員提供認識犯罪的依據。

1.物質互換的條件

物質互換關系的構成必須具有以下條件:①相互交換的物體。物質互換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之間進行的,沒有施力物體(一般稱為造形客體)和受力物體(一般稱為承受客體)這兩個物質實體,物質互換關系就無法構成。②外力的作用。物質互換必須具備外力條件,沒有外力的作用,施力物體就不能對受力物體施加作用力,因而也就不能構成互換關系。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互換關系的外力主要來自與犯罪相關的人的行為的力量。一般來說,外力越大,物質互換就越明顯,反之,則相對不明顯,甚至不明顯。因此,外力與互換成正比關系。③必須緊密接觸。即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必須發生緊密接觸,否則就可能不發生交換關系。④原有物體狀態發生變化。物質交換必然產生一種效應,表現為物質的增加或減少、留下或帶走,這就是物質互換所帶來的結果。

2.物質互換的基本形式

犯罪活動中的物質互換關系相當復雜,概括起來有:①實體互換。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都不可避免地會帶走一些物質實體,留下一些物質實體,兩者互相交換。實體又分為物質性實體和痕跡性實體,前者為作案人從現場取走的贓物,留在現場的工具等,后者為留在現場的手印、腳印、工具痕跡,作案人身上沾附死者的血跡或現場上的可粘性物質等;無形物體互換。如不同氣味的互換,有毒氣體和無毒氣體的互換等。②能量交換。犯罪人通過犯罪行為或其他途徑,給客體物造成影響,既釋放能量又吸收能量,如使物體移位、表面變形,以及向空氣中輻射熱能等。

(四)物質性原理在犯罪偵查和物證鑒定中的應用

物質性原理是偵查與鑒定的基礎理論之一,它對指導犯罪偵查、物證鑒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物質性原理是指導現場勘查的理論依據

犯罪現場是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場所。物質性原理闡明了由于犯罪行為的作用,現場上的物質發生了變化,產生了特定的物質互換現象,必然留下痕跡物品,從而確定了現場勘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一旦發生了刑事案件,一定要重視現場勘查工作。凡是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地點,以及作案人作案前、作案后活動地點,都應進行認真細致的勘驗檢查,發現作案人活動的各種跡象。同時,應注意全面訪問被害人、知情人,了解作案人的個人特點及相關案件情況。通過現場勘查工作,為下一步的偵查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物質性原理是鑒定微量物證的理論依據

物質性原理表明犯罪現場上的物質互換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隨著犯罪智能程度的提高,作案人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所遺留的痕跡物品越來越少,偵查人員感到取證難。而物質性原理告訴人們,只要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就不可避免地要留下大量的微量物證。這些微量物證同作案人的犯罪行為有著直接聯系,只要偵查人員注意發現提取,對認定作案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物質性原理為發現、利用、鑒定微量物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3.物質性原理是采取偵查對策的理論依據

物質性原理表明在偵查中可以利用現場上已知互換物體為依據,即現場上多的或少的物品,即作案人少的或多的物品,這樣就為發現作案人提供了條件,進而以物找人,查找作案人。此外,被害人、知情人或多或少地了解掌握作案人的相關情況,偵查人員可以通過調查訪問來獲取有關情況。物質性原理為偵查人員選擇偵查途徑、采取詢問、辨認、控制贓物等偵查措施提供了理論支撐。

4.物質性原理是進行物證鑒定的科學依據

在物證技術鑒定中,反映形象痕跡鑒定、步法特征鑒定、整體分離物鑒定等,都是以物質性理論為基礎的,離開了物質性原理,司法鑒定就失去了理論的依托。鑒定的過程就是研究、認定造形客體與承受客體之間是否發生了互換關系。如果認定,就表明此物體與彼物體發生了互換關系,否則,就說明它們沒有發生互換關系。因此,物質性原理為進行物證鑒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犯罪偵查的因果關系理論

(一)因果關系理論的概念

犯罪偵查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因果關系原理是揭示偵查中普遍聯系事物的先后相繼、彼此制約的規律。引起一定結果的現象叫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必然引起的現象叫結果。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是辯證的,同一現象在這種關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種關系上又是結果,各種現象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就是因果關系規律。

原因和結果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是因果關系的本質特征。原因不同于條件,條件是對于原因引起所必不可少的各種現象的總和。條件雖然是事物產生所必需的,但條件本身并不引起該事物。犯罪動機是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在動因,而被害人對財物保管不善、財物外露等方面只是促使作案人實施盜竊犯罪的因素條件,而不是原因。因此,刑事偵查中的因果關系所要研究的是引起犯罪結果的內在的、直接的、本質的原因。正確區分原因和條件對深刻認識因果關系,開展刑事偵查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原因和結果在時間上的先后相繼,是因果關系的外部特征。原因在前,結果在后,所以因果關系是確定的。在一對因果關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這一特征告訴人們要從結果發生以前的時間內去尋找原因。但是,時間上的前后相繼的現象并非都是因果關系,只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才是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上述兩個特征表明:犯罪偵查中的一切現象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原因和結果都具有客觀的實在內容,只有具有時間順序和必然聯系兩個特征,才能構成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偵查中所固有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即使偵查中一時找不到因果關系,只能說明在一定時間內由于具體案件的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沒有找到原因而已,并不是說不存在因果關系。

(二)犯罪案件中因果聯系的內容

因果關系原理是犯罪偵查中的一個重要規律,它貫穿于偵查活動的始終。犯罪偵查過程是溯源性的認識過程,即一個不斷地由結果推導原因,沿著結果到行為,行為到動機,動機到作案人的途徑,探求事物之間因果關系,最終查明刑事案件的事實真相的認識過程。

1.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之因果聯系

犯罪動機是作案人實施行為的內驅力,犯罪目的是作案人希望達到的結果,是犯罪動機的直接指向。二者密切聯系,又嚴格區分,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不同的犯罪動機,可以產生不同的犯罪目的,相同的犯罪目的,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動機所形成,同一犯罪動機可以產生不同的犯罪目的。同時,犯罪動機、目的可以因犯罪的具體情境的不同或變化而發生轉移或變化,因此,有些刑事案件中可能出現多種動機目的,偵查人員需區分原始動機和臨時起意動機。總之,分析犯罪動機,對查明有無某種犯罪目的,對于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犯罪動機與犯罪行為的因果聯系

犯罪行為是作案人實施的危害社會并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它受犯罪動機支配,是犯罪動機的外在表現。同一犯罪動機可能實施不同的犯罪行為,同一犯罪行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動機,這種動機與行為的因果聯系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作案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即使作案人千方百計地扭曲動機與行為的因果聯系或故意破壞、改變、偽裝現場現象,轉移原因等,但只要認真分析其侵害的對象、現場痕跡物品、現場現象,就可以判明犯罪動機。如前所述,犯罪動機是可以改變的,并隨著被侵害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研究犯罪動機轉化的原因,有利于分析案情,刻畫作案人。

3.犯罪技能與犯罪方式之間的因果聯系

犯罪技能是作案人具有的技巧與能力,犯罪方式是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時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犯罪技能制約著作案人的犯罪行為,犯罪技能的高低決定了作案人實施犯罪行為方法的高明或笨拙。能力制約一方面說明犯罪技能是因,犯罪方式是果,能力制約行為;另一方面則可以從作案人所采取的作案方式方法去分析推斷作案人所具有的技巧與能力。

4.犯罪行為與現場痕跡的因果聯系

作案人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對特定對象實施侵害行為,必然造成被侵害對象及其物質環境的變化,留下痕跡。行為是形成痕跡的原因,痕跡是實施行為的結果。雖然作案人千方百計地破壞痕跡,但破壞本身又形成新的痕跡。因此,通過認真分析痕跡的特點,就能判斷作案人實施了何種犯罪行為。

5.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的因果聯系

犯罪結果是犯罪行為的客觀表現。一般說,動機引起行為,行為造成結果,不同的犯罪行為產生不同的犯罪結果。犯罪行為的實施造成被侵害對象發生變化,如被害人的死傷、財物的損壞失少等結果。這些可以通過現場勘查等查明,進而由犯罪結果推斷犯罪行為并研究犯罪行為的特點,為偵查工作提供依據。

6.犯罪結果與罪后行為的因果聯系

犯罪結果發生后,犯罪人懾于法律威嚴,想方設法逃避打擊。他們會逃離作案地區、銷贓毀證、刺探消息、轉移視線等等。因此,偵查人員應加強對作案人作案后的行為進行研究,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以上因果聯系是刑事案件中因果聯系的主鏈條,但是還應注意到犯罪人在作案過程中實施的某些行為,不一定都是由犯罪動機引起,有的是由于偶然因素的介入,有的是在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下實施,與犯罪動機并無因果關系。因此,在偵查活動中,必須查清引起犯罪行為的原因,以便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三)犯罪案件中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犯罪案件中的因果關系是復雜多樣的。由于犯罪成員的特殊性、犯罪動機的復雜性、犯罪手段的狡猾性以及犯罪過程中環境、條件的多樣性,使不同類型案件的因果聯系具有不同性質和情況。即使同一類型的案件,因果關系也不相同。

1.犯罪案件因果聯系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1)一因多果,同因異果。一因多果是指一種原因同時引起多種結果。一個犯罪動機的產生,在一般情況下會產生幾種結果,如預謀準備、實施行為和罪后應變等,同時對偵查來說,一個犯罪行為的產生,常常會引起多種偵查行為的發生;同因異果,是指相同的原因在不同條件下可以引起不同的結果,如盜竊、強奸、殺人等。

(2)一果多因,同果異因。一果多因,是指一種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同時起作用引起的,如被害人死亡,可以由仇殺、財殺等原因共同引起;同果異因,是指相同的結果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同為被害人死亡,此案是仇殺,彼案是財殺。

(3)多因多果,復合因果。是指多種原因交織在一起綜合作用引起某一結果,這一結果作為原因又引起多種結果。

2.犯罪案件層次結構的復雜性

因果聯系的復雜性,還表現為在于案件層次結構的復雜性。犯罪案件就其基本結構層次來說,有犯罪意圖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犯罪結果與罪后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構成了四個層次結成的三對因果關系。在每個層次中又包含了一些具體的因果關系。這種錯綜復雜的結構形式,一方面對認識案件的因果關系帶來困難,同時又為認識因果關系提供了基本條件。

3.犯罪案件因果關系復雜性的成因

因果關系的復雜性,首先表現在犯罪行為的隱蔽性。由于犯罪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并應受到刑罰處罰的,所以作案人多采取隱蔽的形式,并對犯罪現場進行破壞、偽裝,轉移視線等,造成偵查人員認識上的難度。其次,由于天氣等自然因素的介入,也會改變現場上的某些痕跡物品、現場現象。其三,由于被害人及其他人員的不當行為(是指非故意行為),也會對犯罪現場造成不同程度的改變或破壞。其四,刑事案件中的因果關系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不太明顯的,甚至有的是潛在的;同時,有的是現在的,有的是過去的,甚至是很久以前的。其五,偵查人員在勘驗檢查過程中,由于工作失誤而造成對現場的破壞等。由于上述情況的存在,往往會使現象與本質、真象與假象、偶然與必然同時存在,進而造成刑事案件中的因果關系更為復雜,給偵查工作增加了難度。

(四)因果關系原理在犯罪偵查中的應用

1.因果關系原理是確定偵查對策的前提

準確、全面地掌握案件情況是確定偵查對策,開展偵查工作的基礎,而全面、準確掌握案件情況,要求偵查人員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刑事案件中的因果關系,分清主要和次要、直接和間接、內部和外部、主觀與客觀等原因,才能正確地把握刑事案件中的因果關系,使認識符合客觀實際。

2.因果關系原理是推進偵查活動的動力

刑事偵查的基本方法,是通過研究各種犯罪現象之間以及各種犯罪現象與作案人之間的內在聯系,查明犯罪事實真相,揭露、證實犯罪,這一基本方法正是建立在案件自身因果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偵查中,既可以采取由果查因,即從案到人,又可以采取由因到果,即由人到案的偵查方式。

3.因果關系原理是指導防范、控制犯罪的重要理論

因果關系原理告訴我們,任何刑事案件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有的案件因果關系較明顯,有的案件不太明顯,但只要認真調查研究,肯定能夠發現的。因此,偵查人員應加強情報工作,并注意分析研究犯罪的原因和條件,為防范、控制犯罪提供依據,進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

三、同一認定理論

在當今社會,各國警方偵查破案都離不開物證技術的應用。同一認定理論是犯罪偵查學和物證鑒定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司法鑒定之所以能通過鑒定人的科學實驗活動,認識并揭示物證與犯罪案件、犯罪人之間的關系,是因為任何物的本身都具有某些屬性。

(一)物的基本屬性

1.特定性,即物的特殊性,是指此物與彼物的本質區別。人類社會、自然界從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互相同一的物體;由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只能與其自身保持同一,因此事物的特定性便成為物證鑒定的前提條件。

2.穩定性,是指物體的本質特性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間內保持基本不變的屬性。雖然萬物都在不斷運動、發展,但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總會有一段時期它的基本特性處于相對穩定靜止的狀態,或者只發生極其緩慢的量變;因此,事物的穩定性是物證鑒定的必要條件之一。

3.反映性,是指事物呈規律性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能直接或間接表現出來的屬性。事物的反映性也是物證鑒定的必要條件之一。

事物的上述基本屬性構成了物證鑒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其中特定性是鑒定的基礎,穩定性和反映性則為鑒定提供了實際可能。凡特定性明顯、穩定性強、反映性好的客體,物證鑒定的客觀條件就充分;否則,鑒定條件就差。可見這三個客體屬性在鑒定中是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為了保證鑒定質量和鑒定結論的準確性,從客體的特定性和反映性著眼,在發現、提取、運送、管理物證的全過程中都應采取必要措施來保全物證的原始特征;從客體的穩定性著眼,要求偵查人員勘驗物證、鑒定人員鑒定物證都應當迅速及時。此外,鑒定主體的業務水平、對客體的認識能力以及鑒定儀器設備的差異,對能否客觀地揭示事物的特殊規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同一的概念

所謂同一,即通過科學技術鑒定證實,在偵查中獲取的某個嫌疑客體(及其反映形象),與在犯罪現場上發現的那個客體(及其反映形象),兩者為同一客體(或同出一源)。

“同一”和“相同”的含義有區別。同一認定中的“同一”是指客體自身與自身的等同,指的是一個物體。“相同”通常是指一個客體與另一個客體是否相似,指的可能是兩個物體。一個物體可以和許多其他物體相同或相似,但決不會與其他任何物體同一。“相同”或“相似”其實指一個客體與其他客體在種類特征或部分細節特征上雷同。倘若將相同或相似視為“同一”,那么極可能會出現鑒定結論錯誤,最終導致冤假錯案。

司法活動中,在審查證據時,常常會遇到如何區別同一、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在鑒定實踐里,區別同一與相同的界限既重要又困難。同一是檢材和樣本之間共同反映出的種類特征和細節特征所構成的特性等同,即兩者特征都是同一客體的反映。通常認為,檢材與樣本的特征能達到80%以上一致,且差異點比例極小,便屬同一的質的規定性。但這只是同一認定理論的一個模糊概念,并非任何鑒定結論的標準。

(三)與“同一認定”相關的術語

1.客體,即鑒定人依法進行鑒定的人(活人或死人)、事(某些事實或現象)、物(物質或物品)。

2.客體的反映形象,是指物體或人體某一部位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痕跡。

3.被尋找客體,是指與案件相關的人或物,即通過鑒定所要確認的對象。鑒定中確認的被尋找客體,多數僅是人或物自身的一部分實體。在鑒定某個物品或某種痕跡時,被尋找的客體通常只有一個;但是多人書寫一份文書、一份血痕檢材中摻雜著數人的血、一份毒物檢材中混雜著多種毒物等情況也是存在的。

4.受審查客體,是指與案件有關的嫌疑人或嫌疑物。物證鑒定中的受審查客體往往不止一個。鑒定是以被尋找客體為依據,以受審查客體作為比較檢驗的參照物。倘若通過鑒定做出肯定同一結論,從諸多的受審查客體中確定其中一個客體即被尋找客體,便達到了鑒定目的;同時排除了其他涉嫌的受審查客體與被尋找客體之間的關系。

5.檢材,鑒定中是指被尋找客體自身的一部分及其反映形象。它們是案件中的原始證據材料,鑒定前多數為“未知物”,具有不可替換性。譬如,犯罪現場上遺留的血跡、毛發、指印等。

6.樣本,鑒定中是指受審查客體自身的一部分及其反映形象。它們是鑒定中供比較檢驗用的材料,源自嫌疑人或嫌疑物,在鑒定前為“已知物”,具有可替換性。

(四)同一認定(identification)的概念

同一認定,通常是指鑒定人員運用必要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確定受審查客體與被尋找客體是否同一人或同一物而形成的一種判斷。同一認定是指判斷的過程,并非判斷的結果。肯定的判斷結論為“同一”,否定的判斷結論為“不同一”。科學、正確的判斷,往往離不開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五)同類認定理論

1.同類的概念

同類,在鑒定中是指鑒定人員經過檢驗、鑒別后,認定受審查客體和被尋找客體是同屬一類人或物的判斷結果。至于這兩個客體是否同一人或同一物的問題往往不必解答或者無法解答。

2.同類認定的概念

同類認定,通常是指鑒定人員運用必要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確定受審查客體與被尋找客體是否同屬一類人或物而形成的一種判斷。肯定的判斷結論,叫作“同類”;否定結論,稱為“不同類”。

同類認定,又稱“種屬認定”;它往往是同一認定的前提條件。雖然同類認定結論的證據價值不如同一認定,但是它在司法實踐中仍具有一定的證據意義。譬如,同類認定的肯定結論可以為犯罪偵查指明方向,縮小偵查范圍;它的否定結論,有時可以起到澄清某些事實,排除某些嫌疑的作用。

(六)同一認定結論的審查與評斷

同一認定結論,又稱“鑒定意見”,它是法定證據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因此,同一認定的結論性意見也應當和其他證據材料一樣,經過審查屬實后,才能在偵查、起訴、審判中加以運用。審查和運用鑒定意見,主要考慮它是否合法、是否可靠及其在案件中的證據價值等方面。

1.審查鑒定結論的合法性

(1)審查鑒定主體是否合法。如鑒定人是否具備法定資格,有無需要回避等情形。

(2)審查鑒定對象是否合法。如鑒定必需的檢材與樣本是否依法收取的,有無非法取證等問題。

(3)審查鑒定程序、標準、結果是否達到法定要求。如鑒定的委托和受理程序是否合法,鑒定過程是否按照分別檢驗、比較檢驗、綜合評斷這樣的順序進行,鑒定書的內容與格式是否符合法定標準等等。

2.評斷鑒定結論的可靠性

鑒定結論的可靠性,往往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只要其中有一個因素發生偏差,結論就可能出錯,在司法活動中應用它就有問題。因此,評斷鑒定結論是否科學可靠,必須全面分析,著重審查結論是否客觀、真實,及其與案件本身有無聯系等因素。

(1)審查鑒定材料的客觀條件。如檢材數量是否充分、外形是否完整,它們所反映的特征是否具備檢驗條件;樣本的來源是否真實、可靠,它們的種類、質量和數量是否符合鑒定要求等。

(2)審查鑒定的方式方法。如被比較的鑒定材料有無混淆,檢驗方法是否恰當,是否有悖于科學原理等。

(3)審查鑒定的理論依據。如對事實的確認是否以同一認定理論為基礎,是否以研究客體的特性為前提;對客體的符合點及差異點分析、解釋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符合邏輯,說服力強不強;做出的結論性意見是否明確、客觀,有無違背科學原則等。

(4)審查鑒定結論和案件中其他證據的關系。如案件中已得到證實的其他證據材料與鑒定意見之間能否相互銜接、相互印證,有無矛盾、有無聯系等。

(5)審查鑒定部門的儀器、設備及鑒定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是否合格,是否符合鑒定的要求等。

3.評價鑒定意見在案件中的證據意義

即使是合法、可靠的鑒定結論性意見,它們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所體現的證據價值卻大相徑庭。在司法實踐中,鑒定意見多數屬于間接證據,少數屬于直接證據;一般而言,直接證據在認定事實方面的價值往往大于間接證據。

(1)對人身同一認定結論性意見的評斷。目前常見的有:手印鑒定、赤腳印鑒定、人像鑒定、牙印鑒定、筆跡鑒定、聲紋鑒定和DNA鑒定等7種。

有時,鑒定意見能直接表明被認定同一的人就是罪犯。例如,通過筆跡鑒定確認反動傳單、信件的書寫人,即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此類鑒定意見的證據價值較大。

有時,鑒定意見只能表明被認定同一的人與犯罪事件在時間或空間方面有某種聯系。例如,對犯罪現場遺留的手印進行鑒定后所做出的人身同一肯定結論,只能說明被認定者曾經到過現場或接觸過現場上的某些物體,但是據此不能直接肯定他就是此案的犯罪分子。

有時,鑒定意見既不能表明被認定的人與犯罪案件有直接聯系,也不能肯定其與犯罪案件在時間或空間方面的聯系。例如,對被犯罪分子有意或無意拋擲在現場上的物品所作出的鑒定意見,其實該物品的主人與案件本身毫無關系。

(2)對認定同一物的結論性意見評斷。通常應首先確定被認定同一的物與犯罪案件的關系,然后再確定該物與犯罪人之間的關系。目前常見的此類鑒定有:鞋印鑒定、工具痕跡鑒定、槍彈痕跡鑒定、印文鑒定、斷離痕跡鑒定、編織物接觸痕跡鑒定、牲畜蹄爪痕跡鑒定等。

有時,鑒定意見表明,被認定同一的物就是案件中的犯罪工具。例如,根據現場彈頭、彈殼上的發射痕跡與嫌疑槍支所作出的同一認定結論;這種鑒定意見的證據價值較大。

有時,鑒定意見認為某物在犯罪現場被使用過或者可能在實施犯罪行為時遺留的。例如,根據犯罪現場的輪胎印痕而對某輛嫌疑汽車做出的認定同一結論,可以確定嫌疑物與犯罪案件的空間聯系,但不易確定它們的時間聯系。

在個別情況下,鑒定意見中被認定同一的物既不是犯罪工具,也未被罪犯在犯罪現場使用過;它只不過被犯罪分子有意或無意地拋擲在現場。例如,經過斷裂痕跡檢驗表明:犯罪現場上的半截扁擔與某人家中的半截扁擔,兩者斷口對接后凹凸處恰巧能自然吻合。但實際情況是犯罪分子為了轉移偵查視線、嫁禍于人而故意將某人的半截扁擔扔在犯罪現場。

確定被認定同一的物與犯罪事件的聯系,一般可以參照認定人身同一的方法進行審查。要確定被認定同一的物與犯罪嫌疑人的聯系,審查工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查明被認定同一的物屬誰所有,由誰使用。二是查明被認定同一的物平時保管過程、使用情況,以及哪些人具備接觸該物的條件。三是查明現場物品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形下遺留的。通常只需查明這三個問題,便不難發現曾使用該物的犯罪嫌疑人。

(3)對同類認定結論性意見和推斷性意見的評斷。同類認定意見與推斷性鑒定意見的證據價值雖然不及同一認定結論,但它們在案件偵查中,仍然可以為揭露犯罪,證實犯罪人效力。

評斷這兩類鑒定意見的證據價值,往往需要把偵查中所占有的材料同本案的其他證據結合在一起分析、比較,互相印證,從中找出現場物證與其他證據材料之間的聯系,確定它在案件證據鎖鏈中的位置,進而明晰被認定的人或物與犯罪的關系。例如,根據敲詐勒索信函上被嚴重歪曲的字跡所作出的推斷性鑒定結論,顯然不能以此來認定涉嫌書寫這封信的人即罪犯;但若又對敲詐勒索函上的潛在指印與嫌疑人的指印進行比較檢驗后作出鑒定結論。指紋鑒定結論與筆跡鑒定結論相吻合,那么先前所做的筆跡鑒定推斷性結論便可以用來印證嫌疑人就是罪犯的重要依據。再如,偵查一起殺人案件,將兇犯遺留在犯罪現場的血痕與嫌疑人的血液樣本進行比較檢驗后,認定兩者血型同類的結論不能證明嫌疑人就是本案的殺人犯;但再將從嫌疑人手臂上提取的咬傷痕跡,與被害人的牙齒進行比較檢驗,也得出認定同一的結論;由此表明先前的血型同類認定結論在該案中具有重要的佐證意義。

總之,審查評斷同類認定結論性意見和推斷性意見的證據價值,是不能脫離案件中的其他證據孤立進行的。

思考題與案例分析

1.為什么司法人員應掌握刑偵知識?

2.簡述犯罪偵查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

3.我國刑事偵查工作的方針、任務、原則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犯罪偵查中必須貫徹實事求是原則?

5.何謂同一認定理論?

6.如何正確審查與評斷物證鑒定結論?

7.我國目前合法的偵查機關有哪些?

8.簡述目前我國設置司法鑒定機構的條件和司法鑒定人應具備的條件。

9.試比較司法鑒定委托書、司法鑒定協議書和司法鑒定文書。

10.出具一份規范的司法鑒定委托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九寨沟县| 浦江县| 乌拉特前旗| 泰宁县| 金山区| 孟连| 垦利县| 偏关县| 历史| 泰和县| 岳西县| 遂溪县| 奉贤区| 上虞市| 谷城县| 龙州县| 泾源县| 定襄县| 彰化县| 岳普湖县| 和平区| 曲麻莱县| 勐海县| SHOW| 江都市| 竹北市| 东乡| 蓝田县| 池州市| 宝坻区| 娱乐| 科技| 麟游县| SHOW| 崇礼县| 霍城县| 张家口市| 迁安市| 理塘县|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