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必有輕重緩急的區分,棄車保帥,便是屬于這種道理。帥很重要,不能放棄。一棄,連車也保不住。車當然很要緊,但是和帥比起來,那就輕得多了。為了保帥,非棄車不可。雪巖好不容易從窮苦中掙扎出來,獲得財富。如今奉召進京,顯然非同小可。一定是左、李政治斗爭,李鴻章拿左宗棠沒有辦法,打算找胡雪巖當替罪羔羊。所以雪巖特別交代成祥,萬一遭遇不測,棄財保家。家和財比較起來,家重要得多。保住家,留得命在,再來想辦法賺取財富,當然比較妥當。
芮瑾和玉惠,孰輕執重?左大人和李大人,誰比較重要?雪巖心中的輕重緩急,影響到他的重大決策。
話說,是時胡雪巖一家人晚飯正吃得開心,胡雪巖忽然停住筷子,滿臉懷疑地問阿蓮嫂:“這道菜是你燒的嗎?”
玉惠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趕快問:“怎么了,老爺,不對味兒嗎?”雪巖說:“太對味了!”他斷定芮瑾來了,所以站起來走向后堂,果真看到芮瑾。
這種敏銳的感覺,是胡雪巖成功的大本錢。別人感覺不出來,他先感覺出來;別人看不到的機會,他已經看出先兆。他之所以每次都能夠搶得先機,全靠這種本領,對事物的“差異性”,具有十分銳利的分辨力。
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芮瑾的事,雪巖馬上正色說:“這是我家里的事,最好別人別多話。”他看出有一些變化即將持續地展開,趕緊抓住機會,立下規矩。
胡雪巖這種作風,真正的作用,在抓人心。
對屬下的抓心,主要來自經營的規矩。成祥在北京阜康錢莊開張的日子,要雪巖對員工講話。雪巖只是抽問伙計:“三回三清的規矩,你講講看!”并且詢問司庫,為什么不義之利和投機之財也是銀子,而阜康不收?他借著這個機會,向大家說明我胡雪巖“拔毛是拔在明處,買空賣空、投機取巧這種事不干”的大原則,贏得司庫的表明心跡:“請老爺放心,我們正是看了柜上的莊規,才來投靠老爺的!”
人心不同,所以抓心的時候,策略和方法都不盡相同。抓左宗棠的心,顯然和抓玉惠的心,有所不同。但是“讓他開心,再關住他的心”的開關原理,則完全相同。
個案簡介
雪巖吃得很高興,忽然發現有一道菜,是芮瑾燒的。他詢問這道菜是不是阿蓮嫂燒的?責怪大家都在隱瞞他。后來發現芮瑾果然來了上海,但是和玉惠格格不入,弄得他很傷腦筋。阿蓮嫂又七嘴八舌,雪巖干脆立下規矩,不許任何人干預他的家務事。
西太后正在午睡,一個剛凈身不久的小太監,急急忙忙地跑進來,嘴上喊著啟稟大總管。李蓮英狠狠地揍他一拳,叫他小聲點。
太后聽到聲音,威嚴地叫小李子。李蓮英一驚,趕快柔聲回答:“奴才伺候著呢!”
太后問有什么事?好像并無不悅的樣子。李蓮英趕緊把小太監送來的折子呈上去,太后要他揀重要的念給她聽。聽后太后命令李蓮英,火速傳左宗棠到京,進宮密商大計。
左大人接到懿旨,知道機不可失,趕緊前往京城,順道要雪巖一同進京晉見太后。
雪巖接到左大人的密函,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不斷地嘆氣,弄得在門外的成祥都覺得奇怪。一向果敢的雪巖,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未曾如此,為什么這一次奉旨進京,居然擔心到這種地步!
雪巖擔心的是,左大人他們動不了,很可能會拿雪巖當替罪羊。惟恐此去稍有差池,財命兩空。
他交代成祥,必要時棄財保家。來到京城,打聽出李蓮英是西太后身邊最紅的人,知道非想辦法搭上李蓮英不可。于是找到論古齋老店,要買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東西,準備送給李蓮英做見面禮。
老板推薦宣德爐,雪巖二話不說,付了十多萬兩銀子。拿著宣德爐,送往宮中給李蓮英。這是他奢望已久的東西,所以對雪巖的印象特別好。
西太后召見雪巖,有李蓮英在旁邊說好話。太后很欣賞雪巖,也給他很大的好處。從下季起,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四省的稅收,統由雪巖的錢莊代收。
我們從一開始,就發現雪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他的警覺性非常高。一個人警覺性高,他的懷疑心就很重。同樣的,懷疑心重警覺性就高,是一模一樣的。他懷疑心很重,一吃就吃出味道不同了。你看大家在吃,都沒有人感覺到。可是他一嚼,就覺得這個味道不同,這味道很特別,這不是阿蓮嫂燒的,這是芮瑾燒的。他這種敏感度,我們很佩服他,但是相反的,我們看到芮瑾也有辦法,就是烹調的功夫好一點,燒出特別的味道,不怕他不回來吃飯。芮瑾就是用這一套方式。對一般人,也許沒有什么用。對雪巖卻產生了很大的功能,因為雪巖這個人對差異性,一向具有高度的敏感。
我覺得一個從事管理的人,應該要記住,差異性就是管理的切人口。而管理就是充分掌握差異性。有什么風吹草動,馬上懷疑。馬上去看,馬上去調整,馬上去改變,這就是管理了。
我們一直認為,家務和公務本來就應該分開。因為家務以情為主,我們常常講一家人,如果樣樣要講道理,那可能整天吵個沒完。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有道理。家人本來應該以情為主來處理家務事,用情來彼此感應,總比樣樣講道理要好得多。可是處理公務,我們就希望大家不要用情來做主。應該換一下,用理來做主。大家照道理來,這事情就好辦了。再熟悉的人,也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感受,不應該不理會他的反應。
阿蓮嫂雖然跟雪巖很熟,但是畢竟這是雪巖的家事,她沒有權利插嘴。發表這么多的意見,也難怪雪巖不高興。因為在雪巖的心中,芮瑾的地位可能比玉惠還要高。現在在這里扯來扯去,他不能不維護芮瑾。可是他又要在大家面前,顧慮自己的尊嚴。你看他跟芮瑾的表情,各位可以看得出來。他叫芮瑾坐下吃飯,芮瑾走了。則云要去追的時候,他反而說讓她去吧,這是他的尊嚴問題。他心里頭有情,可是這里頭有公有私,他得講一點理吧。情理之間,我覺得雪巖拿捏得很好。看起來他好像很無情,實際上他又很有情。可是他的有情,用無情來表現。這是一般人很難拿捏得這么準的地方。雪巖干脆就立下規矩,以后我家的事,你們少插嘴,你們少噦嗦。我覺得它可能來得太晚了一點,既然大家都在一起,公私又混在一起的時候,雪巖如果早一點立規矩,可能今天這種事情,就不至于發生。可是雪巖畢竟是人,他不是神。有很多事情考慮不周,也是不能夠苛求的。事情發生了,他馬上意會到,非立規矩不可了,還算是反應相當快的。
我們最好這樣想,各人有各人的生存之道。誰也不要笑誰,誰也不要羨慕誰。常常有很多人,一聽到李蓮英就破口大罵,就看不起他。這也許是嫉妒心,也許是酸葡萄的心理,誰知道呢?如果換成他是李蓮英,他會不會也這樣做,我想誰也沒有把握。我們最好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存方式,我們自己要怎么做,那是我們的事情,他怎么做是他的事。老實講沒有李蓮英,西太后就不可能是那樣子的嗎?誰也不知道。一般人都沒有辦法像李蓮英設想得那么周到,這是我們應該反省的。就算你想向李蓮英學習,恐怕也做不到,這才是事實。我沒有說李蓮英好壞,因為這是個人的價值觀問題。你覺得很值得,自然會仿效他;覺得不值得,自然會放棄他這種作風,這一點用不著我們來操心。我們只是了解到,一個人不管在組織里面處于哪一個位階,像李蓮英他的職位很低微,但是可以發揮重大的影響力,這一點比較重要。一個人如果一心一意寄望于,我將來職位高了,自然可以影響別人,現在我算老幾?這就不對了。在組織里面,不管這個人的位階如何?哪怕職位再低,也應該可以充分發揮影響力。這一點才是我們看到李蓮英之后,應該有的一種反省。
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李蓮英在表示這不是我的意見,而是先皇的高見。各位想想看,如果李蓮英說這是我的意見,西太后有什么感想?李蓮英把自己要推薦的人,卻透過先皇來向西太后推薦,當然更有力量。我覺得這是李蓮英思考非常周密的表現,他說這是我的意見,西太后會不會懷疑?你跟他有什么利害關系?你怎么推薦他?他說的是先皇的意見,那西太后怎么會懷疑呢?已經去世的人,不會引起懷疑,也不會引起爭議。所以中國人常常把自己的意思,說成是先人的意思,已經去世的人的意思,這對他非常有利。至于說他為什么不明白說出找左宗棠很好,因為他把左宗棠說出來后,萬一被西太后否決掉,很快就會傳出去,說你看李蓮英推薦左宗棠,西太后不同意,這種后遺癥是很麻煩的。現在他沒有講左宗棠,如果西太后說不要找他,傳出去誰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就算有人說那就是左宗棠,兩個人都會否認。怎么是他,不是他。如果是左宗棠,老早就請他來了。我想這也是中國人很高明的地方,不到緊要關頭,不要把所有事情通通講出來。只講一部分,你聽懂,我聽懂就夠了。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抖出來?有這個必要嗎?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講打鐵趁熱,如果說左宗棠這一次去見西太后,一切講好了,然后再第二次帶胡雪巖進京,可能整個的情緒就會冷卻。打鐵要趁熱,要一鼓作氣,不要拖拖拉拉。可是另外一句話,叫做趁熱打鐵。到底是打鐵趁熱?還是趁熱打鐵?我們需要花一番腦筋去想一想。熱的時候你來打鐵,比較好打。冷的時候,再打鐵就不行了。所謂一鼓作氣,可以獲得一些好處。西太后正在興頭上,就把雪巖帶去,雪巖又很會進退應對,而且做答做得非常的恰當,西太后很高興,當時就給他一些好處。只有在熱度高的時候來打鐵,這個鐵才打得好。所以兩邊的好處,這一次都得到了。這對胡雪巖來講,是一個難得的榮耀。老實講一個商人想要見到西太后,談何容易?可是對左大人來講,就是打好海軍的基礎。他想要報國,從此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實施他的理想。兩個人都有好處,都獲得相當大的利益。我們都很清楚,自古以來,棄車保帥就是常用的策略。一到緊要關頭,把車放棄掉,保住老帥。我們下象棋的人,都這樣做。人家要將軍了,你怎么辦?只好用車來擋。人家要吃車了,那有什么辦法?不然老將沒有了。為了保住名將的性命,連車這么重要的將軍,都可以犧牲。胡雪巖馬上意會到,大家要整左宗棠,但是整他不了,所以會拿我胡雪巖開刀。既然政府可以棄車保帥,那我一個老百姓怎么辦?他的策略馬上想出來了,叫做棄財保家。就算把錢花光了,也要把家保住。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很多人就是看不開,緊要關頭,還把錢抱得緊緊的舍不得花,結果連性命都賠掉了。雪巖警覺性很高,懷疑心很重,一聽到要他追隨左大人進京,他馬上想到,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到棄財保家,花錢消災這個策略。
我覺得雪巖這一種凡事都事先仔細盤算,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往最壞處打算,而做最好的處置,是不可多得的好習慣,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心里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但是他還是要打點好,交代好做萬全的準備。
行行有不同的經營方式,這才是正確的看法。不是說各行各業,它的經商之道,都是一模一樣的。各位看到雪巖跟老板講,我要稀世珍品。可是老板好像無動于衷,按照我們常理推斷,既然人家開口要稀世珍品,就應該馬上把稀世珍品拿出來。我覺得在古董業里面,好像不可以這樣。因為每一個人所謂的稀世珍品,標準是不一致的。有人看到一個花瓶,他就認為是稀世珍品了。你怎么知道呢?所以各位去看賣古董的人,他都是把最差勁的展示出來,而不是把最好的展示出來。顧客如果覺得這些就很好了,可見他的水準很差。那就把這些賣給他,你何必給他看好的?好的要留給內行人看,大家都看,就沒有什么稀奇了?所以古董業跟一般行業不一樣。一般展示,是把最好的放在櫥窗里面。他永遠不讓你看最好的,這樣才知道你的水準在哪里?而且我們從賣古董的角度來看,稀世珍品是很少的。一次賣掉,就沒有了。所以按照買賣的原則,先賣普通的,再賣稀奇的。實在沒有辦法,才賣珍品,這也是很對的做法。這樣做,可以滿足不同的客戶的需求,可以滿足不同的虛榮心。我想這是古董買賣與其他買賣不同的經營之道。
我覺得一般人常常覺得不值得,送給小人,送這么貴重干什么?其實這只是一種看法而已。當然,我們很希望沒有李蓮英。但是我們實在不知道如果沒有李蓮英,清廷就會處理得很好嗎?也不見得。有了李蓮英,你就要知道,你非經過他這道關卡不可。你非使他改變他的心意,來支持你不可。否則一定吃大虧,所以如果從現實面來看,我們覺得非常值得。因為他的影響力最大,幫忙的效果也最大。從投資報酬的角度計算起來,當然非常值得。會產生什么效果呢?就是讓他進來的時候,通關很方便。你看我們要出國,很多達官貴人,通關就是比我們快。我們要排隊,搞半天。而他在西太后面前輕輕講幾句話,西太后對雪巖就有很好的印象。問他你是屬什么的?你是六月羊,很吉祥。她怎么可能這樣?我不相信西太后對所有老百姓都是這樣。一方面左宗棠已經給他美言一番,一方面李蓮英發揮了作用,李蓮英說來說去,讓西太后對雪巖有很好的印象。這就夠了,你還要怎么樣?
我們要記得,閻王好應付,小鬼很難纏。你看多少人敗在李蓮英的手下?多少人有志難伸,就是因為李蓮英這一關過不去。雪巖是個生意人,他知道要投資,才有報酬。連這個都舍不得送,李蓮英憑什么幫我忙?我覺得這種看法也未嘗沒有道理。很多人太理想化,最好沒有李蓮英。最好大家都為公設想,但是那種情況在現實是不存在的。怎么樣送札?怎樣送得對方很高興?送得對方能幫我們忙,是經商之道里面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
成功語錄:善用奇計坐穩江山
商界重和氣不重骨氣,在和氣生財的大前提下,競爭起來還比較客氣,大多來軟的不來硬的,來暗的不便明目張膽,放謠言中傷而不至于公然破壞。
政治人物嘴巴很喜歡說雙贏,實際上心中有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商場上還可以多賺少賺,政界沉浮,加以世態炎涼,反映出來卻是:浮出線的門庭若市,沉下去的門可羅雀。
政商關系,在官需要錢,而商要求保護、特許、優惠的相互需求下,密切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