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留退路,說到底,也就是一事當前,先做好萬一出現不利情況的打算,想好出現不利情況時自己的對策,用一句中國的老話,也就是“未雨綢繆”。
胡雪巖在自己生意的鼎盛時期,一事當前總是很注意為自己留退路,未雨綢繆的??上У氖?,到他的后期,他在一些很大的事情上,卻一方面由于客觀情勢比如信息不靈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他管的事情太多而都有疏忽,同時,也更由于他自恃實力雄厚而有恃無恐,反而把這一條馳騁商場必有的原則忽略了,以至于最后在擠兌風潮到來之時,終因無救而徹底崩潰。
比如胡雪巖在為左宗棠西征籌餉而向洋行借債,具體運作上就沒有為自己留好退路。為籌餉而向洋人借債實際是很不合算的事情,這是因為,一方面洋人課以重利,這筆借款本來就息耗太重,而另一方面,用于軍餉的借款又不是商款,可以楚弓楚得,牟利補償。但左宗棠為自己西征得功,卻志在必成。光緒四年,他要胡雪巖出面邀集商股,同時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華、洋兩面共借得商款達六百五十萬兩用于西征糧餉。照左宗棠的計算,七年之中,陜甘可得協餉一千八百八十萬兩以上,以這筆餉款清償“洋債”足夠了。同時,因協餉解到的時間不一,因此要求不定還款期次。這其實只是他的一廂情愿。實際上當時各省協餉并不能全額保證,拖欠極為嚴重,所謂一千八百萬兩只是一個虛數。另外,向洋行借債不可能不議定還款期次。胡雪巖代左宗棠借得的洋債,就實際定半年一個還款期次,六年還清,協餉不到,則由胡雪巖墊付。這一筆貸款業務,最后實際上成了胡雪巖的一個極大的負擔,甚至到左宗棠奉調入京之前,為了替后任劉錦棠籌劃西征善后,他還在近乎獨斷專行的情況下,又敦促胡雪巖向匯豐銀行借招股貸款四百萬兩。
借洋債用于軍需糧餉,本來就是國家的責任,但這兩筆計一千多萬的債務風險,卻都落在了胡雪巖一個人身上。光緒四年左宗棠為借洋債上奏朝廷,一個月以后接到朝廷批復,批復上說:“借用商款,息銀既重,各省海關每年除劃還本息外,京協各餉,更屬無從籌措,本系萬不得已之計。此次顧念左宗棠籌辦軍務,事在垂成,準照所議辦理。嗣后無論何項急需,不得動輒息借商款,至貽后累?!贝伺鷱椭兴f“京協各餉”即“京餉”,是朝廷在京內的各項開支。朝廷批復的意思其實很清楚,那就是,因你們息借商款,以至京內各項開支都無從籌措,自然還款也就不能幫你們了。朝廷是一推六二五,對這筆借款采取了“概不負責”的態度。這樣,借款的風險無形之中都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巖一人肩上。因為雖然這兩筆借款都由各省解陜的協餉還付,但協餉解到時間不能一定,而且原議解匯的協餉還有可能被取消。洋債是胡雪巖出面借的,如果協餉不到,無法還款,洋行自然是找胡雪巖。對于胡雪巖來說,正常情況下以他的財力做臨時墊付當然問題不大,但局勢一旦發生變化,后果便將不堪設想。
在亂世之中要以一人之力而擔國家的債務,這是沒有為自己綢繆計劃。而在局勢已經發生變化,上海市面已經極為蕭條,市面存銀僅百萬兩的情況下,特別是此時李鴻章要整掉胡雪巖的端倪已昭然顯露,他又接受為左宗棠籌集近五十萬糧餉的任務,更沒有為自己留下一點退路。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胡雪巖還決心在生絲生意上與洋人一拼到底,“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不肯將囤積的絲、繭脫貨求現,則是不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將自己的退路堵死而至背水一戰。這樣,風波突起之時,也就除了破產查封清償之外,別無它路可走了。
“局勢壞起來是蠻快的,現在不趁早想辦法,等臨時發覺不妙,就來不及補救了”。這其中的道理,胡雪他們的統治,于是,滿洲人繼承了明朝的傳統,實行海禁。
無論是明朝后期的海禁,還是清初的海禁,都是出于軍事上的考慮,按道理講,一旦軍事上的威脅解除,海禁自然會跟著解除,但事實并非如此。
到了康熙年間,清帝國已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國土內的明朝遺民,還是海島的殘留明朝部眾,他們既無力也無心再恢復明朝的統治,準確地說,此時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已轉化為綠林大盜或海盜,失去了民心,對中央政權完全構不成任何威脅。海禁也因此有所松動,東西方交流也開始有了新的局面,然而這卻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更大的風波正在醞釀著,歷史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
康熙皇帝,正是他使清帝國的基礎穩固,使清帝國步人富強,無可匹敵,這也使他更加堅信這一點,四海之內,唯我獨尊。中華物產應有盡有,四海之外,皆化為子民,因此,這時發生的一件事使他大為惱火。
明朝末年,有一種摩尼教,源于西亞。此教主張不敬父母、不愛子女、不敬君王,教民不事生產,以吃苦為自虐無能,明政府無力禁止,無果而終。步人清朝,此教在東南沿海愈演愈烈,甚至有西亞人飄洋過海來宣導教義,培養教徒。
同時,西方的天主教也轉入中國,此教宣稱上帝萬能,大力號召人敬上帝,清政府將之視為邪教,加之一些外國使節,不肯稱臣納供,偏要與清帝國對等外交。這給康熙這位自視功高的皇帝帶來很大的不快。于是他下令加強海禁,反正中華物產應有盡有,既然這些外國人不肯稱臣,那就不允許他們再到中國來貿易,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海禁大開,與康熙相反,這時是無海可禁。外國勢力的強行進入使整個民族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許多明智的中國人開始走務實的道路,與洋人合作,走洋務化的道路。
胡雪巖是一個商人,思之所及,首先考慮到的便是利益。由于他生活在一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所以他個人的利益又常常與民族利益分不開,尤其是當他和洋人做生意時更是如此。江南是蠶桑業發達的地區,在外國勢力尚未入侵之前,一般都是手工染絲業,由當地一些小手工坊加工,因此,與蠶桑業有關系的人數以萬計,一旦市場出現什么風波,往往就會使無數人家破產,淪為難民,甚至離鄉背井,流落四方。清政府對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蠶桑業起初是有保護政策的,禁止大手壟斷,哄抬價格,或賤價收購,所以江浙一帶桑蠶業一直發展得很好。
然而洋人的勢力一侵人中國,形勢就變了,西方機器工業的生產效益遠遠強于清朝的手工坊,而且質量也超出傳統的手工技術水準,洋人先是大量的收購生絲,然后再把生絲運回國內,這使得江浙一帶的手工坊沒有生產原料,因而不得不關門大吉。在許多手工坊紛紛倒閉之后,西方的商貿勢力就控制了蠶桑業市場,他們肆意壓低生絲的價格。剛出的生絲如果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不到一個月便會由雪白變成土黃,從而分文不值。那些分散的蠶農看著剛出的雪白生絲,根本不敢久留,而且桑蠶業一直是江南一些地區的主要農業,維系著千家萬戶的命運,如果絲質變壞,洋人拒收,那么這些蠶農一年的工夫就化為泡影,所以,雖然洋人把價錢壓得十分低,但無數蠶農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還是乖乖地把生絲送往那些洋人設的收費點。
胡雪巖在浙江多年,對蠶桑業中間的名堂看得十分清楚。他一直想在蠶桑業中分一杯羹,卻苦無資金,所以先安下心來辦錢莊,拉政府部門的關系。很快地,資金積累雄厚了,他開始涉足他夢寐以求的蠶桑業。
他以浙江巡撫的名義在鄉下收購生絲,而且價格高于以往洋人的收購價格,這對那些久受洋人擺弄的蠶農來說,無疑是天大喜訊,便紛紛把生絲賣給胡雪巖的人。然而以胡雪巖一人的資本,何以能夠收購完浙江全省的生絲?于是胡雪巖想了個主意,由浙江巡撫帶頭,成立蠶絲總商會,商會成員都是浙江的大富翁、鄉紳、告老還鄉的官僚等等,這些富翁們如果愿意出錢,則出錢,不出錢,則向那些蠶農提供擔保。
胡雪巖向那些前來賣生絲的蠶農們講明:“我們先付你一部分錢,另外一部分我出具欠條。這個欠條由蠶桑商會擔保,而且加蓋浙江巡撫的官印。這部分錢一等到秋天就付給你們,而且還有利息?!?
當然,蠶農對這種方法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金黃銀白,是自己親眼所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知道它是什么顏色。
于是胡雪巖又召開商會,對那些富翁們說道:“你們負有責任,與那些蠶農們當面解釋,讓他們確信他們完全可以從中得到好處。這是正常的商業交易,不是官府的敲詐。而且事成之后,每個股東都可獲得豐厚的利潤?!?
商會的富翁們開始琢磨:“自己只出信譽擔保,以后即使有什么閃失,也絕不會損失一分錢,而且可以往官府頭上推。如果自己現在不答直胡雪巖,擺明了是不給胡氏的背后靠山——浙江巡撫面子,而且以后事成又可以獲得一大筆錢,此事何樂而不為?”
于是他們開始在各地大力宣揚:胡雪巖是個誠實的商人,絕不會欺騙蠶農,而且有政府擔保、有商會擔保。這些富翁都是人皆景仰的大戶,他們的話有時甚至比官府還具說服力。很快地,蠶農便打消心中的疑慮,紛紛把生絲交給了胡氏。
胡氏這一手確實厲害,洋人一下子慌了神,西方許多國家,尤其是英國,他們的絲廠都依賴中國絲源,這樣一來,讓胡雪巖把絲源壟斷,他們國內許多絲廠“無米下鍋”,紛紛告急,外國洋務商辦于是都跑來找胡雪巖,要求把生絲賣給他們,哪怕價格高一點也無所謂。然而這時胡雪巖的報價已不是高一點的問題,而是幾乎要比以前生絲的收購價高出一倍,洋商一聽各自搖頭。
洋商轉而進行密謀,透過他們的洋務代表進京賄賂京中一些高官,希望他們能制止浙江巡撫參與商業行為。然而葫雪巖早有預料,他在一開始就說服浙江巡撫王有齡上一道奏章道:“江南絲業,其利已為洋人剝奪殆盡,富可敵國之江南大戶,于今所剩無幾……民無利則國無利,則民心不穩,國基不牢。有鑒于此,本府痛下決心,力矯蠶桑弊病。茲有商賈胡雪巖者,忠心報國……”奏章把自己的行為大大吹捧了一番,同時對洋商給政府經濟帶來的危害也做出了準確的剖析,所以奏章一到京中,許多大臣都認為有理,并上奏皇帝,希望使其他的省份也效法浙江。情況如此之盛,那些收受外國洋務代表賄賂的高官門不敢貿然行事,加之指責浙江巡撫的證據也不夠,靠皇帝下令制止胡雪巖的大膽舉動明顯是毫無效果的。
此計不成,洋商們又生一計,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放出風聲,說胡雪巖的生絲他們堅決不收,即便是壓低價格賣給他們,而其他省份的生絲他們則是大量收購,不但收購價頗高,并且可以當場付清銀兩。
這種舉動對胡雪巖無疑是致命一擊,如果洋商真的從別的省份收購到足夠的生絲,哪怕只夠維持一個月的生產,對胡雪巖來說,也是不敢想像其后果的,自己沒有能力加工,收購絲綢又占用大量資金,而且生絲也不宜久放,否則質量會變壞,這一切把胡大老板的頭都快攪昏了。
但胡雪巖畢竟是個極有手段的優秀商人,臨到關鍵時刻,仍然能夠氣定神閑,他馬上乘船,趕往上海。
上海是洋商們的聚集地,這里聚集著各種各樣的商行,包括林林總總的絲行。運往國外的生絲全都從這里裝上般。
洋人們在中國的絲綢生意,是透過他們的經紀人來展開的,洋人出資,雇用一些精明能干的中國商人,由他們把生絲收到上海,然后再給他們一筆傭金,與洋人的大額利益相比,這些中國經紀人的傭金實在少得可憐,然而他們自己沒有足夠的資金,因此不能夠平等地和洋人們討價還價。
胡雪巖到了上海之后,并沒有四處招搖,而是先拜訪了上海名宿陳正心。陳某家財萬貫,而且為人豪放、善濟人之難,素有“小宋江”之稱,在上海頗有影響。
胡雪巖拜訪了陳府令陳正心驚喜萬分,畢竟,像胡雪巖這樣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來訪,總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他親自出門相迎,連連告罪:“蒙親臨寒舍,有失遠迎,罪過罪過。”
胡雪巖趕緊還禮道:“事關緊急,不及告訴前輩,貿然討擾,望前輩不要見怪。”
這一番謙遜的禮儀使陳正心大為感動,頓時對胡雪巖大生好感。
賓主坐定,胡雪巖單刀直入,說明來意,道:“陳老前輩,晚輩千里迢迢趕到上海,不為其他,只為一個‘絲’字。”
陳正心一聽便明,他道:“胡老弟,你在浙江的舉動我也有所耳聞,確實大快人心,令我汗顏不已。只是現在洋人勢大,而且上海絲行眾多,人心不齊,所以往往不能與洋人斗法。”
胡雪巖道:“前輩,洋人的強橫想必你也多少有些了解,中國之所以與洋人做生意總是吃虧,就在于人心不齊,人心不齊又在于沒有一個可以令大家信服的領袖人物。你老前輩乃今日上海之名宿,登高一呼,必能響者云集,我胡雪巖便是首應者,洋人踐我中華,已非一日,眼見白銀流到他們的腰包,而我江浙桑農,破產不知幾萬家也,凡我中華國人,不奮起自救,還要待亡國滅種嗎?”
一席話說得陳正心半晌回不過神來,突然他把桌子一拍:“胡老板,以前曾聽人稱你仁義,今日一番言談,果然名不虛傳,枉我陳某長你幾十歲,見識競如此短淺,真乃井底之蛙也,為國為私,這次我都要幫你一把?!?
于是陳正心廣發請帖,召集上海各絲行老板,并不讓胡雪巖出面,而是就浙江胡雪巖的做法征詢眾商行老板的意只要大家一條心,聯合起來,把生絲壓一段時間,洋人們的廠沒米下鍋,那么生絲的價格肯定會上去。
幾天過后,上海的絲行老板一致要求加價,他們對洋人道,胡雪巖已經答應出高價收購他們的生絲。
洋人這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他們還想私下分化拉攏,對某些商行許諾以高價,然而卻遭到拒絕。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私下把絲賣給洋商,他們會受到同行的譴責,而且背上賣國的惡名,也會得罪上海的陳正心,他在上??墒莻€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的人。
洋商們知道而今除了和胡雪巖當面談判之外,其他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加之國內生產廠家的告急電報如雪片般飛來,使他們不得不給胡雪巖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
胡氏辦洋務,從來講求激發人的民族感,他一向認為,與洋人做生意,兩種態度完全要不得:一則以洋人為野蠻人,茹毛飲血,未經開化;一則見洋人則腿軟骨酥,稱之為父母大人,拿這兩種態度來辦洋務,豈有不喪權辱國的道理?
中國封閉了許多年,養成自高自大的惡習,只知有漢,不知有其他民族、國家。在文化上,崇古、崇孔,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無比高大,而對外面的文化、習俗卻不能接受。既不求同,也不存異,見著異端就一棍子打死。
胡雪巖無疑屬于那個時代少數極有遠見的人,不像那些死讀四書五經的士大夫,盲目崇古,拘泥于禮法,不知變通。胡雪巖自幼在錢莊長大,雖沒讀過多少書,卻能夠看清世界發展的變化趨勢,從而隨潮流而變。
胡雪巖曾說:“生意的氣度源于一個人的眼光,小零售鋪的老伯,只能看見一村一莊,一條街的生意;而做大生意的人卻能看見一省乃至全國的生意?!彼约簞t把眼光放得更遠,他看到了國外,知道與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業。
自從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清政府在軍事上盡吃敗仗,有許多人便對洋人敬若神明,無論是官吏還是山野村夫,一聽“洋”字便神色大變。這形成清末的奇特社會現象,一部分人對洋人的玩意兒頂禮膜拜;部分人則大力排斥,極力要求再度鎖國,而只有像胡雪巖者才能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洋人、洋務與整個西方世界。
胡雪巖是商人,最重實際,他看到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人的船堅炮利已使清政府無力抵抗,然而外國人卻也沒有能力來吞并中國。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人口、疆域的龐大使一切吞并的陰謀紛紛落空,更何況西方諸國距離中國又甚為遙遠。外國人在中國的目的不外乎是想從中國撈取錢財,獲得經濟上的實惠,所以洋人如果在生意上受到損失,總是叫嚷著要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但實際上,真正動用武力,無論對哪一國的商人,損失都是巨大的。
胡雪巖認為既然洋人的目的不外乎一個“錢”字,那么商人就應該合理競爭。西方列強,他們的政府是支持商人的,別人提倡商富則國富;而在中國,政府依靠的是農業,對商人則大肆征稅,結果商業的發展困難重重,連帶也影響到政府的收入。但政府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傳統的儒家思想以言商為恥,縱然官吏們上任后主要的任務不是守土安民,而是搜刮地皮,但他們在表面上總是裝出視錢財如糞土的態度。
顯然,要想清政府主動改變輕視商業的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商人們應自己聯合起來,形成丁股不可忽視的勢力,改變以前只是分散的個體,與洋人們個別打交道的做法,憑個別的商貿行為既無法影響政府,在對外貿易中,也是處于劣勢的。
胡雪巖的策略很快就收到了效果,洋人在中國的生意總是熱衷于和胡雪巖聯系。他們在對清朝政府的文件中,總是時常提及胡雪巖這個人,從而也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引起清朝一些高官的注意。
在晚清,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分別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他們都是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的,但他們的事跡卻不僅僅在于此。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購買了西方大量的軍火,外國的先進軍事技術在這場戰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也影響到這些人的思維。在戰爭的后期,這些中興大臣開始在行動上有了重大改變,他們派人去西方學習,要求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當然,他們身為朝廷的高官,是不會親自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他們希望透過一些中間力量來實行他們的主張。
在晚清三大重臣之中,胡氏的命運與左宗棠最為密切。甚至可以說,左宗棠晚年最驕人的事跡中有著胡雪巖極犬的功勞。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朝廷嘉獎左宗棠及其部下,胡雪巖也因為有功而被授為軍政使。然而太平天國雖然被鎮壓,但西疆歷來是個隱患之地,清政府很是擔憂,便想趁著剿滅太平天國的余威,一鼓作氣,蕩平亂民,穩固大清江山。這個重任最后落到左宗棠的身上。左宗棠于是召來胡雪巖共同商議對策。
左宗棠把擬征西疆的計劃交給胡雪巖,胡雪巖閱讀完左帥的書稿,說道:“左帥乃朝廷股肱,有如諸葛在世,蕩平西疆,指日可待也?!?
左宗棠卻憂心忡忡,他道:“雪巖,你是商人,對軍國大事知之甚少,你不知西疆歷來就是多患之地。不只本朝,從漢朝霍去病、衛青起,雖曾屢次大敗對方,卻不能予以致命一擊。所以大軍一回,敵人又卷土重來?!?
胡雪巖聽后大為佩服,追問道:“左帥之意,是要斬草除根了?”
左宗棠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我此次領兵西進,屯田西北,沒有十年之功,絕不可能班師回朝。”說完,一聲長嘆:“十年邊關,談何容易!”
胡雪巖道:“左帥難道是畏懼邊關沙暴、風寒?我料左帥定不為此,然而卻是為何?”
左宗棠道:“命尚不足惜,何畏沙暴、風寒?此次平亂,我是準備馬革裹尸而還。只是南方將士行軍西北,水土不服,恐多疾病,怎能屯田御敵?況且這中間也有一個適應過程,至少得要一年工夫吧,這期間軍糧、軍餉何處籌集?”
胡雪巖問:“朝廷之意如何?”
左宗棠道:“國家剛安定,百廢待舉。戶部根本無力撥款,而把軍費劃歸地方大員。地方大員派系重重,各有打算,有人妒我之功,有人確有困難,惟有江浙三省,乃昔日部下當政,可以確保,其他諸省,難以預料啊!”
胡雪巖這時才了解左宗棠的真實意圖,于是道:“左帥莫非要我代為籌餉?”
左宗棠點點頭。“雪巖,你乃我最信任之人。我旗下人才無數,然而如你一樣會理財的卻無一人,出兵西疆,事關重大,如果前線軍情火急,而糧餉無以為繼,一旦失敗,撤職殺頭事小,只怕誤了國家的大事。”
胡雪巖熱血沸騰,既然左帥如此忠心為國,又如此信任自己,士為知己者死,有何不可!胡雪巖斬釘截鐵說道:“左帥,我胡某萬死不辭,定為左帥效犬馬之勞?!?
左宗棠道:“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大約要兩百五十萬兩白銀?!?
“兩百五十萬?”左宗棠的話如五雷轟頂,胡雪巖半晌沒了言語。
左宗棠道:“雪巖,此事非你不能經辦,若你也無能為力,那豈不是天滅我也?!闭f完一聲長嘆。
見左帥如此頹唐,胡雪巖不禁深感內疚,然而到哪兒去籌集如此龐大的一筆款子呢?這可不能意氣用事。
內室中一片寂靜,左宗棠與胡雪巖兩人都陷入了沉思。
仿佛過了幾個世紀,胡雪巖道:“左帥,事到如今,只有一法可解此急?!?
左宗棠道:“但說無妨?!?
胡雪巖道:“借款,向洋人借款。”
左宗棠沉吟道:“借款打仗,我國實無先例,如果以國之名義借款,恐怕有損我大清國的聲威,朝廷怪罪下來,恐怕擔當不起?!?
胡雪巖道:“事無定法,更何況多難之秋,以非常之法應非常之變,也是出于無奈,朝廷想必能夠見諒。況洋人借錢與我國,乃是相信我國的信譽,支持朝廷,于國之榮譽有何損氣?”
左宗棠想了想,道:“西征事急,朝廷、地方又拿不出現銀,如果先斬后奏,借了款子再上報朝廷,朝廷未必見怪,然而洋人會同意出借如此巨款嗎?借后朝廷又當如何歸還?”
胡雪巖道:“只要左帥認可,我一定設法打通關節,必要成功才回來見你。”
在往上海的船上,胡雪巖坐在船內不發一言。左帥遠征西北,從此靠山遠去,這些年生意火紅,既有自己奔波之功,也賴左宗棠蔭庇之力,今后生意上還能事事順心嗎?不過轉念一想,太平天國垮臺之后,朝廷論功行賞,曾國藩高高在上,左宗棠次之。若西征事成,左帥必能封侯拜相,恐怕要與曾國藩平分秋色。曾國藩已漸年邁,左帥卻年高力強,以后朝廷,恐怕得賴左帥維系:樹大根深,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得多了。況且戰事一開,自己也可從中發展生意,買賣軍火器械,衣食藥品,獲利恐怕難以計數。
一到上海,胡雪巖便直奔老朋友范青云家,范青云是英國渣打銀行的幫辦,此人精明能干,銀行內外事務處理得盡善盡美,極得洋人的信任。
由于是老朋友,胡雪巖也就不用拐彎抹角,一見面就將自己的來意和盤托出。
范青云一聽頓時面露難色,數千數萬,他一句話就可以定下來,如今胡雪巖一張口就是兩百五十萬,誰也不敢輕易作主??!況且,銀行借貸向來是未借先談還,否則一旦到期拖欠,誰能擔當得起?不過,他還是向胡雪巖推薦渣打銀行,由他親自向英國經理德麥利提報。
在范青云的安排下,胡雪巖跟著德麥利到了一家飯店,雙方很快就貸款事宜進行了商談,德麥利一聽說貸款額高達兩百五十萬,吃驚得無言以對。如果事成,銀行將獲得驚人的利潤;但如果對方到期不能還款,銀行損失自不待言,愣了一會兒,德麥利道:“這數目得由你們政府出面交涉,否則我們不能考慮?!?
德麥利的回答合情合理,因為在此之前清政府還沒有向洋人貸款的先例。此事純粹是胡雪巖與左宗棠的主意,叫胡雪巖怎么對德麥利說呢?于是胡雪巖道:“談成了,朝廷自然會出面,談不成功,就代表我自己。談都未談,誰出來作主是不重要的,只要有了眉目,自然會有人作主?!?
對胡雪巖,德麥利也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英國在中國的許多生意都與之有關,而且此人來頭頗大,聽說京中的高官都與之有聯系,如果能透過胡氏來打開中國的市場,其利更是可觀。念及此,德麥利決定還是繼續和他談下去。他對胡雪巖道:“反正我只當你是中國政府的代表?!?
在接下來的數天中,雙方開始進行實質性的談判,包括貸款數量及利息,償還期限及方式。然而第一輪談判就出現僵局,德麥利認為期限過長,胡雪巖又認為利息太高,兩人不歡而散。
胡雪巖憂心如焚,來到范青云府上。兩人對飲,胡雪巖一言不發。如果貸款不成,左帥處如何交代,這德麥利死活不肯降低利息,這款如何敢貸?
范青云道:“雪巖,你一向精明,怎么今日倒糊涂起來?!?
胡雪巖道:“青云,此話怎講?”
范青云道:“洋人也是人,他也有缺點,只要抓住他的缺點,哪有辦不成事的。”
胡雪巖道:“青云,我是首次結交德麥利,不大熟悉,他有何缺點?喜好什么?”
范青云道:“你想,他一個英國佬,千里迢迢跑到中國,圖什么?男人嘛,你說他喜歡什么呢?”
胡雪巖恍然大悟道:“我懂了,我懂了,兩個字:財、色。”
范青云道:“雪巖,你果真是個聰明人,現在就看你怎么辦了。”
在第二輪談判中,胡雪巖開始對德麥利誘之以利,他答應在賬目上可以給德麥利私下分紅,這筆錢不見于賬面,如此下來,德麥利將可獲得數萬利潤,相當于他在中國十年的收入。
果然,德麥利的態度開始軟化,他答應向英國總行匯報。
胡雪巖一想左帥望穿秋水,等待回訊,德麥利這一匯報,不知要挨到什么時候。不過這都是他內心的想法,他當然不敢告訴德麥利,否則,不知他又要如何要挾了。
胡雪巖找到范青云,兩人密謀了一陣,決定再給德麥利下一劑猛藥。
德麥利這天無事,又來到上海的煙花巷中。在中國這么多年,他已養成這種習慣,無事就到煙花巷中,依紅偎翠,耳鬢廝磨,盡享風流。然而他作為渣打銀行中國地區的總經理,對這些風流勾當還是有所顧忌的。因為萬一讓其他銀行那些競爭對手知道了,拿出去大作文章,恐怕有損渣打銀行的聲譽。
夜幕低垂,德麥利來到上海最大的妓院怡春樓,他對這兒早已是輕車熟路,逕直來到老鴇的廂房。
老鴇一看是熟客,馬上把他帶到內室,安凳擺茶。問道:“洋先生,今日是否要換個口味?新鮮的女兒紅,剛從鄉下來的。”
德麥利一聽,興趣大增,連聲道:“好好,山野風味,清新可口,快帶來一見。”
老鴇出去一會,帶來一個年方二八的女子,德麥利見她亭亭玉立,眉清目秀,果然有閉月羞花之貌,頓時心性大動。
老鴇乃識情趣之人,馬上退出門外,將門掩上。
德麥利如猛虎捕食,一把摟住那女子,那女子半推半就。兩人隨勢倒在床上,一時間被翻紅浪,不知人間天上。
正當快活,突然嘩啦一聲悶響,門扇應聲倒下,接著白光一閃,冒出濃煙。
德麥利簡直魄飛天外,不知發生何事,赤身裸體從床上跳下來,煙霧散后,才發覺門口已站著三個彪形大漢,其中一人手提照相機。
德麥利頓知情況不妙,想不到今日遇到這等煞星,連聲道:“各位,有事好商量,何必如此?”
其中一個漢子道:“德麥利先生,兄弟們道上混的,也不過是圖個錢字,你就開個價吧?!?
商人嘛,臨到此種關頭依舊能咬緊牙關,德麥利道:“我身邊尚有幾百兩銀票,三位盡管拿去用?!?
那漢子嘩然一聲大笑:“德麥利先生,我尚有百來號兄弟,就等著這點錢下鍋,幾百兩就想打發我們了?走,兄弟們,明天把這照片寄到報社去,要不就滿上海貼?!?
德麥利這才明白情況嚴重,對方根本不是什么街中的混混,而是上海的黑幫。他在上海多年,豈不知這些黑幫的厲害?這些人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一想到此,他簡直軟成一團,連恨自己怎么不小心一點。
他穿上衣褲,叫住三位漢子,道:“既然是道上的朋友,這點錢確實是少了點,我聽朋友們開個價?!?
那漢子道:“一百萬?!?
一聽這個數目,德麥利簡直是目瞪口呆,雖然他是渣打銀行中國地區的總經理,然而他有的只是公司的錢,自己千里迢迢不過是圖這里油水多,一百萬兩不是要他挪用公款嗎?
那漢子道:“怎么,嫌少?”
德麥利道:“這位朋友,百萬我確實無力支付,我……”
話尚未完,那漢子道:“少廢話,給你三天時間,到時打電話問你。三天之內,若錢未湊足,嘿嘿。”他揚了揚手中的相機,“全上海都知道渣打銀行總經理德麥利先生是什么模樣了?!?
言畢,三人揚長而去。
德麥利追到門口,已不見了三人蹤影。他長嘆一口氣,回過頭,只見床上那女子瑟縮在被中,花容失色,玉珠含淚。不過,此時他已沒了半點憐香惜玉之情,而是大罵道:“滾出去!”
他確實不明白,這么多年,為什么今晚就出事了呢?
第二天,德麥利與胡雪巖又開始就借款問題進行談判,德麥利無精打采,魂不守舍,往往是答非所問。
胡雪巖問道:“德麥利先生,你有什么事,胡某可否幫上忙?”
德麥利搖頭不語。
胡雪巖道:“德麥利先生,我們雙方就此款項進行談判,彼此不妨多些信任,你需要錢盡管開口,需要幫忙,我胡某在上海黑白兩道多少有些面子,隨你吩咐?!?
德麥利這才想起對面坐著的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巖,他心中盤算,此人八面玲瓏,各方面都有朋友,說不定真能幫上忙。
無奈之下,他將昨晚的遭遇和盤托出。
胡雪巖沉吟半晌,道:“這些人行事未免過分,豈有如此獅子大開口。不過你放心,既然胡某知道了,胡某一定幫你度此劫難?!?
德麥利簡直像是抓住了根救命草,連連稱謝。
胡雪巖道:“事情還不知怎樣,胡某也不敢夸下???,只當盡力而為。唯借款事急,請德麥利先生不要分心。”
德麥利道:“借款之事,可容商議,只盼胡老板盡快幫我擺平此事,那幫人限我三日之內籌款給他們?!?
這天晚上,胡雪巖來到德麥利公館,德麥利道:“胡先生,事情辦得如何?”
胡雪巖道:“事情有了眉目。有位朋友告訴我,聽說上海的小刀會近日準備打個洋雞,還說是什么銀行的,我估計是你。后來這位朋友又去打聽,聽說是昨晚動的手,這不是你是誰!”
“小刀會!”德麥利知道這回是不死也要脫層皮,“小刀會”乃一伙亡命之徒。口號是“滅清滅洋”,在上海官府、洋人都奈何不了他們,更何況他出了這等丑事,又如何敢驚動官府?
“不過,德麥利先生,你也毋須如此急躁,車到山前必有路。我想他們不過是圖幾個錢,也未必真想把照片公諸于眾。扯破臉皮,大家都難看,而且一百萬,想必也只是張口亂說,隨便給點就行了。我胡某在上海各幫各派中也有幾個說得起話的朋友,我先去問問他們?!?
且不說這一夜德麥利是如何輾轉反側,第二天早上,胡雪巖沒來,下午,胡雪巖仍沒來。到了半夜,德麥利聽到門房上接人進來,他沖到門口,果然是胡雪巖。
胡雪巖一見他,微微一笑:“德麥利先生,此事已擺平,你可以高枕無憂了。”說罷,他把幾張照片與底片從一個袋子里取出來,交給德麥利。
德麥利接過一看,尷尬不已。他迷惑不解道:“不知道他們是否還有照片?”
胡雪巖又從袋中拿出一張紙,德麥利接過,發覺是一張字據,上頭寫道:“收贖金十萬兩。還德麥利底片及所印相片。從此不得以此為挾。若違此誓,天誅地滅?!焙竺婢秃杖皇切〉稌最I張三橫的簽名及手印。
德麥利是個中國通,他知道小刀會這幫人雖然亡命,卻信守誓言。既然如此下了毒誓,此后肯定不會再生事端,否則只要他拿此字據出去一亮,小刀會在江湖上的信用簡直就喪失殆盡,今后也難以立足,很顯然,是胡雪巖出了十萬銀兩,擺平了此事,一念及此,他感激涕零,對胡雪巖道:“胡先生,這十萬兩銀子近日之內,必將償還。”
胡雪巖道:“德麥利先生,這話見外了,十萬兩銀子乃小事,不必言還,大家交個朋友,還是明白商談正事要緊。”
在此后的談判中,情形果然好轉,進展順暢,不久,雙方就利息、期限,償還方式很快達成一致。
胡雪巖終于把左帥的大事給解決了。
其實,不用我交代,讀者也知道這一切都是胡雪巖的精心安排,把德麥利這個所謂的中國通收拾得服服帖帖。
胡雪巖道:洋人也是人,也有缺點,只要抓住其弱點,自然可以與其相爭,洋人憑其先進器械,在軍事上打敗中國,以至于中國許多人對其心存懼意,事事相讓,不敢與其相爭,結果洋人氣焰囂張,在中國橫行無忌。
在社會各種復雜的關系中,往往也是如此,如果心有所忌,往往不敢全力發揮,結果縛手縛腳,反被別人占了先機。而一旦勇于進擊,與之相爭,結果往往出人意料,當然,進退之中都得講究策略,抓住其要害,順勢一擊,誰能抵擋?
生意人首先要培養眼光,不可拘泥于一事、一物、一時、一地,而是要做長遠規劃,多方開拓,才可能形成大氣候,創造不凡之偉業。
成功語錄:局勢壞起來是蠻快的,現在不趁早想辦法,等臨時發覺不妙,就來不及補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