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立志當老板

紅頂商人胡雪巖幼年喪父,少年即入“信和錢莊”,和其他的學徒一樣,從倒便壺、提馬桶等一些又臟又累的雜活兒干起。少年胡雪巖由于家庭貧困而受盡了鄉鄰的鄙視,小小年紀就已經擁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憧憬著將來能夠自己當老板,擁有自己的店鋪,開創自己的事業。

勇于開辟自己的道路

胡雪巖仗著腦袋靈光,加上他有一種不甘人下,一心想出人頭地,開創出自己的事業的遠大抱負。沒幾年他就爬到“檔手”位置,專理跑街的賬,其職位相當于現在的銀行辦事員。少年得志、風流倜儻,日子過起來也好不逍遙自在。

在常人看來,“檔手”的位置已經令不少人羨慕了。然而,青年胡雪巖并不滿足于現狀,他對于錢財看得開、看得淡,胸襟開闊,膽識過人,從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個能使自己宏圖大展的機遇。后來胡雪巖終于屢創奇跡,成為清代第一富商。

當時不過二十來歲的胡雪巖確實是膽識超人,為了能夠給以后自己的事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找一個堅實的靠山,竟然自作主張,挪用錢莊銀子資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齡進京捐官。當時,此舉不僅使自己丟掉了在信和的飯碗,還在同行中“壞”了名聲,使得杭州再沒有錢莊敢雇用他,最后竟然落魄到靠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事實證明,胡雪巖當時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王有齡得到胡雪巖資助進京捐官,一切順利,回到杭州后,很快便獲得了浙江海運局坐辦的肥缺。王有齡知恩思報,在杭州四下尋訪胡雪巖的下落。

胡雪巖重逢王有齡以后,因資助王有齡而在錢莊業界留下的惡名自然消除。這時的胡雪巖面臨著兩個在一般人看來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一是留在王有齡身邊,幫王有齡的忙。而且,此時的王有齡確實非常需要幫手,也十分希望胡雪巖能夠留在衙門里在一些事務上幫幫自己。依王有齡的想法,在適當的時候,胡雪巖自己也可以捐個功名。王有齡認為,以胡雪巖的非凡能力,肯定會有飛黃騰達的時候。另一個選擇是胡雪巖回他做過伙計的信和錢莊。以他此時的條件,回信和錢莊必將會受到重用。實際上,信和“大伙”張胖子收到王有齡按照胡雪巖的意愿還回當初欠下的五百兩銀子之后,就已經做好了重新聘用胡雪巖、并且讓出自己“大伙”的位子的打算。張胖子十分誠懇地找到胡雪巖,懇請胡雪巖重回信和,甚至將胡雪巖離開信和期間的薪水都給他帶去了。

然而,這兩條路胡雪巖都沒有走。為官有權有勢,固然可以光宗耀祖。但混進官場本來就不是胡雪巖的興趣所在,他當然不會走前一條路。王有齡已取得官職,幫王有齡他必當盡力,自然不會推辭。但胡雪巖個人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干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巖所說的“回湯豆腐”,他自然更不會去做。這里其實也不僅僅是“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問題,其關鍵在于,這“回湯豆腐”做得再好也不過做到“大伙”為止,終歸不過是一個“二老板”,是為別人打工,并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么好漢?”胡雪巖做人的惟一原則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一上手就要開辦自己的錢莊,自己當大老板。事實上,當時的胡雪巖連一兩銀子的本錢都沒有。但胡雪巖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他料定王有齡不會一直呆在這個官位上,還會外放州縣。以他自己的打算,用幾千兩銀子把錢莊的架子撐起來,到時可以代理官庫銀錢往來,憑他的本事和王有齡在官場中的關照,定能發達。

這就是氣魄,一種強烈地要在商場中自立門戶、縱橫捭闔的宏偉氣魄。

正是這種強烈的自主意識,為胡雪巖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想過自立門戶,這個人只能永遠原地踏步,或者說跟著別人做一點小生意,永遠為別人打工。

自信方能自強

胡雪巖憑著自己的經驗,以及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再加上自己的眼光與手腕,撐起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商業帝國。

既使在今天,一百多年前胡雪巖的“紅頂商人”之名,恐怕中國經商者莫不知也。的確,胡雪巖能成為名震天下的一代商賈,與其擅長的商道密不可分,胡雪巖最擅長的商道是什么呢?胡雪巖有句名言:“立志在我,成事在人”。這與帶有宿命論色彩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著根本的不同。一個成功的商人必然有“立志在我,成事在人”的大自信,胡雪巖正是具備了這種非凡的自信。

胡雪巖立志要自己當老板,開拓一番事業。他當初創辦阜康錢莊時,從外部環境來說,當時國家正處于戰亂之中,并且太平天國活動的主要區域,也正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東南一帶。而晚清的金融業還是山西“票號”天下,在東南地區后起的寧紹幫、鎮江幫經營的錢莊的實力和影響還遠遠不及山西票號。

從自身條件看,胡雪巖此時除了具有在錢莊學徒的經驗外,身上不名分文。但他踏入商界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辦自己的錢莊,此時的胡雪巖所憑借的也就是他的那份自信。他相信憑自己對錢莊業務的深刻了解,憑自己精到的眼光和過人的手腕,當然也憑借官場靠山王有齡的幫助,他足以開辦一家錢莊并將其發展成為第一流的、可以與山西票號分庭抗禮的錢莊。就憑著非凡的自信,他的阜康錢莊說辦就辦起來了。

當他商業大廈既將倒塌,面臨破產的最危急的時刻,他也決不肯做坑害客戶隱匿私產“拆爛污”的事情。他相信自己雖敗不倒,胡雪巖曾經說過:“我是一雙空手起家的,到頭來仍舊一雙空手,不輸啥!不僅不輸,吃過、用過、闊過,都是賺頭。只要我不死,我照樣一雙空手再翻過來。”這更表現了一種能成大事者的自信!

一個有大成就者必須具有這樣的自信。

當然,并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一定能夠成功,有大自信就必定有大成功。一項事業能否獲得成功,確實還需要有許多條件,如主體是否真正具備相應的才干和能力,比如是否具備某種必不可少成就一番事業的客觀情勢,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時勢、機遇。然而不可否認,具有相信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定性條件。

古往今來,凡是想成大事、能成大事者,都具有一種大自信。所謂“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些都展示出了那些有大成就者的豪邁胸懷。

常言道,自信方能自強。只有自信,才能做到知難而進,才能有臨淵不驚、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說到底,一個人的自信心,實際上是他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廢寢忘食、奮力拼搏的內在動力。由此可以設想,如果胡雪巖當初沒有那種非凡的自信,他也許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也能開錢莊,那么他哪里還會有后來的巨大成功呢?

臨淵不驚方顯英雄本色

胡雪巖從小伙計成長為在商界中呼風喚雨、所向披靡的一代豪商,依賴的是一種不甘受制于人,不為人擺布,永不服輸的內在品質。他說:“一松口就是投降,而投降就聽人擺布。”在阜康錢莊擠兌風潮全面波及胡雪巖的生意,使其面臨破產倒閉的時候,胡雪巖還是不服輸,不肯松口,始終沒有將自己已經囤積的價值九百萬兩的生絲按洋商的開價脫手。

胡雪巖直到此時還不肯松口,已經不是完全從生意上去考慮問題了。

到1873年阜康倒閉之前的那幾年,胡雪巖的生絲生意事實上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在商言商的范圍。此前他始終不肯將生絲按洋商的開價出售,其實不完全是從自己壟斷市場、控制價格的生意角度做出的決策,而是以絲業領袖自居,為了維護幾百萬江浙養蠶做絲人家的生計,跟洋人斗智斗法。但商場如戰場,斗法的雙方都講虛實,講攻守。洋商聯合起來經濟實力充足,可以一直保持進攻不懈的勢頭。而胡雪巖卻是孤軍奮戰,唯有苦撐待變。不過,這情形也如圍城守城。洋商雖然大軍壓境,勞師遠征,但是最怕久持不下,故而力求速戰速決;而胡雪巖盡管被圍在城中,但是利于以逸待勞。胡雪巖守城一方只要做到內部安定,奮力堅守,等圍城的洋商師勞無功,軍心動搖,再于他們撤兵退卻時開城進行反擊,就可以大獲全勝。胡雪巖幾年來大體上采取這種戰術,也確實建功不少。

但自上海阜康擠兌風潮一起,此時,洋人就盼望著胡雪巖自動棄城投降。久經商場風雨的胡雪巖,心中明亮如鏡。他知道,這時候絕對不能投降,不僅不能投降,甚至連一點投降的苗頭都不能讓洋人看出來。因為如果洋人一旦看出胡雪巖已經財力不支,必然會餓虎撲食般撲過來,只能任憑他們宰割、撕碎,然后肆意瓜分。洋人本來就在聯合抵制胡雪巖,狠殺胡雪巖所囤生絲的價格。胡雪巖一旦松口,讓洋人知道胡雪巖急需將生絲脫貨求現,用于錢莊運轉,必然會趁火打劫,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胡雪巖囤積的九百萬兩銀子的生絲,不僅不能達到按本收回的目的,而且甚至會打“倒八折”,最多只能收回一百八十萬兩白銀。然而,胡雪巖此時所有的財產,不算價值九百萬的生絲,加起來不過值銀三百萬兩左右。而胡雪巖所欠債務,連代理的官款在內,累計已達八百萬兩。此時的胡雪巖事實上只希望能半價售出這批生絲,以幫助自己渡過阜康擠兌的難關。

這就是胡雪巖雖然希望將自己囤積的生絲半價脫手,而在實際運作中卻決不松口拋售的原因。

雖然胡雪巖最后也沒有逃過破產查封、拍賣抵債的厄運,但他在危急關頭決不松口的謀略,無論如何也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的一種挽回敗局的必要手段。胡雪巖所具有的這種不甘受制于人,永不服輸的人格,是為無數后人所景仰和折服的。正如胡雪巖自己曾經打過的一個比方,當你處在危機關頭時,就如同一個人在舞臺上頂著一個石臼做戲。對于做戲的人來說,石臼壓在頭上,既是負擔,也是弱點。但越是如此,越要盡力把戲做好。如果能夠做到讓臺底下的觀眾看不出自己頭上頂著一個石臼,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危險境地,戲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只要能夠維持到轉場換幕,那就不要緊了。

不受制于人,永不服輸,始終不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給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是成功人士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和特征。危機到來之時如果稍不鎮靜,讓對手探到自己的弱點,便很容易受到對手致命一擊,敗局將一發而不可收拾。

在為人處世中,每一個人當然不能不計個人得失。但許多情況下,特別是當危機出現的時候,成功人士又確實比任何人都需要具有一種不甘受制于人,永不服輸的勇氣,將個人的得失暫時拋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沉得住氣。如果為眼前得失所拘,甚至斤斤計較,就很可能被眼前得失所惑而陷于一種迷亂之中,對于眼前該做、必做的事情都看不清了。只有永不服輸的人,才能夠眼界開闊,不計一城得失,從大處著眼,從全局入手,最終取得成功的桂冠。

招人忌恨毫無顧忌

自古以來,大凡有作為的人,其見識言談、處世方式總是高人一籌,也因此經常為人不理解,為人所不容。這種人一旦得志,少不了封王拜相,然而若不得志,則會被人踩在腳下,遭人冷嘲熱諷,終其一生郁郁寡歡。

就拿胡雪巖自身來說,由于他的非凡才華,其一生也是風風雨雨,不斷地招人嫉恨。

胡雪巖年輕時進入錢莊,只是一名小小的學徒,加上他又是外鄉人,那些錢莊的伙計不免經常欺侮他,然而胡雪巖對此并不予以理睬,而是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苦干。很快老板就發覺胡雪巖年紀雖小卻是一個理財的好手,便有意識地予以悉心培養,有什么重要的事總讓胡雪巖參與。當然,這些舉動很快就招來錢莊那些伙計們的妒忌。他們認為:“胡雪巖不過是一個毛頭小子,我們在錢莊這么多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老板怎能如此不念舊情,如此看重于他!”

于是許多伙計心生怨忿。他們時常在別人面前無理由地指責胡雪巖如何如何辦事無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瞞下,總而言之,咬定胡雪巖是個心術不正之人。

不久,這些謠言傳到老板耳中,幸而老板也是個久經世故的人,懂得“行出于眾,人必非之”的道理,對這些謠言也并沒有放在心上。后來,胡雪巖私自把錢莊的錢借與王有齡。事情在錢莊中傳開之后,老板確實感到又氣又恨。按規矩,出了這種事,老板肯定要把胡雪巖趕出“信和”,毫無情理可講,但老板顧及到胡雪巖是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又于心不忍。

然而,錢莊的伙計卻不依不饒,因為平素他們恨透胡雪巖,卻苦于無機會報復,如今遇此良機,他們怎肯放過?于是成天有人在老板面前慫恿,說胡雪巖如此無法無天,這次如果不把他趕出錢莊,說不定會留下后患,要是別的伙計也競相效仿,那錢莊早晚得關門。

老板知道胡雪巖已經觸犯了眾怒,自己即使有心留他,只怕他在錢莊以后的日子也很難過。于是老板狠下心來,把胡雪巖趕出了“信和”。

然而后來又怎樣呢?胡雪巖因為有王有齡在官場上的支持,牢牢地控制了浙江海運,賺了數十萬兩的銀子。他不把這筆錢存在別人那里,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板這時才認識到當初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雖然自己那時已知胡雪巖是個人才,但卻礙于眾人的非議,不敢把他留下來。如今老板看胡雪巖短短幾年之內,竟然擁有萬貫家財,后悔自己真是有眼無珠,始知遭人妒者,方為英才。

胡雪巖從王有齡及自己的經歷中,對用人有了自己的看法。他想,王有齡是個人才,在杭州流落時卻人皆厭之,如果不是自己加以援手,說不定他如今還在要飯呢。胡雪巖自己當初被趕出“信和”,也是因為招人嫉恨。危難之中,若有人對自己加以援手,自己何至于流落街頭數年?想想王有齡與自己處于當時那種艱難困境,如果能夠得到別人的賞識,自己也一定會終生對他感恩戴德,也正是因為當日自己有恩于王有齡,如今他雖然官至二品,仍然待自己如親兄弟一般。可見扶人危困,不拘俗禮,終會受益匪淺。

眼觀大局,胸懷天下

人以役物,不可為物所役。作為生意場中人,只有眼觀大局,胸懷天下,才能超脫于金錢之外。這是胡雪巖的一種胸懷,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態度,更是走向事業成功的一條通天捷徑。

胡雪巖為解運漕米的事情往返杭州、上海,以及送王有齡到湖州赴任,都是租用阿珠家的船。經歷了幾次交往,胡雪巖與阿珠一家,特別是與阿珠姑娘慢慢建立了很好的感情。胡雪巖的聰穎能干、灑脫倜儻贏得了阿珠姑娘發自內心的愛慕。胡雪巖也很喜歡阿珠的清純樸實。一是為了答謝阿珠家對自己照顧,二來也是為了討阿珠姑娘的高興,胡雪巖送給阿珠一個首飾盒,盒內雖只有簡簡單單一瓶香水、一個八音盒、一把象牙扇子、一只女表。但在當時,這份禮物卻是相當貴重的,對于阿珠姑娘這樣一個船家女來說,已經就是百寶箱了。她驚喜之下不知如何保存這份珍貴的禮物。胡雪巖很怕自己送給她的禮物過于貴重,讓她患得患失,反倒害了她。于是他對阿珠說:人以役物,不可為物所役。心愛之物固然要好好保存,防止被盜。但為了怕被竊,不敢拿出來用,甚至時時憂慮,處處小心,反而成了一種心理負擔。這就是為物所役,倒不如沒有此一物……

胡雪巖勸解阿珠的這番話極富哲理,其實可以看作是他自己對于物我關系認識的一種深刻全面的總結。胡雪巖經常向人說自己就知道“銅錢眼里翻跟斗”,但他自己在游走于商海官場之中時卻似乎從來沒被錢眼“卡”住過,也確實是不為物所役。對他來說,在做生意的過程中,賺錢并不是他的樂趣,他的樂趣在于贏得人情,獲得別人的信任與幫助。他自己就說過,他有了錢決不是糊在墻上看看過癮,而是要用出去。一分錢發揮一分錢的作用,即使賺不到錢,也可以獲得人情。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錢難倒了,自己從口袋里掏出一把錢來極其慷慨大方地遞過去:“拿去,夠不夠?”

正是這樣一個并不以賺錢至上的人,卻令人意外地賺到了數不清的金錢。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實在是千百年來最讓人類困擾最不易解決的關系。一方面,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對物質的需求。譬如被人看作身外之物的錢財,對于我們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不信你可以出趟門試試,不說你沒錢要忍饑挨餓,遭受風霜雨淋之苦,最起碼你會寸步難行。比如你要坐車就得買票,如果遇上一個很“原則”的售票員,即使少了一分錢,你也別想坐上車。所以,人對物質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是大自然決定的,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必須憑借外物才能生存。但另一方面,人又確實不能為物所役。譬如錢是人造的,錢是人賺的,錢是人用的,但錢財乃人的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錢財便助人成就好事。假若人錢迷心竅,做了守財奴,惜錢如命,或者見利忘義,甚至為了錢財失去尊嚴,丟掉性命,那也就是為物所役。人不僅喪失了人性,并且因處處貪婪自私,最終成為孤家寡人,那也真就“倒不如無此一物”了。所以,我們的歷代先哲都諄諄告誡我們,可以留意于物,但不能留連于物,更不能為物所役,為錢所累。

這一處理物我關系的基本準則,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自然,在商言商,這是商界通行的一條游戲規則。言商即是言利,也就是言錢。因此,言利言錢,是所有商人的一個共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商人自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優秀的商人也是最能體會錢財的作用,最善于“在錢眼里翻跟斗”的。商人的天性本質,就是去思謀如何賺錢,而且是千方百計地謀劃著怎樣大筆地賺錢。因此,商人也應該比一般人對錢更喜愛需求更迫切。胡雪巖就明確地告訴別人,“我喜歡錢多”,而且是“越多越好。”

不過,正是商人這種與錢財內在的密切聯系,要求你要想成為出色的、成功的商人就必須是一個能夠正確處理好自身與外物之間的關系,真正能將錢財看作身外之物的人。說到底,大量賺取錢財并不是優秀商人的最終目的。雖然做一個成功商人的樂趣,常常直接體現在能賺錢、賺大錢所帶來的快樂上。然而事實上,能使一個成功的商人體驗到一種深刻而持久的人生樂趣的,并不在于占有大量錢財的本身,而在于能夠憑著自己的眼光和見識取財于正道,從賺錢的過程之中獲得對于自我能力、素質、智慧、才干的確證。在于自由地馭使外物,將錢財用之于正道,去助人成就好事所帶來的快樂。

胡雪巖超然物外的態度,得到的回報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有朋友的信任、社會的認可、朝廷的支持,這些遠遠超過了商業中所能獲得的錢財和利潤。

坦然面對,輸得大氣

生意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一個人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做事情,有成功,也有失敗。盡管每個人都夢想著成功,但畢竟不能事事如意,每個人都會面對失敗。當生意失敗的時候,就要輸得起,輸得大氣。胡雪巖在其事業大廈將倒的最后時刻,仍然表現了不為物所役,超脫金錢之外的宏偉氣度,從而雖敗猶榮,讓商界同仁十分地敬佩。

屋漏偏遭連夜雨,正當胡雪巖竭盡全力試圖挽回大局,要保住杭州阜康信譽,伺機東山再起的時候,又傳來寧波通裕、通泉兩家錢莊同時倒閉的消息。

通裕、通泉兩家錢莊,是阜康錢莊在寧波的兩家聯號。上海阜康錢莊總號發生擠兌時,宓本常潛至寧波,計劃以聯號籌集現銀解救阜康錢莊于水火之中。但由于寧波市面也受時局影響,頗為蕭條,已是泥人過河自身難保,更無法接濟阜康。通泉檔手早就不知避匿何處,通裕檔手則自請封閉。因此,寧波海關監督候補道瑞慶遂派兵勇查封通泉、通裕,同時給現任浙江藩臺德馨發來電報,告知寧波通裕、通泉兩家錢莊已經倒閉,并請轉告胡雪巖急速到寧波協助清理。

德馨接到電報,以他與胡雪巖多年建立的彼此信任互為依靠的朋友關系,他不愿意就此撒手不管。德馨讓自己的姨太太蓮珠向胡雪巖轉達通裕、通泉的情況,并拍著胸脯向胡雪巖保證,如果這兩家錢莊有二十萬可以維持住的話,他可以出面請寧波海關代墊,由浙江藩庫歸還。胡雪巖卻謝絕了朋友德馨的一片好意,沒有接受這個辦法。胡雪巖請蓮珠告訴德馨,他肯為自己墊付二十萬維持那兩家錢莊,他非常感激,但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今敗局已定,接受德馨的援助,不僅于事無益,反而連累德馨。在目前情況下,維持通裕、通泉,不過是在彌補已經裂開了的面子,怕只怕這里補了,那里又裂開了。胡雪巖決定放棄,壯士斷腕,實施自救,放棄維持通裕、通泉這些已經是解救無望又難以維持的商號,而投入自己的所有資金保證目前還可以正常營運的杭州阜康錢莊,也就是竭盡全力“保住還沒有裂開的地方”。

從商業戰略角度分析,先保住還沒有裂開而可能保住的地方,這其實就是一種丟車保帥、收縮戰線,全力圖存,以求再戰的戰術。在面臨全面崩潰且破綻已現的情況下,及時收縮戰線,集中一切力量維持可以維持并且能夠保住的錢莊,對于暫求生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第一,它可以避免戰線拉得過長,力量過于分散。在危機重重,本來已經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力量分散,因為這樣會極大地削弱本來已經很薄弱的競爭能力。第二,避免四面支絀。在已經四面楚歌的情況下,要保住自己所有的生意,是極不現實的。因此,最忌諱的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四面支絀。四面支絀,只能導致四面不保。第三,這種策略也符合危機到來之后挽救敗局的最基本的目的。在處于十面埋伏的危機時,最基本的目的應該是保存最為核心的力量,盡可能保住一個敗而不倒的基礎,以圖再戰。只有丟棄那些已經很難挽救而又于全局補益不大的部分,才有可能保住尚可以保存的核心力量,達到東山再起的目的。

但由于官場勢力的排擠,同行的打壓,內部小人橫行,胡雪巖終于回天無術,一敗涂地。所有的榮華富貴,都在一夜之間化為過眼煙云,隨風飄散。

不過,胡雪巖也真算得上是一條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漢子。胡雪巖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為自己匿產私藏,輸得光明磊落。盡管胡雪巖有過許多機會,也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的。胡雪巖幾十年馳騁商場,創下偌大家業,僅二十家典當就值二百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說錢莊、典當中的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私藏幾許,就足夠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一個相當闊綽的生活。在胡雪巖的錢莊、絲行全面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的轉圜斡旋,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官府并沒有查抄他的家產。而且,螺螄太太、烏先生也都提出過一些隱匿些財產的建議,胡雪巖并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僅僅為了滿足螺螄太太不認輸的心性,才勉強同意轉移出一些女眷的私房,即使這些他也沒能做到——“一切都是命。”胡雪巖認命了。這不能不讓人感佩。

自身難保的胡雪巖依然有一副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因自己在生意上做了些手腳,內心感到愧對胡雪巖的信任,在阜康無救之后自殺身亡。在胡雪巖看來實在“犯不著”——這時候胡雪巖其實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確實為人不厚道,讓胡雪巖損失了不少銀兩,但胡雪巖大人大量能夠不計前嫌,念及舊情,彼此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不能不管。

身處絕境的胡雪巖為人處世依然處處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回來由自己身上的寒意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這些善事應該照樣去做;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作抵,可以慢慢還,他可以不管。胡雪巖還時時擔心在清理以前,怎樣去償還客戶的私人存款,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由此也使人想到,胡雪巖常常掛在口頭上的那句“不能不為別人著想”的話,生意場中的胡雪巖不惟利是圖,處處能為他人的利益著想,很少考慮自己的得失,不為金錢束縛,實在令人欽佩。其實,胡雪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不是因為他有所謂“為善最樂”那種思想境界,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應該的,也就無所謂樂不樂了。

作為舊時代的商人,自稱只知道“銅錢眼里翻跟斗”的胡雪巖,能夠在徹底輸光的時候,如此灑脫地“認”了,實在是令當時許多人贊嘆。

商場上沒有常勝將軍。馳騁商場,就必須都要做好輸的心理準備,都要有贏得起也輸得起的心性。只是贏得起還不足以服人,只有輸得起——輸得灑脫,輸得志氣,才是真正的漢子。只有像胡雪巖那樣能夠抱定“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的宗旨,且能參透個中玄機,輸了也輸得光明磊落,才能成為真正的漢子。

一個生意人要具備輸得起的品質,才能成為成功的商人,只有如此才會對于“錢財身外物”這句老話,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體驗。“錢財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道理淺顯易懂,但做起來難度很大。當真正面對錢財得失時,真正灑脫地將錢財看成是身外之物,這樣的人屈指可數!即如胡雪巖,如此灑脫的一個人,也坦然承認自己的所謂看得開也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話。這也不難理解,常人切于己身的苦與樂,很大程度上都與這身外之物有關。平日里,常人沉醉于物質享樂,哪能就那么容易輕飄飄地將它視之如糞土!譬如我們都知道人是一定要死的,但我們卻也總在希求長生,害怕死的那天會突然到來。“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而且還一定要“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道理都會說,也都明白,但真正面對現實時讓你去做,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可見對于這身外之物。確實需要有一個合于人情事理的正確的態度。也就是人以馭物而不可為物所馭。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就人生來說,還有比錢財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健全而完整的生命,因為這個世界上還不會有人會甘心情愿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金錢。因此假如一個人追求錢財而執迷不悟,為錢財之得失耿耿于懷而不能自釋自拔,甚至“傾宵獨坐,邀月言愁,良夜難眠,呼蛩語恨”,那就實在是不可理喻了。

生意人出入商海,每天都與金錢打交道。所以生意人更應該知道,自己由錢財獲得的樂趣,不是錢財本身帶來的,應該是從超脫于錢財之上,自由馭使錢財而來的,應該是從做生意的過程本身而來的。

金錢乃身外之物

正因為身處生意場卻能超脫金錢之外,常有慷慨之舉,雖為商人的胡雪巖卻能以國家社稷為重,他幫助朝廷籌糧籌餉,賑濟災民,為社會安定、商業繁榮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因而在官、商兩界頗有人緣。胡雪巖游刃官商兩界,步步為營,節節上升,最終登峰造極,以“紅頂商人”名揚天下。

在封建時代,商人雖然聚斂了不少錢財,但終歸社會地位低微,因此以富求貴,躋身官場一直是商人的夢想。

在清朝,賞穿黃馬褂不僅光宗耀祖,而且在官場上也可以高人一頭。通常只有皇帝身邊的侍衛扈從和立有卓著功勛的文武大臣才能獲得賞穿黃馬褂的榮耀。即使是馳騁疆場大半輩子功勛卓卓的左宗棠也是在53歲那年,即1864年(同治三年)從太平軍手中收復浙江省城杭州之后才被賞穿黃馬褂的。況且黃馬褂向來是由皇帝特旨賞賜的,沒有臣下指名討賞的前例。

左宗棠鑒于胡雪巖雖為一介商人,卻處處以朝廷大局為重,從不計較自己生意中的得與失,在收復杭州城,平定太平軍殘余部隊過程中鞍前馬后籌糧、籌餉,興辦洋務,捐糧、捐錢,功勞卓著,有目共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左宗棠終于在1878年5月15日(光緒四年四月十四日)鄭重地上了《道員胡光墉請破格獎敘片》,除記述胡雪巖辦理上海采運局務、購槍借款、轉運輸將、力助西征等等數十項的勞績,還長篇累牘依次羅列了胡雪巖對陜西、甘肅、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災民的賑捐,估計數額達20萬內外,“又歷年捐解陜甘各軍營應驗膏丹丸散及道地藥材,凡西北備覓不出者,無不應時而至,總計亦成巨款。其好義之誠,用情之摯如此”。左宗棠為表明所言鑿鑿,他還在奏件中還發誓:“臣不敢稍加矜詡,自蹈欺誣之咎”。這樣,胡雪巖既有軍功,又有善舉,還有被朝廷倚為肱股重臣的左宗棠的擔保,清廷果然批準給一介商人胡雪巖穿黃馬褂,皇帝還特別賜允他在紫禁城騎馬。由于在官場中地位的提高,胡雪巖在杭州城內元寶街的住宅也得以大起門樓。連浙江巡撫到胡家,也要大門外下轎,因為巡撫品秩只是正二品。乾隆時期的鹽商曾因巨額報效而獲紅頂,但歷數清代商人中能夠像胡雪巖這樣既有紅頂子又穿黃馬褂、享有破天荒殊榮的卻是絕無僅有,難怪這位特殊的官商被人稱為“異數”。

胡雪巖具有亦官亦商的雙重身份,既有官的榮耀,又有商的實惠。他借助官銜抬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

一個真正的商人,在商場中屢樹奇功的商人,必然是一個超脫于金錢之外的人。胡雪巖在對待金錢的態度上表現的非常灑脫,不為物所役,他雖然富甲天下,但他不忘行善事,賑濟災民,仍不忘幫助政府平定戰亂,維護社會安定,維護百姓的平靜生活,維護商人的正常生意往來。因而他獲得了別人無以堪比的成功。他不僅曾經積累過巨大的財富,以一己之力造福于那個時代,受到了朝廷的嘉獎。而且,在近代中國商界,胡雪巖成為商人中的一個典范,有“經商要看胡雪巖”之定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庆县| 离岛区| 胶州市| 仁化县| 日土县| 芷江| 横山县| 泸水县| 皮山县| 宜良县| 诸暨市| 江山市| 云林县| 电白县| 康平县| 姚安县| 井冈山市| 洛南县| 金华市| 望城县| 彰化县| 六安市| 成都市| 万全县| 平顶山市| 沅江市| 黔西| 通河县| 潮安县| 玉门市| 翁牛特旗| 乐安县| 上蔡县| 连州市| 乐昌市| 漳浦县| 濮阳市| 济阳县| 洮南市| 延吉市|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