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績效使能:超越OKR
  • 況陽
  • 2704字
  • 2019-04-22 18:08:22

績效管理究竟有多無效

胡蘿卜+大棒機制失靈了

績效管理2.0是基于胡蘿卜+大棒機制運作的,它寄望于通過評價機制對員工工作進行打標簽,然后對跑得快的“好驢”以“胡蘿卜”,對跑得慢的“蠢驢”以“大棒”。但正如塔瑪拉·錢德勒(T.Tamra Chandler)在《績效革命》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員工發(fā)出的呼喚是:“我們不是巴甫洛夫的狗。 塔瑪拉·錢德勒:《績效革命》,孫冰、陳秋萍譯,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

這種機制之所以失靈,源于其管理假設(shè)。績效管理2.0認為,員工是在為了避免懲罰或得到獎勵而做事。也即,員工做事的動機是外部動機。“但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人們更多是受內(nèi)在回報的激勵,在做自己認為有個人回報和享受過程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會更努力,也做得更好。 Daniel H.Pink,Drive: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Paperback(New York:Riverhead Books,2011).”艾爾菲·科恩(Alfie Kohn)通過廣泛的研究,得到一個結(jié)論:“從來沒有研究認為,人們工作質(zhì)量的長期提升是任何類型的獎勵或激勵項目的結(jié)果。 Alfie Kohn,and Jennifer Powell,“How Incentives undermine performance”,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21,No.2,Mar.-Apr.1998:8.

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從業(yè)人員認為績效管理沒用

通常,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績效管理是主管的一個管理工具,他們應(yīng)該會很喜歡它,其實不然。先來看看管理者對績效管理的一些反饋:

·“每到考評季,于我而言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團隊項目持續(xù)攻堅近兩年了,兄弟們一直都很拼,都很優(yōu)秀,但沒辦法,按照活力曲線的要求,每次考評總要打出幾個人排在末位。但經(jīng)過一輪又一輪反復地割韭菜后,團隊里剩下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兄弟了,我該把這個指標給誰呢?”

·“和考評結(jié)果不好的員工溝通,就像上戰(zhàn)場一樣,有時即使十八般武藝樣樣用盡,仍會不歡而散!”

·“像我們這樣的研究型組織,要真正地出成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行。強制地半年做一次績效評價,導致大家都只關(guān)注短期的小改進,而不愿意做長期的大改進。”

喬治·米爾科維奇(George T.Milkovich)等人在《薪酬管理》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極其形象地反映出了主管在評價下屬時所面臨的壓力和不情愿。故事是這樣的,項目經(jīng)理先是提交了一封對下屬的評價郵件給HR,如下:

郵件主題:人力資源——提交對喬·史密斯(Joe Smith)的績效評價報告

喬·史密斯是我團隊的程序員,他總是被發(fā)現(xiàn)辛勤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喬工作獨立性強,從不在工作時間與同事閑聊。喬從不猶豫去幫助同事,并且他總是及時完成指定的任務(wù)。喬經(jīng)常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有時甚至忘記了抽煙時間。喬絕對沒有什么虛榮心,即使他的工作很出色并且擁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我堅信喬可以被評為高績效員工,這樣的人才不能被放棄。

之后過了一段時間,項目經(jīng)理又補發(fā)了一封郵件,如下:

補充郵件主題:人力資源

當我今天早上在寫這份評價報告時,喬一直站在我身后盯著電腦屏幕。請只閱讀此信奇數(shù)行(1、3、5……行)文字,那才是我對他的真實評價。

此致,

項目經(jīng)理

馬克·墨菲(Mark Murphy)曾向全球48 000名CEO、管理者和員工發(fā)起過一個調(diào)查,僅13%的管理者和員工認為他們的年度績效評價是有效的,而在CEO的反饋中,這一數(shù)字只有低得可憐的6% https://www.hr.com/en/app/blog/2012/05/leadership-iq-article--the-3-reasons-employees-hat_h1p3ce7e.html

薪酬協(xié)會(WorldatWork)和希伯森咨詢公司(Sibson Consulting)調(diào)查了750位高級人力資源從業(yè)人員,發(fā)現(xiàn)接受調(diào)查的人群中58%給自己公司的績效管理體系評出了C或更糟的成績。只有47%的人感覺這個體系有助于組織“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僅有30%的人感覺員工信任這套體系 拉斯洛·博克:《重新定義團隊》,宋偉譯,中信出版社,2015,第133–160頁。

根據(jù)CEB公司2012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資料來源:CEB.(2012).Driving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in the new work environ-ment.Arlington,VA:Author。,企業(yè)管理者平均每年用在績效管理上的時間約為210個小時,員工花費在績效管理活動上的時間約為40小時,假如按照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2010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管理者費用以52美元/小時計算,員工費用按照22美元/小時計算 資料來源: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0).National compensation survey。轉(zhuǎn)引自:www.bls.gov/ncs/data.htm。,一個規(guī)模為18萬人的企業(yè),每年在績效管理上約需花費3.3億美元(管理者與員工比例按1:10算),對企業(yè)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德勤在2015年也做過類似統(tǒng)計,稱公司每年花費在績效管理上的總時長約為200萬小時 資料來源:Buckingham,M.,and Goodall,A.,“Reinvent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Apr.2015。轉(zhuǎn)引自:https://hbr.org/2015/04/reinventing-performance-management。,而其所帶來的回報卻微乎其微。

員工不喜歡它

根據(jù)蓋洛普對美國做的一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資料來源:Victor Lipman的文章“Why Companies Underperform When It Comes to Managing Performance”,網(wǎng)址:https://www.forbes.com/sites/victorlipman/2017/02/27/why-companies-underperform-when-it-comes-to-managing-performance/#326ca9eadaa5。

·只有21%的員工完全同意績效管理能夠激勵他們?nèi)〉酶玫某煽儭?/p>

·只有18%的員工完全認同好績效能帶來好的發(fā)展。

·只有30%的員工完全同意他們的主管會帶上他們一起制定目標。

·只有23%的員工完全同意他們的主管提供了有意義的績效反饋。

這組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員工對現(xiàn)有績效管理認可度何其低,績效管理已經(jīng)成為阻礙他們發(fā)揮更大作用的絆腳石。

再來看看員工對績效管理撕心裂肺的控訴:

·“公司槽點雖多,但如果要排序的話,當前的績效管理絕對可以排得上號……在考核壓力之下,你身邊的人,同時也是你的競爭對手,他如果表現(xiàn)得太好了,就會襯托出你的無能,下一個被淘汰的人就是你。于是,當他來求助時,你為什么要傾盡所能去幫他呢?”

·“由于績效考核,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先把這一年的績效混到手,過了眼前這一關(guān)再說,對于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短期內(nèi)見不到成效但卻對團隊非常有好處的工作,現(xiàn)在根本沒人想干,都圖個短平快。都說要創(chuàng)新,績效管理問題不解決,誰敢創(chuàng)新呢?”

·“有人覺得我們的績效考核能激發(fā)人的活力,雖然失去了排在后面的人,但留住了排在前面的優(yōu)秀人才。這想得真是天真!你們到底想過沒?要排在前面,不需要努力向前跑的,只需要讓別人跑不快或者掉坑里就行了。現(xiàn)在一出問題,首先討論的不是如何快速解決問題,而是在討論這是誰的錯,討論誰應(yīng)該為這個問題背鍋,何其悲哀!”

·“當一個人犯了錯誤之后,隨之而來的很少是幫助,更多的是考核上的懲罰。因為懲罰,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唯恐犯錯,不再敢冒任何風險,甚至不再獨自思考。常聽到同事這樣的話:‘這事我不能決定,我要回去請示下我主管’;‘這個需要額外的投入,請跟我主管申請一下’;‘這事和我主管說了嗎’……在這個企業(yè)里,員工不再有一丁點做事的主動性,只是一個等待主管安排工作的下水道工人。”

·“軟件行業(yè)本身就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需要不斷地去嘗試才能找到最終的正確答案。但在基于懲罰的考核文化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管你做了多少事,一旦做錯一件事那就等于把之前的全部貢獻全給抹殺了。于是,為了績效,大家就都開始能少做的盡量少做,能不做的盡量不做。”

績效管理的可信度一直很低

管理者對下屬的打分可信度究竟有多高?2000年,邁克爾·蒙特、斯蒂芬·斯卡倫和梅納德·果夫在《應(yīng)用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發(fā)布的調(diào)研結(jié)果顯示,兩位老板、兩位同事和兩位下屬為4 492名管理者打分,結(jié)果顯示,因打分者個人偏好和意見不同,分數(shù)相差62%,而實際上管理者的表現(xiàn)差異僅為21%。打分應(yīng)該針對的是被評估者的工作表現(xiàn),但實際上,與被評估者相比,打分更能揭示評分者的信息。也就是說,打分揭示的是評估者個人的主觀愛好,而非被評估者的客觀情況。研究表明,在績效評價中,約有60%反映的是評估者本人的特質(zhì),而不是被評估者的特質(zhì),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特別評估者效應(yīng)” 資料來源:Marcus Buckingham,“Most HR Data Is Bad Data,”Harvard Business Review,F(xiàn)eb.9th.,2015。網(wǎng)址:https://hbr.org/2015/02/most-hr-data-is-bad-data。

也正因為如此,大衛(wèi)·洛克(David Rock)等總結(jié)說:“在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績效管理實踐結(jié)果確實會扼殺本來希望改進的績效。 資料來源:David Rock,Josh Davis和Beth Jones的文章“Kill Your Performance Ratings”,網(wǎng)址:https://www.strategy-business.com/article/00275?gko=c442b。”執(zhí)行績效評估的本身就會導致降低績效 資料來源:Josh Bersin,“The Myth Of The Bell Curve:Look for the Hyper-Performers,”Forbes,F(xiàn)eb.19th.,2014,accessed Feb.8,2015,網(wǎng)址:http://www.forbes.com/sites/joshbersin/2014/02/19/the-myth-of-the-bell-curve-look-for-the-hyper-performer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南岸区| 无为县| 天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拉萨市| 安多县| 新沂市| 军事| 兴安县| 盘山县| 深水埗区| 汉阴县| 余姚市| 华蓥市| 鄂伦春自治旗| 麻阳| 郯城县| 巩留县| 长沙市| 柳河县| 惠东县| 宣汉县| 个旧市| 连江县| 湛江市| 拜城县| 育儿| 武邑县| 泗水县| 呈贡县| 壤塘县| 昭觉县| 四平市| 正镶白旗| 平湖市| 会昌县| 湘阴县| 营山县| 舞阳县|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