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夜校
- 驅虜
- 鳳閣君
- 2437字
- 2019-04-24 01:33:44
亥時,又稱人定,又名定昏,此時夜色已深,大部分的人此時已經安歇睡眠了。
然而,此時大別山腳下木制營寨外的空地上,有一群人圍在一個大篝火旁,聚精會神地聽著中間分析說著,“我觀秦末楚漢之爭,戰爭全局主要分三部分,其一,正面戰場,主要是大兵團作戰,正面硬拼,牽制敵軍主力。漢高祖本人,領秦地之兵,與項羽的楚軍相持于滎陽,便是如此。其二,是敵后戰場。何謂敵后戰場,戰場,在敵人的后方。作戰方式以小規模游擊作戰為主,襲擾敵軍的糧食后勤,以分散他們的兵力精力,就如當時的彭越英布。其三呢,就是側面戰場。側面戰場,便是要趁敵軍的主力被正面戰場吸引,進攻其兵力空虛的后方,以達到使敵首尾不能相顧的目的,便如漢時的韓信。在某些時候,如果敵后戰場發展的好,也能成為側面戰場。好了,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有個人抬手問道,“請問小規模游擊作戰是個啥呀?”
“問得好!”
“游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游動攻擊。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拼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回答他的人正是趙玉。
白天他的工作實在太忙了,安排這、處理那,根本沒時間給人上課。所以只能把課程安排在亥時,大部分的工作結束以后。
對于這些上課的人來說,課程并非每天都要上,而是三天一輪回。
第一天上會計課,教那些賬房先生還有一部分識字的讀書人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直到最后教他們復式記賬。
第二天趙玉講歷史政治,學生與上一部分有些重疊,主要是讀書識字的,如果有一些特別能說會道的,也能夠參加課程。
第三天便是此刻他講的軍事理論。
軍事理論課的學生大部分是趙玉根據體測成績任命的臨時軍官,強制性參加這個課程,如果軍隊中有其他對此感興趣的人,也可以過來聽課。
除此之外,趙玉還派人每天開設一次掃盲課,課程也在晚上,凡是有興趣的,都可以去聽課。
不得不說,夜校真是一個發現人才的地方。
你們什么都不懂,沒關系,趙玉可以教,但是你學習態度一定要端正。
趙玉當了兩年老師,一直堅信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就算有智商差別,也可以用勤奮來彌補。
他這些學生當中,就出了幾個態度端正的佼佼者。
唐語嫣,參加了會計和歷史政治兩堂課程,而第三天,她自愿申請去給別人輪班上掃盲課。
楊晨青,同時參加了三堂課程,雖然他參加歷史課只是想聽趙玉給他講那些歷史故事。尤其是精忠岳飛的事。
陳義龍和陳水生,這兩人也想同時參加這三堂課,奈何根本不識字,上了幾天發現聽不懂,便老老實實地在另外兩天參加掃盲課。
其他還有些積極的,趙玉便不再一一介紹了。
開夜校,以及整個營寨的運行,自然離不開紙筆。
紙這東西好做,安徽這地方自古以來就產好紙,其中宣紙更是天下聞名。營寨中本身就有在造紙作坊里干工的,趙玉絞盡腦汁改進了幾個步驟后,也算是把造紙作坊建好了。
產量不高,不過也足夠用了。
而筆,造毛筆,最好是用羊豪或者狼毫。其他動物的毛倒也湊合,不過趙玉并沒有讓人去造毛筆。毛筆的書寫效率太低,而且這也沒有硯臺。所以趙玉直接讓人去制作炭筆,這種炭筆制法簡單—把削好的木條放在火中燒一段時間,等到其燒成木炭后等其冷卻,最后再用紙包裹書寫便可。
這樣一支小小的炭筆不僅能節約成本,提高辦公效率,還能夠減輕掃盲的難度,這是趙玉把它發明出來的時候沒有想到的。
——————————————————————————————————————————————————
“第五大隊第八小隊的人呢?都快過來!大當家的找你們有事!”一個絡腮胡壯漢在人群中喊道。
“來了來了!”
絡腮胡說罷,便有一群孩子邊回應著聚了過來。
第八小隊,其實就是如唐語嫣那樣家人死絕之人組成的小隊,不過其中只有未成年的孩子和年逾五十的老人,孤苦無依的青壯勞力都被安排到礦場作坊之中了。
等待人聚齊后,絡腮胡拿出事前登記好的花名冊點了名,確認沒有少人后,絡腮胡道,“你們從今天開始,脫離第五大隊的編制了,而是加入了一個專門由你們這些鰥寡孤獨,孤苦無依者編成的大隊。跟我來吧!”
“是!”
這些人都順從地跟絡腮胡走了,沒一個人會有什么意見。
絡腮胡帶著這些人走了很久,七拐八繞,經過一處狹窄的三人通道,才來到一個谷內。
曾經有好幾戶人家在蒙古人來時躲進了這個小山谷中,后來實在糧食不足,才從山谷中逃出來,投奔附近趙玉建營寨。
谷內只有800畝大小,谷中西面還有許多人正在造房子,而東面一排排臨時搭建的簡易磚瓦房已經完工了。
絡腮胡把他們送到這里,便離開了。
隨后幾個老頭來到了他們面前。
“跟我們過來吧,我帶你們去你們的宿舍!”其中一個老頭笑道。
這些孩子的宿舍可沒有后世學生宿舍那么有良心,只分兩個房間,一個男生宿舍一個女生宿舍。
所謂的床鋪不過是一堆茅草,每人分一塊地方睡。
唯一算是好一些的配置是整個房間有一個壁爐,能讓屋子里稍微暖和一些。
為防止火災,壁爐與茅草床隔了一面半圓形的矮磚墻。
分了床鋪位置后,老人才帶這些人來到了附近新開工的一間作坊中。
這作坊不是別的,正是玻璃作坊。
這作坊的第一批工人是幾個鐵匠老頭。
雖然他們年輕時是鐵匠但早就因為年老而將打鐵事業傳給了子孫。
子孫如今被韃子擄走,生死未卜,他們也失去了依靠。
當趙玉以照管他們下輩子吃喝為條件,來到這里幫趙玉制玻璃,如果不出意外,在趙玉趕走蒙古人之前,他們都無法從這個小山谷里出去了。
趙玉把制作玻璃的各個步驟教給了他們,等他們學會后,再帶來一些和他們一樣孤苦無依的老頭孩子,由第一批老頭指導后面來的人制玻璃。
這里除了玻璃作坊,還有西面正在建的火藥作坊。兩者都屬于絕密資料,不能隨意外傳,為防止意外,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不能離開這里。
一開始趙玉還會詢問他們的意見,趙玉管他們吃喝,他們愿不愿意一直待在這里不出去。
出乎意料的是,所有人都同意了這種近乎讓他們坐牢的條件。
這個年代的普通人本來就追求安穩,對世界和自由沒有那么大的渴望,只要能吃飽穿暖,誰愿意四處亂跑呢?趙玉的要求仿佛不是壞處而是好處,每一個人聽后都高高興興的。
以至于到后來,趙玉就直接拉人過來,這些人什么都不知道,就迷迷糊糊地進來了。
想必即便有想出去看世界的,也只是極少數的那幾個而已,在這里待久了,也便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