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伙創業:合作機制+股份分配+風險規避
- 曹海濤
- 5268字
- 2019-07-01 11:02:03
3.2 選擇合適的股東合伙人
資金對于初創企業來講無疑是救命稻草。缺乏資金,或者沒有良好的融資渠道,抑或是沒有天使投資人的支持,初創企業基本上會很難存活。一些想法很好的初創企業,或者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往往比較容易獲得天使投資人的青睞。但是,在接受天使投資人的投資,使其成為自己的股東合伙人時,創業者也要慎重考慮。
股東合伙人的選擇要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因為股東合伙人是創業公司的種子,如果種子有問題,則必然難以開花結果,即使結果,也必然是苦果。
從整體來看,創業者在選擇股東合伙人時要遵循一些科學的方法:
第一,與股東合伙人的溝通成本要低;
第二,企業創始人與股東合伙人的彼此支撐力要對等;
第三,要在股東合伙人中,挑選出最合適的核心領導人物,即挑選出核心股東;
第四,必要時,要遞交商業合作的投名狀。
在本節,我們將從以上四個方面,做出更加具體的分析。
3.2.1 溝通成本低
《百度論語》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語:“如果招來的人不足夠聰明,那對這個團隊將是一種傷害。”聰明的團隊創始人在挑選股東合伙人時,一定要選擇聰明人,因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工作時會感覺很輕松,交流會很和諧,溝通成本會很低,效率會很高。
有效的溝通能夠使創業團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一致,感情融洽,能夠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任勞任怨。但是,目前許多創業團隊都存在溝通成本高的難題。尤其是在選擇股東合伙人時,不能夠按照溝通成本低的原則去尋找。
具體而言,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有以下3個特征,如圖3-4所示。

圖3-4 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的3個特征
首先,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懂得主動建立溝通原則。因為如果缺乏溝通原則,就會缺乏相互制約的機制。合伙人為了共同的利益而來,要學會有效地避免合伙創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可以通過制度建設或者有效的溝通方式進行解決。
另外,降低股東合伙人的溝通成本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合伙創業公司是一個商業機構,是一個為用戶提供服務的辦事系統,只有在決策層面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簡單,創業公司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快,并最終成為行業內數一數二的頂尖公司。
優質的股東合伙人懂得有效的溝通,降低溝通的成本,他們往往會為了提升決策效率和效果,懂得事先約法三章,懂得把阻礙公司前進的各種絆腳石掃開。
其次,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與創業者要有深厚的感情根基。例如,感情要好、有共同追求的同學,曾經志同道合的同事,這些人都可以發展成為優質的股東合伙人。另外,那些通過弱關系渠道認識的投資專家或者與我們創業項目相關的核心人才,如果我們能夠與他們一拍即合,那么這些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股東合伙人。
企業類似于家庭。感情根基深的股東合伙人一般不會與創業者輕易分開。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感情根基深的股東合伙人與創業者即使經常吵架,也不會影響相互之間的關系。因為在他們眼里,吵架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創業公司在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然而感情根基不深的股東合伙人,往往就會因為細微的利益不均或者某些細微瑣事就與創業者“分道揚鑣”。即使他們在平常的表現中總是“相敬如賓”,但是背后卻可能隱藏著對彼此的諸多不滿。感情根基不深就不能使他們對彼此開誠布公,互相信任。長此以往,創業團隊內部就會充滿猜疑和不滿,充滿憤恨和怨言,最終會影響企業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影響公司管理,進而使公司走向失敗。
最后,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會對合伙做事有充足而深刻的心理認知,而不會把合伙創業僅僅當作見證人性美丑的旅行。他們總會為了合作初衷,做出艱難的抉擇,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
溝通成本低的股東合伙人的心理認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他們知曉天天開會、七嘴八舌地胡亂分析問題,往往會導致決策的失誤,會引發公司發展的停滯,甚至創業的失敗;
(2)他們知道,創業型的小企業最講究的是做事靈活果斷,而且在初期一定要在靈活方面多下功夫;
(3)他們懂得初創型團隊的快速發展比事事追求完美更重要,快速溝通與解決問題比做事表決心更加重要;他們明白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只在會議室里瞎指揮,而是要深入用戶,深入市場,深入各種事件調查,開發出更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我們在選擇股東合伙人時,只要能夠遵循以上三個特征去尋找,就能夠找到最適宜的、溝通成本低的合伙人。在未來與這樣的合伙人合作,創業公司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大提升。
3.2.2 彼此支撐力要對等
股東合伙人要有對等的支撐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合作的基礎更加穩固。否則即使創業者與合伙人能同甘共苦,但在獲得一定的成就后,也必然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同床異夢,甚至演變為同室操戈。這對創業者來講是最致命的打擊。
股東合伙人的支撐力對等,體現在股權的占比及權力、利益與職能的分配上。股東合伙人的支撐力對等并不是說股權要平均分配,而是要根據合伙人的客觀狀況,給出最合適的股權分配方案。
整體來看,股東合伙人支撐力對等的股權分配方案要遵循以下四項原則,如圖3-5所示。

圖3-5 股權分配方案的四項原則
原則一:股權不能平均分配
很多創始人在尋找合伙人時,總是按照投入資金的多少平均分配股份。如果雙方在投資相同資金的情況下,兩人就會直接以各自50%的比例進行平均分配股權,這種做法是極其愚蠢,而且又不現實的,只會為公司以后的發展埋下諸多隱患。
因此,創始人在股權分配時,一定要保證股權的可調配性,按照個人的貢獻,根據工作時間、投入現金和實物等估算每個合伙人的投入價值,合理分配股權。比如,有的合伙人提供資金,有的提供場地,有的提供技術能力,有的提供銷售渠道,有的提供融資資源。每個人貢獻的性質不同,似乎完全無法等價對比。其實,只要依據當時的市場情況,便可以以估值大小來確定每個人的貢獻值,這樣的方法會更加科學客觀,至少能讓大家更信服,讓團隊更團結。
原則二:確保核心創始人的控制權
公司創始人在尋找合伙人時,對方通常都會看公司創始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是否有決策的魄力。如果創始人具備這樣的魄力,合伙人才會被其感染,進而心悅誠服地選擇加入,并跟隨其創業。
此外,合伙人選擇加入公司,是因為他們堅定地認為創始人制定的發展模式能夠取得成功,并且有保持不同意見的權利和創始人為公司承擔的責任。因此,作為核心創始人,在投資早期項目的時候一定要確保自己的核心控股權。
確保自己的核心控制權,必須要讓所有合伙人參與分配和討論,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合理、公平。只有在各方達成共識之后,大家才能在事后忘掉這個分配而集中精力做事。另外,創始人最好能開誠布公地談論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只要能贏得其他合伙人的由衷認可,創始人的任何想法都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好的股權分配方案如下:創始人占50%~60%,期權池占10%~20%,其他合伙人占20%~30%。
原則三:要充分利用“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股權分配中最核心的原則。對創業團隊來講,股權定下來之后,其利益分配機制自然也就定下來了。充分利用“契約精神”,可以使團隊的每個合伙人在接下來的創業過程中,安定自己焦躁的心,認認真真地為團隊創造更多的財富。
原則四:股份綁定,分期兌現
股份綁定就是指當某位合伙人在某個時間點停止為公司服務時,他就不應該繼續享受其他合伙人接下來所創造的價值。股份綁定期限最好是4~5年,包括創始人在內的任何人都必須在公司工作至少1年,才可以持有公司的股份,然后再逐年兌現一定比例的股份。
綁定股份就是為了讓公司合伙人明白一起戰斗到底的意義。股份綁定還能有效地平衡合伙人之間出現的股份分配不公平的情況,把雙方還沒有投資的股份重新分配給那些貢獻較多的人,這樣雙方都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對于想要避免股權糾紛的創業者,應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和他的合伙人商量好股權分配的方式。
3.2.3 選出核心股東,并實施股權激勵
從本質上來講,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解決公司產權和股東的關系。因此,創業團隊中必須要有核心股東和靈魂人物。如果創業團隊中沒有一把手,誰都想坐頭把交椅,那么公司必然會陷入混亂被動的局面,公司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而在擁有核心股東的前提下,再采用股權激勵的方式,便能夠提升團隊成員工作的積極性,進而促使創業團隊平穩健康地運行。
在這里,我們用一則真實的案例,說明核心股東選擇及股權激勵的重要性。
上海市有一家合伙制的家具企業。創立伊始,該企業有三個股東,分別為A君、B君和C君,三個股東共同出資200萬元。其中,A君和B君都占股40%,C君占股20%。A君和B君不參與公司事務的管理,由C君擔任總經理。
三年后,C君把公司的產值做到了上千萬元,漸漸地他就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認為A君、B君什么都沒有管過,卻占股最多,這太不公平。于是,他就去找A君、B君談論這件事,希望能增加自己的股份,提高自己的收益。
而A君、B君在了解了C君的訴求后,也出現了分歧。A君做事比較公平,也知人善任,認為C君這三年來,勞苦功高。于是就和B君商量:“C君確實不錯,你我二人分別再賣給他5%的股份,你看如何?”
B君是一個控制欲強烈的人,他反對道:“假如公司今年虧了上千萬,C君就不會說讓我們倆少虧一些,他自己多虧一些的話語。當初,他只是承擔了20%的責任,就只能夠得到20%的分紅。當然,我也看到這些年他的業績非凡,我們不如每個月多給C君1萬元工資,年底再多給他20萬元的獎金,這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A君不能接受B君的主張,C君自然是更不同意。三方爭執不下,最后C君怒氣沖沖地離開了。
在合約到期時,C君終止了與A君、B君的協議,自己另起爐灶,憑借多年的資源積累、資金積累、客戶積累,他獨自創立了一家新的家具公司。結果,一年后,他就把公司的凈資產值做到了1 000萬元。
C君的離開使得A君、B君痛悔不已。B君更是悔不當初,他本以為C君走后,一切都還會照常運轉,但沒想到C君走后,有一部分員工,特別是一些優秀的、極具能力的設計人員和銷售運營人員也跟著C君離開了。A君、B君的家具廠最終入不敷出,以破產告終。
以上案例充分說明:合伙企業首先要有一個核心的控權人物。如果A君能夠控權,他就能夠留下C君,就能為公司帶來更多的財富,從而改變破產的結局。另外,合伙公司也要根據實況,實施股權激勵的措施。如果他們滿足了C君的合理需求,該公司的命運同樣也會改變。因此,合伙創業公司必須要有核心股東,并設定合理的合伙規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公司的權益,才能激勵合伙對象,從而促進公司的長遠發展。
3.2.4 遞交商業合作的投名狀
2007年,一部名為《投名狀》的電影曾風靡一時。電影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這句臺詞點出了投名狀的真實含義,要榮辱與共,禍福相依。
在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合伙創業團隊也要遞交一份商業合作的投名狀。而這份投名狀不僅是謹記于心,還需要通過書面形式,特別是條文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對于那些背信棄義的合伙人,就能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應對處理方式,保證創業團隊不受太大影響,公司能夠平穩運行、健康發展。
對于股東合伙人來講,立投名狀就需要合伙人各自拿出真金白銀,證明自己入股創業的決心。合伙創業公司立投名狀,還需要懂得投名狀法則。
從整體來看,投名狀法則下設6條具體的規則,如圖3-6所示。(本節所展示的投名狀規則只是一個宏觀的框架,某些具體的規則會在其他章節中詳細地展開)。

圖3-6 合伙企業6項投名狀規則
出錢規則:合伙人出資越多,出資比重越高,其股權的占比也就越高,對公司的控制力也就越大。但是在發展階段,尤其是融資階段,一定要保證核心創始團隊的話語控制權。
出力規則:創始人要根據合伙人各自的才能特長,使其分別擔任不同的職務。如果合伙人擅長運營,則適合擔任市場運營人員,在后期公司規模擴大時,他可以擔任公司的CMO,以保證公司正常的市場運營;如果合伙人擅長研發設計,則可以致力于公司產品的研發及更新,后期則可以擔任公司的CTO。
賺錢規則:創業團隊要有一個明確的銷售群體定位,然后鎖定目標群體,生產研發受該群體歡迎的產品。蘑菇街女裝精選團隊從一開始就把目光聚焦在了都市年輕女性群體上。他們認準這類群體喜歡物美價廉、時尚可人的產品,所以在產品的銷售上也走年輕時尚的路線,其產品也非常的吸引眼球,因此成了行業內的一匹黑馬。
執行規則:創業團隊要有一支執行力強的鐵軍。在創業初期,人員較少,公司需要全員皆兵。無論出資多少,創業團隊成員都要站在產品運營銷售的第一線,為后期發展積累經驗。
領導規則:一般來說,由創始團隊中出資比重最高的人來領導團隊。同時,在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創始人要按照民主討論的方法,多聽取有突出貢獻成員的經驗和意見,進行科學高效的精細化領導。
退出規則:對于合伙人在合作過程中因個人原因或其他原因而選擇退出時,創始人一旦處理不當,輕則會使公司陷入困境,重則會讓公司倒閉。合理的退出機制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始人提前設置退出規則的目的是不把矛盾擴大化。
當一方選擇退出時,其退出的時間,在公司投入與支出的比例,以及補償辦法,都要提前以明確的條文方式寫到合同里。有了依據,雙方便都能順利的避免不必要的瓜葛,不會意氣用事,以確保公司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