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研究綜述

一 流通與消費關系研究

流通業已經從國民經濟的“末端產業”逐漸演變成基礎產業和先導產業,而消費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關于流通與消費的關系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

關于流通業發展促進居民消費增長的理論研究中,趙萍(2008)對流通體制促進消費的潛力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小零售企業具有強大的吸納就業的能力,可以切實提高普通大眾的收入水平,為擴大消費提供最基本的收入基礎。[33]馬龍龍(2009)認為,中國必須構筑一個競爭有序和高效通暢的高層次流通平臺,以充分發揮流通啟動消費的作用。王瀟(2009)認為,在既定的產業結構下,流通的規模和結構制約著一定時期的消費規模和消費結構,流通的組織狀況制約著消費需求的實現程度。趙萍(2007)認為,流通業通過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加強品牌宣傳,影響著國內居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并指出流通與消費的七大關系,即流通能夠引導消費心理、保障消費安全、提供消費便利、改變消費習慣、傳遞消費信息、領導消費潮流、豐富消費選擇。王微(2006)認為,城市商業特別是零售業是實現中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途徑。[34]宋則、王雪峰(2010)在商貿流通業增進消費的政策研究中提出,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是推動結構調整、滿足居民消費意愿的核心思路。[35]尹世杰(2010)認為,疏通流通渠道,對于擴大農村消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6]文啟湘(2007)認為,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是推進農村消費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37]鄭承志(2010)認為,擴大消費必須進行流通創新,理論上流通創新包括流通體制的創新、流通方法與流通手段的創新、流通模式的創新。流通創新的路徑選擇可以是強化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體制創新)、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市場創新)、規范并改善消費環境(環境創新)、支持和鼓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方式創新)、繼承和引進相結合(特色創新)等。[38]

在實證研究中,張連剛、李興蓉(2010)采用1990—2008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建立Panel Data模型并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發現流通業發展是居民消費增長的原因,但是流通業發展對東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39]冉凈斐(2008)運用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對流通與消費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當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呈正相關關系,當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增加1%,可帶動當期的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城鎮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分別增加0.80%、0.87%、0.85%、0.80%。[40]郝愛民(2011)認為,流通產業發展不暢,成為消費升級、擴大消費的制約因素,并經過分析提出了若干轉變流通業發展方式擴大消費的政策。[41]趙嫻(2010)認為,流通產業不僅成為生產的先導,也成為消費的重要促進力量,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的完善成為決定消費實現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力量。[42]羅永華(2011)使用廣東省2000—2008年的流通和消費數據建立模型,得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流通業發展密切相關、流通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消費增加的結論。[43]文啟湘、梁爽(2010)利用DEA模型對我國流通業發展和消費增長的協調促進關系作了分析和論述,認為我國流通業發展對消費的促進效用要強于消費對流通業的支撐作用。[44]

關于農村流通和消費的研究中,賀珍瑞(2007)認為,農村流通體系與農村消費需求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我國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相對于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仍顯落后,這對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有顯著影響。[45]李駿陽等(2011)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證實了農村流通業的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46]王新利、呂火花(2006)采用2003年中國31個省份的截面數據建立回歸模型,發現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增長具有較大影響。[47]郝愛民(2010)采用有序概率模型,以河南省的調查數據分析了農村流通體系的各個指標對農民消費意愿及消費熱情的影響,認為農村消費需求難以有效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不完善,應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48]劉根榮、種憬(2012)以促進消費視角對城鄉流通協調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城鄉流通二元結構現象及其對消費的制約機理。[49]李駿陽(2015)認為,擴大農村地區消費需求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為發展和改善我國農村消費品流通業現狀,使之更好地適應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大,為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需要創新農村流通體系與流通模式,對農村消費品流通進行頂層設計。具體來講,在區域上,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將全國農村劃分為三類不同的地區,在不同地區采取差異化消費品流通業發展對策,采取有區別的扶持政策。在時間上,制定從現在起到2030年兩階段的農村流通業發展戰略,并設計各階段的目標、發展任務與支持措施。在發展模式上,應根據各地特點實施適合其發展需要的農村消費品流通模式。在發展思路上,應借助電子商務來促進農村消費品流通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城鄉流通一體化。[50]

關于居民消費增長促進流通業發展的研究中,王惠(2000)認為,消費無論是在商業流通發展的歷史演進中,還是對新興商業業態的崛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指出商業流通要在消費導向型經濟時代獲得更大發展,則必須適應消費、推動消費、發展消費。[51]丁俊發(2012)認為,促進消費與流通渠道建設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必須通過改革消費體制、提升消費能力、調整消費政策、夯實消費基礎、改變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環境、研究消費周期、培育消費熱點,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52]

綜上可以看出,目前關于流通和消費關系的研究中,學術界普遍認為流通業和消費增長具有很強的相關關系,流通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消費的擴大,只是影響的范圍和程度不同而已;對流通業對消費促進的研究較多,尤其是農村流通對消費的影響,而關于消費對流通的影響研究較少,多停留在定性探討上,流通和消費相互影響的研究基本沒有,定量研究更是空白。在已有的定量研究中,王新利(2006)和羅永華(2011)的回歸模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其指標選取有些欠妥,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構建得過于簡單,而且沒有考慮數據的平穩性問題。冉凈斐(2008)運用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分析流通業對消費增長的影響的方法值得借鑒,但其選取的代表流通業和消費的指標難以克服由于變量相關而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張連剛(2010)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得出了比較理想的模型和結論,但模型中沒有考慮居民收入、消費預期等因素,存在嚴重內生性問題,而且也沒有協整分析流通和消費的長期關系,這就給后續研究提供了空間。

二 流通創新與農村消費研究

1.農村消費問題研究

國內學者關于農村消費問題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①農村消費與經濟增長。國內多數學者,如黨國英(1999)、李彤彤(2000)、劉宇虹(2006)、陳文玲(2007)、李春琦(2009)、潘建偉(2010)、陳亮(2010)等,都認為農村居民消費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農村消費不足引起消費升級不快是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李明賢等,2006)。②農村居民消費行為。朱信凱(2003)系統構建了中國農戶消費函數理論發展的微觀基礎,應用2ELES定量分析了農民消費結構。李銳(2003)認為,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變化,食品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下降,而住房、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上升;陳林興(20l0)也得出了類似結論。③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學者們普遍認為收入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最重要因素,如臧旭恒(2005)、任志強(2008)、儲德銀等(2009),但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農村消費的增長,如城鄉收入差距(蔣南平,2010)、農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王輝,2011)、城鎮化水平(廖進中等,2009)、財政支農(朱建軍,2009)、社會保障(于泳,2009)、農村消費環境(郝愛民,2009)。

2.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的影響研究

農村流通體系的健全被認為是撬動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杠桿,學者們的研究興趣也轉移到以下兩個方面:①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影響機理方面的研究。理論研究方面:高鐵生、郭冬樂(2008)認為,需要整合現有農村流通體系,培育現代流通組織,降低流通成本,擴大農村消費。[53]文啟湘(2016)認為,加快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是流通產業適應新常態、服務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方面。實證研究方面:李駿陽等(2011)證實了流通業發展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54]吳學品(2014)通過近乎理想需求系統(AIDS),證實了市場化和流通設施對農村消費結構的積極影響。[55]②流通體系促進農村消費增長的渠道和路徑方面的研究。學者們分別從流通制度、流通模式、流通組織和流通技術進行了研究。夏春玉等(2009)提出建立城鄉互動的雙向流通系統以擴大消費,即農村流通網絡同時承擔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56]李駿陽(2015)認為,應根據我國東、中、西不同地區的特點實施適合其發展需要的農村消費品流通模式。[57]清華(2016)認為,應規范農村市場秩序、提高農村消費市場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格局等以擴大農村居民消費。[58]賈曉燕(2016)提出,“新常態”下農村地區在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中的流通技術創新可以擴大農村居民新興網絡消費。[59]

三 河南省農村流通和消費的研究

河南省農村流通方面:趙趁(2013)認為,開啟河南省農村零售市場的策略有監管力度的加強、商品結構的調整、業態的更新完善、促銷手段的多樣化、加大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等。[60]蔡丙松(2014)認為,河南省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市場體系建設滯后、消費環境差等現狀制約了農村消費,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并切實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管,規范農村集市管理;建設一批農村商店和物流配送中心,使農民更容易接近消費市場。[61]葉亞麗(2016)認為,河南省農村流通體系存在的問題有:農村流通基礎設施滯后于農產生產、農村冷鏈物流滯后于鮮活農產品生產、農村流通市場主體仍然有較大的局限性。農村流通體系滯后的原因有:流通企業在農村無利可圖、農村流通設施投入少、農村專業流通組織缺乏。優化河南農村流通體系的對策有:進一步加強政府的主導地位、提高其他流通主體的參與度,繼續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提高流通效率。[62]

河南省農村消費方面:陳笑笑(2015)研究了影響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經濟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并認為農村水電、道路、通信、市場網絡等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63]孫保營(2016)認為,由于預期收入不確定、社會保障不健全、消費環境的不安全和消費觀念、消費文化的落后,河南省農村居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不理性和不科學的特征。消費環境的脆弱和商品流通網絡的滯后導致消費空間受限。應完善農村消費環境的提升機制,為優化消費行為提供環境保障。[64]完善農村居民消費的教育引導機制,為優化消費行為提供觀念保障。賀丹瑩等(2017)通過構建基于灰色系統的預測模型,對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八大支出項目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到2020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將是2014年的2倍,食品和居住占比下降,而醫療保健和衣著占比增長,消費結構逐步升級,這說明了河南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將得到快速提高。[65]

綜合國內外文獻來看,對農村流通體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理解流通體系和農村消費的關系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文獻來看,存在如下不足:①國外主要從流通效率、流通組織等側面來研究農村流通,缺乏流通體系的整體和系統的意識,更缺乏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影響的研究;對農村流通體系創新影響農村消費的機理尚未有深入的探討。②國內學者已經關注到農村流通創新對農村消費的影響,但缺乏對影響機理和路徑的研究;已有的實證研究在指標選擇和模型構建方面存在若干問題,由此推出的結論難以令人信服;對農村消費問題未做嚴格分類和深入探討,其與農村流通體系各部分的關系尚未明確;針對河南省的農村流通和農村消費的研究較少。所以深入研究河南省流通創新對農村消費的影響機理和路徑,顯得尤為必要。


[1]Keynes,M.J.,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London: Macmillan,1936.

[2]Duesenberry,J.S.,Income,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

[3]Friedman,McClains,Palmer,K.,Source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S 1963-1987:All input-output Perspectiv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9,1987.

[4]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6,No.4,1979.

[5]Carroll,C.D.,The Buffer-Stock Theory of Saving: Some Macroeconomic Evidence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Vol.2,1992.

[6]Dynan,K.E.,How Prudent are Consumer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1,No.6,1993.

[7]Wilson,B.K,The Strength of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Motive when Prudence is Heterogeneous,Enrolled paper of 37thAnnual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3.

[8]Kalecki,M.,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9]Blinder,A.S.,Model of Inherited Weal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y,Vol.87,No.4,1975.

[10]Bailey,M.J.,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New York: McGraw-hill,1971.

[11]Karras,G.,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26,No.1,1994.

[12]Devereus,M.B.,Head,V.C.,and Lapham,B.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Increasing Return and Government Spending,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28,No.2,1996.

[13]Okubo,M.,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Japan,Economic Letters,Vol.79,2003.

[14]Kwan,Y.K.,The Direct Substitutio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in East Asian,NBER working paper,No.12431,2006.

[15]Nelson,R.R.,Consoli,D.,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behavior,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Vol.20,2010.

[16]Gorbachev,O.,Did Household Consumption Become More Volatil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5,2011.

[17]Kjellberg,H.,Market practices and over-consumption,Consumption Markets&Culture,Vol.11,No.2,2008.

[18]Giles,J.,Yoo,K.,Precautionary behavior,migrant networks,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decis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household panel data from rural China,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9,No.3,2007.

[19]Bonis,R.D.,Silvestrini.A.,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and real wealth on consumption:New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Vol.25,No.5,2012.

[20]Xiao,G.,Kim,J.O.,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consumer values,consumption values,life satisfaction,and consumption behaviors,Psychology & marketing,Vol.26,No.7,2009.

[21]Osterhaven,J.,Linden,J.A.V.,European Technology,Trade and Income Change for 1975-1985: An 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Decomposition,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No.9,1997.

[22]Sabillon,C.,On the Caus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Lessons of History,Algora Publishing,2008.

[23]Hawkes,C.,Nutrition reviews,Nutrition Reviews,Vol.67,No.6,2009.

[24]Malyadri,P.,Rao,K.S.,Indian Retail Marketing Scenario A Pivotal Role Towards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Affairs,Vol.56,No.2,2011.

[25]Peersman,G.,Pozzi,L.,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and Excess Sensitivity of Private Consumption,Economica,Vol.75,No.299,2008.

[26]Emran,S.M.,Zhaoyang,H.,Access to Markets and Rural Poverty: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95,No.2,2013.

[27]Andrew P.,E.Calderwood,Rural retailing: A sector in decl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Vol.35,No.2,2007.

[28]Bob Saint,Rural Distribution System Planning Using Smart Grid Technologies,Rural Electric Power conference,2009.

[29]Ari-Pekka Hmeri,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Fishing Industry,The Case of Icelan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Vol.6,No.3,2003.

[30]Mhurchu,C.N.,etc,Effects of price discounts and tailored nutrition education on supermarket purchas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Vol.91,No.3,2010.

[31]Kenning,P.,Grzeskowiak,S.,The role of wholesale brands for buyer loyalty: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Joru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Vol.26,No.3,2011.

[32]Andrew Paddison,Eric Calderwood,Rural retailing: A sector in decl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Vol.35,No.2,2007.

[33]趙萍:《流通與消費的七大關系》,《中國商貿》2008年第1期。

[34]王微:《我國城市商業在擴大消費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國流通經濟》2006年第12期。

[35]宋則、王雪峰:《商貿流通業增進消費的政策研究》,《財貿經濟》2010年第11期。

[36]尹世杰:《疏通流通渠道擴大農村消費》,《中國流通經濟》2010年第1期。

[37]文啟湘:《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推進農村消費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38]鄭承志:《金融危機背景下擴大消費的流通創新研究》,《商業時代》2010年第3期。

[39]張連剛、李興蓉:《中國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實證研究》,《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40]冉凈斐:《流通發展與消費增長的關系:理論與實證》,《商業時代》2008年第1期。

[41]郝愛民:《消費升級與我國流通體系的優化》,《現代經濟探討》2011年第2期。

[42]趙嫻:《發展流通產業實現消費促進和結構升級》,《中國流通經濟》2010年第11期。

[43]羅永華:《廣東省流通業發展對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實證研究》,《商業時代》2011年第18期。

[44]文啟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業與消費增長協調發展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年第10期。

[45]賀珍瑞:《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46]李駿陽、包望偉、夏禹械:《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年第11期。

[47]王新利、呂火花:《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的影響》,《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3期。

[48]郝愛民:《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49]劉根榮、種憬:《促進消費視角下城鄉流通協調發展研究》,《經濟學家》2012年第9期。

[50]李駿陽:《我國農村消費品流通業創新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第4期。

[51]王惠:《消費對商業流通發展的作用》,《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52]丁俊發:《促進消費與流通渠道建設的幾個問題》,《中國流通經濟》2012年第2期。

[53]高鐵生、郭冬樂:《擴大農村消費問題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版。

[54]李駿陽等:《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年第11期。

[55]吳學品:《市場化、流通設施環境和農村消費結構》,《經濟問題》2014年第10期。

[56]夏春玉等:《城鄉互動的雙向流通系統:互動機制與建立途徑》,《財貿經濟》2009年第10期。

[57]李駿陽:《我國農村消費品流通業創新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第4期。

[58]清華:《流通網絡組織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必要性及創新路徑》,《商業經濟研究》2016年第23期。

[59]賈曉燕:《新常態下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創新發展研究》,《改革與戰略》2016年第4期。

[60]趙趁:《探析河南省農村零售市場改革之路》,《市場營銷》2013年第6期。

[61]蔡丙松:《河南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狀況、影響因素與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14年第11期。

[62]葉亞麗:《優化河南省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研究》,《當代經濟》2016年第14期。

[63]陳笑笑:《影響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赤峰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64]孫保營:《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及其優化研究》,《當代經濟》2016年第16期。

[65]賀丹瑩:《基于灰色模型的河南省農村消費結構變動預測》,《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馆陶县| 恩施市| 贺兰县| 左贡县| 四会市| 安吉县| 察隅县| 南漳县| 界首市| 商南县| 凤台县| 和顺县| 司法| 鄂州市| 苍南县| 通河县| 滨海县| 阳曲县| 蕉岭县| 科尔| 汝城县| 巴彦县| 剑河县| 白银市| 鹿泉市| 富蕴县| 花莲市| 张家港市| 榆中县| 南阳市| 株洲县| 婺源县| 郸城县| 淅川县| 安远县| 广灵县| 中方县| 汽车| 水城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