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匯率制度自其最初形成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間,各國的匯率制度經歷了曲折的變化。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國際金本位制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自發形成了典型的固定匯率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致使該種匯率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匯率脫離黃金平價,處于劇烈波動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三個貨幣集團,集團內部實行固定匯率制度,而貨幣集團之間以及非貨幣集團國家的匯率以浮動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黃金—美元為基礎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固定匯率制度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控和各國政策的合作中形成的,一直延續到1973年。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國際貨幣制度呈現無政府主義,1976年的牙買加會議正式確立或者說允許各國自主選擇匯率制度,從而形成了實際上的以浮動匯率制度為主的各種匯率制度混合在一起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延續至今。

從不同國家來看,尤其是1973年以后,許多國家的匯率制度經歷了更復雜的變化,發展中國家表現更甚,而且不同國家的發展趨勢與方向有較大差異。歐洲貨幣體系內的成員國仍然實行區域內的固定匯率制度,對外聯合浮動,并致力于區域內貨幣的一體化,1993年成立了歐洲聯盟,并于1999年在歐盟內使用共同貨幣——歐元。在拉美地區,阿根廷在過去近40年里曾多次改變匯率制度,1976年改固定匯率制度為自由浮動匯率制度,1979年開始實行預先公布貶值速度的爬行盯住匯率制度,1985年實行管理浮動和自由浮動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1991年則改為貨幣局制度,但到了2002年被迫退出貨幣局制度,又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在東歐地區,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紛紛加入歐盟,在加入歐盟后,這些國家有義務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Ⅱ),并在加入ERMⅡ至少兩年及各項經濟指標滿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趨同標準的情形下正式采用歐元。波蘭用了10年的時間,嘗試了幾乎所有的匯率制度形式:從單一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從盯住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到爬行盯住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再到爬行盯住加區間浮動匯率制度,最后實現了完全自由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制度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樣經歷著不斷變化。1973年以后,人民幣采用盯住貨幣籃子匯率制度,根據貨幣籃子平均匯率的變動情況來確定匯率;1981—1984年實行雙重匯率制度;1985—1993年恢復單一匯率制度并對匯率進行多次調整;1994年以后,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是1997年后演變成實際的盯住美元制度;2005年后改為參考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在國際以及各國匯率制度的變化中,產生了對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研究,究竟什么樣的匯率制度是最優的?這個爭論迄今沒有定論。綜合不同理論觀點和各國實踐,弗蘭克爾(Frankel,1999)的“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對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合適”被廣為引用。是的,看看匯率制度演變的歷史,我們無法確定哪一種匯率制度是最好的,而匯率制度的變遷則幾乎成為一種常態。那么,為什么會發生匯率制度的變遷?是什么驅動著匯率制度的變遷呢?這種匯率制度的變遷是否有著某種規律或者趨勢?具體對中國而言,又是什么決定或制約著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遷?人民幣匯率制度將如何變化?在匯率制度的變遷成為常態的經濟背景下,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無疑是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本書將利用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來分析匯率制度的變遷,建立一個匯率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并且在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歷史的基礎上,結合影響匯率制度的基本因素在可預見的將來的變化趨勢,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遷方向與變遷路徑。具體來說,本書認為,影響和約束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國的產權制度與貨幣兌換性的變化,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的可兌換性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實現貨幣自由兌換,而中國的產權制度也將進一步完善。因此,本書將著重對人民幣可兌換條件約束下不同匯率制度的均衡性進行分析,提出貨幣可兌換條件下人民幣中間匯率制度與固定匯率制度是非均衡選擇。同時分析了在產權制度日趨完善的條件下,出于微觀產權主體利益考慮的不同匯率制度的均衡性。

具體來說,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建立匯率制度變遷的理論分析框架。本章運用新制度經濟學關于產權與制度變遷基本理論,分析產權安排對匯率制度及其變化的影響和約束。然后對匯率制度變遷的實質進行了界定,提出了匯率制度均衡與非均衡的概念,并分析了匯率制度變遷的形成機制。

第二章介紹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歷程,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基本動因。首先運用第一章建立的分析框架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制度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的產權制度變化和貨幣可兌換性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歷史變遷的作用。然后分析約束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未來變化的趨勢,提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產權制度會進一步趨于完善,微觀產權主體的利益將得到進一步保護,而且人民幣將實現完全可兌換。最后對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均衡性進行了初步分析。

第三章至第七章運用第一章提出的分析框架,結合第二章分析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因素的變化趨勢,對不同匯率制度的均衡性與非均衡性進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尋在可預見的制度環境變化趨勢下均衡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具體而言,第三章從投機沖擊和貨幣危機角度分析貨幣可兌換條件下中間匯率制度的非均衡性。本章首先分析在貨幣可兌換條件下實行中間匯率制度存在的金融不穩定性因素;然后闡述中間匯率制度下貨幣危機的發生機理以及在實踐中的表現;最后分析在人民幣中間匯率制度安排下已經存在的貨幣危機因素,以證明在人民幣完全可兌換條件下中間匯率制度的非均衡性。

第四章從政府的貨幣政策自主性角度分析貨幣可兌換條件下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的非均衡性。本章首先利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總結和比較在資本自由流動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及有效性。然后建立匯率制度、開放度與貨幣政策自主性的VAR模型,實證分析不同匯率制度安排對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影響,發現隨著中國開放度的提高,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靈活性越低,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就越差。最后論述了貨幣政策自主性對于中國的重要性,說明了貨幣政策自主性約束下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的非均衡性。

第五章結合在中國未來的產權制度發展中微觀產權主體的利益會得到進一步明確和保護的條件約束,分析了微觀產權主體福利視角下不同匯率制度安排的均衡性。本章總結和比較了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和新開放宏觀經濟學框架下不同匯率制度的微觀福利表現,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從中國的對外開放度和定價方式兩個角度比較了不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微觀福利表現,論證了在微觀產權力量逐漸強大的背景下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均衡性。

第六章從政府宏觀經濟績效角度分析了人民幣可兌換條件下不同匯率制的均衡性。本章首先總結了傳統理論分析中不同匯率制度的宏觀經濟績效表現,闡述了發展中國家匯率制度對經濟績效影響的特殊性。然后對不同匯率制度下中國的經濟績效表現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表明,人民幣匯率制度靈活性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直接影響效應不顯著,因此,從政府宏觀經濟績效目標來看,不同匯率制度的均衡性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第七章探討了中國向浮動匯率制變遷的方式與路徑選擇。本章首先提出,雖然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是未來產權制度和貨幣可兌換約束下的均衡選擇,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目前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還存在一系列的障礙;然后比較了國際上向浮動匯率制度變遷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總結出成功轉向浮動匯率制度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國的具體國情,對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的方式和路徑選擇提出了建議。

由于筆者的研究水平有限,在寫作過程中難免存在錯誤和疏忽之處,歡迎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静乐县| 苍溪县| 海原县| 定陶县| 武乡县| 成都市| 新野县| 崇信县| 敦煌市| 鞍山市| 建始县| 哈尔滨市| 湾仔区| 康马县| 固始县| 云南省| 靖州| 仪征市| 宾阳县| 吉木萨尔县| 镇安县| 思茅市| 博野县| 玛多县| 安岳县| 汨罗市| 金乡县| 罗源县| 泗阳县| 南投市| 大方县| 邵武市| 尖扎县| 黎川县| 邢台县| 银川市| 衡东县| 平罗县| 常州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