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經濟—能源—環境—稅收系統的國外研究文獻

早期,各國的研究人員利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分別研究環境、能源問題,逐漸形成了以經濟—環境、能源—經濟二元系統為研究對象的體系,并逐步形成了兩門交叉學科:環境經濟學、能源經濟學。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人類當前的主要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漸枯竭,能源、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國際上許多環保和能源研究機構開始合作構建經濟—能源—環境三元系統體系研究框架,并對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之間協調和平衡發展關系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也開始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情況進行有效測算,從而給能源戰略調整和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提供相對可靠的依據。目前,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研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課題之一,從現有的成果上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外文獻如下:

Muller在1978年出現能源危機時第一次將能源概念引入到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模型中。隨著1987年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各國學者才真正開始了對能源—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研究。早期的經濟—能源—環境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

第一個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后,國際能源署(IEA)(1976)組織各會員國開發了MARAKL(the Market Allocation of Technologies Model)模型,即從自下而上的工程角度的能源供應技術優化和長期動態線性規劃模型,旨在研究國家級或地區級的能源規劃以及政策分析。由日本長岡理工大學在21世紀初開發的能源—經濟—環境(3Es)模型,共包含631個方程,在模擬宏觀經濟、能源、環境三者關系的基礎上,預測了經濟、能源、環境的發展趨勢,所模擬的結果有利于為能源長期戰略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信息。

第二個是20世紀90年代歐盟幾個主要研究機構合作開發的、實用的一般均衡模型(SOLFEGE/GEM-E3),該模型是動態、遞歸、模塊化的模型,隨著不斷完善和更新模型,后可用于研究能源改革和投資對能源和環境的政策影響,能源和環境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規劃對歐洲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推動作用,氣候變化對能源、經濟、環境也有一定影響。

90年代以來,3E-CGE模型逐漸成為經濟學家分析經濟—能源—環境問題的主流方法,相關文獻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Shah與Larsen(1992)分析了對印度、印度尼西亞與巴基斯坦單方面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每噸10美元)的問題。針對這些國家,Shah與Larsen(1992)發現:二氧化碳稅并非如之前所想的那樣會抑制經濟的增長;若將二氧化碳稅用于減少企業所得稅或增加補貼,則雙重紅利是可以實現的;當地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量的降低也有利于身體健康。

Mustafa Tiris、Gurbuz Atagunduz和Ibrahim Dincer(1994)運用線性優化模型估計了土耳其的能源、經濟、環境之間的長期關系,并分析了不同環境控制措施對減排效果的影響,然后在多因素效用理論基礎上構建的決策分析模型給出了不同政策的效用值,以此為標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Haji Hatibu Haji Semboja(1994)采用CGE模型評價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及相關能源稅收政策對肯尼亞經濟的影響。模擬結果表明能源價格急劇上升對生產過程產生一系列的反饋作用,并對經濟結構造成影響,導致貿易條件惡化,國際收支赤字上升,國民收入下降。能源進口關稅和銷售稅是控制能源消費增長和提高政府收入的有效手段,但它對經濟會產生與能源價格沖擊一樣的負面影響。他認為,只要沒有其他經濟可行的能源供給來源,擁有石油密集生產技術并且是石油凈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節約石油消費。

Xie(1995)成功構建一個經濟—環境—能源CGE模型。他首先構造一個包含7個生產部門和3個污染治理部門的社會核算矩陣(SAM),將各種環境污染與生產活動的連接關系、污染控制活動和環境政策變量等進行詳細的描述,依次作為模型的數據基礎;模型中主要的有關環境要素包括:生產部門中污染的削減行為和削減成本、污染稅(如生產部門的排污稅)、污染控制補貼,以及各種污染指標等。與包含環境賬戶的SAM相對應,模型設定方程特別定義了環境投資需求、排污稅、環境補償和污染削減成本等。該模型提供了一個通用性和靈活性較強的分析框架,通過改變模型的基礎數據結構可以研究不同的環境政策對社會經濟不同的影響。Xie利用此模型詳細分析了在中國采取提高污水排放稅率、對居民排放的垃圾和污水征稅、對污水處理部門給予財政補貼以及加大政府對污水處理服務的支付力度四項污染控制政策的經濟影響和環境效應,研究結果指出:污染控制政策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時對經濟增長有副作用,將導致產量降低,投資和就業減少。

Fisher-Vanden(1995)采用“第二代模型”(評估不同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效果的3E-CGE模型)對印度其他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成本予以估計,該文對印度國內重新分配的二氧化碳稅收和參與的全球京都交易額進行了模擬研究,旨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方案,研究結果表明:二氧化碳稅收從1995年每噸40美元穩步增加到2030年每噸1100美元;相較于參照組而言,建模期間的GDP值下降了6.3%。當溫室氣體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排放總量的2—3倍時,該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將變得更加平和。相較于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政策,印度更可能參加全球排放許可交易體系。全球排放許可交易體系是基于1990年各國的排放水平與其他諸如未來人均排放量等標準建立的。事實證明,印度參加全球排放交易許可體系是更加明智的。因為印度可成為一個如上所述方案的凈買家與凈賣家。

戈廷格(Gottinger,1998)采用一個能源—經濟—環境CGE模型來模擬歐盟主要成員國單邊和多邊政策工具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排放標準和可貿易排放許可證都能達到減排目標,前者對GDP和福利指數的影響不大,并且不會對要素回報產生較大的再分配效應;而后者能夠顯著提高福利指數,但在再分配效應上,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的回報要高于資本所有者。

戈廷格采用一個能源—經濟—環境(3E)CGE模型來模擬歐盟主要成員國單邊和多邊政策工具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雖然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和可貿易排放許可證都能達到減排目標,但兩者對福利指數的影響不同,即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對GDP和福利指數的影響不大,并且不會對要素回報產生較大的再分配效應;但是溫室可貿易排放許可證能夠顯著提高福利指數,并且在再分配效應上,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的回報要高于資本所有者。

Garbaccio等(1999)在考慮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共存的條件下,構建了一個遞歸動態CGE模型,評價碳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綜合影響。該文實證結果表明,如果將碳稅收入返還給居民家庭部門和生產部門,從長期來看,會進一步刺激投資、提高GDP和居民消費,從而實現征收碳稅的“雙重紅利”效應。

IPCC(1999)研究發現,當人口相對密集的區域(且用木材或燃煤爐灶的發展中國家家庭)減少化石燃料消費時,健康的好處會體現得更多,IPCC還做了關于各種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文獻的全面調查研究。在能源方面,除了可減少空氣污染物外,其他好處還包括能源供給安全性增加(因為具有多種能源)、技術創新(溢出)、就業增長(因為可再生能源技術通常為勞動密集型)、城市遷入率下降(因為鄉村地區亦可使用更好的能源),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燒,使一些區域的臭氧層遭到破壞,農業生產也因此蒙受損失。

進入21世紀,能源—環境—經濟(3E)系統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研究的,而對3E系統定量的模型研究是現今研究的主要方向,并把研究與實證相結合不斷推動3E系統的發展。

Kemfert和Welsch(2000)在采用CES生產函數估計德國能源—資本和勞動之間替代彈性的基礎上,構建動態CGE模型用于分析不同替代彈性和不同稅收返還方式下征收碳稅的經濟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將碳稅收入用于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轉移的份額越小,它對就業和GDP的影響就越小(仍然為正);但如果將碳稅收入轉移給私人部門,GDP關于彈性數值的敏感性將變得非常小。

Ronald Wendne(2001)采用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奧地利征收碳稅的經濟影響。碳稅收入的三種分配為:情景Ⅰ:全部碳稅收入轉移給家庭部門;情景Ⅱ:補貼工資成本;情景Ⅲ:采用碳稅收入為養老金系統提供融資。實證結果表明:二氧化碳減排和為養老金系統提供融資并不是沖突的目標;采用碳稅收入為養老金系統提供融資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勞動需求、私人投資和消費上比其他兩者更優。

Gurkanselcuk Kumbaroglu(2003)采用能源—經濟—環境CGE模型研究土耳其環境稅的經濟效應。實證結果認為,在環境稅稅收收入被用于政府購買的情況下,環境稅的“倍加紅利”效應能夠實現,即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能夠提高經濟運行績效。

Godwin Chukwudum Nwaobi(2004)采用多部門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尼日利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的經濟和環境成本。模擬結果支持碳稅、可貿易許可證的有效性,但經濟收入分配效應遭到扭曲。

Raul O’Ryan等(2005)在回顧智利的社會和環境政策的基礎上,采用靜態CGE模型模擬分析了不同環境政策、社會政策以及政策組合的影響,評價可持續發展中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三者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在采用實際可支配收入作為社會福利衡量方式的情況下,環境稅政策的影響是負面的,影響的大小取決于環境稅收收入的使用方式和就業狀態。而社會政策并不會產生負面的環境影響。因此,在執行環境政策的同時,執行特定的補償性政策將提高環境政策的可接受性。

Cagatay Telli等(2008)采用可算一般均衡模型來研究土耳其滿足《京都議定書》目標的環境減排政策的經濟影響。模型關注二氧化碳減排問題,實證結果認為,減排目標的壓力較高,減排成本也較高;通過碳稅或提高能源稅的環境減排政策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在引入碳稅的時候必須結合減少現有生產稅負的措施。

HaoYen Yang(2001)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分析臺灣貿易自由化后生產活動水平和結構變化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隨著貿易自由化的提高而提高,同時,生產結構向更具有碳密集特點的部門轉變。

Rob Dellink(2004)在多部門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排污部門,并將自下而上的減排技術和經濟信息整合到模型中,以分析荷蘭環境政策的影響。結果表明,當環境政策不嚴格的時候,只能獲得較少的減排,它對經濟其他部門的影響也較小。然而,高邊際減排成本的宏觀經濟影響卻是顯著的。

Govinda R.Timilsina和Ram M.Shrestha(2006)采用靜態CGE模型研究供應側CDM選擇即采用水電替代火電的經濟和環境影響。研究發現用水電替代火電對泰國溫室氣體的減排是一個適當的政策選擇:第一,這種替代將提高泰國的經濟福利;第二,如果替代在CDM框架下執行,經濟福利將提高得更快;第三,替代幫助減少有害的大氣排放,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第四,替代強化了能源安全,因為石油和天然氣進口部分被本土的水電資源替代了;盡管替代引起GDP的減少,并惡化了貿易,但這些負面影響被認為是短暫的。

Roy Boyd和Maria E.Ibarraran(2002)采用動態CGE模型模擬墨西哥征收碳稅的影響。結果表明,只有在5%—6%的高技術進步率下,碳排放增長率的下降和所有不同收入類型居民收入的上升才能同時實現。

Nick D.Hanley(2006)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將降低能源成本,可能會刺激以實物單位衡量的能源消費和生產,從而提高污染。他構建蘇格蘭的CGE模型并進行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全國范圍內刺激能源效率實際上將刺激能源生產和消費,導致環境的惡化。其政策含義是旨在刺激能源效率的政策本身在保證環境提高上并不是充足的,還要求使用互補的能源政策來穩定提高能源消費的動機。

另外,在中國能源環境問題的研究上,國外學者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Nick D.Hanley等(2006)通過模擬3E-CGE模型發現,提高能源效率將刺激能源生產和消費,從而惡化環境,因此,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為導向的政策本身并不足以改善環境,需要以適度引導能源消費的政策為補充。

Terry Barker等(2010)研究了基于E3MG模型和p-TOMCAT模型的單向耦合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比分析了墨西哥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低溫室效應的情況下大氣的濃度,結果表明,在墨西哥就業不充分的情況下,大量投資低碳技術(電動車、熱泵)有利于提高就業率、保持經濟增長、減少未來石油收入下降帶來的風險。

Carla Oliveira和Carlos Henggeler Antunes(2011)通過建立多目標多部門的3E模型分析了經濟結構和能源系統變化時分別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為政策制定提供建議,分析結果對理解碳減排技術的作用、能源利用計劃等非常關鍵。

Hao Yen Yang(2001)建立一般均衡靜態模型(SCGE)模擬分析了中國臺灣貿易自由化后生產活動水平和結構變化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隨著中國臺灣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提高,中國臺灣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隨著增加,即貿易自由化加劇了地區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中國臺灣的生產結構向著具有碳密集特點的生產部門轉變。

Roy Boyd和Maria E.Ibarraran(2002)建立一個動態CGE模型,用來模擬分析墨西哥征收碳稅的綜合影響。該文實證結果表明,在假定技術進步率不變的條件下,征收碳稅會對宏觀經濟和居民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只有假定征收碳稅可以促進技術進步率提高5%以上條件下,碳排放增長率的下降和所有不同收入類型居民收入的上升才能同時實現。

Godwin Chukwudum Nwaobi(2004)采用多部門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了尼日利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對該國宏觀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影響。該文模擬結果表明,征收碳稅和碳排放可貿易許可證可以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對宏觀經濟,尤其是對收入分配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Rob Dellink(2004)在多部門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排污部門,并將自下而上的減排技術和經濟信息整合到該CGE模型中,并用該模型分析了征收環境稅對荷蘭宏觀經濟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環境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隨著環境稅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當環境稅較小時,二氧化碳減排效果不明顯,對其他經濟部門的影響也較小;然而,若環境稅按照高邊際減排成本征收,則環境稅對該國的負面經濟影響顯著。

Frank Scrimgeour等(2005)采用CGE模型模擬分析了碳稅、能源稅和汽油稅對新西蘭國家宏觀經濟以及對工業部門,包括能源密集工業競爭力的影響。該文實證表明,征收碳稅、能源稅和汽油稅對宏觀經濟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會削弱該國的能源密集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Raul O’Ryan等(2005)在回顧智利的社會和環境政策的基礎上,采用靜態CGE模型模擬分析了征收環境稅在不同環境政策、社會政策以及政策組合對居民福利和環境的影響,并評價了可持續發展中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三者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在采用實際可支配收入作為社會福利衡量方式的情況下,環境稅政策對居民福利的影響是負面的,影響的大小取決于環境稅收收入的使用方式;而社會政策并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制定執行環境政策的同時,執行特定的居民補償性政策將提高環境政策的可接受性。

Cagatay Telli等(2008)采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土耳其為滿足《京都議定書》目標而制定環境減排政策的經濟影響。該模型以二氧化碳減排為目標,實證結果表明,為達到《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目標,征收碳稅或環境稅的壓力較高,成本較大,會對該國的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通過碳稅或提高能源稅的環境減排政策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在引入碳稅的時候必須結合減少現有生產稅負的綜合措施。

Karen Fisher-Vanden(2007)采用CGE模型研究資本市場改革對碳稅功能的影響,該文認為由于中國總投資中的很大部分由中央政府以低于市場利率的非經濟目的的方式分配,因此,對于這種補貼經濟,征收碳稅會使得二氧化碳的減排效果低于同樣碳稅稅率的市場化國家的減排作用。

Denise Van Regemorter(2004)開發GEM-E3模型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世界區域或歐盟國家3E之間的內在關聯。模型最初主要應用于經濟、能源、環境規劃方面的研究,隨著模型的不斷完善和更新,還可用于研究能源改革和投資對能源和環境的政策影響,能源和環境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規劃對歐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以及氣候變化對能源、經濟、環境的影響等。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在對能源—環境—經濟系統進行研究時,都認為環境和經濟之間存在一個先增長后下降的倒U形趨勢,針對能源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學者存在比較大的分歧,而對3E進行研究時,學者普遍認為,三者之間存在一個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關系,認為經濟的發展不應建立在能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基礎之上,三者之間必須協調發展,國外專家學者在對三者之間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方法和提出的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措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镇沅| 威信县| 砀山县| 张家港市| 新绛县| 大方县| 吉林省| 瑞丽市| 南召县| 平谷区| 锡林浩特市| 共和县| 陆河县| 武邑县| 潢川县| 尉犁县| 厦门市| 华坪县| 南木林县| 柳林县| 平邑县| 象州县| 安宁市| 顺义区| 化隆| 天镇县| 南汇区| 梁山县| 泰兴市| 汶上县| 如东县| 泰和县| 上林县| 博爱县| 霍邱县| 丹东市| 石景山区| 镇沅| 喜德县|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