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法本體論(第二版)
- 羅國強
- 1552字
- 2019-07-22 15:05:50
再版序
羅國強教授的《國際法本體論》再版,體現了一位中國年輕學者對國際法理論的創新性研究所抱有持之以恒的理念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包括羅國強教授在內的一批中國年輕國際法學者在國際法基本理論方面已經貢獻了不少力作,作出了很可貴的探索。[1]清末民初以來逾百年,中國的國際法學者始以周鯁生教授為代表的一代先驅;[2]繼以王鐵崖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為中流砥柱,[3]承前啟后;我們花甲之輩在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政法院校,追隨老一輩學習國際法;如今三四十歲的年青一代國際法學者,在更加開放的中國,經過系統的法科學習,并擁有博士學位,更具創新能力。長江后浪推前浪,中國國際法學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斷努力,譜寫新篇章。此為再版序的由衷感慨之意。
羅國強教授在《國際法本體論》初版之際就決定繼續縱深地拓展其理論研究,在華東政法學院國際法學院任教期間從師于中國當代著名法律史學家何勤華教授,對其構建的自然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之古今中外的歷史淵源展開全面深入的博士后研究。何勤華教授在法律史學領域貫通中西,[4]為羅國強教授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008年,羅國強教授又回到他當年在黃進教授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的武漢大學法學院任教,并出版了博士后研究成果《論自然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同時與劉瑛博士合作翻譯了近代國際法學史上最有名的自然法學家普芬道夫的《自然法與國際法》(第一、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隨后,他赴英國牛津大學法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專題研究,初步完成了《國際法本體論》再版稿,回國后最后完稿。可以說,這本書是羅國強教授從2003年9月起在我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至今十多年,始終如一地探求國際法理論中深奧問題的心血結晶。這種“十年磨一劍”的學術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理解,《國際法本體論》旨在探討中國國際法學者如何正確看待近代源自于歐洲社會的國際法理論,并將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提煉諸如“和諧”觀念此類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精髓,融入當代國際法理論體系。這一創新性思路理應充分加以肯定。這也是我當初支持他以此作為博士學位論文主攻方向的緣故。誠然,如何在當代全球性的國際法體系及語境中重新確立自然國際法的地位,需要做更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尤其是結合國際法院、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等國際裁判機構的豐富實踐,加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近日在復旦大學國際法博士與導師學術交流會上,羅國強教授以《中國國際法發展之新思路》為題做了演講,我受益匪淺。我建議在思考這一重大問題時應以中國在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及創建聯合國這一全人類共同的正義事業中所做的不可磨滅之偉大貢獻為起點,梳理和闡發新中國在維護和平、反對霸權、互惠互利等戰后國際秩序和國際法的各方面所做的一系列貢獻,樹立中華民族的自尊、自強的自信心和發揚以禮相待、平和處世的優良美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聯合國創建七十周年。我們應充分認識并講透偉大祖國為人類正義事業所做的貢獻,同時直面國際社會現實,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從宏觀與微觀等各個視角透視錯綜復雜的國際法問題,提出具有中國特點和全球視野的新思想、新思路。我注意到《國際法本體論》最后部分提及了中國對戰后國際秩序及國際法的貢獻,但是,似乎還應進一步深化。
張乃根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2014年10月12日
[1]譬如,何志鵬:《國際法哲學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劉志云主編:《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學刊》第1—4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2014年版。
[2]周鯁生教授代表作:《國際法大綱》,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國際法》上、下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3]王鐵崖教授代表作:主編《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國際法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法學史》第一卷、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