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杜甫的詩歌到了宋代日益受人重視,注釋杜詩的注家蜂起,當時就有號稱千家注杜之說。同時研究杜甫詩歌的人也漸漸增多,并出現了劉辰翁這般的評點杜詩的大家。自此杜詩學便漸漸成為詩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明代的詩論家多對宋人所重視的杜詩頗有微詞,并對“詩史”之說持懷疑態度,故明代的杜詩學成果平平。盡管如此,卻也陸續為杜詩作了一些評注,并刊行了不少相關的研究成果,如楊慎的《閑書杜律》、唐元竑的《杜詩捃》等便是有名的著作。但是,杜詩學真正成為卓有成效的詩學收獲時代卻發生在清代,尤其是發生在清代初期,具體在順治、康熙年間。此時出現了金圣嘆的《杜詩解》、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朱鶴齡的《杜工部詩集輯注》、黃生的《杜詩說》、仇兆鰲的《杜詩詳注》這些頗有影響的杜詩學大作,為后人所格外關注。作為康熙朝主領詩壇的王士禛(即王漁洋)對杜詩學的發展同樣給予關注。那么,王漁洋與清初杜詩學研究之間的關聯何在呢?由此反映出的文化蘊涵又是怎樣?這是本文著重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