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巖精神與其他中國革命精神比較研究:1900—1949
- 杜俊華
- 3124字
- 2019-08-16 18:34:40
三 研究視閾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視閾
本課題研究的邏輯起點是20世紀初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斗爭中所實踐和培育的辛亥革命精神,邏輯終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即將勝利時期所形成的西柏坡精神。選擇辛亥革命精神作為研究的起點,不僅是因為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中國共產黨人一樣,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也在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奮斗不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20世紀第一次歷史巨變,對中國的影響深遠。在辛亥革命斗爭中得到鍛煉的吳玉章、董必武等原同盟會會員后來也加入了共產黨,繼續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斷奮斗。而且還因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以革命冠名的歷史事件。中國古史上盡管有“湯武革命”的美好傳說,但畢竟是以武力推翻前朝暴政進而改朝換代的一種手段,僅僅表明仁政戰勝了暴政,政治統治又歸于常態,不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革。辛亥革命是以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為模版的旨在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武裝暴動,與中國歷史上的革命有本質區別。宋教仁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曾經十分自豪地宣稱:“竊以為世界有永遠紀念之日三:一為美之七月四號;一為法之七月十四號;一即我中華民國之十月十號是也?!?a id="w25">[25]選擇西柏坡精神作為革命精神的邏輯終點,是因為從武裝革命的角度看,西柏坡時期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前夜,西柏坡是中共進入北京、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精神。進入20世紀,中國的先進分子們(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50多年艱難曲折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先后產生了辛亥革命精神、黃埔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中國近現代先進的革命政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強大精神武器。本課題所要研究的中國革命精神,是要對比研究紅巖精神與辛亥革命精神、抗戰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把握其共性和特色,探討其現實意義及如何聯系現實進行宣傳和弘揚。
第一,研究中國革命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和理論基礎。中國革命精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其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作為革命精神,它們都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比如,革命精神都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都以主義為指導。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而言,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斗爭中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和黃埔精神則以新舊三民主義為指導。當然,各個具體的革命精神因為產生的時空背景不一樣,也有一些不同的文化基礎。
第二,研究中國革命精神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里是如何形成的。中國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性飛躍,它們都是以民族精神為基礎,以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精神、黃埔精神)和共產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為靈魂的革命精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又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蘊含著不同的內容。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看,中國革命精神是在革命與戰爭的歷史發展中不斷發展演變,體現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辯證統一。
第三,對比研究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共性。綜合分析八種革命精神,找出它們的共同特性。都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高度凝聚和升華;具有內容的傳承性和一致性: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信仰孕育赤魂;革命精神蘊含著革命理想,顯露信仰的力量;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浩然的革命正氣;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
第四,紅巖精神與其他中國革命精神的比較研究。深入對比分析紅巖精神與各革命精神形成背景和條件的異同、共性部分、各具時代特色的部分。首先是把紅巖精神與辛亥革命精神進行對比,找出其共性與特色。辛亥革命時期重慶籍的革命者堅定的信念、浩然的革命正氣等與紅巖革命烈士們的紅巖精神有相同之處。其次是把紅巖精神與黃埔精神、抗戰精神進行對比,這三種精神都是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產生的,紅巖精神產生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戰爭時期,而黃埔精神產生于第一次國共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時期,抗戰精神也產生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戰爭時期,這三種精神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最后是從不同的角度,把紅巖精神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在新民主主義不同的革命時期、不同的空間背景下,這幾種精神的共性和獨具特色的部分。
第五,研究中國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當代弘揚。研究歷史、考察過去,一方面是為了搞清歷史的本來面目和發展邏輯,另一方面是要從中總結歷史智慧以服務于當代社會的發展。本課題也是本著這種目的和立場,把中國革命精神置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宏觀視野下,考察它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并進一步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在當代背景下弘揚革命精神,培育民族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1年10月26日。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頁。
[3] 《毛澤東選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頁。
[4]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頁。
[5]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學習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頁。
[6]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返诹娌蕡D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4頁。
[7] 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04頁。
[8] 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三聯書店1960年版,第651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83頁。
[10]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
[11] 肖力、邢洪儒:《中國共產黨精神建設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
[12] 馬新發、雷瑩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
[13] 肖力、邢洪儒:《中國共產黨精神建設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頁。
[14]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6頁。
[15]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頁。
[16] 參見馬克鋒《論辛亥革命的精神遺產》,《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李文?!缎梁ジ锩倌甑臍v史思考:為中國進步打開閘門》,《人民日報》2011年9月22日;羅?;荨缎梁ジ锩c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演進》,《史學月刊》2011年第4期;倪昕《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與革命精神》,《文化月刊》2011年第4期。
[17] 朱佳木:《什么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以及應當怎樣弘揚延安精神》,《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第10期。
[18] 齊文輝:《西柏坡精神探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9] 孫翠萍:《西柏坡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比較研究》,《社會科學論壇》1998年第5期。
[20] 郭必選:《中國革命精神的生長史和形態學——井岡山精神與延安精神比較研究》,《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21] 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馬新發、雷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雷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歷史嬗變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傅治平主編的《精神的升華——中國共產黨的精氣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
[22]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頁。
[23]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7日。
[24]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頁。
[25] 陳旭麓:《宋教仁集》(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