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
- 唐賢秋
- 1596字
- 2019-08-16 18:24:49
可貴的啟示——《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序
唐賢秋同志的《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以下簡稱《恒道》)一書寫得好。這不但是主題選得好——廉政問題對于我們國家和人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而且它征引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資料,運用非常嚴密的邏輯和樸素的語言,科學地論述了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現代轉換,很有說服力。除此之外,我覺得《恒道》一書還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即作者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特別是關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能夠很準確地把握一般廉政文化、中國傳統廉政文化,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這三重廉政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且詳盡地闡明了后兩種廉政文化的區別和聯系。
這是一個非常可貴的啟示。
現在有些同志,大概沒有讀過毛澤東的《矛盾論》,不大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譬如他們怎么也不明白西方政客們鼓吹的“普適價值”錯在哪里,不懂得那些人所謂的“普適價值”,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人類普遍價值,只不過是把他們自己認可,甚至自己也并不愿意遵從的,具有欺騙意義的價值,充當“普適價值”,硬套在他人的頭上,指手畫腳,以謀取自己的私利。用哲學的語言來說,他們就是硬把某種矛盾的特殊性,夸大并冒充成矛盾的普遍性。同樣,不懂得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也就很難領會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個“中國特色”之意義,離開了唯物辯證法:或者是夸大共性而否定個性,或者是夸大個性而抹殺共性。而哲學上的每一小點偏差,都會在實踐上產生重大的失誤。
在《恒道》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準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的。他先分析了什么是一般的廉政文化,什么是中國傳統廉政文化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廉政文化,這些共性與個性,以及此個性與彼個性之間的關系,然后探索了應當怎樣在把握廉政文化這一共同思想理論基礎上,運用批判繼承、借鑒改造和綜合創新等方式,把中國傳統廉政文化轉換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廉政文化。我們看到,本書在詳細地考察了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產生條件、主體內容與基本特征之后,系統地論證了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動力基礎、路徑選擇、目標定位及其具體實現。在轉換目標上,主要實現由廉政取向的君本性向民本性轉換、由廉政主體的單一性向多樣性轉換、由廉政模式的道德主導性向德法并重型轉換、由廉政價值的工具化向目的化轉換、由廉政治理的人治化到制度化轉換,如此等等。最后,作者有力地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是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目標歸宿。它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資源,而且具有自身的體系,它對于推進新時期反腐倡廉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及在全社會營造廉榮貪恥的文化氛圍等,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全書的論述中,層次分明,絲絲入扣,體現了作者的學術功力。
《恒道》的出版又一次證明,一本理論著作的成功,除了作者要有對祖國、對人民的責任心,要擁有豐富的學識之外,最為重要的,是要有較高的學術素養,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學習和把握唯物辯證法。為此,我們必須像習近平同志“8·19”講話中指出的那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老老實實,原原本本”,把老一代革命家的“看家本領”學到手。
順便說一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廉政文化,對于人類的廉政文化,當然只是個性;然而它本身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從一定角度來說,它又是普遍性,是共性。當它作為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時,它又存在于許多更特殊的個性之中,值得更深入地進行研究。例如,它與現代化網絡技術的關系,我們又該怎樣利用網絡技術,充實和發展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如此等等,這里有說不完的問題,值得我們繼續研究。
總之,《恒道》一書,沒有結束討論,只是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問題進一步的討論,我們盼望著更多的好作品發表。
是為序。
陳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3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