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生態資源面臨的巨大挑戰
中國雖然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但是整體的生態脆弱性較為明顯,基本形勢不容樂觀。數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上中國糧食短缺,努力改造自然,“以糧為綱”的理念強化了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行動。
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災,全國上下深切地認識到了大規模地開展生態建設的緊迫性。中國政府提出了“污染控制同生態建設并舉” 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全面停止長江、黃河上中游的天然林砍伐,把生態恢復與建設列為西部大開發的首要措施,并且制定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等政策。這標志著中國生態保護事業發生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盡管像沙塵暴、黃河斷流、沙漠化等一系列舊的生態問題得到解決,但是仍有許多新的生態問題在涌現,比如生態多樣性問題。總體上看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耕地草原河湖資源長期過度開發與利用,導致資源承載力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局部地區耕地基礎地力下降明顯,土壤污染加劇,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近20%。比如在水土流失方面,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95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45億噸,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崩崗和耕地損毀,每年淤積水庫庫容16.24億立方米、損毀耕地6萬多公頃。在沙漠化方面,全國沙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石漠化土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和云南。在草場超載和退化方面,目前全國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明顯退化的接近50%。2015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
除了上述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生態退化問題以外,近年來隨著人們環境和生態意識的提高,生物多樣性遭受的挑戰也日益引起重視。當前中國森林資源人均水平低,質量不高。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其次,海洋污染、富營養化嚴重,近岸局部海域污染嚴重。紅樹林和珊瑚礁面積較上世紀50年代均減少70%以上。赤潮年均災害面積超1.4萬平方公里,綠潮(滸苔)最大影響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僅37.6%,侵蝕海岸線占20%。受上述因素綜合影響,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野生動植物種類受威脅比例達15%—20%,有233種脊椎動物處于瀕危狀態,104種野生植物物種極危或瀕危。生物物種遺傳資源喪失和流失嚴重;488種外來入侵物種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典型生態系統和關鍵物種棲息地尚未得到全面保護。
為了保護生態空間,中國政府和人民開始積極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生態恢復,啟動生態重建之路。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