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正走向綠色發展之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預計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2億,經濟總量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中國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發展期,但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如此巨大的經濟體量,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承受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發展不可持續。為此,中國展開了一場深刻革命,對工業文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國正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正邁向綠色發展之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濟步入新常態。1978年—2015年,中國保持了國民生產總值年均9.74%的增速,尤其在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中國保持了國民生產總值年均10.69% 的增速。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資源消耗還在呈剛性增長,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為此,中國適時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將經濟發展的目標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向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將經濟發展的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將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將產業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邁進。近年來,中國的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不斷釋放,經濟發展的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發展的質量不斷提高。經過艱苦努力,中國201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0年提高了21.7%,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8.2%,碳排放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45%以上,這不論在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少有的。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正逐步提高,發展的軌跡正逐步綠色化、低碳化。
向污染宣戰,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014年中國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話是:“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這表明中國政府著重從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部署。中國政府從立法、政策、資金等方面多措并舉治理環境污染。2014年,中國政府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2013年—2016年的短短三年間,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并且不斷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經過艱苦的努力,中國的環境污染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的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為1.82億噸,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煤電機組安裝脫硫設施的安裝率由83%增加到99%以上;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強度分別下降42%和48%。用中國時任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的話來說,“用硬措施應對硬挑戰”。中國在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例如,全球在共同行動對消耗臭氧層物質進行控制,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量占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50%以上,成為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
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中國面對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已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和諧、責任、可持續、福祉、整合、治理、公正、共享、包容等核心理念在《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已得到體現;中國為《巴黎氣候協定》的達成、簽署乃至生效做出了積極努力,并率先垂范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中國“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的務實態度與堅定決心。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當今社會,各國互相依存,休戚與共,中國能實現綠色發展,這不僅關系著中國人民的福祉,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也是對全球生態環境安全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貢獻。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實踐經驗不僅能為發達國家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還能為發展中國家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