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肖興志主編
- 1862字
- 2019-09-06 17:50:53
七 政策建議
(一)拓寬補貼資金來源渠道
本文分析結果表明,雖然通過財政補貼可以使山西實現“擴送電”和“穩發展”,但會導致山西政府的財政盈余變負,出現財政赤字,且赤字較大。國家能源戰略變“晉煤外送”為“晉電外送”需要長期實施,倘若單純要求山西政府獨自承擔補償費用,出現長久性的財政赤字,不僅會導致政府對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投入的減少,還很有可能會在政府內部,出現對實施能源外調結構轉型的抵觸情緒甚至反對的聲音,這無疑會對國家能源戰略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對補貼資金的支出進行“責任分攤”。
具體而言,該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中央政府,由其支付對山西政府的財政盈余、GDP和居民福利的彌補資金。二是“晉電外送”的輸入省市,由其支付對山西主要部門即農業、制造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的主要彌補資金。三是山西政府自身,由其支付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補貼資金。當然,無論是哪一方,都需要在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后,進一步確定補貼額度、出資比例等具體政策措施。如中央政府和“晉電外送”的輸入省市,由于二者的補貼目標有所重疊,因此可以讓經濟發達的“晉電外送”受端京津、江蘇、山東等,承擔的比例適當高一些,而經濟相對落后的河北、河南等,承擔的比例可以適當低一些。
(二)及時足額發放補貼資金
資金鏈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很多企業的失敗、倒閉往往是資金鏈斷裂造成的,如德隆集團、三九集團。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保證企業資金鏈的順暢,對企業成功度過“寒冬”至關重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執政效率低、執政成本高、相關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很容易導致補貼資金無法及時發放、無法足額發放,有時甚至出現補貼資金被挪用、被貪污的現象,以致補償機制失效。
為此,政府可采取以下兩方面措施:一是提高軟環境建設。以服務型為建設理念,努力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通過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加強政府的廉政建設。二是建立資金延期支付的懲罰機制。20世紀90年代,全國各省幾乎都欠山西大量煤款,其中很大一部分明里暗里成了死債、無頭債。雖然在省委書記胡富國的帶領下,山西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協調催款,但多無濟于事,致使山西蒙受巨額損失。“污染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山西已經為全中國的發展犧牲了太多。為了避免在“晉電外送”中出現類似事件,中央政府必須牽頭,通過建立強而有力的懲罰機制,保障各地區及時、足額地支付“晉電外送”資金,讓山西獲得合理、應有的補償。
(三)加快產業轉型擺脫補貼依賴
補貼機制的建立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延緩問題。倘若山西的發展結構不變,企業發展方向不變,僅僅寄希望于財政補貼,只能夠保證山西經濟的一時繁榮,長期下來,類似于“資源詛咒”[17]的“補貼詛咒”,定會應驗。
因此,山西應該從兩方面入手,加快產業轉型。一方面要努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山西發展現代制造業具有先天優勢。享譽全國的太鋼集團,其超級不銹鋼、耐熱不銹鋼、雙相不銹鋼等高精尖產品在全球不銹鋼業占據領導地位。而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太重,基本包攬了中國衛星發射架制造業務,另外,冷軋設備和很高端的煤化工設備也都是太重的拳頭產品。政府要加強引導,企業要加大投入,努力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把現代制造業打造成為山西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要從“煤化山西”向“氣化山西”轉變。過去焦炭主要用來煉鋼,而它產生的副產品——爐煤氣則被白白扔掉。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由爐煤氣制造甲醇、氫氣以及由焦油制造輕質柴油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這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山西應該緊緊抓住機遇,加快“氣化山西”的步伐。
(四)拓寬外銷電力工程建設的投資來源
由“晉煤外送”轉為“晉電外送”,意味著需在山西新建、擴建大量火電廠及配套設施,也需要改造、新建超高壓、特高壓輸電網絡,這些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山西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從全國來看,2012年山西GDP總量12113億元,排名第21位,人均GDP 33712元,排名第20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受國內經濟增速回落、國際經濟復蘇緩慢的影響,山西煤炭的國內外需求明顯下降,煤炭價格大幅下滑,加之國際低價進口煤的沖擊,作為山西經濟發展主要推動力的煤炭產業雪上加霜。對于外銷電力建設所需的巨額投資,山西顯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本文發現,對于山西而言,加大外銷電力建設的收益遠遠低于加大電煤外運建設,且前者對山西經濟社會主要是負面影響。因此,由山西負責外銷電力建設投資既不合理,也不現實。為此,建議由中央政府和能源受端的地方政府、煤電企業、國家電網等共同出資,同時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多方籌集山西等能源輸出地的外銷電力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