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青年就業率低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中國社會一直面臨的主要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就業問題的研究熱點由城市(待業)青年轉移到農民工,由城市下崗工人轉移到大學生,但農村青年的就業問題并沒有成為研究重點。現實生活中,受制于較低的文化程度和人力資本水平,大多數農村青年長期滯留于較低層次的勞動力市場。作者期望通過本書的寫作和出版有助于消除農村青年就業中的障礙,擴大他們的受教育機會,拓展其就業領域和就業空間。

本書選取西部農村青年這一主流群體為研究對象,以恢復高考制度初期的老一代農村青年(1945—1960年出生)職業流動為參照,分析新舊兩個時期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水平及其職業流動率的相關性,探究提高他們人力資本水平、拓展其就業領域和就業空間的有效路徑。

本書基本內容從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部分,教育機會篇。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教育機會分配與獲得直接關系著青年的人力資本水平。本部分主要考察高考制度恢復(1970’s)、高校擴招(1990’s)等制度改革對西部農村青年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發現:從教育機會供給看,高考招生制度、教育投資制度改革增加了高等教育的獲得機會;從教育機會獲得結果看,農村青年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機會下降,有向高職高專等較低教育層次聚集的傾向,這突出表現在“985”“211”高校里農村學生的數量占全校學生的比例上。城鄉教育機會差異的表面原因是城鄉教育質量差異,其實質是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尤其是教育的軟資源差異。政府大量的經費投資,改變了西部農村教育的物質條件,但是師資等軟件在短時間內很難提高。西部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是地理位置、地方經濟、制度變遷等多種因素形成的。此部分為下篇西部農村青年人力資本水平分布及變化特征提供研究基礎。

第二部分,人力資本篇。詳細說明西部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分布特征,發現相比20世紀80年代,西部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總體水平顯著上升、性別差異明顯縮小,但城鄉差距依然很大,西部農村地區仍然是人力資本的“弱勢地區”。從省際教育基尼系數的分析結果也發現,經濟越發達的省份教育機會分配越平等,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而經濟欠發達的省份情況則相反,教育機會分布差異越大,人力資本水平越低。要改變這種趨勢,關鍵在于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狀況,促進教育機會的公平分配,從而提高地區整體的人力資本水平。

第三部分,就業與職業流動篇。運用就業與職業流動理論分析不同教育投資和招生制度下,人力資本水平對農村青年職業流動的渠道、方向、形式和職業選擇能力的影響,分析知識型人力資本和經驗型人力資本在代內和代際職業流動中的不同作用,重點對比新老兩代農村青年(1945—1960年出生、1980—1990年出生)的職業選擇、職業變動等特征,發現:①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經驗很難積累成經驗型人力資本。因為他們的職業軌跡說明,后一個工作與前一個工作之間關聯性很小,“干中學”的人力資本形成方式難以實現。②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上升普遍受到人力資本水平約束。從離開中學校門,絕大多數農村青年的人力資本水平就基本“定型”,很少有再學習或職業培訓的機會。人力資本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上工作經驗積累機會的缺失,西部農村青年在就業過程中,常常處于劣勢地位,不僅長期滯留于較低勞動力市場,而且時常面臨失業的威脅。③教育分流與職業分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聯系。在職業流動過程中,表面上似乎是人力資本約束著個人的職業和收入地位的提升。但是,進一步研究發現,一次次的升學考試,就是一次次的教育分流過程。西部農村青年的教育機會獲得與其人力資本以及后來的職業地位直接相關,因此,提高基礎教育的機會分配質量,是增加西部農村青年職業流動能力和上升概率的根本途徑。

本書對新一代農村青年就業問題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地域視角,用職業流動代替了以往的人口和勞動力流動,并采用追根溯源式的邏輯路線探尋西部農村青年職業流動的主要障礙,其中關于“教育機會分配、人力資本和職業流動的內在制約和互動機理”有一定的理論價值。通過回顧歷史,審視我國20世紀80年代教育制度對基礎教育和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從培訓機會分配和效果,審視現有的農民培訓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落后地區農村青年人力資本匱乏問題。通過積極思考,探尋經濟落后地區農村青年職業流動的困難及應對措施,為政府加強青年教育與培訓,促進就業和職業流動相關政策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最終通過增加受教育機會,提高其人力資本存量,進而提升西部青年的職業流動能力和職業層次,實現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

本書可能的創新有三個方面:

(1)用教育機會的“給予”與“獲得”全面考察和評價農村教育機會分配。

在考察教育機會分配狀況時,政府是教育機會的“給予者”,政府教育制度的變化會影響教育機會分配的結果;青年學生是教育機會的“獲得者”,教育機會在不同群體中的比率分布不僅能直接體現該群體前期的教育質量,而且還能檢驗教育機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與公平性。本書從教育機會分配制度和獲得結果兩方面考察西部農村的教育機會分配變化及其趨勢,作為評價教育機會分配制度公平性的現實依據。

(2)用教育機會的“得”與“失”說明教育分流所導致的農村人力資本差異。

高等教育機會雖說直接決定著受教育者的就業層次和上升空間,但是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每一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質量和機會獲得累積出來的結果。各級教育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因果相連,直達就業前的教育階段。在教育鏈條中,離就業越近的環節,對職業影響越大。

每一個階段的教育機會選擇,其實都是一次教育分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占有優質教育資源,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最終拿到通向高層次職業位置的入場券。本書將高考升學率作為主要研究指標,一方面,考察西部農村青年對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取情況,另一方面,推算高考分流之后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西部農村青年人數及比例。教育機會的“得”與“失”,差不多就規劃出了每個人不同的生命軌跡。

(3)從農村教育資源變化的“歷史”和“現實”思考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出路。

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差異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均衡城鄉基礎教育資源,政府加大了對西部農村的教育投資力度,城鄉教育經費投入差距日漸縮小。然而,城鄉教育質量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區越來越大。為了尋找“投資加大,而教育差距依然在擴大”這一問題的癥結,本書從城鄉教育資源形成的“歷史”與“現實”考察,認為政府教育投資政策的重點應該有所轉變,由注重投資數量轉向注重投資質量。在西部城鄉基礎教育硬資源差距日益縮小的今天,應將對“人”即教師的投資作為重點。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教育領域的城鄉差異,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幫助農村青年獲得職業流動的真正資本。

本書主要讀者對象為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的機構與學者、各級政府的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農村教育工作者。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調整過程中,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教育和培訓機會的增加無疑是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城鎮化、工業化的重要基礎。此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級政府及研究機構的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青川县| 晋州市| 张家川| 邵阳市| 金华市| 江源县| 元谋县| 黑山县| 察隅县| 富锦市| 开远市| 灌云县| 新龙县| 怀远县| 晴隆县| 阜新市| 犍为县| 淮北市| 临清市| 石楼县| 进贤县| 镇安县| 广饶县| 万山特区| 吉木萨尔县| 双鸭山市| 桓台县| 会泽县| 抚远县| 竹溪县| 六盘水市| 宝清县| 舟山市| 繁峙县| 宁明县| 仁化县| 五河县| 阿拉尔市| 北辰区|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