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教育機會

第一節 教育機會分配的相關概念

一 機會與教育機會

(一)機會

“機會”一詞本意是指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機會所表征的是社會主體獲得某種社會資源或社會權利的概率或可能性。機會是一種稀缺資源,具有可分配性。機會是發展的起點,一個人擁有了機會,就意味著獲得了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機會又可以稱為起點性資源或資本。

在公共領域,為了保證起點公平,機會分配的基本原則和社會訴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機會均等。

(二)教育機會

教育機會亦稱“受教育機會”,廣義的教育機會泛指任何教育階段和任何教育類型的受教育機會,包括享有教育資源的機會以及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平等對待的機會等;狹義的教育機會僅指進入各級、各類正規學校學習的機會,包括學前教育機會、初等教育機會、中等教育機會和高等教育機會。

教育機會表現為受教育者進入教育機構以及參與教育活動所需各種條件的概率或可能性。能否獲得教育機會,能夠獲得什么樣的教育資源,關系著受教育者未來的發展空間和職業地位。對于稟賦相當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機會的迥異通常會導致他們之間發展結果的巨大差異,甚至導致社會的分層和分化。

二 教育機會分配與教育機會獲得

(一)教育機會分配

教育機會分配是政府將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機會分配給受教育者的過程,表現為人們在獲取教育機會時所遵守的特定規則。這一分配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強調教育機會分配的規則和過程。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教育階段的機會分配主體是不同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機會分配是政府主導型的,強調教育機會的均等性,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高等教育的機會分配權多數歸學校所有,錄用標準基本相似,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唯一依據。在我國,雖然某些高校開展了自主招生試點,學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機會分配權,但是各級的教育機會分配基本以政府為主導,對學生的錄用標準基本以學習成績為主。

(二)教育機會獲得

教育機會獲得指受教育者在不違背有關規定的情況下,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徑去獲得受教育機會的過程。這一獲取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強調教育機會分配的結果。

(三)教育機會分配與教育機會獲得的異同

教育機會分配和教育機會獲得這兩個概念在實際中容易混淆,因為二者的主體行為目標相同,目標對象都是教育機會,都以教育機會分配制度為考察對象,都要通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來實現。

實際上,教育機會分配和教育機會獲得是“給”與“得”兩個方面的問題,教育機會分配強調教育機會的“給予”原則,教育機會獲得強調教育機會分配的結果和實效。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區別。

首先是行為主體不同。教育機會分配的行為主體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機構,政府作為國家教育機會的掌控者,支配著教育機會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分配,對教育機會分配起決定性作用。而教育機會獲得的行為主體是家庭、個人等個體組織。家庭、個人等個體作為教育機會的獲得者,只能在一定范圍內爭取或接受相應的受教育機會。

其次是行為目標不同。教育機會分配是以全局為出發點,從宏觀角度研究教育機會分配規則,追求的是社會公平原則。教育機會獲得是從微觀角度研究公民獲得教育機會的可能性和概率(包括教育機會獲得的數量和質量),追求的是個體利益最大化原則。

三 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均等

(一)教育公平

“公平”作為一種價值范疇,反映了人們從某種特定的標準出發,在主觀上對“應得”與“實得”是否相符的一種評價及其體驗。教育公平,是指所有的學齡兒童(除了智力原因外)都有均等的權利接受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凡有適當能力與意志的人皆有均等機會繼續接受高等級的教育。教育公平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說明受教育者,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和家庭背景如何,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判斷一種教育是否公平的依據是“教育機會均等”與否。

如果一個人在各教育階段都能獲得均等的受教育機會,那么,他就有機會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及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相反,如果因為經濟等非個人因素,使其失去了受教育機會,那么,他就有可能滯留于低收入階層,家庭貧困將會通過代際傳遞效應延續至后代。

(二)教育機會均等

嚴格來講,“教育機會均等”的規范表達應為“教育機會平等”,“均等”不同于“平等”,二者存在明顯區別。前者指平均的、無差別的平等,后者則包含了有差異的平等。但國內學術界習慣將“受教育機會平等”稱為“教育機會均等”,因此,為了與國內學術界習慣一致,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機會均等”一詞,等同于“受教育機會平等”。

美國學者詹姆斯·科爾曼(James S.Coleman)認為“機會均等觀念意味著機會的效益均等。換言之,均等寓于對學習起作用的基本因素之中”[1]。他認為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內涵:進入教育系統的機會均等;享受教育條件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教育對未來生活前景的影響機會均等。他強調教育機會分配的無差別性,主張每個社會成員,不論其種族、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有何不同,在自然、社會和文化方面有何不利條件,均可實現教育的起點均等、過程均等、結果均等。這種教育公平思想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顧明遠,2002[15];翁文艷,2000[16])。考慮到不同群體機會獲得能力的差異,教育機會均等被分解為:①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同等的機會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即共同性的義務教育。②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同等的機會接受符合其發展能力的教育,即非共同性的教育,又稱人才教育。③向身心有缺陷的兒童提供符合其能力特征的教育,即特殊教育。④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借助因教育而獲取的能力平等地參與市場活動,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上述四個方面的解釋,較全面地說明了教育機會均等制度設計的初衷,那就是力圖消除教育對個人發展的不公平影響,致力于開發每個人的潛能,并為社會成員提供一種平等競爭的公正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景洪市| 肥城市| 崇阳县| 彭州市| 星座| 淳安县| 罗甸县| 抚顺市| 焦作市| 远安县| 岳阳市| 灵川县| 昆明市| 德庆县| 巴中市| 桂东县| 宁化县| 青州市| 措美县| 兴山县| 化德县| 车险| 东光县| 阳泉市| 察隅县| 彝良县| 乐昌市| 邵阳市| 图们市| 伽师县| 德保县| 海城市| 巴里| 东莞市| 宝应县| 万山特区| 赣榆县| 报价| 南康市|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