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特色

一 用教育機會的“給予”與“獲得”全面考察和評價農村的教育機會分配

在考察教育機會分配狀況時,將政府界定為教育機會的“給予者”,政府教育制度的變化會影響教育機會分配的結果;與之相對,將青年學生作為教育機會的“獲得者”,教育機會在不同群體中的比率分布,不僅能直接體現前期的教育質量,而且還能檢驗教育機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與公平性。本書從教育機會分配和獲得結果兩方面考察西部農村的教育機會分配變化及其趨勢,并將其作為評價西部農村教育質量水平高低和教育機會分配制度公平性的現實依據。

二 用教育機會的“得”與“失”說明教育分流所導致的農村人力資本差異

每一個階段的教育機會選擇,其實都是一次教育分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占有優質教育資源,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最終拿到通向高層職業位置的入場券。本書將高考升學率作為主要考察方向,一方面考察西部農村青年對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取情況,另一方面推算高考分流之后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西部農村青年人數及比例。教育機會的“得”與“失”之間,差不多就規劃出每個人不同的生命軌跡。

雖然高等教育機會直接決定著受教育者的就業層次和上升空間,但是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每一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質量和機會獲得累積出來的結果。各級教育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因果相連,直達就業前的教育階段。在教育鏈條中,離就業越近的環節,對職業影響越大。

三 從農村教育資源變化的“歷史”和“現實”思考西部農村青年的職業出路

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差異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為了均衡城鄉基礎教育資源,政府加大了對西部農村的教育投資力度,城鄉教育經費幾乎沒有差異,西部農村的教育經費甚至超過了城市。然而,城鄉教育質量差距并沒有呈現出縮小的跡象。為了尋找“投資加大,而教育差距依然在擴大”這一問題的癥結,本書從城鄉教育資源形成的“歷史”與“現實”兩方面進行考察,認為政府教育投資政策的重點應該有所轉變,由注重投資數量轉向注重投資質量。在西部城鄉基礎教育硬資源差距日益縮小的今天,應將對“人”即教師的投資作為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教育領域的城鄉差異,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幫助農村青年獲得職業流動的真正資本。


[1] 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3期;《2014年農民工監測報告》,http://www.stats.gov.cn。

[2] 袁桂林、洪俊、李伯玲、秦玉友:《農村初中輟學現狀調查及控制輟學對策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嫩江县| 新宁县| 盐池县| 陇川县| 铅山县| 阿克苏市| 合肥市| 申扎县| 屯留县| 岳阳县| 扶绥县| 乡宁县| 威海市| 固原市| 大连市| 密山市| 尤溪县| 商城县| 北海市| 阿合奇县| 青浦区| 安远县| 桑植县| 临沂市| 武夷山市| 湖州市| 凉山| 静宁县| 寿阳县| 禹州市| 呈贡县| 福贡县| 景宁| 甘孜县| 水城县| 额济纳旗| 清原| 兰考县| 麻阳|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