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成長路線圖
- 王輝耀 苗綠
- 3390字
- 2019-09-21 04:06:27
序 在時代機遇中“入世”
全球化時代下的今天,所有的一切要素都在不斷被重新組合,商品、技術、資金、勞動力跨越國界自由交換流動;互聯網技術的產生成為推動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更大動力,世界開始連接的越來越緊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與此同時,全球人才模式和結構也開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伴隨各方資源跨越國界、跨越行業不斷的整合,各國對于國際化、專業化的跨界人才的需求便開始大規模的應運而生。如今人才的跨界發展不僅僅沖破了國界,也不僅僅表現為跨越行業之間,同時也越來越向各種機制之間、思想、物質全方面的跨界發展。人才跨界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手段越來越便捷,行業之間的門檻隨著技術進步在不斷降低……
隨著全球化進入新階段,人才爭奪越演越烈,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新時期,中國對人才的重視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階段。隨著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我國逐漸成為國際人才的向往之地,外國人才集聚相應開始顯現,我國的選才范圍也早已從國內13億人,擴大到全球70億人。與此同時,我國創新創業戰略正當時,人才成長的路徑也必然要順應時代趨勢,直指創新創業。“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擇天下之英才而用之”這些人才理念的提出體現出我國對人才的重視。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會議或談話中更是多達七十多次的提到要重視人才。
時代背景、國家戰略對人才展現了足夠的好感和“善意”,那么如何將自己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呢?顯然,這是一條“道阻且長”的漫長探索之路。
一路走來,我感到十分幸運。19歲,我趕上了恢復高考的機遇,成為了這場“中國有史以來錄取率最低的高考”的通關考生之一;25歲,我放棄了在國家機構工作的“鐵飯碗”,抓住留學的機會,毅然踏出國門,去北美開拓眼界,成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MBA之一;而立之年我成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有史以來首位出生在中國大陸的高級經濟商務代表;35歲,我擔任世界最大工程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的AMEC-Agra國際公司副總裁,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勢,促成了中國三峽工程的第一筆外資引進;回國后,我發起創辦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和2005委員會、創辦全球化智庫(CCG),凝聚了一大批回國創業有影響、有成就的留學人員,推動“中國海歸事業”的發展,有幸在海歸回國創業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個體與時代是相遇的關系,擦肩而過,或無意邂逅,或正逢其時”。[1]我在《在不如意的人生里奮起直追》一書中,回顧自己職業生涯時曾感慨:“我不怕折騰,因為我知道必須抓住自己人生的命運。”如今,中國人才發展大環境早已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當時代的機遇悄然到來的時候,我們更要懂得如何敏銳地發掘、精準的判斷和把握時機。回國后我擔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人才研究,深深感受到人才的成長進階之路是那么的復雜且多變,個人、平臺、時代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筆者曾有幸作為首位中國大陸人士被加拿大《商業周刊》選登為封面人物;也曾被國家發改委《中國投資》評為中國首屆“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被《中關村》雜志和新浪網評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十大海歸人物”。正如《圣經》上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筆者與眾多優秀人物一起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成功者的成長軌跡,結合自身的體驗,筆者發現成才之路是有“道”可循的:
看人再準,不如識人有“法”。中國社會是講究人情的,古人懷才不遇后的希望是自己盡快遇到伯樂,卻從未反思過制度的問題。伯樂不常有,發現人才不能靠“人治”,不能寄希望于某個人,而要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的制度、程序來發現人才、選拔人才,保證人才供給的持續性,不因人事變動受到沖擊。
用人不能簡單粗暴,要懂得用“術”。用人是門藝術,“術業有專攻”,簡單粗暴的給人才安排同質的工作是不明智的,成效不好還浪費。量才授任,崗位與才能匹配是最大的節約,而且用人不能一是一,二是二,要適當加壓,激發人才的潛能,做到才盡其用。
“愛之深責之切”,骨干人才要多磨難。“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最沒有效率的,也說明了組織、單位在人才培養上的盲目性。做事要抓主要矛盾、關鍵節點,人才培養也是如此。骨干人才作為組織、單位的后備梯隊要重點培養,通過競爭加速骨干人才成長,為他們早日挑大梁打下基礎。
“組團”就像玩積木,有長有短才精彩。“和而不同”是構建團隊的最高境界,團隊需要拍板拿主意的人,也需要執行力強的實干派,更需要情商高的外聯人才。構建團隊就是為了實現團隊成員之間的互補,同質化有悖“組團”的初衷,多樣化的“團隊”構成才能碰撞出精彩。
“少”“為他人作嫁衣裳”。人才資本的積累是組織、單位發展、壯大的源泉,招人、用人、育人一樣都不能少,而最為關鍵的是要避免“煮熟的鴨子飛了,培養起來的人才走了”的尷尬境地。為爭奪人才,各方各出奇招,組織、單位要形成自己的留人優勢與黏性,“少為他人作嫁衣裳”。
時代與平臺都準備好了接納、爭奪人才,那么個人如何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呢?
理想還是要有的。有人說理想太虛,不如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事。執行力是需要的,理想也是不能丟的。理想是人生的“定海神針”,即使身處逆境,需要向現實妥協,它也是人生的亮點,溫暖逆境中的時光,引導個體逐漸向他靠攏,直至走進理想。
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在古希臘德爾斐神殿上的箴言一直被后代大哲拿來警醒世人。石頭可以做石雕,碧玉可以做玉雕,各有各的美。石頭非要晶瑩剔透,或是碧玉非要“深藏不漏”,那只能是“邯鄲學步”,想學的沒學會,反而把自己的優勢也丟了。個人的自身條件是個體發展的基礎,立足自身才可能,也才可以放眼世界。
必須要專業。互聯網時代,跨界人才很吃香。但這個跨界絕不是東一點皮毛,西一點末節湊起來的,必須有一方面很專業。“互聯網+”很時髦,很多人都想去蹭點光環,實現嫁接,而真正能夠嫁接成功的是在某一領域很專業的人才。專業是個體發展的基底,打好了底兒才能繼續談跨界或是深入發展。
自我更新,創新創業。“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就是“日新”的力量。在過去那個慢節奏的時代,“日新”都備受推崇。如今,創新創業漸成大勢,個體更要不斷的刷新,培養創新創業的能力和精神。個體的完滿要在時代的背景下蛻變、完成,主動的自我更新,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需傳遞成才路上遇到的善意。哈佛商學院院長麥克阿瑟曾在給他的學生致辭時說:“人的一生只做一個企業經理、銀行家、學者、企業家,掙許多錢是不夠的。除了事業上成功之外,你還應設法幫助許許多多被生活遺棄的善良人。”優秀的人才在成才的路上也得到別人的幫助,自己的成功是成才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傳遞成才的善意,從被培養者轉型為培養者,締造更多優秀人才。
順勢突圍,借風翱翔。時代是無法選擇的原生環境,那么人才只能“認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才要順勢突圍,借風翱翔。人才的成長之路要學會“借勢”,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創業是熱點,“走出去”如火如荼,國際化人才供不應求。顯然,這就是時代給人才的提示,契合時代需求,自然“順風順水好行舟”。若是非要逆流而上,學沒有市場的屠龍之術 [2],最終歸宿大概也逃不出朱泙漫之外。
上述是筆者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的一些啟示,同時也概括了本書的行文結構。中觀上,組織、單位對人才的培養是人才落地發展的基礎。微觀上,人才個體的先天資質與后天努力是人才成長的最強動力。
也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經過層層的岔路才能到達終點,人生的成長或許僅僅是要走好幾個關鍵的節點。2008年,時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我推出了《開放你的人生》一書,立足開放的時代特點,放眼一個開放的中國,倡導一個開放式人生。我認為中國崛起的背后,不僅僅得益于過去30年宏觀性的國家對外開放政策,還需要具備大國開放心態和高素質的人才作為發展的基石和后盾。2017年,改革開放即將迎來第40個年頭,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本書,重新審視國際國內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立足經濟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國情,倡導國際化、跨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青年人注意人生中普遍性的成長節點,走好關鍵的每一步,希望能夠幫助青年人在人才成長的麥田里摘到最大的麥穗。
是為序。
王輝耀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2017年4月
[1]王輝耀:《那三屆:77、78、79級大學生的中國記憶》,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2]《莊子·列御寇》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朱泙漫向支離益學屠龍的技術,耗盡家財學藝三年,技藝爐火純青。下山之后,卻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