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農村研究·第三輯
- 付少平
- 3138字
- 2019-09-21 03:50:46
序一 打造農村社會研究關中學派的抱負應該肯定[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非常高興,今天能夠與5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者,聚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美麗校園里,一起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探討。重視青年學者的健康成長是我們一直關注的中心議題,因為青年學者是中國社會學的希望。在這里,我要感謝青年學者的踴躍參與。也要特別感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領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的全體師生和我們基金會一起主辦這次“中國農村社會發展論壇”。
上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剛剛舉辦了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的慶?;顒?。80年的風雨,80年的滄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一所國家重點建設的“985”“211”序列的農業院校,服務三農發展,也應該成為學校各文科院系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的方向。人文學院剛剛改名為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學校還將農村社會發展確定為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學科建設的兩個主要方向之一,說明學校非常重視中國農村研究,重視農村社會學學科的發展。
令我們感到興奮的是,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已經組織中青年教師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農村社會研究中心。通過中心編輯的小冊子,可以看到,學院里的這批青年人非?;钴S,短短三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批年輕人希望能夠在學校、學院的扶持下,打造農村社會研究的關中學派,抱負很高,熱情也高,還很有勇氣。
在中國社會學會今年7月召開的武漢學術年會開幕式上,我就作了《學會、學派、學術》的致辭。我在致辭中指出,學派是學術發展的最實質性的平臺。有無學派,特別是有無著名的學派,是一個學科是否繁榮、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會影響力以至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農村社會研究中心雖然起點不算高,但是中心的老師們從一開始就有心要做成一個學派,確實不容易,應該得到肯定、鼓勵和支持。
圍繞這個問題,我愿意借這個機會,講三點意思。
首先,為什么要做學派,做什么樣的學派。關于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關中地區的歷史名人,關學創始人,也是理學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橫渠先生——張載。早在北宋時期,他就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學之道,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為什么要做學派,做一個什么樣的學派,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從中汲取理論資源。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急劇的經濟社會變遷中,經濟快速發展,總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社會更在加速轉型,這是我們所處的大背景。民族的崛起,社會的轉型為社會學學派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會。目前,中央提出要提升國家軟實力,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這就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好機會。然而,中國學術要有話語權,就需要不斷深化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發出我們的聲音,營造學術生長的空間。照搬西方的理論是不能解釋和指導中國實踐的,必須要靠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學派。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中國學派,又必須回應時代需求,在扎根中國改革經驗、闡釋中國發展實踐的基礎上生長、發展起來。
其次,如何來做農村研究的關中學派,我想提一些我的思考。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寫了一本重要的農村社會學著作《鄉土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目前來看,這些研究成果依托的農村經驗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比如華北農村、東北農村、華南農村、長江三角洲、湖北中部地區等,而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部地區的相關研究成果相對較少。這就為西北地區的農村研究創造了學術生長的廣闊空間。關中地區,在宋朝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具有悠久、輝煌的歷史,是傳統中國小農社會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因此,扎根田野,立足關中,面向西北地區,定能作出一批有影響力、有創造力的學術研究成果。所以,學院提出創建農村研究的關中學派很有希望,也很有遠見。
在去年7月召開的中國社會學2013年貴陽學術年會開幕式上,我作了題為《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中國社會學在“理論自覺”階段的基本功》的致辭。這里的三個“再”代表中國社會學必須面對的三種基本關系:中西關系、今古關系、理實關系——理論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只有把上述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借鑒西方,跳出西方”,不斷進行“再評判”,做到“開發傳統,超越傳統”,不斷進行“再認識”,做到“提煉現實,高于現實”,不斷進行“再提煉”,我們才能真正創造我們的學術話語,創造我們的學術特色,也才能形成為數眾多的中國學派。
我在《學會、學派、學術》的致辭中,對什么是理論自覺階段的基本功進一步拓展,歸納為“三再、兩氣、一追求”?!叭佟保褪乔懊嬷v到的“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兩氣”就是“只有接地氣,才能有底氣”。從學術的角度講,接地氣至少可以分為三種:接現實中國的地氣、接歷史中國的地氣、接中國立場觀點的地氣。所謂“一追求”,就是追求“真善美”,社會學既要追求“真”,又要追求“善和美”。這里的“真”指的是科學性,“善和美”指的是人文性。用中國學術傳統的說法,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精氣神。事實表明,社會學研究中的許多問題,僅憑單純的科學性,并不能發現其真實原因和解決辦法,往往要靠人文性才能找到原因和解決之道。
可以這樣說,今后中國社會學界的良性學術競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這方面基本功的功力如何,能否在掌握有關事實資料的基礎上,既高屋建瓴,又具體分析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既能揭示世界現代性全球化的長波進程所代表的發展趨勢,又能展現本土社會轉型的特殊脈動所代表的中國經驗,通過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通過接現實中國、歷史中國和中國立場觀點的地氣,通過把科學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正確處理中西、古今、理實這三種基本關系,鑒別各種思潮,從而推動中國學派的建設,促進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并為中國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今年在陜西遴選了10個縣30個村作為農村社會研究中心長期的固定觀測點,聽說將來還要在其他省市建立類似的觀測點。只要能夠長期堅持,立足關中這片土地,有理論自覺的精神,練好基本功,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最后,我想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我們鄭杭生社會發展基金會的情況。基金會成立三年來,先后資助了34個博士生項目、30個碩士生項目,此外還資助了90位青年學者。其中,青年學者項目,去年就有你們學院的趙曉峰博士,今年又有你們學院的陳輝博士。青年學者項目,連續三年,每年都有110位至120位青年學者遞交論文,我們每年從中選出30篇,應該講這些論文的質量都還是很不錯的,三次論壇都非常成功。
另外,我們還創辦了兩個刊物《社會學評論》和《社會建設》。現在《社會學評論》已經出了十期,上了知網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已經被中國人民大學評為C刊。《社會建設》也在2014年3月得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批準,今年出創刊號和第二期?!渡鐣ㄔO》范圍很廣,現階段以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為重點。這兩個刊物是我們社會學界共同的、持久的平臺,這兩個雜志的一個宗旨也是為青年社會學者搭建一個茁壯成長的學術平臺。大家有合適的稿子也可以投給我們。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這兩個學術刊物,一定能夠辦成高質量的學術刊物。
預祝這次論壇開得成功,大家都有收獲。
謝謝各位!
鄭杭生
2014年9月
[1] 2014年9月20—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北京鄭杭生社會發展基金會聯合召開了第一屆中國農村社會發展論壇。本文是鄭杭生先生在開幕式上的致辭。以此文代序,衷心感謝鄭先生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學人的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