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農村研究·第三輯
- 付少平
- 3798字
- 2019-09-21 03:50:49
三 促進古村落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游客旅游體驗滿意度的實地調研,筆者發現了上述影響景區發展的諸多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游客的意見,試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修繕保護古建筑
古村落旅游業的發展主要憑借其獨有的古村落遺產資源,因此,古村落遺產對發展古村落旅游具有重要意義,古建筑的完整性是衡量古建筑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古建筑越完整越能展示其建筑文化,藝術價值也更高。古村落遺產的重要性與不可復制性決定了古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工作是發展古村落旅游業的前提與重心。黨村擁有約670年的歷史,其古民居建筑群保存的完整程度曾令中外多位專家贊嘆,但其中不免有部分古建筑嚴重受損,令人堪憂。因此,政府在旅游發展中要修訂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保護規劃與應急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遺產保護機構的作用,做好各項具體的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古村落遺產資源,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損害。通過積極申請國家文化保護,爭取國家文物修繕項目來加大對古建筑的修繕和復原工作。在嚴格保護古村落建筑、風貌、格局的基礎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已出現問題的古建筑按照緊急程度進行及時修繕,定期對村中的建筑進行檢查和登記,做好日常維護工作。對于復原工作,要盡可能按照原有的風貌復原。積極與村民溝通,在房屋的修繕和復原過程中尊重村民的發展意愿。加大對古村落遺產的保護力度,保護古建筑的完整性,不僅對人類建筑史具有重要意義,更可提高古村落景區的游覽價值。
(二)豐富景點內容,增添景區活力
目前,黨村景區的游覽路線較短,且沿途的景點較少,部分古民居不對游客開放,使游覽全程略顯單調。針對游客反映的景點較少的問題,旅游管理部門應當深入挖掘景點特色,豐富景點內容,增強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延長游客游覽的時間。逐步拆除不協調的建筑,使村內的各種基礎設施、標識牌等現代設備與古村落整體風貌相協調。對具有代表性的景觀,要完善景點講解,重點講解院落的建筑風格、石雕、木雕、磚雕的特色以及建筑中蘊含的人本理念。黨村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可以通過民俗表演、民俗展覽等形式向游客展現,豐富景點內容,如在祠堂中,模擬古代祠堂活動,通過直觀而富有感染力的活動使游客產生心理認同。每天定時在文星閣、分銀院、黨賈兩族祖祠中開展模擬古人祭拜、分銀等表演活動。在文星閣利用祈福祭拜文化,推出學業祈福活動。并定時開放文星閣,使游客可以登閣望遠。推出模擬古代學堂活動,讓游客了解黨村歷代的文化歷史。通過各種形式充分開發黨村的民俗文化,讓游客在古村落中體驗從明清時期延續至今的風土人情,向世人展現黨村的文化風采,游客也可在此徹底放松,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時,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如特色小吃店、旅游紀念品店等,讓景區更具活力。
(三)提高村民的地方認同感和依戀度,實現共同發展
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戀對社區生活的滿意度和旅游發展的態度具有一定影響。地方依戀反映出的人與地方聯結的強度和特質關系,可以以金字塔的層級說明,即地方熟悉感、地方歸屬感、地方認同感、地方依靠感、地方根植性。地方熟悉感意味著人們知道、認識地方來自了解和記憶聯結;地方歸屬感的產生則是人感覺是屬于這個地方,好像他們擁有“會員的資格”;地方認同感則指居民可以明顯區分出此地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地方依靠感指當地方可以滿足人特定的需求時,就會對地方產生地方依賴的關系;地方根植性歸于人對于特殊地方之間的關系,人們想要擁有這個地方,“就像家一樣,不需防備”[22]。歷代居住于黨村的村民是黨村的主人,村民在旅游發展中有發言權和參與權是景區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村民同政府一起管理景區,既可以節省管理成本,又可以實現共同發展。在古建筑的開發和保護工作中,政府的決策要考慮村民的訴求,提高村民對景區的認同感,有利于古建筑的進一步開發和保護。同時,村民是當地獨特風情和民族習慣的載體,對展示黨村非物質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尊重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大力保護古村落的風韻。最后,旅游活動要充分吸納村民參與,使村民轉變發展意識,積極主動參與旅游發展,而不是被動等待商機或者發展機會。景區旅游管理處也要為村民提供就業優惠,就近解決就業問題。例如導游的培訓和聘請,可以在村民中選拔;各項基礎設施的管理及服務人員,優先選擇村民。通過參與旅游的發展,村民才能在旅游活動中增收致富,才能真正成為黨村的主人,增強對地方的認同感和依賴度,有利于實現黨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深度開發相關產業
從吃、住、行、游、購五個方面進行基礎設施的深度開發和完善。結合當地特色小吃,建立小吃街;利用農家樂推出獨具特色的農家飯,并根據不同的民俗文化,推出不同的飲食;推出高、中、低不同檔次的住宿體系,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發展特色農家樂,讓游客住在四合院中感受古村落原生態的生活。加大力度建設入村主干道,做好沿途的綠化和旅游宣傳工作;在黨村景區內保持古村落的道路原貌,定期進行維護和保養,禁止大型車輛進入。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背景,推出民俗體驗類活動,例如在中元節、乞巧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社火表演等民俗活動,讓游客通過直觀的民俗活動感受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設立具有現代氣息的3D影院,將黨村歷史改編成微電影為游客播放;引導游客理性消費,在景區內合理布局,建立商業街;推出蘊含黨村人文特色的商品,開發四合院等特色民居模型、“?!弊窒嚓P產品、黨村風景明信片等特色產品。吸引民間藝人,開發剪紙、花饃、刺繡等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產品;推出體驗式購物消費,例如開展織布體驗活動,游客可以直接購買已經織好的產品,也可以體驗織布,自己選色織布。結合黨村和韓城農產品特色,推出大紅袍花椒、芝麻制品等土特產,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
(五)建立科學管理機制,提高工作人員整體素質
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調整薪酬制度,吸引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加大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定期進行崗位培訓和黨村歷史文化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改革作息制度,根據旅游活動的特點,分為淡季、旺季作息時間。重視導游素質的提高,定期開展培訓和考核活動,并進行外出學習,提高導游的講解水平。在門票管理方面,與村民協商溝通,杜絕私自載客的行為,并設立相應的處罰制度。
總體來說,陜西省黨村旅游業在不斷發展,但若要實現古村落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游客對景區體驗的滿意度不可忽視。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游客對景區的體驗整體較好,但景區存在對古建筑的開發和保護不到位、配套設施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黨村在未來的建設中要加大古建筑的修葺和保護工作、增加景點和旅游項目的開發、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和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
[1] 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2016年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項目“關中鄉村精英流失與基層社會治理轉型研究”(2016RWYB27)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央基本科研人文社科委托專項“西部農村社會轉型與鄉村治理觀測及支撐平臺建設”。
[2] 郭占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與農村社區建設等;吳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工作與農村社會管理;李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生。
[3] 皮桂梅:《古村落系統化保護問題研究——以江西婺源古村落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4] 朱曉明:《試論古村落的評價標準》,《古建園林技術》2001年第4期。
[5] 任俊英、吳江:《我國古村落旅游研究進展》,《安徽農業科學》2010年第19期。
[6] 譚偉明:《我國古村落旅游研究綜述》,《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期。
[7] 李凡、金忠民:《旅游對皖南古村落影響的比較研究——以西遞、宏村和南屏為例》,《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
[8] 湯蕾、陳滄杰、姜勁松:《蘇州西山三個古村落特色空間格局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國際城市規劃》2009年第12期。
[9] 田密蜜、陳煒、沈丹:《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景觀的保護與發展——以浙江地區古村落為例》,《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0] 王敏、吳攀升:《古村落旅游發展探討:以浙江金華古村落為例》,《桂林旅游??茖W校學報》2006年第1期。
[11] 孫靜、蘇勤:《古村落旅游開發的視覺影響與管理——以西遞—宏村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12] 盧松、陸林、凌善金、徐茗:《皖南古村落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年第4期。
[13] 朱松節:《“美麗中國”視角下的蘇州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思考》,《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第34期。
[14] 程乾、付?。骸痘谟慰透兄墓糯迓渎糜钨Y源評價研究》,《經濟地理》2010年第2期。
[15] 王帆、趙振斌:《基于游客體驗的古村落旅游景觀展示研究——以陜西黨村為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第11期。
[16] 雷海燕、趙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設計的社區參與模式——以黨村為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年第5期。
[17] 黨康琪:《黨家人說黨村》,陜西韓城黨村,1999年。
[18]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9] 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視角的探討》,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 姚本先、桂守才、周策:《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 劉純:《旅游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 盧松:《試論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體系及其對古村落旅游發展的啟示》,《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2期。